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汉语受英语外来词的影响, 语言内部发生了变化, 其表现形式是现代汉语出现的新的形态特征。研究表明, 汉语构词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用法不符合汉语的句法规律, 但与英语形态规律相吻合。本文从粘着词根、自由词根、词形借词、词缀借词等形态层面对现代汉语受到英语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 形态; 现代汉语; 影响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志码:A
一、 现代汉语形态研究的理论背景
汉语属汉藏语系的汉语语族。部分汉语学家认为, 由于汉语以单音节为主, 形态变化较少, 再加上多数没有标音的历史资料, 对汉语的研究要比对印欧语系的研究难得多。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1]告诉我们, 汉语的发展经历了最初的训诂和韵书时期, 然后是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时期, 最后是西学东渐时期。王力先生将汉语语言学研究分为两类, 一是语文学(philology), 另一个是语言学(linguistics)。前者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 重点是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 这种研究既零碎又缺乏系统性; 后者则是对语言本身的研究, 其研究结果是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语法学虽然在中古时期, 曾一度随佛教传入中国, 但是在国内没有形成气候。所以, 王力先生把五四运动以前所做的汉语语言研究看作语文学研究, 因为这些研究在理论上还上升不到系统的语言学研究。
在西学东渐时期, 欧洲的语言学对中国的语言学产生了全方位影响。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就是受了西洋语法的影响所著。因此, 到目前为止, 现代汉语语言学里的语法和形态问题仍然是汉语语言学家敏感且颇具争议的问题。刘宓庆先生在《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2]里指出, 汉语语法是隐性的, 英语语法是显性的。刘先生对汉语特征的定性首先肯定了汉语是有语法的, 然后提出汉语语法的基本特征是隐含性的, 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又有学者提出, 汉语语法是柔性的, 英语语法是刚性的。徐通锵1994年在《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一文中提出了汉语是语义型语言, 而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汉语的语法不像英语那样有显露的外在形式, 而是隐含在语言内部的; 它不是通过形式(form)或形态(morphology)来表示语言成分间的关系, 而是让语义本身来体现这种关系的。还有汉语学家认为, 汉语是一种音足型语言, 而英语是一种形足型语言。汉语的音节和节奏在汉语的组词造句乃至构建句子中有重要的作用, 大概远比我们所认识和所承认的要重要, 起基本作用规律的是语义组织,或说语序。而英语是一种形足型语言, 即在形式上自我满足, 起基本作用的规律是形态[3]114-116。
虽然众多汉语语言研究者对汉语是否是形态语言还持有否定态度, 但是笔者认为汉语是有形态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王力先生的历史形态学中得到佐证。如上古名词的前面往往有类似词头的前附成分, “有”字常常被加在国名、地名、部落名前面, 如“有虞、有扈、有仍、有莘、有熊、有庳、有济”等[4]。
最新汉语研究表明, 由于受到强势语言英语的影响, 现代汉语的确存在类似英语的形态语言问题。其实, 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现代汉语不仅是现代汉语研究的新视角, 也是客观所需。语法研究的历史告诉我们, 换一个角度来观察自己原来熟悉的东西, 往往可以得到意外的收获, 正所谓“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因此, 现代汉语形态研究对国人更为深刻地了解母语的发展和变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 形态与现代汉语
(一)形态学
形态学是研究语素(morpheme)、语素的不同形式(即语素变体allomorph)及其构词组合方式的一门学科。例如, 英语单词“unfriendly”由“friend”, 形容词后缀ly和否定前缀un构成。语素又指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不可再切分, 否则其意义就会改变或消失。例如, 英语单词“kind”是一个语素, 如果去掉d, 它就构成了意义不同的“kin”。语素分为自由语素(free morpheme)和粘着语素(bound morpheme)。如果一个语素可以独立构成一个单词, 它就是自由词素, 如“room, bottle, stand, large”。如果一个语素至少要与另外一个语素结合才能有意义, 它就是粘着语素, 如“unlucky”里的前缀un-以及“bags”里的复数-s就是粘着语素[5]。粘着语素又分为三类: (1)曲折后缀(inflectional suffixes),如-ed,-s以及-’s, 这些是语法语素(grammatical morpheme), 分别标示着体、时、数和格。(2)派生词缀(derivational affixes), 如-er, -ly和-ness, 这些词缀改变词根的词性。(3)粘着词根(bound roots), 如-logy, eive, -ics以及-tain, 这些词根需与其他派生词缀或词根一起方可构成新词。
(二)形态与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在古白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其书面语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古代汉语书面语和现代英语书面语的或多或少的影响[3]66。汉语语法的欧化发展印证了王力先生当年所说的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一书中专设“欧化的语法”一章,专门研究了自20世纪初以来受西洋语法影响而产生的中国新语法。他说汉语中这种新语法叫做欧化语法。所谓欧化, 也就是英化, 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 拿英语比较研究是更有趣的事[6]。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向现代汉语书面语迁移, 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英语对汉语在形态上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汉语里英语借词的大量增加, 而且体现在汉语词法层面出现的语言变异现象[7]2。
1. 粘着词根
粘着词根源于语音借词(phonetic loan) 或语义借词(semantic loan), 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1)语音借词
就语音借词而言, 其成分不含任何意义。后由于某一成分在借词中的作用, 这一成分在借词中就有了意义。它从借词中独立出来,作为粘着词根与其它成分一起构成新词。如被抽象化的语音借词 “巴士”(bus)中的“巴”是一个粘着词根, 与其它词在一起使用, 使得汉语外来词库大大增加。常见的有 “大巴、小巴、中巴、冷气巴、微巴、巴姐、巴嫂”(见表1)。
诚然, 表1所举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 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粘着词根语素化(morphemization)的程度大致分为三种:(1)能产性(productivity): 能与其它语素结合;(2)清晰性(explicitness): 脱离语境后能表达意义;(3)土语化(nativization): 能与本地语言融为一体的程度[8]。
(2)语义借词
语义借词的创造是在充分了解源语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探讨语义整合规律过程中, Fauconnier G.的合成空间理论(Blending Theory)强调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概念合成”。两个输入空间(源域和目标域)的概念会进行整合而发展出第三空间, 即 “合成空间”。在合成空间内具有共同特征的概念可以组合成集, 通过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使概念集得到完善, 并通过类比得到扩展, 以此来丰富目标域[9]。借词概念合成模式如下:
就语义借词而言, 新的粘着词根在借词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如“领”字, 由于与借词“白领”(white collar)、“蓝领”(blue collar) 的联想, 又产生了新的社会地位含义的词汇。它不仅改变了语义身份, 还由原来的自由语素中的“领”(neck or collar)变成了粘着语素, 与其它词一起构成新的合成词, 如“蓝领、钢领、粉领、黑领、红领、金领、灰领、小白领”等。股票市场里, 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也非同一般。“看”、“走”作为粘着语素与其它动词一起构成复合动词, 如 “看涨”(look good)、 “看跌”(look bad)、“走高”(go up)、 “走低”(go down)。互联网(internet)的问世又把强势语言英语词汇带入汉语中, 如与粘着词根“网”构成的新词有:“网站、网页、网关、网址、网吧、网虫、网恋、网迷、网民、网友、网龄、网教、网警、网校、网管、网卡”等[7]107-110 (见表2)。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粘着词根总是同另一个语素一起使用。因此, 有学者称之为词缀(affix)。但是粘着词根和词缀是不同的, 因为粘着语素在语法化时, 大部分词缀可以找到其历史渊源(historical origins)[10]。辨别两者之间差异有三个标准:
(1)所涉及语素的普遍性(generality)和抽象性(abstractness)。粘着词根相对来说普遍性小、抽象性少。如粘着词根“迷”和词缀“者”是不同的, 前者指沉醉于某一事物的人, 后者则指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显然,“迷”带有的普遍性小, 与“迷”组合的词的意义要比与 “者”组合的词的意义更为固定(fixed)、更为词汇化(lexicalized)。
(2) 粘着词根不像构词词缀那样多产(productive)。 “迷”仅与名词粘连(汉语里常规使用的动词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而“者”作为后缀可以与形容词、名词、动词一起使用产生许多汉语词组, 如“老者、强者、笔者、人文主义者、胜利者、自愿者”等等。
(3) 构词词缀的添加导致的语法变化。如“者”添加在形容词、名词、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特点或属性, 就像主格(nominative case)和生格(genitive case)用显格(overt case)标志表示这样的语言特点一样。然而, “迷”没有发生类似施动者(如employer)或受事者(如employee)语法功能的转变[7]110-111。
2. 自由词根
自由词根与粘着词根不同, 因为它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词, 可以单独使用。但它又像粘着词根一样, 主要由一些语音借词和语义借词构成。
(1)语音借词
199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把外来词分为音译词、音加意译词、半音译半意译词、音兼意译词、仿译词。马西尼把外来词分为以下几类: 音译词、混合词、词形借词、意译词、仿译词、本族新词等等[11]。语音借词可分为纯语音借词和谐音加表意借词。前者是指把英语的音和意完全借到汉语体系。如 “克隆(clone)、博客(blog)、卡通(cartoon)、酷(cool)、沙龙(salon)、马拉松(marathon)”, 后者指挑选与原词意义有关的汉字作材料, 如“黑客(hacker)、托福(TOEFL)”(见表3)。
(2)语义借词
现代汉语中越来越多的词语是从英语的语义借贷而来。如“绿色”(green)用来表示与环境或生态保护有关的词语; “问题”(problem)在传统汉语中常用作名词, 但是现在成了一个多产词, 如 “问题少年”、“问题股”等(见表4)。
3. 词形借词(borrowing of word forms)
词形借词指在借入英语词读音的同时还把词的书写形式一并借入。词形借词有四类:
(1) 混合借词(loanblends)
近年来, 现代汉语出现了英语字母同汉语语素组合而成的新词语, 即混合借词, 网络语言中尤为突出。如 “AA制、BP机、卡拉OK、维生素A, B, C, D、BASIC语言、VCD光盘、SOS儿童村、X光、B超、PH值、IT业、ATM机、U型管、T型台、O型腿、IBM公司、CIH病毒、E化、E时代、IP电话、USB接口、Cookie信息、Internet外设、Java特效、Xday一代、手持PC、移动QICQ、后PC时代、中国C网、MP3手机、BIG5码、E-mail地址、com经济、中国.com”等。
(2) 直接使用英文的缩略形式, 保持原词词义、词形不变
常见的此类词有:“IT, MTV, CEO, CD, WTO, MPA, MBA, GRE, CPA, GDP, OPEC , VOA, BBC”等。
(3) 完全采用外文字母标记词语
英语字母词有“Internet, Word, Office, Excel, Powerpoint, Yahoo, Google”等, 这类借词较前两者使用率要低。
(4) 汉语拼音首字母组合而成的字母词, 这类字母词的读音通常采用英文字母的读音
汉语拼音首字母词有: “HSK(汉语水平考试), PSC(普通话水平测试), RMB(人民币)”等。
4. 词缀借词(affix borrowing)
词缀借词的最典型例子是“性”和“化”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 “性”和“化”作为后缀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的增加是汉语与英语语言接触的过程中, 模仿英语、受到英语影响的结果。
(1)后缀“性”
早期的翻译者们在翻译某些表示带有品质或容量的抽象名词时, 常常使用“性”这个词, 从而构成抽象名词, 用来表示状态、条件或者品质, 英语语素为-tion, -ty和-ness。如 “弹性”(flexibility)、“相对性”(relativity)(见表5)。
(2)后缀“化”
汉语中“化”表示转化过程的用法可追索到古代。如“羽化”用来表示“成仙”, 庄子用“物化”表示“去世”。尽管如此, 受英语动词和名词的构词习惯的影响, 汉语中“化”的使用频率较以前大有增加。就语义而言, 汉语中的“化”对应于英语中的-ify,-ize/ise, -zation和-en(见表6)。
(3)其他词缀
除以上两个比较突出的词缀外, 英语的其它词缀也有进入汉语的实例[5]132-136 (见表7)。
三、结 语
毫无疑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现代汉语中英语构词语素的大量涌现对汉语构词方式的不足给予了补充, 促进了现代汉语构词方式的多样化, 强化了现代汉语词语多音节化的趋势, 完善和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 提高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 使汉语语言更充满生命力。但在英语对汉语固有的词汇系统产生剧烈冲击的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到语言背后的文化渗透。怎样正确、理性地看待和处理好母语与英语、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关系是国人应该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前言.
[2]刘宓庆. 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8-9.
[3]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4]王力. 汉语史稿[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2008.6重印): 255.
[5]Richard, J. C. et al.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96-297.
[6]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335-373.
[7]郭鸿杰. 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语言认知研究[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5.
[8]周洪波. 外来词译音成分的语素化[J]. 语言文字应用, 1995,(4): 63-65.
[9]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UP, 1997.
[10]Hopper, P. & Traugott, E. Grammaticalization [M]. Cambridge: CUP, 1993: 6.
[11](意)马西尼. 黄河清译.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 153-69.
(责任编辑文心)
关键词: 形态; 现代汉语; 影响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志码:A
一、 现代汉语形态研究的理论背景
汉语属汉藏语系的汉语语族。部分汉语学家认为, 由于汉语以单音节为主, 形态变化较少, 再加上多数没有标音的历史资料, 对汉语的研究要比对印欧语系的研究难得多。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1]告诉我们, 汉语的发展经历了最初的训诂和韵书时期, 然后是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时期, 最后是西学东渐时期。王力先生将汉语语言学研究分为两类, 一是语文学(philology), 另一个是语言学(linguistics)。前者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 重点是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 这种研究既零碎又缺乏系统性; 后者则是对语言本身的研究, 其研究结果是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语法学虽然在中古时期, 曾一度随佛教传入中国, 但是在国内没有形成气候。所以, 王力先生把五四运动以前所做的汉语语言研究看作语文学研究, 因为这些研究在理论上还上升不到系统的语言学研究。
在西学东渐时期, 欧洲的语言学对中国的语言学产生了全方位影响。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就是受了西洋语法的影响所著。因此, 到目前为止, 现代汉语语言学里的语法和形态问题仍然是汉语语言学家敏感且颇具争议的问题。刘宓庆先生在《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2]里指出, 汉语语法是隐性的, 英语语法是显性的。刘先生对汉语特征的定性首先肯定了汉语是有语法的, 然后提出汉语语法的基本特征是隐含性的, 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又有学者提出, 汉语语法是柔性的, 英语语法是刚性的。徐通锵1994年在《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一文中提出了汉语是语义型语言, 而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汉语的语法不像英语那样有显露的外在形式, 而是隐含在语言内部的; 它不是通过形式(form)或形态(morphology)来表示语言成分间的关系, 而是让语义本身来体现这种关系的。还有汉语学家认为, 汉语是一种音足型语言, 而英语是一种形足型语言。汉语的音节和节奏在汉语的组词造句乃至构建句子中有重要的作用, 大概远比我们所认识和所承认的要重要, 起基本作用规律的是语义组织,或说语序。而英语是一种形足型语言, 即在形式上自我满足, 起基本作用的规律是形态[3]114-116。
虽然众多汉语语言研究者对汉语是否是形态语言还持有否定态度, 但是笔者认为汉语是有形态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王力先生的历史形态学中得到佐证。如上古名词的前面往往有类似词头的前附成分, “有”字常常被加在国名、地名、部落名前面, 如“有虞、有扈、有仍、有莘、有熊、有庳、有济”等[4]。
最新汉语研究表明, 由于受到强势语言英语的影响, 现代汉语的确存在类似英语的形态语言问题。其实, 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现代汉语不仅是现代汉语研究的新视角, 也是客观所需。语法研究的历史告诉我们, 换一个角度来观察自己原来熟悉的东西, 往往可以得到意外的收获, 正所谓“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因此, 现代汉语形态研究对国人更为深刻地了解母语的发展和变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 形态与现代汉语
(一)形态学
形态学是研究语素(morpheme)、语素的不同形式(即语素变体allomorph)及其构词组合方式的一门学科。例如, 英语单词“unfriendly”由“friend”, 形容词后缀ly和否定前缀un构成。语素又指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不可再切分, 否则其意义就会改变或消失。例如, 英语单词“kind”是一个语素, 如果去掉d, 它就构成了意义不同的“kin”。语素分为自由语素(free morpheme)和粘着语素(bound morpheme)。如果一个语素可以独立构成一个单词, 它就是自由词素, 如“room, bottle, stand, large”。如果一个语素至少要与另外一个语素结合才能有意义, 它就是粘着语素, 如“unlucky”里的前缀un-以及“bags”里的复数-s就是粘着语素[5]。粘着语素又分为三类: (1)曲折后缀(inflectional suffixes),如-ed,-s以及-’s, 这些是语法语素(grammatical morpheme), 分别标示着体、时、数和格。(2)派生词缀(derivational affixes), 如-er, -ly和-ness, 这些词缀改变词根的词性。(3)粘着词根(bound roots), 如-logy, eive, -ics以及-tain, 这些词根需与其他派生词缀或词根一起方可构成新词。
(二)形态与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在古白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其书面语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古代汉语书面语和现代英语书面语的或多或少的影响[3]66。汉语语法的欧化发展印证了王力先生当年所说的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一书中专设“欧化的语法”一章,专门研究了自20世纪初以来受西洋语法影响而产生的中国新语法。他说汉语中这种新语法叫做欧化语法。所谓欧化, 也就是英化, 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 拿英语比较研究是更有趣的事[6]。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向现代汉语书面语迁移, 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英语对汉语在形态上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汉语里英语借词的大量增加, 而且体现在汉语词法层面出现的语言变异现象[7]2。
1. 粘着词根
粘着词根源于语音借词(phonetic loan) 或语义借词(semantic loan), 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1)语音借词
就语音借词而言, 其成分不含任何意义。后由于某一成分在借词中的作用, 这一成分在借词中就有了意义。它从借词中独立出来,作为粘着词根与其它成分一起构成新词。如被抽象化的语音借词 “巴士”(bus)中的“巴”是一个粘着词根, 与其它词在一起使用, 使得汉语外来词库大大增加。常见的有 “大巴、小巴、中巴、冷气巴、微巴、巴姐、巴嫂”(见表1)。
诚然, 表1所举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 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粘着词根语素化(morphemization)的程度大致分为三种:(1)能产性(productivity): 能与其它语素结合;(2)清晰性(explicitness): 脱离语境后能表达意义;(3)土语化(nativization): 能与本地语言融为一体的程度[8]。
(2)语义借词
语义借词的创造是在充分了解源语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探讨语义整合规律过程中, Fauconnier G.的合成空间理论(Blending Theory)强调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概念合成”。两个输入空间(源域和目标域)的概念会进行整合而发展出第三空间, 即 “合成空间”。在合成空间内具有共同特征的概念可以组合成集, 通过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使概念集得到完善, 并通过类比得到扩展, 以此来丰富目标域[9]。借词概念合成模式如下:
就语义借词而言, 新的粘着词根在借词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如“领”字, 由于与借词“白领”(white collar)、“蓝领”(blue collar) 的联想, 又产生了新的社会地位含义的词汇。它不仅改变了语义身份, 还由原来的自由语素中的“领”(neck or collar)变成了粘着语素, 与其它词一起构成新的合成词, 如“蓝领、钢领、粉领、黑领、红领、金领、灰领、小白领”等。股票市场里, 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也非同一般。“看”、“走”作为粘着语素与其它动词一起构成复合动词, 如 “看涨”(look good)、 “看跌”(look bad)、“走高”(go up)、 “走低”(go down)。互联网(internet)的问世又把强势语言英语词汇带入汉语中, 如与粘着词根“网”构成的新词有:“网站、网页、网关、网址、网吧、网虫、网恋、网迷、网民、网友、网龄、网教、网警、网校、网管、网卡”等[7]107-110 (见表2)。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粘着词根总是同另一个语素一起使用。因此, 有学者称之为词缀(affix)。但是粘着词根和词缀是不同的, 因为粘着语素在语法化时, 大部分词缀可以找到其历史渊源(historical origins)[10]。辨别两者之间差异有三个标准:
(1)所涉及语素的普遍性(generality)和抽象性(abstractness)。粘着词根相对来说普遍性小、抽象性少。如粘着词根“迷”和词缀“者”是不同的, 前者指沉醉于某一事物的人, 后者则指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显然,“迷”带有的普遍性小, 与“迷”组合的词的意义要比与 “者”组合的词的意义更为固定(fixed)、更为词汇化(lexicalized)。
(2) 粘着词根不像构词词缀那样多产(productive)。 “迷”仅与名词粘连(汉语里常规使用的动词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而“者”作为后缀可以与形容词、名词、动词一起使用产生许多汉语词组, 如“老者、强者、笔者、人文主义者、胜利者、自愿者”等等。
(3) 构词词缀的添加导致的语法变化。如“者”添加在形容词、名词、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特点或属性, 就像主格(nominative case)和生格(genitive case)用显格(overt case)标志表示这样的语言特点一样。然而, “迷”没有发生类似施动者(如employer)或受事者(如employee)语法功能的转变[7]110-111。
2. 自由词根
自由词根与粘着词根不同, 因为它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词, 可以单独使用。但它又像粘着词根一样, 主要由一些语音借词和语义借词构成。
(1)语音借词
199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把外来词分为音译词、音加意译词、半音译半意译词、音兼意译词、仿译词。马西尼把外来词分为以下几类: 音译词、混合词、词形借词、意译词、仿译词、本族新词等等[11]。语音借词可分为纯语音借词和谐音加表意借词。前者是指把英语的音和意完全借到汉语体系。如 “克隆(clone)、博客(blog)、卡通(cartoon)、酷(cool)、沙龙(salon)、马拉松(marathon)”, 后者指挑选与原词意义有关的汉字作材料, 如“黑客(hacker)、托福(TOEFL)”(见表3)。
(2)语义借词
现代汉语中越来越多的词语是从英语的语义借贷而来。如“绿色”(green)用来表示与环境或生态保护有关的词语; “问题”(problem)在传统汉语中常用作名词, 但是现在成了一个多产词, 如 “问题少年”、“问题股”等(见表4)。
3. 词形借词(borrowing of word forms)
词形借词指在借入英语词读音的同时还把词的书写形式一并借入。词形借词有四类:
(1) 混合借词(loanblends)
近年来, 现代汉语出现了英语字母同汉语语素组合而成的新词语, 即混合借词, 网络语言中尤为突出。如 “AA制、BP机、卡拉OK、维生素A, B, C, D、BASIC语言、VCD光盘、SOS儿童村、X光、B超、PH值、IT业、ATM机、U型管、T型台、O型腿、IBM公司、CIH病毒、E化、E时代、IP电话、USB接口、Cookie信息、Internet外设、Java特效、Xday一代、手持PC、移动QICQ、后PC时代、中国C网、MP3手机、BIG5码、E-mail地址、com经济、中国.com”等。
(2) 直接使用英文的缩略形式, 保持原词词义、词形不变
常见的此类词有:“IT, MTV, CEO, CD, WTO, MPA, MBA, GRE, CPA, GDP, OPEC , VOA, BBC”等。
(3) 完全采用外文字母标记词语
英语字母词有“Internet, Word, Office, Excel, Powerpoint, Yahoo, Google”等, 这类借词较前两者使用率要低。
(4) 汉语拼音首字母组合而成的字母词, 这类字母词的读音通常采用英文字母的读音
汉语拼音首字母词有: “HSK(汉语水平考试), PSC(普通话水平测试), RMB(人民币)”等。
4. 词缀借词(affix borrowing)
词缀借词的最典型例子是“性”和“化”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 “性”和“化”作为后缀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的增加是汉语与英语语言接触的过程中, 模仿英语、受到英语影响的结果。
(1)后缀“性”
早期的翻译者们在翻译某些表示带有品质或容量的抽象名词时, 常常使用“性”这个词, 从而构成抽象名词, 用来表示状态、条件或者品质, 英语语素为-tion, -ty和-ness。如 “弹性”(flexibility)、“相对性”(relativity)(见表5)。
(2)后缀“化”
汉语中“化”表示转化过程的用法可追索到古代。如“羽化”用来表示“成仙”, 庄子用“物化”表示“去世”。尽管如此, 受英语动词和名词的构词习惯的影响, 汉语中“化”的使用频率较以前大有增加。就语义而言, 汉语中的“化”对应于英语中的-ify,-ize/ise, -zation和-en(见表6)。
(3)其他词缀
除以上两个比较突出的词缀外, 英语的其它词缀也有进入汉语的实例[5]132-136 (见表7)。
三、结 语
毫无疑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现代汉语中英语构词语素的大量涌现对汉语构词方式的不足给予了补充, 促进了现代汉语构词方式的多样化, 强化了现代汉语词语多音节化的趋势, 完善和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 提高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 使汉语语言更充满生命力。但在英语对汉语固有的词汇系统产生剧烈冲击的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到语言背后的文化渗透。怎样正确、理性地看待和处理好母语与英语、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关系是国人应该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前言.
[2]刘宓庆. 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8-9.
[3]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4]王力. 汉语史稿[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2008.6重印): 255.
[5]Richard, J. C. et al.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96-297.
[6]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335-373.
[7]郭鸿杰. 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语言认知研究[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5.
[8]周洪波. 外来词译音成分的语素化[J]. 语言文字应用, 1995,(4): 63-65.
[9]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UP, 1997.
[10]Hopper, P. & Traugott, E. Grammaticalization [M]. Cambridge: CUP, 1993: 6.
[11](意)马西尼. 黄河清译.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 153-69.
(责任编辑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