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低年段课堂教学感悟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1234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低年段学生在注意力、语言表达、观察能力、科学探究意识等方面都处在初级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特点,提升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要适当开放户外考察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考察能力,要开展“探究—研讨”式教学,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
  把握学生特点,开展游戏化教学
  组织小学低年段科学课教学,既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又要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再针对这些特点精心安排游戏化教学。教师要尽可能配齐具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避免长时间地讲述、问答,同时精心安排多种游戏活动。
  例如《种子发芽的条件》一课,教师通过“抽奖”的游戏形式,让学生认识种子发芽必备的外在条件,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获得新知。每个组需要准备:自制抽奖纸箱3个(可以是家长帮忙);写有“充足的水分”(低年段学生可以用水的简图或者相应的拼音代替)、“适宜的温度”“足够的氧气”的卡片若干张;空白卡片若干张。游戏时,学生抽到带字的卡片则成为“中奖”的“种子”,将抽到的卡片贴于胸前并站到画圆圈的位置上,三轮抽奖都“中奖”的“种子”就发芽啦!最后,学生分享抽奖游戏的经验。
  又如《动物的特征》一课,学生先通过局部猜整体说出动物的名称,认识到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特征;再找动物的共同特征,并对更多动物进行分类;然后再佩戴各种自制的动物头饰扮演动物,根据动物的特征自觉排队到奔跑队、飞翔队、游泳队。在动物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思考动物的特征找到同类特征的动物。这一活动既内化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上课结束时有些学生还说“这堂课真有趣,我们还想再玩一遍”。
  游戏化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育目标要求,把游戏与教学进行融合,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一种妙趣横生、紧贴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游戏化教学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游戏状态下完成教学目标,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加强教学组织,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低年段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这个特点,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利用问题激发兴趣
  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专注地倾听、思考。例如《溶解》这一单元,教师准备一杯冷的纯净水,旁边放置水果糖、砂糖、红糖,请学生帮着想想办法,如何能较快地喝到糖水。在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先倾听别人的汇报,看别人有哪些发现,并要求下一个汇报的只说别人没说过的。这样,学生会懂得一定要认真听,不能错过了别人的发言,尽量让自己不重复别人说过的,经过不断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2.利用实物延长注意力
  实物具有可视化、形象直观的特性,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植物》单元,教师可事先准备好狗尾草等植物,让学生观察交流它的外部特征,引导归纳观察植物要用到多种感官。之后,同桌之间合作,用放大镜观察并画出狗尾草的主要特征,及时记录。交流时,学生可以上讲台指着实物汇报。需要注意的是,低年段学生识字不多,记录时可以画图记录,用简笔画画出植物的外部特征。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种植一棵植物,引导他们用绘本和拍照的方式进行记录,并通过微信群告知家长共同参与,通过群发布图片或者小视频分享种植经验,或者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科学观察日记,也可以打印出来贴在活动手册上。每节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几分钟让学生交流各自植物种植情况,展示记录,激发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记录和探究。
  3.利用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倾听
  教师在开学时就和学生约定课堂奖励机制。如果注意倾听,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使用“班级优化大师”实时加分,一个学期下来排在前10名的同学有奖品,这是长期奖励机制。课堂上会规范做实验、科学记录,教师会在本课学习手册上盖小红花,各组小组长负责积分,积满10个小红花可以来领奖品,这是短期奖励机制。
  奖励的目的是落实教学常规,好的教学常规是经过较长时间培养训练形成的、学生自觉遵守执行、已成习惯的教学规矩。教学常规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无声的要求,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一种默契,是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教学常规的培养在教学中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实施户外教学,培养考察能力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室、实验室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但教室、实验室外还有更广阔的科学学习天地。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从小学科学的特点看,合理开展户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例如《探访大自然》这一单元,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去观察校园,引导他们进行校园的生物搜索,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学生手绘校园地图,并将物体名称(可用简图表示)、数量标记在相关位置,及时完成观察记录表。室外观察大概20分钟后,教师再整队带学生回教室,引导学生同桌之间对带回来的物品进行讨论和分类。这种室外观察正如《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提到的那样:巴学园里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除了在那辆公共汽车里做实验,还会走到树林里到处看。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他们反对机械式地接受既空洞又乏味的书面理论。教师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用心灵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让他们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兴趣,主动去探索。
  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在户外观察大自然的实物,可带领学生去花圃里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观察蚯蚓生活的土壤里有很多弯弯曲曲的洞,可以用手摸一摸土壤,发现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学生要是在家有养小乌龟的话,还可以观察乌龟的食性,准备好西瓜、瘦肉、紫甘蓝、豆角、鸡肉、小鱼等有结构的材料,然后将这些食物放在距离乌龟一样远的地方,让乌龟自己爬向食物,每隔10分钟观察一次,多观察几次,看看是不是得出一样的结果。每次观察结束,都做好观察记录。教师应尽可能选择生活中常见的观察对象,便于学生延伸至课外持续观察,不让观察活动随着课堂铃声结束。
  注重开展探究,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家对如何获取深层次理解提出了如下观点:真正的理解建立在学习者对自我、对知识的建构上——学习是认识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互动主动建构起来的。
  例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比较水的多少,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认识到测量方式的多样性和科学测量的重要性。学生利用材料设计出以下比较方法:第一种情况是准备两个大小不同、水位不同的杯子,将杯子里的水倒入两个等量大的大杯子,再比较两个大杯子的水位高低;第二种情况是准备两个大小不同、水位不同的杯子,将杯子里的水倒入等量大的两个小杯子,再比较两个小杯子的水位高低;第三种情况是准备两个大小不同、水位不同的杯子,将水装入更小的杯子,比较杯数的多少。学生运用有结构的材料探寻出多种实验方法,能促进自身探究意识的形成。
  美国兰本达教授创立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去自由探究有结构的材料,让他和同伴们在讨论中交流想法,自主发现许多事实,说出许多重要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话讲清楚这些发现。从一定意义上说,这能够重演科学的历史,教师通过支配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他们以自由发现法的形式,重新发现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实和关系,发现各种现象并做出解释,实现有意义的主动建构。
  虽然低年段教材编排了丰富有趣的探究活动,但教师还是应该多自主创新,设计更符合学生学情、巧妙有趣的实验,引导他们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引領他们探索未知世界。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科学低年段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XJK19CJJC0420。)
  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星河小学
  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戴家岭小学(412003)
其他文献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观察常常不够深刻,且具有片面性,不够客观,缺乏耐心和持续性,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呢?  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准备材料  学生的课堂观察活动与教师准备的材料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准备好实验材料,让他们更好地开展观察学习活动。  在准备三年级上册《蚂蚁》一课的材料时,为更方便观察蚂蚁,教师可制作能长时间观察蚂蚁的容器——将矿泉水瓶的
《航海家的发现》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由猜想到实地勘察,再到运用现代技术准确测绘,才使得我们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概貌有了越来越准确的认识。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本课设计了5个活动:交流对地球的认识;古人认识地球的历程;历史上人们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历程:麦哲伦环球航海、做个航海家自由活动;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有哪些;拓展活
“上屋抽梯”属于《三十六计·并战计》中的一计,原文为:“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意思是给敌人一些方便(即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绽),以诱导敌人深入我方,乘机切断他的后援和前应,最终陷他于死地。在科学课堂上,没有必要让学生的身体“陷之死地”,却有必要让学生的思维“陷之死地”。因为极尽困惑之后,提问对于学生思考的冲击力才最大。本文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阐述如何通过教师的“诱”
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郁波老师在新教材培训会上建议,科学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学生:一是学习进阶的思想;二是幼小衔接的措施;三是如何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下面以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用手来测量》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基于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他们的科学学习习惯。  分解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低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在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
两年里第三次走进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中心小学),笔者的心中依然会荡起层层涟漪。  和刘建平校长聊起中心小学的“全人课程”,谈者和听者都兴致盎然,感觉十分投缘。刘校长说: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中心小学基于塑造精神生命、开琢自然生命、构建社会生命,进而培育“完整的人”这一哲学思考,每一个五年都确立了一个工作抓手:学校课程再造、教师生态发展、教学方式变革。从课程
“欲擒故纵”是《三十六计》里“攻战计”中的一计,是为了进一步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的计谋。该计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先故意给对手好处,使其在思想上松懈,进而以预先设计好的策略将其擒获。探究式教学的组织对教师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如何指导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是一个难题,需要教师掌握很好的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技巧。本文以此计策来谈谈科学探究指导的放手策略。  案例一:完全不放开的课堂  这堂课研究的
癌症是一个全球性的流行病,影响所有年龄层次的人,但是患上癌症不等于被判了死刑。很多人被查出癌症后过度恐慌,精神溃败程度甚至大于身体遭受的创伤,不能够配合医生的治疗。日前世界抗癌联盟在全世界42个国家所做的社会民众对“得了癌症等于死亡”的观点的认知调查显示,中国有43%的人认为该观点正确,而在西方国家,平均只有13%的人认为此观点正确。在中国存在着例如忌讳讨论癌症,认为癌症等同绝症、得不到有效治疗,
《观察一种动物》是《动物》单元中的一课,是在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基础上,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集中对某一种小动物进行观察。我们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对身边常见的蜗牛进行观察。在对蜗牛的观察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指向本单元的核心目标。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从肉眼到使用工具、从结构到功能的顺序,有效培养学生观察动物的习惯和方法,并在指导观察中适时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帮
《溶解与搅拌》一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学生在第1课中认识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第2课和第3课将分别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搅拌和加热。本课从学生生活情境出发,通过日常生活中冲糖水时会习惯性地搅拌来提出问题,引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证实验的公平、准确,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在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
芬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指芬兰于2016年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2014》中的环境研究。在芬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芬兰小学科学课程评价分为低学段(1~2年级)评价、高学段(3~6年级)评价和6年级结业评价三个部分。  低学段评价  芬兰小学科学课程的低学段评价是对小学1~2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目标达成要求的具体说明,即通过采用学习单元的方法来支持,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