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简称“粮丰工程”的第二年,潜江市按照农业部、湖北省农业厅相关文件精神,主要从事粮食综合增产项目和湿地复合种养生态稻的研究与应用,市相关单位加大工作力度,相互配合,强化科技支撑,发挥“粮丰工程”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和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关键词】粮食;“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潜江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湖北省46个产粮大县(市)之一,具有高温高湿、地下水位高等特点,全市拥有宜渔低湖低产田13333.3hm2。水稻是潜江市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30000hm2以上,土地肥沃,生产水平居全省前列。
1 粮食丰产工程执行情况
1.1 地点与规模
2012年粮食综合增产项目核心示范区以浩口镇苏港片333.3hm2,渔洋镇刘桥片666.7hm2为中心,辐射杨市办办事处,运粮湖管理区,老新镇等12个区镇处,辐射面积达10000hm2以上。湿地复合种养生态稻的研究与应用核心区以白鹭湖管理区213.3hm2,后湖管理区133.3hm2,积玉口镇320hm2三地核心区为中心,辐射带动渔洋镇,周矶办事处等8个镇(处),复合种养生态稻规模有12600hm2。
1.2 实施成效
2012年9月中下旬经潜江市农业局专家组实产验收,粮食综合增产项目苏港示范片单产10635kg/hm2,比上年增810 kg/hm2,增8.2%;刘桥示范片单产10680 kg/hm2,比上年增840 kg/hm2,增8.5%。2012年潜江市水稻实现“三增”,面积34633.3 hm2、单产10290kg/hm2、总产35.640000t,分别比上年增4020hm2、30kg/hm2、42300t,增产效果显著。湿地复合种养生态稻万亩核心区在9月下旬经潜江市农业局专家验收组实产验收,平均单产9000 kg/hm2,其中白鹭湖管理区关山9队高产攻关田74.9hm2,取得了水稻平均单产9570 kg/hm2的高产成绩,全市湿地“虾稻连作”大面积平均单产8400 kg/hm2,增产450 kg/hm2,增幅5.7%。项目区虾稻产值68850元/hm2,其中成品龙虾1905 kg/hm2,平均单价22元/kg,稻谷8400 kg/hm2,平均单价3.2元/kg;新增纯收入37950元/hm2,经济效益明显,生态效益突出,全市13333.3hm2虾稻连作湿地复合种养生态稻模式新增纯收入5.06亿元。
2 科学技术应用与创新情况
2.1 技术集成示范应用
以核心试验区和丰产示范区为中心,进行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的试验示范与推广,辐射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水稻生产。将优良品种的合理应用、水稻定量合理密植、集约轻简化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机与农艺结合应用、虾稻连作、虾-稻-鸭复合种养等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突出复合种养,粮食综合增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2 开展水稻合理密植
对不同密度下的中稻栽培定量研究,通过不同品种、不同密度试验,确立潜江市及江汉平原中稻高产群体的最佳种植密度,根据品种、地力、栽插时间等因素,中稻栽插密度以21~27万穴/hm2为宜,以22.5万穴/hm2为最佳,可充分发挥水稻品种的高产优势。
2.3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研究水稻高产条件下配方施肥技术,虾稻田秸杆还田及鸭粪对土壤肥力提升的影响。复合种养生态稻模式下鸭子与水稻共育时间为70d左右,放养鸭子195只/hm2,可产秸秆8700kg/hm2,鸭粪490.5kg/hm2,为稻田提供了大量的养分。秸秆与鸭粪还田后,鸭粪迅速泥化,融入土壤;秸秆养分快速矿化,积累在耕层,供作物吸收利用,化肥总施用量减少,平均少施82.5 kg/hm2,减少对土壤和环境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稻米品质。
2.4 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
通过应用复合种养生态稻模式的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运用虾、鸭、灯控制病虫草害,该模式下稻田病虫害明显低于其他稻田,蜻蜓、赤眼蜂、蜘蛛、蛙类等有益生物重现稻田,出现生物多样性,生态链结构得到改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提高科学种稻水平。
2.5 制定生产技术规程
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订了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程、虾稻连作中稻栽培技术规程,潜江市中稻“稻鸭共育”技术规程,发表了《虾稻连作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施肥对杂交中稻广两优476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等多篇论文,用于指导生产,强化管理,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种养,提高水稻产出,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与效益。
2.6 模式创新研究应用
研究虾稻连作、鸭稻共生,稻-虾-鸭复合种养等高效模式,探索出虾稻连作田进行稻鸭共育及稻-虾-鸭复合种养等相关种养技术规程,使潜江市13333.3 hm2中低产田变成高产高效田,实现了水稻平衡或综合增产。
3 科技成果创新与应用情况
3.1 科技成果的创新
项目实施中,湿地复合种养生态稻模式下的“稻-虾-鸭复合种模式研究与应用”已获得湖北省重大科研成果和潜江市科技进步特等奖,推广应用面积800hm2以上,在白鹭湖管理区建立一个“虾乡稻”生态稻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市13333.3hm2 “虾稻连作”生态稻的健康发展。
3.2 科技成果的推广
复合种养模式下生态稻是原生态绿色食品,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虾乡稻牌生态香米”在2012年12月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大米。通过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种养模式、统一肥水病虫管理、统一订单生产的“五统一”方式,落实各项措施,效果明显,周边地区如监利、江陵县等地农民自发前来观摩学习,促进了成果的轉化与应用,生产的“虾乡稻米”供不应求。 4 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4.1 加强战略联盟建设,推进科技转化应用
强化公益性科技队伍的建设,强化责任与管理,年初签订责任状,年底检查验收,发挥专技人员和农村科技联络员的作用,加大科技宣传、培训、推广入户力度。
4.2 加强专家大院建设,完善科技服务方式
按照湖北农科院关于科技共建专家大院的要求,潜江市农业局在办公大楼高标准组建专家咨询室、“农技110”热线值班室、图书标本资料室、分析诊断室和电教培训室等五个基础功能室。通过咨询设备的更新与升级,QQ用户容量增至千人,添置“农技110”热线电话方便农民咨询。湖北农业远程教育网潜江分站每日IP点击量1800多个,居全省各地分站之首。
4.3 强化企业参与,突显一体化经营
本着“依托一个项目,扶植一个企业,创建一个基地,打造一个品牌,富裕一方百姓”的思想,推行“企业建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体系,与湖北巨金米业、湖北虾乡食品等龙头企业联合,签订订单农业,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新建“虾乡稻”生产基地,提升潜江市稻米的品质与品味,打响“虾乡稻牌生态香米”品牌。
5 主要做法
5.1 加强领导,成立工作专班
为保证“粮丰工程”实施到位,成立以分管农业副市长刘冰为组长,当地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以市农业局副局长为组长,相关单位种养专家为组员的技术指导小组。各小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市镇村实行层层负责、分片负责,层层协作、联合攻关,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5.2 科学选点,认真组织实施
按照“基础条件好、生产规模大、质量标准高、技术优势强、辐射带动广”的原则,在浩口镇、渔洋镇两地选择地貌、生态环境,生产能力、水平都具代表性且连片种植的地方实施粮食综合增产项目;在白鹭湖、后湖管理区、积玉口镇建立湿地复合种养生态稻样板核心区。认真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工作进度。按照实施方案与技术要求,将建设任务落实到相应镇、村组与农户,并细化到具体田块,做到示范片有技术专班、千亩田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指导员,实行对口衔接、分类指导、全程服务。
5.3 宣传培训,强化技术支撑
要搞好“粮丰工程”,工作措施是主体,技术支撑是保障,农民种植水平是保证。采取技术培训与讲座、专题报告、现场解疑等方法,提高农民学科技的热情,提升种养水平。服务上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强化宣传引导与技术指导,印发《水稻综合增产技术手册》、《虾稻连作生态稻栽培技术规程》等资料6.2万份,《水稻阶段性技术通知单》5期共3万份,《潜江农业》6期3.6万份,《病虫情报》4期2.4万份,《农业情况》6期180份,在农事关键时节,组织技术专班,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白天到田间调查,夜晚对农户进行培训、技术指导与农事安排,确保技术进村入户,措施落实到田。
5.4 订单生产,强化统筹结合
项目实施中,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集成技术,切实做到“五个统一”;与专业合作社结合,实行规模化种植、保优栽培,推进集约化经营、生态稻优质优价;与省市龙头企业结合,联合开发,共同生产,强化企业服务,实行订单生产、,推进产业发展;努力实现服务专业化、生产机械化、方式集约化,做到农机与农艺结合,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企业采取直接到示范田收购生态稻湿谷,运回烘干的方法,减少农户收晒成本,障显优质服务。收购价比市场价高0.44元/kg,达3.2元/kg,突出优质优价。
5.5 观摩学习,强化示范推进
在水稻生产关键时节,市农业局组织全市干部、科技示范户现场观摩粮食综合增产示范片、虾稻连作、复合种养生态稻模式基地,学习水稻旱育秧(拋秧)、机械插秧等系列轻简化实用技术,学习虾稻连作、鸭稻共生、稻-虾-鸭复合生态稻种养等新模式,举办7场(次)现场观摩会,1.8万人(次)农民受益。通过展示与观摩学习,农民印象深刻,深刻认识到开展“粮丰工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促进全市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二五”粮食科技丰产工程项目
【关键词】粮食;“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潜江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湖北省46个产粮大县(市)之一,具有高温高湿、地下水位高等特点,全市拥有宜渔低湖低产田13333.3hm2。水稻是潜江市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30000hm2以上,土地肥沃,生产水平居全省前列。
1 粮食丰产工程执行情况
1.1 地点与规模
2012年粮食综合增产项目核心示范区以浩口镇苏港片333.3hm2,渔洋镇刘桥片666.7hm2为中心,辐射杨市办办事处,运粮湖管理区,老新镇等12个区镇处,辐射面积达10000hm2以上。湿地复合种养生态稻的研究与应用核心区以白鹭湖管理区213.3hm2,后湖管理区133.3hm2,积玉口镇320hm2三地核心区为中心,辐射带动渔洋镇,周矶办事处等8个镇(处),复合种养生态稻规模有12600hm2。
1.2 实施成效
2012年9月中下旬经潜江市农业局专家组实产验收,粮食综合增产项目苏港示范片单产10635kg/hm2,比上年增810 kg/hm2,增8.2%;刘桥示范片单产10680 kg/hm2,比上年增840 kg/hm2,增8.5%。2012年潜江市水稻实现“三增”,面积34633.3 hm2、单产10290kg/hm2、总产35.640000t,分别比上年增4020hm2、30kg/hm2、42300t,增产效果显著。湿地复合种养生态稻万亩核心区在9月下旬经潜江市农业局专家验收组实产验收,平均单产9000 kg/hm2,其中白鹭湖管理区关山9队高产攻关田74.9hm2,取得了水稻平均单产9570 kg/hm2的高产成绩,全市湿地“虾稻连作”大面积平均单产8400 kg/hm2,增产450 kg/hm2,增幅5.7%。项目区虾稻产值68850元/hm2,其中成品龙虾1905 kg/hm2,平均单价22元/kg,稻谷8400 kg/hm2,平均单价3.2元/kg;新增纯收入37950元/hm2,经济效益明显,生态效益突出,全市13333.3hm2虾稻连作湿地复合种养生态稻模式新增纯收入5.06亿元。
2 科学技术应用与创新情况
2.1 技术集成示范应用
以核心试验区和丰产示范区为中心,进行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的试验示范与推广,辐射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水稻生产。将优良品种的合理应用、水稻定量合理密植、集约轻简化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机与农艺结合应用、虾稻连作、虾-稻-鸭复合种养等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突出复合种养,粮食综合增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2 开展水稻合理密植
对不同密度下的中稻栽培定量研究,通过不同品种、不同密度试验,确立潜江市及江汉平原中稻高产群体的最佳种植密度,根据品种、地力、栽插时间等因素,中稻栽插密度以21~27万穴/hm2为宜,以22.5万穴/hm2为最佳,可充分发挥水稻品种的高产优势。
2.3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研究水稻高产条件下配方施肥技术,虾稻田秸杆还田及鸭粪对土壤肥力提升的影响。复合种养生态稻模式下鸭子与水稻共育时间为70d左右,放养鸭子195只/hm2,可产秸秆8700kg/hm2,鸭粪490.5kg/hm2,为稻田提供了大量的养分。秸秆与鸭粪还田后,鸭粪迅速泥化,融入土壤;秸秆养分快速矿化,积累在耕层,供作物吸收利用,化肥总施用量减少,平均少施82.5 kg/hm2,减少对土壤和环境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稻米品质。
2.4 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
通过应用复合种养生态稻模式的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运用虾、鸭、灯控制病虫草害,该模式下稻田病虫害明显低于其他稻田,蜻蜓、赤眼蜂、蜘蛛、蛙类等有益生物重现稻田,出现生物多样性,生态链结构得到改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提高科学种稻水平。
2.5 制定生产技术规程
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订了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程、虾稻连作中稻栽培技术规程,潜江市中稻“稻鸭共育”技术规程,发表了《虾稻连作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施肥对杂交中稻广两优476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等多篇论文,用于指导生产,强化管理,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种养,提高水稻产出,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与效益。
2.6 模式创新研究应用
研究虾稻连作、鸭稻共生,稻-虾-鸭复合种养等高效模式,探索出虾稻连作田进行稻鸭共育及稻-虾-鸭复合种养等相关种养技术规程,使潜江市13333.3 hm2中低产田变成高产高效田,实现了水稻平衡或综合增产。
3 科技成果创新与应用情况
3.1 科技成果的创新
项目实施中,湿地复合种养生态稻模式下的“稻-虾-鸭复合种模式研究与应用”已获得湖北省重大科研成果和潜江市科技进步特等奖,推广应用面积800hm2以上,在白鹭湖管理区建立一个“虾乡稻”生态稻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市13333.3hm2 “虾稻连作”生态稻的健康发展。
3.2 科技成果的推广
复合种养模式下生态稻是原生态绿色食品,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虾乡稻牌生态香米”在2012年12月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大米。通过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种养模式、统一肥水病虫管理、统一订单生产的“五统一”方式,落实各项措施,效果明显,周边地区如监利、江陵县等地农民自发前来观摩学习,促进了成果的轉化与应用,生产的“虾乡稻米”供不应求。 4 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4.1 加强战略联盟建设,推进科技转化应用
强化公益性科技队伍的建设,强化责任与管理,年初签订责任状,年底检查验收,发挥专技人员和农村科技联络员的作用,加大科技宣传、培训、推广入户力度。
4.2 加强专家大院建设,完善科技服务方式
按照湖北农科院关于科技共建专家大院的要求,潜江市农业局在办公大楼高标准组建专家咨询室、“农技110”热线值班室、图书标本资料室、分析诊断室和电教培训室等五个基础功能室。通过咨询设备的更新与升级,QQ用户容量增至千人,添置“农技110”热线电话方便农民咨询。湖北农业远程教育网潜江分站每日IP点击量1800多个,居全省各地分站之首。
4.3 强化企业参与,突显一体化经营
本着“依托一个项目,扶植一个企业,创建一个基地,打造一个品牌,富裕一方百姓”的思想,推行“企业建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体系,与湖北巨金米业、湖北虾乡食品等龙头企业联合,签订订单农业,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新建“虾乡稻”生产基地,提升潜江市稻米的品质与品味,打响“虾乡稻牌生态香米”品牌。
5 主要做法
5.1 加强领导,成立工作专班
为保证“粮丰工程”实施到位,成立以分管农业副市长刘冰为组长,当地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以市农业局副局长为组长,相关单位种养专家为组员的技术指导小组。各小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市镇村实行层层负责、分片负责,层层协作、联合攻关,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5.2 科学选点,认真组织实施
按照“基础条件好、生产规模大、质量标准高、技术优势强、辐射带动广”的原则,在浩口镇、渔洋镇两地选择地貌、生态环境,生产能力、水平都具代表性且连片种植的地方实施粮食综合增产项目;在白鹭湖、后湖管理区、积玉口镇建立湿地复合种养生态稻样板核心区。认真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工作进度。按照实施方案与技术要求,将建设任务落实到相应镇、村组与农户,并细化到具体田块,做到示范片有技术专班、千亩田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指导员,实行对口衔接、分类指导、全程服务。
5.3 宣传培训,强化技术支撑
要搞好“粮丰工程”,工作措施是主体,技术支撑是保障,农民种植水平是保证。采取技术培训与讲座、专题报告、现场解疑等方法,提高农民学科技的热情,提升种养水平。服务上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强化宣传引导与技术指导,印发《水稻综合增产技术手册》、《虾稻连作生态稻栽培技术规程》等资料6.2万份,《水稻阶段性技术通知单》5期共3万份,《潜江农业》6期3.6万份,《病虫情报》4期2.4万份,《农业情况》6期180份,在农事关键时节,组织技术专班,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白天到田间调查,夜晚对农户进行培训、技术指导与农事安排,确保技术进村入户,措施落实到田。
5.4 订单生产,强化统筹结合
项目实施中,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集成技术,切实做到“五个统一”;与专业合作社结合,实行规模化种植、保优栽培,推进集约化经营、生态稻优质优价;与省市龙头企业结合,联合开发,共同生产,强化企业服务,实行订单生产、,推进产业发展;努力实现服务专业化、生产机械化、方式集约化,做到农机与农艺结合,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企业采取直接到示范田收购生态稻湿谷,运回烘干的方法,减少农户收晒成本,障显优质服务。收购价比市场价高0.44元/kg,达3.2元/kg,突出优质优价。
5.5 观摩学习,强化示范推进
在水稻生产关键时节,市农业局组织全市干部、科技示范户现场观摩粮食综合增产示范片、虾稻连作、复合种养生态稻模式基地,学习水稻旱育秧(拋秧)、机械插秧等系列轻简化实用技术,学习虾稻连作、鸭稻共生、稻-虾-鸭复合生态稻种养等新模式,举办7场(次)现场观摩会,1.8万人(次)农民受益。通过展示与观摩学习,农民印象深刻,深刻认识到开展“粮丰工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促进全市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二五”粮食科技丰产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