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低年段学生在注意力、语言表达、观察能力、科学探究意识等方面都处在初级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特点,提升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要适当开放户外考察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考察能力,要开展“探究—研讨”式教学,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
把握学生特点,开展游戏化教学
组织小学低年段科学课教学,既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又要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再针对这些特点精心安排游戏化教学。教师要尽可能配齐具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避免长时间地讲述、问答,同时精心安排多种游戏活动。
例如《种子发芽的条件》一课,教师通过“抽奖”的游戏形式,让学生认识种子发芽必备的外在条件,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获得新知。每个组需要准备:自制抽奖纸箱3个(可以是家长帮忙);写有“充足的水分”(低年段学生可以用水的简图或者相应的拼音代替)、“适宜的温度”“足够的氧气”的卡片若干张;空白卡片若干张。游戏时,学生抽到带字的卡片则成为“中奖”的“种子”,将抽到的卡片贴于胸前并站到画圆圈的位置上,三轮抽奖都“中奖”的“种子”就发芽啦!最后,学生分享抽奖游戏的经验。
又如《动物的特征》一课,学生先通过局部猜整体说出动物的名称,认识到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特征;再找动物的共同特征,并对更多动物进行分类;然后再佩戴各种自制的动物头饰扮演动物,根据动物的特征自觉排队到奔跑队、飞翔队、游泳队。在动物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思考动物的特征找到同类特征的动物。这一活动既内化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上课结束时有些学生还说“这堂课真有趣,我们还想再玩一遍”。
游戏化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育目标要求,把游戏与教学进行融合,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一种妙趣横生、紧贴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游戏化教学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游戏状态下完成教学目标,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加强教学组织,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低年段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这个特点,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利用问题激发兴趣
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专注地倾听、思考。例如《溶解》这一单元,教师准备一杯冷的纯净水,旁边放置水果糖、砂糖、红糖,请学生帮着想想办法,如何能较快地喝到糖水。在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先倾听别人的汇报,看别人有哪些发现,并要求下一个汇报的只说别人没说过的。这样,学生会懂得一定要认真听,不能错过了别人的发言,尽量让自己不重复别人说过的,经过不断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2.利用实物延长注意力
实物具有可视化、形象直观的特性,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植物》单元,教师可事先准备好狗尾草等植物,让学生观察交流它的外部特征,引导归纳观察植物要用到多种感官。之后,同桌之间合作,用放大镜观察并画出狗尾草的主要特征,及时记录。交流时,学生可以上讲台指着实物汇报。需要注意的是,低年段学生识字不多,记录时可以画图记录,用简笔画画出植物的外部特征。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种植一棵植物,引导他们用绘本和拍照的方式进行记录,并通过微信群告知家长共同参与,通过群发布图片或者小视频分享种植经验,或者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科学观察日记,也可以打印出来贴在活动手册上。每节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几分钟让学生交流各自植物种植情况,展示记录,激发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记录和探究。
3.利用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倾听
教师在开学时就和学生约定课堂奖励机制。如果注意倾听,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使用“班级优化大师”实时加分,一个学期下来排在前10名的同学有奖品,这是长期奖励机制。课堂上会规范做实验、科学记录,教师会在本课学习手册上盖小红花,各组小组长负责积分,积满10个小红花可以来领奖品,这是短期奖励机制。
奖励的目的是落实教学常规,好的教学常规是经过较长时间培养训练形成的、学生自觉遵守执行、已成习惯的教学规矩。教学常规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无声的要求,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一种默契,是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教学常规的培养在教学中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实施户外教学,培养考察能力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室、实验室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但教室、实验室外还有更广阔的科学学习天地。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从小学科学的特点看,合理开展户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例如《探访大自然》这一单元,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去观察校园,引导他们进行校园的生物搜索,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学生手绘校园地图,并将物体名称(可用简图表示)、数量标记在相关位置,及时完成观察记录表。室外观察大概20分钟后,教师再整队带学生回教室,引导学生同桌之间对带回来的物品进行讨论和分类。这种室外观察正如《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提到的那样:巴学园里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除了在那辆公共汽车里做实验,还会走到树林里到处看。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他们反对机械式地接受既空洞又乏味的书面理论。教师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用心灵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让他们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兴趣,主动去探索。
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在户外观察大自然的实物,可带领学生去花圃里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观察蚯蚓生活的土壤里有很多弯弯曲曲的洞,可以用手摸一摸土壤,发现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学生要是在家有养小乌龟的话,还可以观察乌龟的食性,准备好西瓜、瘦肉、紫甘蓝、豆角、鸡肉、小鱼等有结构的材料,然后将这些食物放在距离乌龟一样远的地方,让乌龟自己爬向食物,每隔10分钟观察一次,多观察几次,看看是不是得出一样的结果。每次观察结束,都做好观察记录。教师应尽可能选择生活中常见的观察对象,便于学生延伸至课外持续观察,不让观察活动随着课堂铃声结束。
注重开展探究,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家对如何获取深层次理解提出了如下观点:真正的理解建立在学习者对自我、对知识的建构上——学习是认识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互动主动建构起来的。
例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比较水的多少,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认识到测量方式的多样性和科学测量的重要性。学生利用材料设计出以下比较方法:第一种情况是准备两个大小不同、水位不同的杯子,将杯子里的水倒入两个等量大的大杯子,再比较两个大杯子的水位高低;第二种情况是准备两个大小不同、水位不同的杯子,将杯子里的水倒入等量大的两个小杯子,再比较两个小杯子的水位高低;第三种情况是准备两个大小不同、水位不同的杯子,将水装入更小的杯子,比较杯数的多少。学生运用有结构的材料探寻出多种实验方法,能促进自身探究意识的形成。
美国兰本达教授创立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去自由探究有结构的材料,让他和同伴们在讨论中交流想法,自主发现许多事实,说出许多重要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话讲清楚这些发现。从一定意义上说,这能够重演科学的历史,教师通过支配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他们以自由发现法的形式,重新发现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实和关系,发现各种现象并做出解释,实现有意义的主动建构。
虽然低年段教材编排了丰富有趣的探究活动,但教师还是应该多自主创新,设计更符合学生学情、巧妙有趣的实验,引导他们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引領他们探索未知世界。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科学低年段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XJK19CJJC0420。)
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星河小学
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戴家岭小学(412003)
把握学生特点,开展游戏化教学
组织小学低年段科学课教学,既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又要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再针对这些特点精心安排游戏化教学。教师要尽可能配齐具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避免长时间地讲述、问答,同时精心安排多种游戏活动。
例如《种子发芽的条件》一课,教师通过“抽奖”的游戏形式,让学生认识种子发芽必备的外在条件,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获得新知。每个组需要准备:自制抽奖纸箱3个(可以是家长帮忙);写有“充足的水分”(低年段学生可以用水的简图或者相应的拼音代替)、“适宜的温度”“足够的氧气”的卡片若干张;空白卡片若干张。游戏时,学生抽到带字的卡片则成为“中奖”的“种子”,将抽到的卡片贴于胸前并站到画圆圈的位置上,三轮抽奖都“中奖”的“种子”就发芽啦!最后,学生分享抽奖游戏的经验。
又如《动物的特征》一课,学生先通过局部猜整体说出动物的名称,认识到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特征;再找动物的共同特征,并对更多动物进行分类;然后再佩戴各种自制的动物头饰扮演动物,根据动物的特征自觉排队到奔跑队、飞翔队、游泳队。在动物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思考动物的特征找到同类特征的动物。这一活动既内化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上课结束时有些学生还说“这堂课真有趣,我们还想再玩一遍”。
游戏化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育目标要求,把游戏与教学进行融合,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一种妙趣横生、紧贴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游戏化教学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游戏状态下完成教学目标,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加强教学组织,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低年段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这个特点,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利用问题激发兴趣
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专注地倾听、思考。例如《溶解》这一单元,教师准备一杯冷的纯净水,旁边放置水果糖、砂糖、红糖,请学生帮着想想办法,如何能较快地喝到糖水。在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先倾听别人的汇报,看别人有哪些发现,并要求下一个汇报的只说别人没说过的。这样,学生会懂得一定要认真听,不能错过了别人的发言,尽量让自己不重复别人说过的,经过不断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2.利用实物延长注意力
实物具有可视化、形象直观的特性,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植物》单元,教师可事先准备好狗尾草等植物,让学生观察交流它的外部特征,引导归纳观察植物要用到多种感官。之后,同桌之间合作,用放大镜观察并画出狗尾草的主要特征,及时记录。交流时,学生可以上讲台指着实物汇报。需要注意的是,低年段学生识字不多,记录时可以画图记录,用简笔画画出植物的外部特征。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种植一棵植物,引导他们用绘本和拍照的方式进行记录,并通过微信群告知家长共同参与,通过群发布图片或者小视频分享种植经验,或者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科学观察日记,也可以打印出来贴在活动手册上。每节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几分钟让学生交流各自植物种植情况,展示记录,激发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记录和探究。
3.利用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倾听
教师在开学时就和学生约定课堂奖励机制。如果注意倾听,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使用“班级优化大师”实时加分,一个学期下来排在前10名的同学有奖品,这是长期奖励机制。课堂上会规范做实验、科学记录,教师会在本课学习手册上盖小红花,各组小组长负责积分,积满10个小红花可以来领奖品,这是短期奖励机制。
奖励的目的是落实教学常规,好的教学常规是经过较长时间培养训练形成的、学生自觉遵守执行、已成习惯的教学规矩。教学常规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无声的要求,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一种默契,是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教学常规的培养在教学中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实施户外教学,培养考察能力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室、实验室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但教室、实验室外还有更广阔的科学学习天地。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从小学科学的特点看,合理开展户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例如《探访大自然》这一单元,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去观察校园,引导他们进行校园的生物搜索,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学生手绘校园地图,并将物体名称(可用简图表示)、数量标记在相关位置,及时完成观察记录表。室外观察大概20分钟后,教师再整队带学生回教室,引导学生同桌之间对带回来的物品进行讨论和分类。这种室外观察正如《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提到的那样:巴学园里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除了在那辆公共汽车里做实验,还会走到树林里到处看。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他们反对机械式地接受既空洞又乏味的书面理论。教师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用心灵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让他们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兴趣,主动去探索。
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在户外观察大自然的实物,可带领学生去花圃里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观察蚯蚓生活的土壤里有很多弯弯曲曲的洞,可以用手摸一摸土壤,发现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学生要是在家有养小乌龟的话,还可以观察乌龟的食性,准备好西瓜、瘦肉、紫甘蓝、豆角、鸡肉、小鱼等有结构的材料,然后将这些食物放在距离乌龟一样远的地方,让乌龟自己爬向食物,每隔10分钟观察一次,多观察几次,看看是不是得出一样的结果。每次观察结束,都做好观察记录。教师应尽可能选择生活中常见的观察对象,便于学生延伸至课外持续观察,不让观察活动随着课堂铃声结束。
注重开展探究,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家对如何获取深层次理解提出了如下观点:真正的理解建立在学习者对自我、对知识的建构上——学习是认识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互动主动建构起来的。
例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比较水的多少,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认识到测量方式的多样性和科学测量的重要性。学生利用材料设计出以下比较方法:第一种情况是准备两个大小不同、水位不同的杯子,将杯子里的水倒入两个等量大的大杯子,再比较两个大杯子的水位高低;第二种情况是准备两个大小不同、水位不同的杯子,将杯子里的水倒入等量大的两个小杯子,再比较两个小杯子的水位高低;第三种情况是准备两个大小不同、水位不同的杯子,将水装入更小的杯子,比较杯数的多少。学生运用有结构的材料探寻出多种实验方法,能促进自身探究意识的形成。
美国兰本达教授创立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去自由探究有结构的材料,让他和同伴们在讨论中交流想法,自主发现许多事实,说出许多重要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话讲清楚这些发现。从一定意义上说,这能够重演科学的历史,教师通过支配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他们以自由发现法的形式,重新发现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实和关系,发现各种现象并做出解释,实现有意义的主动建构。
虽然低年段教材编排了丰富有趣的探究活动,但教师还是应该多自主创新,设计更符合学生学情、巧妙有趣的实验,引导他们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引領他们探索未知世界。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科学低年段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XJK19CJJC0420。)
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星河小学
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戴家岭小学(4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