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更深沉的发展动力,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务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提高村级干部管理水平,增强农村治理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充实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是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乡风分明建设 问题与原因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3.069
Abstract The issue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concern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prosperity of rural culture can improve the deeper driving force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farmers' sense of acquisition and happiness. At present, although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there are still a series of problems affec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herefore,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and practicing the material basis of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village cadr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rural governance,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of farmers, and carrying out various cultural activities to enrich the amateur cultural life of villagers are beneficial explorations to promote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clear rural style construction; problem and caus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黨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①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之处。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使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张皮的问题愈发突出。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支撑民族、国家、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乡村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只有持续不断提升农民对农耕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才能重建村庄共同精神纽带,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 新时代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
1.1 文化设施落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困乏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借助完善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平台,开展文娱活动,借助文化的形式,做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培育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改善农村社会风气。近年来,C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主要集中在镇周围的村庄,偏远山区的文化建设没有实质性的发展。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证明,新村中有41.82%的人认为村里供文化活动的内容单一,不能满足需要;39.09%的人认为村里一直没有基本的文化基础设施。根据2017年新村年度调查表得知,该村没有文化站、图书馆。该村是西南偏远少数民族村庄,离文化活动场所远、信息获取途径不通畅,人们想娱乐不容易。在基本实现全村通数字电视的情况下,农民的娱乐方式就局限于简单的家庭娱乐上,比如看电视、打牌、闲聊等。然而,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与农民实际生活相差太大,还有部分影视作品中夹杂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长期下来会损害村民身心健康。
1.2 农民信仰削弱,道德失范现象增多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农民生活明显改善,生活效率迅速提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换过程中,受重物质轻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松了警惕,部分农民对社会主义的信仰逐渐削弱,为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提供了机会。有研究表明:在云南农村依然存在着不少封建迷信活动,如建房看风水、请巫婆和算命先生,修祖坟、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②这种现象在新村也普遍存在。在村内封建迷信活动随处可见,有些村民还守着请神降仙、算命、大修祖坟等封建思想,特别是有些村民家中有人去世到头七时,会请神婆去家里回魂。 农村原有的伦理道德受城市文明、先进的价值观冲击,农民的价值理念越来越多元化,加速了农村伦理道德的蜕化。农民更加理性化,在家庭关系上,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传统美德遭到破坏。笔者调查时了解到,新村部分村民责任意识和履行赡养义务的意识淡薄,他们不赡养老人,甚至出现不让老人进自己家门、殴打虐待老人的现象。从2016年至2018年,村中就有10个老人因子女不赡养自己而选择了自杀。另外,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笑贫不笑娼、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观念被不断强化。在村中部分青少年未完成义务教育就辍学在家,他们整日游手好闲,打架斗殴;还有一些村民经常结伴盗伐林木、偷窃机动车、拦路抢劫,村内已有20多个村民因盗伐林木、偷窃被判刑;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村里虽有红白理事会却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在红白喜事是否应该大操大办的问题上,传统观念还比较浓厚,仍旧爱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大部分村民认为一个人最风光的时候就是结婚和去世的时候,生时受穷,死后要风光热闹的走。
1.3 农民生态观念薄弱,生态环境恶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民安居乐业、美满幸福的基础。相对来说,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我国绝大部分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极为严重,既没有绿水青山,也没有蓝天白云,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笔者调查时发现,新村是个少数民族村庄,村民以种植烟草、蔬菜为主,由于利益可观,当地几乎没有村民外出务工,这虽然有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但村民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大面积毁林开荒,加上日常生活用火以林木为主,只砍不种,水土流失较严重,给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随着村民收入增加,村中新房多了、村民生活好了,村容村貌却不整洁,新旧房屋形成鲜明的对比,村中主干道实现了硬化但没有人打扫。在走访中,有村民也反映了一个情况,“新村村内主干道虽然已经实现了硬化,但是因为没有人打扫,下雨天是‘水泥路’、晴天是扬灰路。”日常生活污水、厕所污水、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水沟中,经常散发着刺鼻的味道;村民把生活垃圾堆放在进村路口或自家门口焚烧,每天早上随处可见焚烧垃圾的烟雾。
2 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部分乡村干部认识仍有偏差
我国改革开放在某种程度上以经济主义为主导,在评判政府工作绩效时,往往以经济效益的高低来评判。在此背景下,基层组织在履行实际职能时出现了重经济、轻文化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除了部分地区乡村干部比较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外,绝大多数乡村干部仍未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工作日程,尤其是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村民自治有待真正落实,民主选举过程中贿选、拉票等现象频繁发生,部分村委会成员不能真正体现村民的意愿;有些村干部由于自身素质较低,有参与赌博、封建迷信活动、擅自承包出租集体土地等现象,这都严重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对于偏远山村来讲,受经费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发展经济成了村级干部的主要工作,在他们看来,解决农民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文化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只是经济发展的附属品,乡风文明建设就更加无人过问了。
2.2 乡土文化失序公共性消解
乡风是否文明与农村文化息息相关。农村文化生根于农民的生产实践,对农民群体及整个农村社会起着不同的作用,是农民的精神寄托。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城市文明、西方文明强势入驻乡村,以自己的要求改造农村文化。由于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生长的土壤和受众人群不同,那些具备较高文学素养的文化和艺术难以融入农村,而其中一些粗俗、低端的文化却迅速向农村蔓延,极大的冲击了农村文化的根基,弱化了乡土文化的教化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功能等,许多承载着社会价值的乡土文化湮灭在“城市化”中。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于田间、山林、串门、闲聊中,但是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同质走向异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或半陌生人转变,现代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消费方式进入乡村社会,农民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都产生了质的变化,原有的乡土文化已经满足不了农民的需要。加之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农民的文化生活向私性化发展,极大的压缩了乡土文化内生空间,现有的集体文化生活显得单调和乏味,乡村文化整体呈现出“空洞”状态。乡土文化价值体系内部出现了分化和断裂,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主导性价值观规范社会群体行为规范效果甚微,难以维护社会有序运转。
2.3 乡村共同精神纽带的缺失
市场经济以利益為导向,使人的交往变得具有功利性,为了追求物质满足和肉体满足,诚信、理想、信念都成为空谈大背景下,滋生出重功利、重才能的价值观,追求经济利益成为一种时尚。当金钱成为社会生活的唯一的标准时,其它法律、道德、美丑、善恶、真假、黑白等等都将不再是评判是非的标准,它们在货币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集体生活生产的模式被改变,村庄集体性实质被解构,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个人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毫无疑问,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的解放中国的农民,他们自主意识、独立意识不断被强化。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村庄共同精神纽带被不断消解的现实,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家庭化、个体化,淡化了集体意识,使得农民与农民间的人际关系理性化、冷漠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个人主义。村庄内部共同体根据现实需要随意组织,虽然满足了生活生产的需要,但是也使整个村庄成一盘散沙状态,乡土文化的凝聚意识的作用将不能有效发挥。
2.4 农民自身文化素养偏低
农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素养,是提高农村整体精神风貌的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统计数据,分地区按性别、受教育程度分的6岁及以上人口,未上过学的占5.7%,分地区按性别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文盲人口占15岁以上比重的占5.28%。可见,我国整体文化素质仍较低,特别在广大乡村地区,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集中于初中及其以下,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人口大有人在。就C镇新村来说,虽然基本的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但是大部分村民都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子女身上。有的中老年人仍有读书无用的思想,而且村中的村干部大都也只有初中水平或小学水平,这都很难让村干部自己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掌握村庄意识形态话语权,更别说向农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国家意志。加之农民自身文化水平偏低,即使已经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也不具备使用这些技术的人员。 3 对C镇新村新时代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建议
3.1 发展现代农业,务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是当前乡村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改变我国农村农业低效与弱质化面貌、实现农民富裕幸福的基本途径。③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业产业化,是为来农村发展的大趋势。C镇新村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且发展落后,经济条件制约着乡风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貌,发展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有利于摆脱经济条件的制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新村应结合其土地、土壤、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融合第二三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方面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种植模式,引进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种植樱桃、杨梅、核桃等水果,提高农民品的质量和安全;另一方面指导农民利用其独特的白族特色建立农家乐园生活区,举行水果采摘节、农村生活体验等活动,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农村特色的旅游业。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乡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才有资金、有精力去开展和参加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让村民真正共享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和文化成果。
3.2 提高村级干部管理水平,增强乡村治理能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国家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只有切实把人民放在心中,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人民。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是为了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物质发展的成果和精神文化发展的成果。村级领导干部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发起者和督促着起者。政府应定期向村级管理人员宣传新思想、传达和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交流会议的精神、举行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的培训活动,以提高村级管理工作队伍管理水平。首先,做好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其认识到文明建设的实际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則,扎扎实实为农民工作,进而获得村民的信任和拥戴。其次,政府也要组织专门工作者直接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组建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负责任的农村工作队伍,切实提高农村管理工作队伍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带动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热情,真正实现村民自治。最后,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农村基层组织是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引领农民对村庄精神共同体认同的重要抓手。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农民利益表达平台,积极主动与农民进行交往,想农所想,解决农民的现实困难。
3.3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引导,可以陶冶农民思想道德情感和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而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正确的行为抉择。首先,重塑集体主义价值观。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④面对农民公共意识淡薄日趋淡薄的社会现实,应对村庄原子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重塑集体主义价值观,凝聚社会意识,组织农民,将农民身上好的思想素质激发出来,促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自觉践行,在遵守规范内实现真正的自由。其次,发挥榜样的力量。基层领导干部是连接农民、国家、社会的桥梁,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国家。村级干部必须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感召农民、带动农民学习和践行的热情,增强农民的荣辱意识。最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道德模范学习活动,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农民道德践行能力。
3.4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充实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做乡村文化建设主角。首先,挖掘少数民族地方文化特色,如在春节期间继续保持组织村内已有文艺队开展唱花灯、跳花鼓、对山歌等传统民间活动庆祝新春。平常生活里,鼓励农村妇女每天晚上到球场上跳舞,充分发挥农村妇女独特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带动农村男女老少一同参与,这既可以丰富单调的文化精神生活,也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其次,学习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所采取措施的工作经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讲礼貌立新风”建设星级农村,党政机关争优创新、依法行政、做受人民拥护满意的公仆活动,进而带动社会公益组织或企业深入农村举行如“送爱心”、“寒衣救助”、“公益助学”等公益活动;在农民中培养和宣传文明个人、文明星级家庭、尊老敬孝户,为村民树立学习的榜样,最终创建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最后、加强农村基础文化工程建设,比如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满足农民学习需求,壮大村民中的文化队伍,以逐渐改变打麻将、打水果机、赌博等不良娱乐方式,改善农村的社会风尚。
注释
①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31.
② 张体敏,杜琼,潘妍.农村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以云南农村为研究对象.黑河学刊,2014(5).
③ 夏淼.当代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00.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4.
参考文献
[1] 董峻,王立彬.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7-12-30:001.
[2] 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01).
关键词 乡风分明建设 问题与原因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3.069
Abstract The issue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concern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prosperity of rural culture can improve the deeper driving force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farmers' sense of acquisition and happiness. At present, although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there are still a series of problems affec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herefore,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and practicing the material basis of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village cadr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rural governance,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of farmers, and carrying out various cultural activities to enrich the amateur cultural life of villagers are beneficial explorations to promote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clear rural style construction; problem and caus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黨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①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之处。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使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张皮的问题愈发突出。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支撑民族、国家、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乡村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只有持续不断提升农民对农耕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才能重建村庄共同精神纽带,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 新时代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
1.1 文化设施落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困乏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借助完善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平台,开展文娱活动,借助文化的形式,做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培育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改善农村社会风气。近年来,C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主要集中在镇周围的村庄,偏远山区的文化建设没有实质性的发展。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证明,新村中有41.82%的人认为村里供文化活动的内容单一,不能满足需要;39.09%的人认为村里一直没有基本的文化基础设施。根据2017年新村年度调查表得知,该村没有文化站、图书馆。该村是西南偏远少数民族村庄,离文化活动场所远、信息获取途径不通畅,人们想娱乐不容易。在基本实现全村通数字电视的情况下,农民的娱乐方式就局限于简单的家庭娱乐上,比如看电视、打牌、闲聊等。然而,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与农民实际生活相差太大,还有部分影视作品中夹杂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长期下来会损害村民身心健康。
1.2 农民信仰削弱,道德失范现象增多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农民生活明显改善,生活效率迅速提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换过程中,受重物质轻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松了警惕,部分农民对社会主义的信仰逐渐削弱,为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提供了机会。有研究表明:在云南农村依然存在着不少封建迷信活动,如建房看风水、请巫婆和算命先生,修祖坟、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②这种现象在新村也普遍存在。在村内封建迷信活动随处可见,有些村民还守着请神降仙、算命、大修祖坟等封建思想,特别是有些村民家中有人去世到头七时,会请神婆去家里回魂。 农村原有的伦理道德受城市文明、先进的价值观冲击,农民的价值理念越来越多元化,加速了农村伦理道德的蜕化。农民更加理性化,在家庭关系上,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传统美德遭到破坏。笔者调查时了解到,新村部分村民责任意识和履行赡养义务的意识淡薄,他们不赡养老人,甚至出现不让老人进自己家门、殴打虐待老人的现象。从2016年至2018年,村中就有10个老人因子女不赡养自己而选择了自杀。另外,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笑贫不笑娼、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观念被不断强化。在村中部分青少年未完成义务教育就辍学在家,他们整日游手好闲,打架斗殴;还有一些村民经常结伴盗伐林木、偷窃机动车、拦路抢劫,村内已有20多个村民因盗伐林木、偷窃被判刑;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村里虽有红白理事会却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在红白喜事是否应该大操大办的问题上,传统观念还比较浓厚,仍旧爱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大部分村民认为一个人最风光的时候就是结婚和去世的时候,生时受穷,死后要风光热闹的走。
1.3 农民生态观念薄弱,生态环境恶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民安居乐业、美满幸福的基础。相对来说,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我国绝大部分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极为严重,既没有绿水青山,也没有蓝天白云,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笔者调查时发现,新村是个少数民族村庄,村民以种植烟草、蔬菜为主,由于利益可观,当地几乎没有村民外出务工,这虽然有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但村民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大面积毁林开荒,加上日常生活用火以林木为主,只砍不种,水土流失较严重,给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随着村民收入增加,村中新房多了、村民生活好了,村容村貌却不整洁,新旧房屋形成鲜明的对比,村中主干道实现了硬化但没有人打扫。在走访中,有村民也反映了一个情况,“新村村内主干道虽然已经实现了硬化,但是因为没有人打扫,下雨天是‘水泥路’、晴天是扬灰路。”日常生活污水、厕所污水、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水沟中,经常散发着刺鼻的味道;村民把生活垃圾堆放在进村路口或自家门口焚烧,每天早上随处可见焚烧垃圾的烟雾。
2 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部分乡村干部认识仍有偏差
我国改革开放在某种程度上以经济主义为主导,在评判政府工作绩效时,往往以经济效益的高低来评判。在此背景下,基层组织在履行实际职能时出现了重经济、轻文化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除了部分地区乡村干部比较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外,绝大多数乡村干部仍未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工作日程,尤其是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村民自治有待真正落实,民主选举过程中贿选、拉票等现象频繁发生,部分村委会成员不能真正体现村民的意愿;有些村干部由于自身素质较低,有参与赌博、封建迷信活动、擅自承包出租集体土地等现象,这都严重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对于偏远山村来讲,受经费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发展经济成了村级干部的主要工作,在他们看来,解决农民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文化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只是经济发展的附属品,乡风文明建设就更加无人过问了。
2.2 乡土文化失序公共性消解
乡风是否文明与农村文化息息相关。农村文化生根于农民的生产实践,对农民群体及整个农村社会起着不同的作用,是农民的精神寄托。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城市文明、西方文明强势入驻乡村,以自己的要求改造农村文化。由于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生长的土壤和受众人群不同,那些具备较高文学素养的文化和艺术难以融入农村,而其中一些粗俗、低端的文化却迅速向农村蔓延,极大的冲击了农村文化的根基,弱化了乡土文化的教化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功能等,许多承载着社会价值的乡土文化湮灭在“城市化”中。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于田间、山林、串门、闲聊中,但是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同质走向异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或半陌生人转变,现代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消费方式进入乡村社会,农民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都产生了质的变化,原有的乡土文化已经满足不了农民的需要。加之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农民的文化生活向私性化发展,极大的压缩了乡土文化内生空间,现有的集体文化生活显得单调和乏味,乡村文化整体呈现出“空洞”状态。乡土文化价值体系内部出现了分化和断裂,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主导性价值观规范社会群体行为规范效果甚微,难以维护社会有序运转。
2.3 乡村共同精神纽带的缺失
市场经济以利益為导向,使人的交往变得具有功利性,为了追求物质满足和肉体满足,诚信、理想、信念都成为空谈大背景下,滋生出重功利、重才能的价值观,追求经济利益成为一种时尚。当金钱成为社会生活的唯一的标准时,其它法律、道德、美丑、善恶、真假、黑白等等都将不再是评判是非的标准,它们在货币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集体生活生产的模式被改变,村庄集体性实质被解构,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个人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毫无疑问,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的解放中国的农民,他们自主意识、独立意识不断被强化。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村庄共同精神纽带被不断消解的现实,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家庭化、个体化,淡化了集体意识,使得农民与农民间的人际关系理性化、冷漠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个人主义。村庄内部共同体根据现实需要随意组织,虽然满足了生活生产的需要,但是也使整个村庄成一盘散沙状态,乡土文化的凝聚意识的作用将不能有效发挥。
2.4 农民自身文化素养偏低
农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素养,是提高农村整体精神风貌的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统计数据,分地区按性别、受教育程度分的6岁及以上人口,未上过学的占5.7%,分地区按性别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文盲人口占15岁以上比重的占5.28%。可见,我国整体文化素质仍较低,特别在广大乡村地区,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集中于初中及其以下,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人口大有人在。就C镇新村来说,虽然基本的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但是大部分村民都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子女身上。有的中老年人仍有读书无用的思想,而且村中的村干部大都也只有初中水平或小学水平,这都很难让村干部自己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掌握村庄意识形态话语权,更别说向农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国家意志。加之农民自身文化水平偏低,即使已经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也不具备使用这些技术的人员。 3 对C镇新村新时代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建议
3.1 发展现代农业,务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是当前乡村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改变我国农村农业低效与弱质化面貌、实现农民富裕幸福的基本途径。③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业产业化,是为来农村发展的大趋势。C镇新村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且发展落后,经济条件制约着乡风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貌,发展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有利于摆脱经济条件的制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新村应结合其土地、土壤、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融合第二三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方面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种植模式,引进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种植樱桃、杨梅、核桃等水果,提高农民品的质量和安全;另一方面指导农民利用其独特的白族特色建立农家乐园生活区,举行水果采摘节、农村生活体验等活动,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农村特色的旅游业。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乡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才有资金、有精力去开展和参加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让村民真正共享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和文化成果。
3.2 提高村级干部管理水平,增强乡村治理能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国家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只有切实把人民放在心中,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人民。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是为了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物质发展的成果和精神文化发展的成果。村级领导干部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发起者和督促着起者。政府应定期向村级管理人员宣传新思想、传达和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交流会议的精神、举行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的培训活动,以提高村级管理工作队伍管理水平。首先,做好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其认识到文明建设的实际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則,扎扎实实为农民工作,进而获得村民的信任和拥戴。其次,政府也要组织专门工作者直接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组建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负责任的农村工作队伍,切实提高农村管理工作队伍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带动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热情,真正实现村民自治。最后,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农村基层组织是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引领农民对村庄精神共同体认同的重要抓手。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农民利益表达平台,积极主动与农民进行交往,想农所想,解决农民的现实困难。
3.3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引导,可以陶冶农民思想道德情感和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而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正确的行为抉择。首先,重塑集体主义价值观。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④面对农民公共意识淡薄日趋淡薄的社会现实,应对村庄原子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重塑集体主义价值观,凝聚社会意识,组织农民,将农民身上好的思想素质激发出来,促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自觉践行,在遵守规范内实现真正的自由。其次,发挥榜样的力量。基层领导干部是连接农民、国家、社会的桥梁,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国家。村级干部必须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感召农民、带动农民学习和践行的热情,增强农民的荣辱意识。最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道德模范学习活动,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农民道德践行能力。
3.4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充实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做乡村文化建设主角。首先,挖掘少数民族地方文化特色,如在春节期间继续保持组织村内已有文艺队开展唱花灯、跳花鼓、对山歌等传统民间活动庆祝新春。平常生活里,鼓励农村妇女每天晚上到球场上跳舞,充分发挥农村妇女独特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带动农村男女老少一同参与,这既可以丰富单调的文化精神生活,也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其次,学习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所采取措施的工作经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讲礼貌立新风”建设星级农村,党政机关争优创新、依法行政、做受人民拥护满意的公仆活动,进而带动社会公益组织或企业深入农村举行如“送爱心”、“寒衣救助”、“公益助学”等公益活动;在农民中培养和宣传文明个人、文明星级家庭、尊老敬孝户,为村民树立学习的榜样,最终创建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最后、加强农村基础文化工程建设,比如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满足农民学习需求,壮大村民中的文化队伍,以逐渐改变打麻将、打水果机、赌博等不良娱乐方式,改善农村的社会风尚。
注释
①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31.
② 张体敏,杜琼,潘妍.农村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以云南农村为研究对象.黑河学刊,2014(5).
③ 夏淼.当代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00.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4.
参考文献
[1] 董峻,王立彬.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7-12-30:001.
[2] 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