3D电影的历史溯源

来源 :科技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gr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认为,1922年出品的《爱情的力量》,是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1962年,中国第一部3D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在上海诞生。所以可以确定的是,在《阿凡达》、《极地特快》等风靡全球的3D电影出现之前,3D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艺术
  很多古代神话传说里都有关于巨人的描述。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如果巨人真实存在,那么他们一定没有神话中那样威猛,而会受制于地球重力成为相当笨拙的生命。但可以确定的是,除了没有立体视野的独眼巨人之外,巨人分辨物体远近的范围一定会比普通人更广。这是因为,人的立体视觉,归因于双眼看到的物体其实并不相同;而人判断物体远近的距离感,则与双眼瞳孔之间的距离相关。巨人的瞳距,自然要比普通人更大一些。
  形成立体视觉的这两项基本条件,分别催生了一项发明。旨在扩展瞳距,模拟“巨人视野”的思路,使“实体望远镜”在军中应运而生。这种仪器由两个酷似“放倒了的潜望镜”的装置组成。它们以平角放置,通过镜面反射原理来扩展士兵的瞳距,使他们有可能判断远方军事目标和自己的距离。
  而对双眼视差的研究,则使英国物理学家惠斯通在19世纪中叶发明了“实体镜”。从此之后,摄影师可以用两台照相机从不同角度分别拍下相当于左眼和右眼看到景物的照片。人们使用实体镜观看这两张照片的时候,由于镜中的挡板分开了左眼和右眼的目光,使左眼只看见左眼图,右眼只看见右眼图,就形成了立体视觉。
  实体镜和与之配套的实体照片,可以被认为是3D电影的鼻祖。而第一部3D电影究竟在何时出现,至今仍然众说纷纭。电影史一般认为,1922年出品的《爱情的力量》,是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但它的胶片早已遗失,因而无从对证。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约在1936年,德国就已经有时长与现代电影相差无几的3D电影长片面世。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3D电影长片,是1952年拍摄的《非洲历险记》。1962年,中国第一部3D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在上海诞生。
  “三驾马车”瓜分3D“蛋糕”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的3D电影界,呈现出RealD、XpanD和杜比3家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供应商“三分天下”的局面。而这3家供应商,也分别代表着一种实现3D电影的技术。
  RealD技术以偏振光来实现3D效果,又被称为“空分法3D”。光学研究中会用到一种叫做“偏振片”的滤镜,它像百叶窗一样,可以将自然光,也就是蜡烛、白炽灯等光源发出的在各个方向上均匀分布的光,“压扁”成一个个平面,再传入人的眼睛。因此,当人们透过两个偏振方向彼此垂直的偏振片观察一个光源的时候,就只能看到一些模糊的光点。
  RealD技术就来自这个物理实验。它的放映机以每秒144帧的速度(相当于传统电影机的6倍)交替播放左眼和右眼应该看到的画面,观众戴上装有圆周偏振片的3D眼镜,就能观看有3D效果的影片。但是,由于普通漫反射银幕对偏振光起到“减偏振”作用,使光线失去偏振特性。因此使用RealD技术的影厅必须换装表面镀有铝的“金属银幕”,以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取双机分别播放左右眼画面的方式,来弥补偏振片和双眼画面交替播放带来的亮度损失。不过,RealD技术的3D眼镜价格比较便宜,使它相对容易得到推广。
  杜比采用的3D技术是“光谱分光”。使用杜比技术的3D电影,其放映机迅速地交替播放左眼和右眼应该看到的画面,但左眼和右眼的画面都与原色频率稍有偏差。也就是说,这种3D电影的左右两个画面,都含有红、绿、蓝三色信息,但左、右眼应该看到的影像,其光谱成分有所不同。观众佩戴特制的、能够精确匹配左眼和右眼画面光谱的光谱分光眼镜来观看影片,以便让大脑感受到3D立体效果。
  XpanD则采用一种相对前沿和复杂的技术,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来实现3D效果,因而也被称为“时分法3D”。它的放映机会交替放映左眼和右眼应该看到的画面,并且同时发射红外线信号,使眼镜的左右眼两个液晶滤片像相机快门一样,与银幕影像同步交替开启和关闭,以实现3D效果。XpanD技术的眼镜造价很高,而且经常需要充电(换装电池)和维护,这成为它大规模推广的瓶颈。
  思想“内核”撑起3D“外壳”
  与3D电影技术进步同时发生的,是3D电影思想性的演进。进入21世纪之后,电影的思想性更是与技术本身并驾齐驱,甚至超越技术,成为电影真正的“心脏”。
  如果说20世纪20~30年代的3D电影,只是单纯的电影技术的研究;那么自《非洲历险记》开始,在随后两年间于美国出现的3D电影拍摄热潮,便是好莱坞的电影公司针对电视的竞争而做出的一种回应。但是,电影人如果只重视3D电影的技术这层“外壳”,却忽视思想的“内核”,炫目的3D技术也就会迅速失去它的光环。
  在《非洲历险记》取得成功之后,美国在两年之内拍摄了一大批惊悚或恐怖题材的3D电影。粗制滥造式的“批量生产”,使3D电影陷入“猎奇”的窠臼,沦为一种“电影杂技”。只有希区柯克于1954年拍摄的《电话谋杀案》等为数不多的精品。相比之下,中国的第一部3D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却通过魔术师陈幻奇在旧社会和新社会的不同境遇,在带给观影者乐趣之余,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独特视角。
  当时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3D电影抚平当年粗制滥造带来的创伤,并开始了复兴的历程。3D电影的题材,也从“传统”的恐怖片,向科幻、奇幻、动画和科普教育等方面拓展。更重要的是,新一代的电影人已经认识到了电影艺术真正的核心。当《阿凡达》在2009年上映的时候,我们发现它的2D版和3D版同样精彩。因为,这部影片最大的看点,其实已经不是潘多拉星球在种种3D电影设备的支持下展现出来的壮美,而是詹姆斯·卡梅伦借纳威人之口传达给观众的众生平等的理念。
其他文献
现在我们大多有个共识,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策略是“低碳发展”。我们天天在说“低碳”,要投资低碳项目、采用低碳技术,最重要的是确定这一项目或技术是否真为“低碳”。  以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为例,它就很难说是否是低碳技术。整个太阳能发电的产业链,它的运作过程如何呢?首先把沙子经过矿热炉,由氧化硅生产出工业硅,然后再得到晶片,这个过程需要电力的投入,属于原料生产阶段。随后把电池组件运到一个地
期刊
“吃”出来的“性早熟”  吴玉均曾对患儿的饮食习惯做过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孩子都特别爱吃肉,有的孩子几乎不吃蔬菜。  “有个8岁女孩,非常喜欢吃肉和蛋,而且还只吃猪肉和鸡蛋,很少吃水果和蔬菜。这个女孩从小由外婆带大,对于这种过度偏食的饮食习惯,外婆因宠着孙女也没在意,直到一次给孙女洗澡时,摸着胸部肉肉的,才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带到医院就诊。”  吴玉均说,性早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营养过剩,特别是
期刊
中继卫星搭建天基网    在成功与“天宫一号”实施两次交会对接以后,11月17日晚,“神舟八号”安全返回,标志着“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实验画上了句号。  但是对很多在电视机前清晰看到对接过程的亿万观众而言,很多人的心中依旧充满了疑惑:在距地球340多公里高空的交会对接,整个过程他们为何会看得清清楚楚呢?  清晰观看神八对接归功于中继卫星  其实这个疑惑在2008年就已出现。当年9月,
期刊
十月份北京购车摇号中签率降至1/37,购车族大呼“难、难、难”。于此同时,北京市出台了关于购买纯电动汽车可直接上牌的相关政策。即日起,凡以私人名义购买纯电动汽车的车主,可免受摇号之苦。一时间,纯电动汽车备受关注。    “最近来咨询纯电动汽车的顾客挺多的。简单地说,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最大的不同在于‘心脏’,它以电动机代替内燃机,将驱动能源由汽油变为电池。行驶中,通过反应把电池的化学能转为电能
期刊
如果标准一旦给金黄色葡萄球菌制定出一个上限,那么这就会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但是不制定出上限,那么任何一家速冻企业都无法存活。    今年10月起,中国的速冻食品行业遭遇寒冬。10月28日,思念三鲜水饺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月3日三全的“三全灌汤水饺(猪肉玉米蔬菜)”、“三全灌汤水饺(三鲜)”被检出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随后“海霸王”的三款速冻食品也被检出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此前在
期刊
因为对医生不信任,最近一起发生在广州的反映医患关系的“录音门”事件引起公众热议。事实上,录音笔就像一堵墙,猜疑心理会让医患无法建立良好沟通,最终医生和患者都会成为受害者。    9月21日,1岁5个月大的男孩小涵因患手足口病,被送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治疗。直到11月初,小涵经历了治疗、回家、重新返院治疗的一系列波折。  此期间,患儿父亲怀疑医院过度治疗,要求全程参与专家会诊讨论并进行录音。而医生认为
期刊
从黑白电视到家庭娱乐终端,电视机似乎还没有到寿终正寝的时刻。    人们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第二年,贝尔德邀请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们观看他将整个人物影像用电线传讯到英国广播公司(BBC)电台,再由电台以无线电波发射,在贝氏实验室中电视机就可以收视到清楚的黑白影像。实验的成功,引起世人震撼。1940年,旅美匈牙
期刊
如果你还在与朋友发短信联络,或者还在煲电话粥,你就真的OUT(落伍)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各样移动IM软件不仅能免费通话,还具备发短信、图片、视频等功能。最重要的是,它们免费。    移动IM只收取流量费  如果你没听过微信、米聊、iMessage的大名,至少听说过QQ或者MSN。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做IM,Instant Messenger,即时通讯。移动IM,就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使用
期刊
彩色好,还是黑白好?在摄影界,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喜欢彩色的人认为,彩色更真实,更吸引眼球,媒体更需要的是彩色照片。喜欢黑白的人则认为,黑白更抽象,更适合表现,或者说较不那么滥情,粗糙得像生活。  黑白摄影是数码相机的软肋  在这个问题上,摄影大师、巴西人萨尔加多的看法最具有代表性。萨尔加多并不排斥彩色,他说:“黑白照片有更强的概括力,而彩色照片却容易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上,
期刊
如果没有科技的加盟,今天的文化创意产业也不会如此绚烂,这是11月9日~13日举行的第六届北京文博会上记者的亲身体会。正是因为科学思维的涌现,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夺人眼球的文化创意产品,一些传统的玩意儿也都彰显出新的生命力。  亲子机器人丰富启蒙教育  本届北京文博会上,由北京紫光优蓝机器人公司研发的名叫小优的家庭亲子机器人受到很多家长和孩子的喜爱,它不仅拥有可爱的外表、灵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