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报道,云南嵩明县政府至今还在上世纪70年代建的老房子里办公,书记、县长的办公室都是“蜗居”,只要进去3个人就转不过身来;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2007年以来,全县财政收入大部分投入教育,迄今已建成44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即使是乡村学校,其教学条件也和城里一样。
在当前地方政府盖豪华办公楼蔚然成风的背景下,嵩明县政府“穷办公”殊为不易,且更为可贵的是“富教育”,这无疑是神州大地的一个“奇迹”。长期以来,在地方政府的发展排序上,教育往往居于次要地位,“富办公,穷教育”,大致是许多地方政府发展蓝图上共同的色调。即便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教育仍无改于这种尴尬处境,至于在经济贫困地区,在地方主政者眼里,则更为“理所当然”了。
无疑,继广东东莞石排镇、陕西宁陕县先后推行的25年、15年“免费教育”,嵩明县的“富教育”再次证明了以中国目前的财力,完全可以做到免费教育。且不说每年国家财政增收以数万亿计,单就每年审计出的“小金库”和查处的贪官赃款,便高达数百亿元。只要从中匀出“一小勺”投入教育,何愁办不好免费教育?然而尴尬的是,我国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已经喊了18年,至今仍未开花结果。更为讽刺的是,打破“免费教育”神话的,竟是屈指可数的一两个贫困县:宁陕县投入财政收入的近四成于教育,而嵩明县2011年计划教育投入2.3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一半。这足令那些一边大建豪华办公楼,一边叫嚷着“没钱办教育”的官员颜面扫地!
一个地方的繁荣有赖于教育的发展。短期内,发展教育的效果并不太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却是倍级增长的:2008年嵩明县财政收入仅两个亿,2010年就达到4.5亿元。
无论是嵩明、宁陕、石排的“富教育模式”,还是神木县的全民免费医疗,更多的是政治决策者良心发现的结果。比如,宁陕的免费教育,据说是农家出身且做过教师的县委书记,目睹当地小学生以咸菜下饭的生活而深受触动,改革应运而生。显然,这种发自官员朴素感情的决策并不具备可复制性。而嵩明县近40年来,八九任县委书记坚持“蜗居”办公,“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其中起作用的,恐怕仍在于“良心”以及当地重教育的“传统”,而非制度性因素。
教育是国之根本,关乎民族的未来。“富教育”成为“奇迹”无疑是一个时代的良心命题,更是一个体制性羞耻。我以为,教育去“奇迹化”,一方面要量化民生的各项指标,加大教育支出之于干部考核的权重;另一方面要保障民意与社会舆论的渠道畅通,加大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落到实处。如此,“富教育”才会走进“春天里”。
在当前地方政府盖豪华办公楼蔚然成风的背景下,嵩明县政府“穷办公”殊为不易,且更为可贵的是“富教育”,这无疑是神州大地的一个“奇迹”。长期以来,在地方政府的发展排序上,教育往往居于次要地位,“富办公,穷教育”,大致是许多地方政府发展蓝图上共同的色调。即便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教育仍无改于这种尴尬处境,至于在经济贫困地区,在地方主政者眼里,则更为“理所当然”了。
无疑,继广东东莞石排镇、陕西宁陕县先后推行的25年、15年“免费教育”,嵩明县的“富教育”再次证明了以中国目前的财力,完全可以做到免费教育。且不说每年国家财政增收以数万亿计,单就每年审计出的“小金库”和查处的贪官赃款,便高达数百亿元。只要从中匀出“一小勺”投入教育,何愁办不好免费教育?然而尴尬的是,我国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已经喊了18年,至今仍未开花结果。更为讽刺的是,打破“免费教育”神话的,竟是屈指可数的一两个贫困县:宁陕县投入财政收入的近四成于教育,而嵩明县2011年计划教育投入2.3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一半。这足令那些一边大建豪华办公楼,一边叫嚷着“没钱办教育”的官员颜面扫地!
一个地方的繁荣有赖于教育的发展。短期内,发展教育的效果并不太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却是倍级增长的:2008年嵩明县财政收入仅两个亿,2010年就达到4.5亿元。
无论是嵩明、宁陕、石排的“富教育模式”,还是神木县的全民免费医疗,更多的是政治决策者良心发现的结果。比如,宁陕的免费教育,据说是农家出身且做过教师的县委书记,目睹当地小学生以咸菜下饭的生活而深受触动,改革应运而生。显然,这种发自官员朴素感情的决策并不具备可复制性。而嵩明县近40年来,八九任县委书记坚持“蜗居”办公,“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其中起作用的,恐怕仍在于“良心”以及当地重教育的“传统”,而非制度性因素。
教育是国之根本,关乎民族的未来。“富教育”成为“奇迹”无疑是一个时代的良心命题,更是一个体制性羞耻。我以为,教育去“奇迹化”,一方面要量化民生的各项指标,加大教育支出之于干部考核的权重;另一方面要保障民意与社会舆论的渠道畅通,加大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落到实处。如此,“富教育”才会走进“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