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能够将课文中描述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互对比,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兴趣也会显著提高,就会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一、体味风景,相伴河山锦绣旅程
在语文课文的讲述过程中,名家名段的景色描写精彩绝伦,引人入胜,但是如果没有亲眼目睹,便很难与作者运用在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果能够有学生也描述他在此地的见闻,同龄人之间的沟通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以《三亚落日》为例,教师先邀请去过三亚的学生描述一下在当地看到的风景,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三亚的海上风光、海上的嬉戏过程,甚至还描述了在蜈支洲岛上潜水的心情,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被带入到了那样的情景之中。之后我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让同学们在讲述的背景之下与课文中的描述做以对比,在讲述某个特殊情景的时候,让讲述的同学展示一下他在三亚拍摄的照片,这样同学们就对课文描述的情景有了更多的真实体验,便于理解和开发兴趣。
这种分享性教学方式提高了同学们对课文中描述的景观的兴趣,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一改从前学生对说明文不感兴趣的状况。
二、发扬传统,怀念先烈不屈精神
在小学语文的课文中,总有描述中国人民为了抵御外侮,为了创建自由独立的国家而英勇抗争的故事。但是学生们对其兴趣不够强烈,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这时候如果能将抗敌故事同今天的国家政策和纪念活动结合在一起,学生们就会感觉都这样的事情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关注程度就会大大提高。
以《卢沟桥烽火》这篇文章为例,我向学生们介绍卢沟桥事变的时候提到,这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国,同日本侵略者开战的地方,如果不是勇敢的人民拿起武器,誓死捍卫中国领土,如今的中国就不会如此独立地屹立在世界东方。这时候老师将话题引到2015年9月3日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阅兵活动上来,很多同学都在家观看了这场阅兵,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有的说“那解放军战士走的方队太齐了,就像一个人走过去似的”,有的说“咱们那些飞机大炮太帅了,就要给那些欺负咱们的人看看”……学生们讨论之后,教师总结道:就是从卢沟桥事变开始,中国才开启了抵御外侮的全民抗战的征程,我们今天的阅兵,并不是告诉世界我们有多少武器,或者是我们要称霸,而是要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篡改历史,只有牢记历史教训,才能使悲剧不再上演,才能使世界一步步走向和平。同学听到了老师这样的引导,对描述抗日英雄的课文又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们将离他们比较久远的抗日战争跟眼前的纪念日联系在了一起,这样就更能理解课文中描述的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无论是对爱国主义教育还是对文学启蒙教育来说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崇尚经典,了解诗词千古之名
在小学语文的课文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古人的经典诗词,这些诗词都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留下的人类文化的精髓之作,对学生们有着良好的文化熏陶作用。但很多同学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对其提不起兴趣来。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同学们体会诗句中的含义,而是像讲故事一样让学生们先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古诗中有李白的名篇。教师在讲授古诗之前,向学生先讲述李白的生平际遇,以及他的人物性格特征。特别是在描述李白受到重用之后,却因权贵的陷害,不得不离开朝堂,走向山野,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李白蔑视权贵的豪放性格,才会脚步遍及名山大川,才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豪迈的诗句。每一个诗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人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教师带领学生反复吟读诗歌,希望学生能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在听完老师的讲述之后,纷纷讨论自己还学过哪些李白的诗歌,并且比赛似的背诵出来,一起感受伟大诗人蕴含在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
通过讲述诗人生活背景,让学生们体会诗歌背景的教学方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很多学生背过很多古诗词,在这个时候更要跟大家分享,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综上所述,笔者正是将课文融入了学生们的生活情境,才能将课文中描述的内容变得活泼易懂。通过这样的讲解和分享,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显著提高,语言表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欢墩中心小学)
一、体味风景,相伴河山锦绣旅程
在语文课文的讲述过程中,名家名段的景色描写精彩绝伦,引人入胜,但是如果没有亲眼目睹,便很难与作者运用在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果能够有学生也描述他在此地的见闻,同龄人之间的沟通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以《三亚落日》为例,教师先邀请去过三亚的学生描述一下在当地看到的风景,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三亚的海上风光、海上的嬉戏过程,甚至还描述了在蜈支洲岛上潜水的心情,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被带入到了那样的情景之中。之后我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让同学们在讲述的背景之下与课文中的描述做以对比,在讲述某个特殊情景的时候,让讲述的同学展示一下他在三亚拍摄的照片,这样同学们就对课文描述的情景有了更多的真实体验,便于理解和开发兴趣。
这种分享性教学方式提高了同学们对课文中描述的景观的兴趣,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一改从前学生对说明文不感兴趣的状况。
二、发扬传统,怀念先烈不屈精神
在小学语文的课文中,总有描述中国人民为了抵御外侮,为了创建自由独立的国家而英勇抗争的故事。但是学生们对其兴趣不够强烈,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这时候如果能将抗敌故事同今天的国家政策和纪念活动结合在一起,学生们就会感觉都这样的事情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关注程度就会大大提高。
以《卢沟桥烽火》这篇文章为例,我向学生们介绍卢沟桥事变的时候提到,这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国,同日本侵略者开战的地方,如果不是勇敢的人民拿起武器,誓死捍卫中国领土,如今的中国就不会如此独立地屹立在世界东方。这时候老师将话题引到2015年9月3日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阅兵活动上来,很多同学都在家观看了这场阅兵,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有的说“那解放军战士走的方队太齐了,就像一个人走过去似的”,有的说“咱们那些飞机大炮太帅了,就要给那些欺负咱们的人看看”……学生们讨论之后,教师总结道:就是从卢沟桥事变开始,中国才开启了抵御外侮的全民抗战的征程,我们今天的阅兵,并不是告诉世界我们有多少武器,或者是我们要称霸,而是要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篡改历史,只有牢记历史教训,才能使悲剧不再上演,才能使世界一步步走向和平。同学听到了老师这样的引导,对描述抗日英雄的课文又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们将离他们比较久远的抗日战争跟眼前的纪念日联系在了一起,这样就更能理解课文中描述的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无论是对爱国主义教育还是对文学启蒙教育来说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崇尚经典,了解诗词千古之名
在小学语文的课文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古人的经典诗词,这些诗词都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留下的人类文化的精髓之作,对学生们有着良好的文化熏陶作用。但很多同学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对其提不起兴趣来。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同学们体会诗句中的含义,而是像讲故事一样让学生们先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古诗中有李白的名篇。教师在讲授古诗之前,向学生先讲述李白的生平际遇,以及他的人物性格特征。特别是在描述李白受到重用之后,却因权贵的陷害,不得不离开朝堂,走向山野,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李白蔑视权贵的豪放性格,才会脚步遍及名山大川,才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豪迈的诗句。每一个诗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人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教师带领学生反复吟读诗歌,希望学生能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在听完老师的讲述之后,纷纷讨论自己还学过哪些李白的诗歌,并且比赛似的背诵出来,一起感受伟大诗人蕴含在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
通过讲述诗人生活背景,让学生们体会诗歌背景的教学方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很多学生背过很多古诗词,在这个时候更要跟大家分享,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综上所述,笔者正是将课文融入了学生们的生活情境,才能将课文中描述的内容变得活泼易懂。通过这样的讲解和分享,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显著提高,语言表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欢墩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