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西学东渐史的若干议题——从“单向文化传播论”到知识类型转变的现代性分析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a263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学东渐史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早期崇尚"单向文化传播论"到注重中西文化双向选择,再到运用概念史与后现代方法对西学引介过程进行更为细腻分析的过程。"单向文化传播论"完全以进化论和科学观念为标准检视中西文化交流史,传统文化成为被改造的负面对象,因而学界对明清以来科学思想输入的先进程度成为判断知识转型成败得失的唯一尺度。在此之后,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中国传统在吸收西学时并非完全被动无用,而是通过自身的融会整合,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形态。对中西概念相互不断转译的概念史阐释,更进一步深
其他文献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也是汉语的发展变化十分关键的时期。《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的著作,它虽出自于文人笔下,但也吸收了许多新的语言成分,反映
SF6分解物测试是判断SF6绝缘设备内部放电故障有效的方法。笔者在对一起直流分压器故障的分析过程中发现,SF6气体分析未能正确反映第一次跳闸时内部已经出现的放电故障。后对
“的”字结构是现代汉语里比较常见,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短语结构。有关“的”字结构的研究也颇多。本文拟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对汉语“的”字结构的考察和分析,探讨“的
20年来,我国建筑业由于行业管理分工“改革”的原因,逐步形成了“设计与施工割裂、管理与劳务分离、技术与管理脱离”的局面,层层分包、专业分包比较盛行,在开展装配式建筑的
翻译研究涉及到两种文化的互动。这一现象引出了一个文化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总是能够在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中找到与原语的文化专有项完全对应的文
多重语码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双语或多语社团中常见的语码转换现象得到众多研究领域的关注,更是语言学界的重要课题。关于此领域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正>提高办会水平必须抓好这四点:抓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抓新,创新服务手段;抓细,不放过每个细节;抓严,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要求。办会是办公室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办会水平的
分析城市文化对万盛城市发展的作用,以及万盛城市文化建设的不足,提出方向与导向相统一、时代与历史相统一、特色与地域相统、保护与修复相统一等四项城市文化建设对策。
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和因特网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与此相关的计算机及网络文化也应运而生。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与此相关的大量语言。作为人类抽象思维
本文以N1+V得+N2+VP句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格语法和轻动词理论,总结该句式能够进入的语义框架,分析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形式以及在表层与其他句式相互转换的条件。 主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