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化学化工实验室整体搬迁的经验与体会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jie88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新建化学化工实验室的基本功能、特点和建设要求入手,结合本重点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考察实验室搬迁的特殊性及其设计规划,具体包括水、电、气路、通风、网络、药品存储、易燃易爆气体使用等配套设施,制定合理有效的搬迁方案,提出实验室布局设计思路,以及搬迁过程中注意事项及操作方法等,阐述搬迁工作的经验与体会,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整体搬迁;仪器设备;化学化工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2C-0065-03
  一、实验室基本功能、特点和建设要求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定位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以建设材料化学工程领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基地为目标,致力于解决制约我国过程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等瓶颈问题,构建化学工程和材料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实验室在“材料结构与传递现象、材料制备的化学工程方法、材料的化学工程应用”三大研究方向上,紧密围绕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逐步显示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近年来,实验室在“杰青”、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高层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逐步形成了以院士为带头人、以青年博士生导师和海外归国博士为主体,年轻博士为骨干的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承担包括“973”“863”“国家杰青”、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各级各类重要科研课题千余项。
  实验室现有师生1000余人,固定资产数量众多,现有实验室面积已无力负荷激增的师生人数和日益扩大的教学科研规模,因此,搬迁至新实验大楼迫在眉睫。南京工业大学于2016年在江北新区江浦校区启动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弘毅楼)建设,弘毅楼占地面积约35000平方米,总建设高度24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0平方米,主楼为四栋高6层的板式建筑,大楼由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四栋主楼分别为A、B、C、D楼,B、C楼中间为中庭设计,各层中庭分别设计为展厅、学术报告厅或大型会议室,供全校共享。每层走廊长度约70米,走廊两侧规划展板设计,用于各课题组、实验室或科研团队供参观交流之用。建设要求是打造集教育和科研于一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孵化基地,能集国家膜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展示、学术报告厅及行政管理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充分考虑教学科研的水、电、气、网等的实际需求,总体面积满足现有需要,同时合理规划行政区域和实验区域。
  实验室是弘毅楼设计的重点,是全体师生教学及科研的主要场所。因各实验室科研工作不同,为保障搬迁后不需要二次改造即能使用实验室,节省启用时间、降低改造费用,实验室设计不能统一为一个标准。重点实验室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实验室分配方案。分配方案确定后,重点实验室首先多次组织用户老师到兄弟院校及同类科研院所参观交流,学习了解先进的实验室设计理念。其次安排专人和用户老师、基建、实验室建设管理处等部门对接,每间实验室均根据用户老师要求进行水、电、气路、通风橱、实验台、药品柜等功能的定制,同时为用户老师提供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确保既能实现用户老师提出的功能要求,又确保实验室的合理使用、施工的正常进行和建设成本的合理控制。重点关注大型精密仪器实验室的设计,定制合理的实验室门尺寸,保证设备无障碍进出;对电镜室进行防磁抗震处理;对大功率设备预留足够功率的动力电;对通风、湿度、洁净度进行提前设计;等等。实验室最基本的要求是确保安全性,每间实验室均安装监控和空气质量感应装置,既能及时发现实验室异常情况,又能在异常发生后及时溯源。
  二、搬迁的特殊性及规划设计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属于大型综合性化学化工实验室,包含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压缩钢瓶、玻璃器皿等常规物品,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第一,重型搭建装置近50台。该类仪器设备占地面积大,自重大,仅能放置在承重良好的一楼,搬迁时需要专业拆装及起重吊装服务。第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多。实验室拥有透射电镜、场发射扫描电镜、核磁光谱、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飞行时间质谱仪、三重四级杆气质联用等进口精密分析仪器200余台,搬迁时均需原厂工程师上门拆机、安装及调试,以确保仪器精度及准确性。同时,该类仪器大多对环境有要求,如恒温恒湿、防磁抗震、防尘防静电等,搬迁前要对即将启用的仪器环境进行检测及改造。[1][2]第三,化学试剂及压缩钢瓶种类及数量庞大。实验室教学及科研范围广,化学试剂包括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易制毒、易制爆等多种,压缩钢瓶气包括惰性气体、易燃气体、助燃气体等,储存、使用及运输中均需要根据其性质分类存放,运输时使用危化品车,做好应急预案。[3]第四,化学废弃物处理量大。现有实验室少则使用七八年,多则使用近20年,搬迁过程中收集到大量过期、无主的化学试剂或化学材料,只能作为化学废弃物处理,且有部分试剂标签脱落或缺失,处理难度大,危险系数高,需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为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及科研,搬迁工作必须高效、顺利。此次搬迁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从打包、搬运、安装到调试,需要一条龙完成,中间不能有任何停顿。
  三、搬迁的实践经验与体会
  1.规划设计,制定搬迁方案
  重点实验室为保障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须有专人进行调度及协调各方事宜,成立搬迁领導小组,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作为本单位搬迁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单位全部搬迁工作的协调指挥,明确搬迁工作任务,责任到人,层层落实,相互配合,确保搬迁工作保质保量顺利完成。
  面对如此大体量的搬迁任务,为确保实验室在规定时间内,安全高效地完成搬迁任务,及时恢复实验室的正常运转,须集思广益,制订全面周详的搬迁计划。通过多处实地调研考察,召集专家及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分析及论证,确定全面、合理、严谨的搬迁方案。重点实验室搬迁由搬迁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对搬迁物品、新场所使用方案做到心中有数,保证搬迁有序、安全、高效进行。搬迁前对各类资产的种类、数量、现状进行梳理摸底,做好资产清查和统计工作。为保障搬迁的顺利进行,重点实验室筹备成立后勤组和调度组。后勤组负责搬迁过程的各种标签、包装箱、减震材料、托盘等搬迁材料的采购供应工作。为了使搬迁有序进行,以实验室为单位进行分批次搬迁。各实验室根据搬迁计划时间提前做好物品打包、序号标签张贴等工作,安排好负责物品上车下车的责任人。   2.搬迁重点任务及工作机制
  各实验室按照既定的搬迁计划,分批次进行搬迁,搬迁物品众多,须谨防物品丢失、损坏,这是搬迁的重中之重。第一,对搬迁物品按照搬迁方式进行分类。对不需要搬迁的物品及时处理,对其中没有搬迁价值的固定资产及时进行报废,对仍有使用价值但不再需要的固定资产进行校内调拨。第二,根据分类情况领取分类标签、各类包装纸箱或木箱、减震材料、封箱胶带等,对搬迁物品进行妥善打包处理,在外包装上注明物品种类、数量、部门或课题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分箱/总箱数、原楼宇门牌号、新楼宇门牌号、注意事项等。每张分类标签上注明搬迁服务商及其联系方式,便于及时沟通。第三,搬迁开始后,每车物品均填写“搬迁物品上车、运输、下车交接确认单”,具体内容包括装车物品名称、装车数量、卸车数量、承运公司、车牌号等,搬迁单位及承运公司在装载后签字确认。搬迁时保证“一车一单一照片”,照片显示车辆满载状态后方可出发。第四,车辆到新址后,部门或课题组安排专人接车,对照确认单,及时拆包清点,确保物品不丢失、不损坏,大型精密儀器指挥搬迁服务商将物品放置到指定位置后,要求尽快完成安装调试,对有计量要求的,及时重新进行计量确认。
  3.搬迁的工作经验及反思
  物品搬迁至新址后,仍有许多后续工作要做。第一,原房产善后清理及交接工作,搬迁完成后,原房产内未搬迁固定资产进行调拨或者报废处理,化学废弃物按学校规定处置,完成与学校房产科的交接工作。第二,搬迁后物品尽快清点、开箱整理并放置到合理位置,办公室和实验室尽快启用,及时发现新址不完善或不合理的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并及时整改,确保尽快恢复正常办公和教学科研。第三,在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完成、所有搬迁物品清理清点完毕后,方可进行搬迁验收。验收工作由搬迁服务商、重点实验室搬迁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及课题组搬迁负责人共同完成,确保无疏漏。
  化学化工实验室搬迁是一项工作量大、难度高、时间紧的复杂系统工程,是各高校、科研院所搬迁面临的共同难题。本文以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搬迁为例,系统归纳总结了化学化工实验室搬迁过程中存在的物品种类繁多量大,安全要求高等难题,从搬迁前期新址的设计规划入手,提前谋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搬迁方案,统筹安排,顺利完成搬迁。重点实验室在校领导和重点实验室党政负责人的正确指挥、周密组织下,在校其他职能部门的全力配合下,重点实验室全体师生高度重视、各司其职、上下齐心,发挥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保质保量、安全有序、高效节约地完成了搬迁任务,为高校化学化工实验室搬迁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宫兆合,艾淑平,刘心悦.加强组织统筹 确保大型实验室搬迁安全快捷[J].中国检验检测, 2018(2).
  [2]张丹阳,等.精密设备搬迁调试及精度恢复[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7(9).
  [3]王志宏,郭晓艳,王猛,等.浅谈实验室的整体搬迁 [J].中国检验检测,2018 (5).
  责任编辑:许洁
  Experience of Overall Relocation of Chemical Laboratories in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CHEN Min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地域经济和学校专业特色,阐述了新时代职业学校通过开发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资源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区域内中小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际困境和具体策略,并从理论依据、专业师资、课程实施对象等角度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为政府和主管部门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小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教育文化卫
摘要:“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是未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制的多元化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含义、特点、实践价值和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理性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实现6 3>9的路径以及建设高品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实践价值;现实困境;实施路径;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
摘要:以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物流信息技术实务》为例,研究多种平台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及支撑条件,阐述多平台协同教学情景下的理实一体化复合教材的建设思路及配套资源的应用注意事项,建设基于多平台翻转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物流信息技术实务》复合教材。  关键词:多平台协同教学;理实一体;复合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9C-0030-
摘要: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多种模式,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企人才互聘、成立混合制培训学院等途径,拓宽合作办学、合作发展的新渠道,促进物流等商贸专业人才的培养成长。从校企深度合作的经验与成效来看,主要是政府层面发挥了“顶层设计”的政策引领优势,学校层面建立了制度组织保障,合作过程中突出了企业“双主体”育人地位,促进了“双师型”专业教师及教学团队迅速成长。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
摘要:语文教学离不开以问答为主的教学形式。然而在一些课堂上,从问题的设计到答案的预设,再到实际教学时的动态生成,往往都是身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的单方行为,缺少了对学习主体的关照。问与答,理应相辅相成,有恰当的时机,有丰富的形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达成语文学习的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答;点拨;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摘要: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文从课程性质、功能及其目标三个方面,对我国和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定位进行比较,发现英美澳信息技术课程承载着国家科技进步及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高效生活做规划和准备的责任,通过比较对我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提出修订建议。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定位;特征;中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
摘要:课堂教学不容忽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然而,阻碍学习力养成的教学陋习却难有改观:关注学生积累信息忽视智慧养成、要求学生机械模仿拒绝冒进犯错、期望学生迎合答案忽视独立思考。为扭转这些教学行为,需要重新认识教学意义,找回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点亮每一位学生的智慧,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习力;智慧;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
摘要: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教育家型教师应具有实践性、生长性、创造性、示范性和情怀性的特质。面对新时期高品质教育改革诉求,不仅需要教育家型教师加强自我修炼,还要改进其成长发展机制,优化培育策略,加强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建设。  关键词:教育家型教师;高品质教育;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5A-0012-04 
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得到了学校与老师的高度重视,各校开发了丰富多采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机会与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把学习体验作为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实践中,许多老师把校本课程看作了国家课程的延伸,照搬国家课程的学习方式来实施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一味追求学生增加了哪些知识、增多了哪些技能,结果使校本课程成为了学生新的
摘要:产教深度融合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技能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职业教育取得根本成效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产教深度融合还存在着缺乏系统配套的政策与机制、企业参与主体未能获得“利益的最大化”、缺乏区域层面的资源统筹等阻滞现象。为此,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对区域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中的实践成果进行了凝练,具体阐述了“多元·融合·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体框架的成型与运行路径,并试图从完善产教深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