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乌桕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5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楼窗的对面不到五十米的地方,就有一株大大的乌桕树。小时候,我常常在窗前做作业,抬眼望去就可以看到它,特别是秋后,随着一阵秋风一阵凉,那乌桕树叶日渐泛红,从清清楚楚的一团绿意到朦朦胧胧的一团暗红,从羞羞答答的一片潮红,到蓬蓬勃勃一片绯红,我知道,乌桕树到了即将奉獻一年精彩的时候了。当盛装褪去,一树的乌桕籽白白的一团,就呈现在小山村狭小的天地间。
  乌桕树的花,呈穗状花序,既不起眼又不鲜艳,远不及其他乔木花有耐人的香味、有漂亮的形态,但乌桕树的果实不仅很好看,还很实用。长大了,我才知道,乌桕树的果实叫“蒴果”,可以打油、可以药用,椭圆状球形,成熟时,外壳褐色,室背开裂为三瓣,每瓣各有种子一颗,种子近球形,白色,那是包在果实外面的一层白蜡。当树叶落尽后,果实就自然开裂了,一至两个月内都会挂在树上,成为白白的一团。
  早先,乌桕籽是生产队统一打了卖给公社的收购站。后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父亲就承包了乌桕树。好几次父亲要我跟他去捡乌桕籽。父亲手持一根长长的竹竿,一经敲打,成熟的乌桕籽就下冰雹一样纷纷落下,我就在树底下捡。没有成熟的乌桕籽一时打不下来,过几天,父亲就会再次去打,一般两三次后,乌桕树就光秃秃地等待三九严寒的考验了。听父亲说,冬天越是寒冷,下雪越厚,来年就越丰收。
  上初中后,我摘了几枚红红的乌桕树叶,做成书签,将叶柄露在外头,在白色的纸和黑色的字之间,夹一枚红红的心形的叶子,一种温馨的、柔美的感觉油然而生。于是,每星期六回家后,就将课外书放在床头,睡觉前、起床后,倚在床头,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看看书,抬眼就可以看到窗外那棵硕大的乌桕树。那枚书签就成了我看书多少的见证。
  一枚普普通通的树叶夹在书页中,过一段时间,叶便干了,颜色也褪了,但黑白的素色依然好看,叶片上原有的叶脉,如浅浅的细腻的血管,吸附着、脉动着书中的颜如玉和书中的黄金屋。开页后和合书前,我极喜欢用手去抚摸它,感觉叶面上细致的凹凸感,感觉藏在其中的丘丘壑壑,如同武打小说中的情节,起起伏伏;又如同言情小说里的故事,缠缠绵绵。
  有一年冬天,我回到老家,突然发现那棵乌桕树不见了,急问父亲,父亲说:“不知什么原因,整棵乌桕树的叶子都被毛毛虫吃了,村里人看了都害怕。有几个村民从树下经过,有虫从树上落下来,有的过敏了、有的中毒了,村民议论纷纷,都要求把树砍了。村干部就顺了民意,砍了乌桕树。”
  我说:“为什么不用药水除虫啊?”父亲说:“除了,不管用啊!”
  我黯然无语,一棵长了几百年的树,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离开了这个小山村。
  责任编辑:崔家妹
其他文献
赵雷唱红大江南北的那首《成都》里,有几句歌词自从经过我的耳膜,就一直赖在心里不曾离开:“走到玉林路的尽头,走过小酒馆的门口,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插进裤兜。”  我本来就向往成都,此曲更将我好奇心勾惹。先生见我念念不忘,便于今夏带着孩子和我一圆夙愿。  凌晨两点的成都和魔都上海一样,灯火辉煌。酒店下面,飘着阵阵麻辣火锅的香味。可怜我长途跋涉,饥饿已久,闻到香味,更
期刊
盘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曾因农村危房改造“盘龙模式”闻名全国,魏启祚老人作为该模式的主要缔造者,也誉满三湘。当年我恰任县民政局局长,主管该项工作,故与盘龙村和魏老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因工作变动,我去盘龙的机会少了,但常闻盘龙发展之神速,让我萌生故地重游之念。  一踏入盘龙村界,一湾如月的碧水映入眼帘,被风吹皱,闪耀着粼粼的波光,宛如一汪楚楚动人的明眸,含情脉脉地眺望归人。“在水一方”是月亮
期刊
生在物资匮乏年代的我,已渐渐淡忘了那些曾经留在记忆里的食物,一碗香喷喷的米饭、一条鱼、一些童年的零食,都曾被认为是饥馑年代里难以忘怀的口腹之福。现在要什么有什么,只要到超市或农贸市场一转,没有买不到的东西。  然而,妈妈还是为我们攒起鸡蛋来。自从爸妈搬出去独住,我们姐弟们就约定每个周末到父母家吃一次“团圆饭”。从三人发展到三个家庭,近10人,这桌饭有时难免显得挤。因此,我们经常分工协作,食物各人带
期刊
这次监利之行,意外的收获是参观了湖北省监利县的英才学校。  虽说这是一家民营的学校,然而,这所学校的规模俨然是一个大学校园的样子。校舍宽敞,建筑井然,而且所有的一些设施一应俱全,很先进,很现代,也很时尚。这是一所小学连初中的学校,与公立的小学、中学并没有任何区别,然而,它有着让人刮目相看的不寻常、不普通之处,即对全国亿万国人所关心的“留守儿童”问题的处理上。这所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来自县里、村里的留
期刊
那时候,父亲在黄冰水伯伯屋里踩棉花包。棉花包高有一米六七,直径约为80厘米,要把轧好的皮棉抱放在包里,人站在包里将皮棉踩结实,然后封袋,一包约有百来斤重,再由人将花包背到仓库堆放,这个活儿,体力消耗特别大,非常辛苦。  那天中午,我在幼儿班饿得慌,逃了回来,到食堂找到炊事员伯伯,把我父亲的那钵饭领回吃掉了,后来,等到我父亲中午下班,拖着疲惫的身子来食堂找炊事员领饭时,被告知“你的饭已被你儿子铁山领
期刊
城之南,谓南城。地理概念上的南城,悠长悠长。地质学家的视野里,在新地质构造喜马拉雅期运动后,浙江东部下降区有多米疏松第四纪(约两三百万年前)沉积物,形成海积平原。上层20至30米是冰后期(约一万年前)一次广泛海侵浅海沉积物,为土壤母质。黄岩地质的变迁史,是何等惊心动魄,又是何等充满遐想!从目前见到的零星史料,我们知悉,黄岩城关一带东汉时早已成陆地,南城也不例外。自然,未见之史料记载的岁月定会更加漫
期刊
在我印象里,家乡说书说得好的老先生有两位。  一位姓翁,精瘦无比,却脸堂红润,鹤发童颜,据说毕业于黄埔军校,颇有几分传奇色彩。给乡亲们说书,只要他一开口,准能把人逗笑,把乡亲们的魂勾进故事中去。在山旮旯里的乡村,漫长的夏夜,没有其他娱乐,晚饭一过,翁先生就被四邻“抢”去说大书。一次,住我家对面的班主任,有幸请到了翁先生。见斯斯文文的翁先生笑眯眯地进了门,一坐下来,主人便递上茶水,他浅浅地抿上一口,
期刊
恍惚间,又飘到了凤凰小镇。  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青山用母亲拥抱孩子的姿势环抱着一座古老的城,锈迹斑斑的铁门,守着沥青的石板路。城门上的街道边,当地人吆喝着“驴肉火烧,血耙鸭,老姜糖,木醇酥,牛肉米粉……”店铺门前便有人击打着乐器,哼唱着民谣,送给从门前经过的每一个过客。街道上有些许手提装着花环竹篮的妇女和孩童,这就惹得路过的女子万般喜爱,即使是
期刊
心静如水,必常修无为之心。  退休了,身体尚健,加之生来就是个闲不住的人,总想谋点儿事,干点儿事,还能干成点儿事。这么一来,虽琐事缠身,难事烦心,但奔波忙碌下来,稍有业绩,信念愈坚,竟乐而不辞,管它凡尘喧嚣说东道西,管它劳心劳力劳其筋骨。只要活着,就要有追求。有句话是:追求不一样的快乐。还有句话是:我追求,我快乐!  守份初心,守份本真,才能活得快乐,活得淡然,活得无愧。北宋邵康节《戒子》中说:“
期刊
银滩人气最旺时是个什么光景?  清晨,阳光早早爬上了窗棂——东部的早晨一般比中西部亮得要早,打开窗户,满园的绿色,水水的看着发晕,我有些惊诧了!倦意全消,趋步下楼,一屁股跌在了楼前的绿地里,湿湿的,恍惚间,像来到了老家的乡村,沿着楼宇,隔开的白色小栅栏象征着自家的地域。一盘小水磨,一渠小水池,葡萄、豆角、黄瓜、葫芦、番茄,个个直往邻家窜,晨起的大爷大妈、大哥大姐在自家的小花园里打理着,忙碌着,挂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