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香真色人难学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LEY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阐释史上,史达祖《双双燕》以其艺术情致的深邃性和艺术表现的真切平易性的完美融合,成为几百年以来的接受热点。宋元称赏其佳句,明清探究其深意。梳理此词阐释史的意义在于反映审美发展的变化,揭示审美行为的当代性。
  关键词:真切妥帖 形神兼备 咏物寄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螟。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史达祖《双双燕》)
  史达祖其人在史上颇有争议。誉之者如张磁,他说史达祖:“端可以分镳清真,平睨方回,而纷纷三变行辈,几不足比数。”毁之者如陈廷焯,其《白雨斋词话》云:“独怪史梅溪之沉郁顿挫,温厚缠绵,似其人气节文章,可以并传不朽,而乃甘作权相堂吏,致与耿怪、董如璧辈并送大理,身败名裂,其才虽佳,其人无足称矣。”史达祖因为曾作过权臣韩胄的堂吏,所以在韩胄失败后,受到牵连得罪,遂为后人所垢病。然而在阐释史上,《双双燕》却以其艺术情致的深邃性和艺术表现的真切平易性的完美融合,成为几百年以来的接受热点。
  
  一 翩翩双燕画堂开 姿态天然万古新
  
  《双双燕》是史达祖词阐释史上称赏最早,论者也最多的词作之一。南宋黄《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七云:“形容尽矣。姜夔极称其‘柳昏花暝’之句。”姜夔是史达祖同时代的词学专家,他曾对史达祖词给予很高评价,是梅溪知音。其《题梅溪词》云:“梅溪词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盖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黄的看法与姜夔同调,他所编选的《花庵词选》多引用姜夔之语来评价梅溪。
  黄此语在《双双燕》的阐释史上极为重要,约有二端:一是黄氏认为作为咏物词,《双双燕》达到了描写的极致,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此后的张炎在其《词源》里表达得更加清楚:
  “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如史邦卿……《双双燕》咏燕云……此皆全章精粹,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
  张炎对咏物词的看法,影响了从宋到元明清及近现代的词学评论家们,他们对这首词形神兼备的白描手法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王世贞云:“史邦卿题燕曰:‘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可谓极形容之妙。”徐士俊《古今词统》云:“不写形而写神,不取事而取意,白描妙手。”贺裳《皱水轩词筌》云:“史邦卿《咏燕》,几于形神俱似矣。”王士祯《花草蒙拾》云:“仆每读史邦卿《咏燕》词……以为咏物至此,人巧极天工矣。”评价可谓极高。然而这些评价有老生常谈之嫌,并没有多少新意,对此词之所以受喜爱的深层原因并没有揭示,黄周星对《长恨歌》的评价也许对我们有更多的启发。明代黄周星《唐诗快》对白乐天《长恨歌》、《琵琶行》有过精辟见解,他说:“乐天之妙,妙在全不用才学,一味以本色真切出之,所以感人最深。”一切真正的艺术作品,无不以表现普通的人性人情而流行当世,然而,若不能“以本色真切出之”,便终隔一层,不能得到读者的接受,也就不会影响深远。拿这句话来评价梅溪此词再恰当不过。史达祖以他生花妙手,给我们描绘了游戏于明媚春光中的翩翩双燕的形象,而这一切都“以本色真切出之”。所谓“本色真切”,指作家所描写的自然符合人们观察到的生活的自然,是作者心灵与外物接触时刹那间的心灵感受,作者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出来,使读者有真切的审美体验,给读者以真切的感受,符合人们的审美期待。张炎的“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也应该指此。这也是梅溪此词所以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二是姜夔的评语在此后的词学著作中被反复引用,可见这句评语在《双双燕》阐释史上的奠基意义,它点示了此词的词眼所在,确立了它在史达祖词中的代表作地位。黄承吉有诗云:
  “窗前燕子觅巢时,正忆梅溪一卷词。为有环清韵在,持将比似右丞诗。”
  
  二 雕梁软语足形容 柳暝花昏意态中
  
  宋元人欣赏“柳昏花暝”,多以摘句的眼光孤立地欣赏其造语新奇。元代陆辅之《词旨》标“词眼”一目,于梅溪词就拈出了“柳昏花暝”一语。清人刘熙载云:“其实辅之所谓词眼者,仍不过某字工,某句警耳。”至此,瓣香佳句因陆氏“词眼”之说而达到了理论的自觉。清代以后则从整体上揭示其在全词中的审美意义。
  有趣的是“柳昏花暝”还引起了词坛几百年的论争。首先发难的是清代贺裳,其《皱水轩词筌》云:
  “史邦卿《咏燕》,几于形神俱似矣。……常观姜论史词,不称其‘软语商量’,而赏其 ‘柳昏月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
  贺裳认为咏燕用“柳昏花暝”不如用“软语商量”恰当,姜夔这样论词是不懂词学。王国维则认为:
  “贺黄公谓:姜论史词,不称其‘软语商量’,而称其‘柳昏月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然‘柳昏月暝’自是欧秦辈句法,前后有画工、化工之殊。吾从白石,不能附和黄公矣。”
  然而贺裳也不乏支持者,张伯驹《丛碧词话》云:
  “余谓静安此论,忘即本体是咏燕。若想到燕,便知‘软语商量’之佳。‘柳昏月暝’与‘做冷欺花,将烟困柳’造句法相同,仍不似欧秦口气。何以白石独赏此句,盖南宋造语用字,已日趋画工。吾从黄公,不能附和静安也。”
  从以上辩论可以看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具体分析这场争论,就会发现他们评论的标准不同,角度不同,所以才有各自的观点。平心而论,他们的看法都有正确的方面。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云:
  “王国维说虽是,亦有些偏执。盖上下片本不同。上片从正面描写燕子,‘软语商量’云云,自为佳句。下片多从侧面燕子与人的关系等等来说,情形既复杂,则意思含蓄,风格浑成,亦是自然的格局。上下互成,前后一体,相比较则可,若争论其孰为优劣,似无谓也。”
   其持论较为公允,孰是孰非,一目了然,解开了大家的纠缠不清的问题。综合以上论说,“柳昏花暝”有如下几层涵义值得大家去评说:
  首先是炼字工稳,天然妥帖。宋人论词主张炼字炼句,张炎云:
  “词中句法,要平妥精粹。一曲之中,安能句句高妙,只要拍搭衬副得去,于好发挥笔力处,极要用功,不可轻易放过,读之使人击节可也。”
  而史达祖在句法方面的造诣极高。陆辅之在论词时,就把他和周清真之典丽、姜白石之骚雅、吴梦窗之字面相提并论,而“柳昏花暝”以其词眼之说而成为史达祖的代表。王士祯认为它“雕组而不失天然,如‘绿肥红瘦’、‘宠柳娇花’,人工天巧,可称绝唱。”这些词句既坚凝又妥溜,皆极炼如不炼也。如果与“柳腴花瘦,蜂蝶惨”比较,真是优劣自见。
  其次是音节和谐,婉转嘹亮。徐《南州草堂词话》云:
  “汪蛟门《记梦》云:己酉夏夜,梦二女子靓装澹服,联袂踏歌于琼花观前,唱史邦卿《双双燕》词,至柳昏花暝句,婉转嘹亮,字如贯珠。”
  宋词虽不可歌,记梦亦不足为凭,但凭此记载亦可想见其当时演唱的风采。
  再次是昏暝之间,情意无限。姜白石的“梅溪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确实是知音之语。史达祖以奇秀清逸的写景之语,传达出双燕春天欢快幸福的生活,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柳昏花暝”,从时间上看,已是一天之黄昏;从内容看,是春天绚丽多彩的景色;从表现手法上看,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人的情感已倾注其中;从情调上看,写足了双燕游玩的兴致之高,衬托出双燕的幸福生活。而“红楼”句,又引出词中情境,此情此景皆是红楼人独凭所见,引人遐想,韵味无穷。
  然而,《双双燕》的近千年阐释史并非只是对“柳昏花暝”的单一咏叹调。朱依真说:“雕梁软语足形容,柳暝花昏意态中。”从宋元到明清,对其艺术魅力的认识层层深入,对“意”的探索也远未停止,清代人开始了《双双燕》的另一种解读。
  
  三 怪底梅溪趿珠履 解吟双燕月当楼
  
  韦勒克说:“一件艺术品的全部意义,是一个累积过程的结果。”作为经典,梅溪词的内涵在累积过程中也就逐渐丰富起来。清代中叶以前,对《双双燕》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咏物词艺术方面,自从邓廷桢“寄托说”提出以后,评论家们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词中所蕴含的言外之意。
  “寄托说”之所以提出,是由于史达祖曾作过权臣韩
  胄的堂吏,事胄久。“嘉泰间,胄亟持恢复之议,邦卿习闻其说,往往托之于词。”邓廷桢身经内忧外患,他从梅溪的身世经历之中,体味出梅溪《双双燕》“大抵写怨铜驼,寄怀毳幕,非止流连光景、浪作艳歌也。”黄苏也以猜测的语气说:“‘栖香正稳’以下至末,似有所指,或于朋友间有不能践言者乎?借燕以见意,亦未可定。”俞陛云、陈匪石、刘永济等人则在“昏”、“暝”上做起了文章,其中又以刘永济最有代表性,其《微睇室说词》云:
  “观其‘看足柳昏花暝’句,言外盖有所指。考史为韩胄中书省堂吏,凡韩有所作为,史无不知者,其间不少‘昏’、‘暝’之事,皆所‘看足’者。史虽看足韩之‘昏’、‘暝’,而不早引退,卒之韩败,史亦遭黥面之辱。证以史他作《满江红·书怀》词,有‘一钱不值’之语,则亦非无悔悟之心者,但意志不坚耳。后人论此词者,特赏其‘柳昏花暝’四字,非无故也。”
  然而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无任何寄托。缪钺认为:
  “这首词刻划双燕,确实做到穷形尽相,有瑰奇警迈之长,不愧为咏物词之上品。至求更深的托喻,则是无有的。有的论者认为,‘红楼归晚’二句,有弦外之音,盖史达祖对韩
  胄所作所为的昏暝之事均已看足,有所感觉,故发为慨叹。虽可备一说,但总不免有些穿凿太深。”
  平心而论,这首词确无甚深涵义,然而这不妨其成为佳作。鲍列夫:“伟大的形象总是多侧面的,它有着无穷的涵义,这些涵义只有在若干世纪中才能逐渐揭开。每个时代都在经典形象中发现新的侧面和特点,并赋予它自己的解释。”就像谭献的作者之心与读者之心一样,读者在自己的时代,看到经典形象的一个新的方面,这个方面尽管与作者的本意有出入,不免有些穿凿,但有他“自己的解释”,不失为一个新的解读方法。这些意义累积起来,就组成它的全部意义。反过来讲,一部经典作品只有达到艺术情致的深邃性和艺术表现的真切平易性的完美融合,才会成为永远的接受热点,永远具有审美当代性。而这也正是《双双燕》的魅力所在。
  《双双燕》自产生以来就有人追和学习,然而鲜有能并美者。郑方坤《论词绝句》云:“崔子鸳鸯郑鹧鸪,描头画角总常奴。追魂得似梅溪燕,软语商量一句无。”
  
   注:本文为2008年度徐州工程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清代咏物词研究——以清初和晚清为主》(批准号XKY20081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金启华主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2] 黄:《花庵词选》,《四库全书》本。
  [3] 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
  [4] 王世贞:《州四部稿》(卷一五二),《四库全书》本。
  [5]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6] 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
  [7] 黄承吉:《梦陔堂诗集》(卷十九),清道光12年刻本。
  [8]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9] 孙克强:《唐宋人词话》,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
  [10] 况周颐:《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
  [12] 刘永济:《微睇室说词》,中华书局,2007年。
  [13] 缪钺:《灵溪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4] 鲍列夫:《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
  [15] 郑方坤:《蔗尾诗集》(卷五),清乾隆刻本。
  [16] 吴熊和等编:《唐宋词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袁美丽,女,1973—,江苏丰县人,南京师范大学2009级古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及理论批评,工作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之所以受到众人的喜爱,这与他独特的诗歌艺术,即“始于欢乐,终于智慧”密不可分。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始于欢乐,终于智慧”的视角,对他的三首来自不同时期、不同诗集的诗歌进行解读,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体会他的这种诗歌艺术,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自然 诗歌 美丽 智慧  中图分类号:I10
期刊
摘要《啊,船长!我的船长!》是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为悼念林肯总统而写下的不朽的哀诗。全诗构思精巧,组织严密,语言深沉而炙热,字里行间里饱含着作者的悲痛愤怒之情。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一作品,欣赏了其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统一之美。  关键词:惠特曼 船长 分析 欣赏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提起美国诗歌,人们会经常谈到沃尔特·惠特曼。他出身贫苦,一生坚决反对奴隶制,
期刊
摘要陶渊明在他生前和死后近二百年里,是以隐士或徵士的身份为人所知的。到了唐代,读书人官场失意时以他为寄托,他的诗逐渐引起诗人们的关注。宋人则把他推上艺术和人格的顶峰。不同时代的读者因为不同的期待视域对陶渊明有各自的解读,但共同的文化底蕴使封建社会热心仕途的文人把陶渊明视为他们永远不能到达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期待视域 陶渊明 读者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期刊
摘要王三巧形象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其展现出的丰富的人性内涵超越了同时代小说的同类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强烈地震撼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根基,具有争取男女平权的意味,小说在塑造王三巧形象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崭新的人道主义倾向。  关键词:王三巧 冯梦龙 明代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冯梦龙的《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中最值得重视的名作之一,其中表现出的人道情怀
期刊
摘要“花”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多象征美好的事物,而在文学巨著《红楼梦》中,“花”则被作者赋予了更丰富、更深层的含义:花是大观园中女儿们的化身,她们如花一样的性格和命运,在花开花落的诗意境界中与女性悲歌浑然天成;而在大观园众青春少女对落花的吟唱中,大观园及居住其中的女儿的悲剧命运在“花”的意象中被生动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落花 《红楼梦》 悲剧 葬花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岛田清次郎的代表作《地上》男主人公的命运纠葛,对作者的性格及作品的风格进行了解析,同时将作者性格特征在主人公身上的投射作用加以剖析,阐述了二者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天才 狂人 现实主义 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岛田清次郎(1899-1930)是上世纪20年代日本红极一时的著名作家,《地上——蛰伏于地面之下》(以下简称《地上》)是他的代表作,出版
期刊
摘要《奥德赛》与《鲁滨逊漂流记》虽同属西方文学史上描写漂流题材的叙事名篇,但它们在叙述内容、叙事角度和创作主体等方面却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个体意识的增强,而这种变化也标明了人类从自然人向自由人的趋近。  关键词:《奥德赛》 《鲁滨逊漂流记》 个体意识 增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所谓个体意识,简单一点说,就是认为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是具有独立人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提出非止一日,但研究成果寥寥,始终不能取得突破,原因就在于其伪命题本质。本文立足于揭示这一本质,证明中西文论融合的无限可能性,并以此否定“转换论”存在之必要。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 西方文论 转换 融合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一    1996年10月17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钱中文致开幕辞,他的讲话后来以《建设
期刊
摘要悼亡诗是我国古典文学题材中较为特殊的一类,虽然历代悼亡诗的作者都是借诗来抒发自己对亲人的哀悼之意、相思之情,但在表达时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抒情模式:有的是睹物思人,现其哀思;有的是景中含事,触景生情;有的是人去屋空,抒己悲情;有的则是通过对梦境的描写来抒发情感等等。本文将结合具体诗歌作品对中国古代悼亡诗表现出来的抒情模式加以分析总结。  关键词:哀悼 相思 悼亡诗 抒情模式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庾信由南入北的经历,一方面使其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另一方面,故国之思、亡国之哀、羁旅之愁以及道德上的自责,时刻纠绕于心,使其创作中大量使用“秋”、“枯树”、“鸟”等“悲苦”类的意象。此类意象一方面反映了庾信后期悲苦而矛盾的羁旅心态,同时也反映了创伤记忆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庾信 悲苦 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勒内·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