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随意遣 义归博远

来源 :外国语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周方珠教授的著作《文学翻译论》概述了文学与文学翻译的本质,分门别类地探讨了几种重要文学体裁的翻译。该书理论具有原创性,表达富有文学性内蕴,实践译例颇有特色,分析细腻、深入、独到,融理论性与实践性、综合性与分析性、文学性与人文性、典范性与创见性为一体,辞约义丰、气韵蕴籍。在弘扬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今天,《文学翻译论》应运而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实用价值。
  关键词:《文学翻译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22(2016)03-0108-04
  1. 引言
  翻译事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翻译学在学术界岿然鼎立。放眼今日译坛,文学译著比肩接踵、不断面世,然而,指导文学翻译的理论著作稍显不足、滞后于时代需求。周方珠教授的著作《文学翻译论》具有理论与实践译例的原创性、文学性与人文性的感染性,指导性、实用性强,在众多翻译理论著作中独树一帜。周方珠教授系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生导师,翻译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专著《文学翻译论》是继《翻译多元论》、《英汉翻译原理》等著作之后又一部精心打造的力作。
  2. 结构与内容
  该书总论了文学与文学翻译的本质,然后分别探究了小说翻译、散文翻译、诗歌翻译、影视剧翻译,剖析了文学信息的结构,梳理了文学翻译的脉络,通过理论与实例结合,详细阐述了文学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该书共分六章。第一章论述了文学的属性与文学翻译的标准、原则等问题。第二章剖析了文学信息建构及其翻译问题。第三章到第六章则分别探讨了小说、散文、诗歌、影视剧不同文学题材的翻译特点及相应的翻译技巧。
  3. 特色与创新
  细读此著作,发现其中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值得译界同仁重视。
  3.1 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指导性强
  现有些翻译著作乐于追求理论,有的陈义过高、流于玄妙,有的像教科书式的罗列明目,引经据典,看来洋洋大观,但掩卷思之,空无所有。该书也注重理论,涉及到文艺学、文体学、语言学、修辞学、哲学、美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作者视野开阔、融贯中西,抓住文学中的一些核心理论概念,对其进行剥茧抽丝般的陈述与条分缕析式的阐释。作者既客观审视别人的理论贡献,又能独出机杼提出自己的创见;既善于采用别人理论,又善于在别人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反思与升华理论,进行理论创新。应该说,理论原创在本书中多有体现。在第二章中,作者提出信息结构,并细分为八类,这在翻译理论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在现实中具有应用价值,让读者能对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语用、修辞、文化等信息等有深刻而系统的认识。在第五章中,作者提出诗歌翻译三原则:意蕴忠实、形式对应、韵律相近,这三原则清楚明了,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对诗歌翻译发挥着切实的指导作用。
  刘宓庆在《中译翻译文库》总序中说:“翻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翻译学理论万变不离其宗,都应该指向翻译实践。”(周方珠,2014:VII)作者论述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个人思考与体会融入其中。书中阐述的翻译原理,是前人经验和作者本人经验的结晶。文学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深度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文学翻译需多思、多练、多悟。作者从文学名著名译中选取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还往往提供好几种名家名译。
  理论与实践应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该书不空谈理论,也不一味实践,两者处理得恰到好处。该书理论介绍适度、精要,具有可行性,又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传授必须的理论知识和翻译方法,注意引导、启发,鼓励学习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者每一章都根据不同体裁不同特点先阐明相关翻译理论或原则,再通过精选译例,引导学习者掌握和运用所讲述的翻译理论和原则。每个章节都能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通过典型例句总结出相关理论和技巧,再用相关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增强学习效果,提高翻译能力。
  3.2 综合性与分析性并举,实用性强
  该书旨在提高学习者的文学翻译水平,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书重点对文学翻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文学翻译实践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深入的剖析与阐发。全书与各章节内容的编排都是依据先综合后分析的模式。作者先整体探讨文学翻译基本理论,然后分别解析各类题材翻译的艺术整体性及其各自独特性。作者对每章每个理论点都是先进行细致分析,然后用实例论证,并对实例进行精细入微的解析。详尽的分析能够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文学翻译原理,参悟文学翻译的精妙之处,提升翻译认知分析能力与实践翻译水平。
  学生的翻译水平往往体现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作者每介绍一种题材的翻译时,先是比较系统地总论其文体特征、语言特点,穿插解说相关的理论和技巧,然后呈现几个汉语译文,提供几个英语译文,并对译文进行细致的评比与赏析,进而对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评析。书中融合了相关的词汇学、语用学、语篇学、文体学、文艺学、文化学等多种理论,对精心挑选的译例进行多维阐释与分析,译例分析得细腻、独到、深入,体现了作者对原文的理解、对译者思路的揣摩、对译文功能的把握。
  3.3 文学性与人文性相生,感染性强
  “文学即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生命。文学翻译著作是用语言探讨文学翻译问题。文附于质、质待于文,思想感情有赖于文辞来表现;思想内容充实,语言表述也应有文采。若作者言粗辞拙,可读性差,其书的思想性与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其结果自然很难打动读者。理论著作的语言不应一味抽象、乏味、刻板,尤其是对文学翻译著作而言。枯燥艰涩的语言会让任何作品黯然失色,让任何作品不堪萃读。另一方面,理论著作也会在无形中灼显作者文采。该书是本学术论著,其语言不乏有学术著作的客观与理性,但同时还含有文学表述的韵味与美感。该书语言富含文学底蕴,娓娓道来,让人情动于衷。作者选词、用语精练、典雅,句式错落、多变,文辞简洁、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整部著作文质兼备,既有学术性也有文学性。   文学即人学、即情学,文因情感而发,以情来感染人、教育人、陶冶人。文学创造者不可能离开情感来写作。译者须参透原作者之感情,在翻译中努力让情感再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学译者必须拥有丰富的情感,能充分感悟并能充分传递出原文的情感。文学翻译也是情学。该书情韵流动,字里行间中有一种真情自然而然贯穿始终。作者对文学与文学翻译的热爱流露在字里行间中,深入到整部著作的创作中。作者不是“为文而造情”,不是为说理而说理,为著书而著书,而是情感使然,爱心使然。当然,作者不滥用情感,他简约而蕴籍的文学情彩让该书“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可以说,作者不仅把文学翻译论写得深,而且写得活。
  3.4 典范性与创见性相伴,经典性强
  文学的“经典性”通常意味着典范性、超越性、传承性、独创性、代表性。该书既是对已有翻译思想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更是自己的经验总结、心得凝结。该书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涉及几种文学题材的翻译,是具有理论性、实践性与创见性,拥有颇高的学术价值与指导意义的专著。作为“文学”翻译书籍,它还有审美内涵与艺术价值。该书丰富了文学翻译理论内容,有助于推动翻译学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是融思想意义、翻译实践、艺术特色、社会价值为一炉的经典性文学翻译著作。该书探讨了文学翻译中基础性的经典内容,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文学翻译是复杂而微妙的信息传递行为,作者匠心独运,把信息细分为八个方面进行详细讨论,而每个方面又再细分探讨。模糊审美、风格再现是文学中常见话题,但作者对其做出了独具慧眼的解读与阐释。对于小说中的姓名与称谓语的翻译,作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诗歌体裁翻译在文学翻译中别具一格,作者颇花笔墨,采用绘画中“留白”艺术别出心裁地进行阐释,并提出诗歌语言五特点与诗歌翻译三原则。
  书中译例具有典范性、代表性与原创性。文学翻译实践性很强,译例选择极其重要。该书着意选择最典型译例,并刻意从名著名译中选取,所选译例不仅恰当,而且具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有些译例内涵丰富,不仅有助于学习者提高翻译水平,还有助于提高其人文性与审美性;有些译例幽默诙谐、妙趣横生,有助于激发学习者兴趣。
  该书把作者思想洞见力、学术包容性、艺术表现力有机结合在一起。作者博览群书,广征博引,而又围绕中心,表达明白晓畅,典雅蕴籍。作者立足实践谈论文学翻译经典性问题,既对传统话题进行巩固与加强,又具有探索和补缺之功。该书既有切实可行的理论阐述,又有着丰富而精准的案例分析,带有鲜明的前沿性。
  4. 读者与期待
  书都是为读者而作,但任何一本书都不能迎合所有读者的阅读期待,任何一本书都不是十全十美、无懈可击。掩卷深思,觉得该书对有些读者来说存在着某些欠缺。对于想理论猎奇、进行纯理论探讨的读者来说,该书不太适合。该书不是侧重理论,而是侧重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侧重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强化与升华理论。另外,对于想全面地了解文学翻译的读者来说,该书不太完善。文学翻译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众多领域。由于篇幅所限,该书选择了几个领域进行详尽的论述,整体内容不是非常系统。
  总体来说,该书探讨了一些文学翻译基础性与典型性话题,并对某些重要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实用性与指导性强,旨在帮助文学翻译学习者全面而深入地认识文学翻译的原理,理解与掌握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与翻译创造能力,提升对文学翻译实践的认知、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该书对于文学翻译的本质、规律及其方法原则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多领域的探索,纵贯古今、横跨中外,阐释细腻、论述独到,富有特色,拥有自己的价值,散发着独特的芬芳。
  5. 结语
  “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刘勰《文心雕龙·议对》)作者文学底蕴深厚,对文学与文学翻译了然于胸,并善于融会贯通,遣词造句得心应手,论述起来游刃有余。该书阐释论证了作者的文学翻译观,是其思想与经验的浓缩,是其多年心血的结晶,是其学品与学问的凝结,是其文气与文心的凝聚。该书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一炉,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这本具有实用性、指导性、感染性、经典性的著作会让学习者受益良多,而且,在大力倡导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今天,该书应运而生,别有一番意义!
  参 考 文 献
  周方珠. 文学翻译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
  Abstract: The book, Literary Translation, written by Professor Zhou Fangzhu, firstly deals with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generally, and then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 of several important literary genres respectively. This book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original theory, rich expressions, choice examples, and rigorous and thorough analyses from a unique perspective. With concise and expressive language, this book integrates theory and practice, synthesis and analysis, literariness and humanism, and typicality and originality into a whole. At the right moment of pushing Chinese literature to go global, the book Literary Translation, becomes greatly instructive and practical.
  Key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Humanism
  作者简介:魏泓,女,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翻译与比较文学研究。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邮编100089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翁逸琴)
其他文献
语言学研究  范畴原型范例研究:一项基于汉语[瓜]范畴的实证研究 李葆卫 1-2  中国英语学习者显性陈述性标句词that习得研究 侯建东 1-10  论越语中的变体双音节汉越词 范明芳 1-19  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现代汉语词典》与《国语辞典》常用动词释义元语言研究  徐德宽、何保荣、邱立坤 2-2  描写主义视域下英汉词典中的禁忌词语研究 ——以三部英汉词典为例 金其斌 2-14  范畴边界
期刊
摘 要:美籍波兰作家伊娃·霍夫曼的小说《秘密》将克隆人爱丽丝的身份之谜作为叙事主线,探讨科技时代人类滥用科技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小说特色在于将科技伦理和人物心理活动相融合,揭示生物工程对人类身份和人性等潜在影响。本文从文学伦理的角度,结合心理学的“暗恐”,探讨小说的叙事内容与方式,分析作品的伦理内涵与道德意图。本文认为,爱丽丝的心理困惑、乱伦之恋、身份诉求等伦理结的生成与解构,体现了这部“软科幻”对
期刊
Abstract: Frederick Turner is not only a poet, but also a translator besides he is a Founder Professor of Arts and Humanit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with a PhD degree from Oxford Univers
期刊
摘 要:日语中如“開く―開ける”类的自他对应动词的使用区分是日语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图·地分化和反转”的观点分析自他对应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根据自动词和他动词在事件认知模型中占据的不同位置,解释自他对应动词的使用区分。“图·地分化和反转”带来的自动词和他动词在事件认知模型中占据的不同位置反映出自他对应动词的功能分工。  关键词:自他对应动词;图·地分化和反转;事件认知模型
期刊
摘 要:《控制的双层套嵌理论》以形式句法与逻辑语义学相结合的视角对自然语言中的强制性控制结构进行了重新分类。在摒弃早期一致性模型(Agree Model)的同时,提出了双层套嵌的推导模式(TTC)。在该模式下,作者详细论证了谓词性控制与话语性控制的语义特征与运算机制,并重新审视了自然语言中诸多形式各异的控制现象。  关键词:控制结构;双层套嵌理论;谓词控制;话语性控制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詹尼斯·菲阿门哥教授是渥太华大学文学院英语系的终身教授,身兼加拿大文学权威期刊《加拿大文学》和《加拿大文学研究》的编委,主要研究加拿大女性作家, 尤其是蒙哥马利、爱丽丝·门罗和莎拉·邓肯,以及加拿大文学中重要作家的宗教观。她先后撰写和编著了《女人的一页:加拿大早期新闻学和修辞》(2008.)、《另外的自己:加拿大文学想象中的动物》(2007)、《加拿大剑桥文学史》和《反思加拿大:妇女历史的
期刊
摘 要:美国著名女权主义戏剧家梅根·特里在其开放剧场的实验创新中,独特地表现了对理想女性的追寻。她的名剧《走向西蒙娜》塑造的主人公西蒙娜,便是她心中女性的榜样,是个“女性基督”,她生前历尽磨难,最终回归上帝之爱,完成自我救赎。该剧的这一主题既有女性自省自强的积极意义,又有基督教神秘主义和不分是非曲直忍辱负重的消极遁世思想。这样的矛盾融合的两重性作为女性回归上帝的自我救赎之道,恰是美国当代现实主义戏
期刊
摘 要: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贵妇人画像》是他写作生涯早期“国际主题”的佳品,也是最早一批呈现身处异质文化中人们的身份困境的作品,这部作品中的美国人几乎都是身处欧陆文化中的异乡客。小说中的美国主人公们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徘徊、寻觅、挣扎,最终在文化夹缝中重新建立正确的文化身份。本文旨在分析主人公的这一过程,并为当代人在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提供借鉴。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
期刊
摘 要:学业评价是外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外语专业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外语学业评价要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为目标,注重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方式。本文辨析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几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导,形成性评价为辅助”为原则的,适合外语单科课程教学的复合档案袋评价范式,以实现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
期刊
内容摘要:以后殖民文化批判为视角,本文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英国现代主义诗人朱利安·贝尔中国之行隐在的文化政治。朱利安·贝尔中国之行引申出英国文化自我与中国文化自我的跨文化双向旅行,最终促使他在经历跨文化心理疏离之后开始审视、批判布卢姆斯伯里自由主义传统。这表征了在英国布卢姆斯伯里现代主义精英群体内在的价值分裂——从自由主义向激进左翼政治的否定式裂变——过程中,中国所发挥的独特酵母式的能动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