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自己的题,种自己的地”,就教师个体而言,就是引导教师主动研究自身日常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题,将日常工作置于研究的状态下,通过主动变革,实现自我发展的不断超越;就学科组而言,就是在学校扁平式管理的组织文化背景下,以学科组为主体,针对学科教学和学科组教师发展存在的共同问题,科组自主策划,协同研究,实现学科教学的有效突破以及学科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就学校而言,就是针对学校教学工作和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炼成研究课题,通过开展基于日常教学实践的变革研究,营造教研文化,以教师的主动发展和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破解日常教学低效的难题。
一、构建了校本教研“四轮驱动”的动力系统
1. 驱动教师自我研修之轮,实现动力内化
作为“点”的教师是核心。我校实施了三项措施:以《教师誓词》和名师成长经历,激励教师重建职业理想;通过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引领教师主动发展;设立教师成长阶梯,推动教师有序发展。
作为“线”的学科组是关键。学校赋予学科组专业发展自主权,推行阶段工作执行组长负责制和常规工作项目责任制,促进学科组长由“上传下达”的被动执行者转变成学科建设第一责任人,工作从“事务应付型”转向“自主研究型”。
作为“面”的学校是保证。我校始终坚持“主动发展、自我完善”的办学理念,实施的扁平化运行体制,推动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发展动力内化,使科组和教师摆脱被动执行的状态,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启动专家定期指导之轮,提升学科素养
3. 启动科组同伴互动之轮,增强实践智慧
同一学科组的教师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针对日常教学中的典型问题,采取“问题—设计—实践—反思——重建……”的行动研究方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常态研究。
4. 启动校级协作研究之轮,拓展交流平台
2008年,我校与肇庆七小、深圳蛇口实验学校等七所学校组成市际“有效教学协作体”,三年来共组织各类学科专题教学研讨活动16次。2009年,我校与杭州师大东城教育集团、武汉光谷第一小学等八校组成省际“友好学校发展联盟”,两年内共组织研讨活动6次。
二、创立了课堂教学“前移后续”的教研模式
1. 让教研从备课开始,重心前移
让学习伴随教师的日常实践。我们引导教师深入研读学科课程标准、全套教科书及教师用书,让每位教师拥有一本学科教学专业杂志,随时掌握最新的学科教改动态,定期向全校教师推荐与学校教改主题相关的教学专著,让教师结合教改实践每学期撰写一篇基于实践探索的读后感。
在转换中推动教师的备课变革。人人“说教材”,提高教师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的水平;更新“备课观”,从学科知识的教学转换到促进人主动发展的教学;推行“教学案”,变知识、问题的罗列叙述为表格式的师生教学互动流程的预设,提高教案的实效性。
2. 优化实践与生成,让教研为课堂增值,落实有效
将封闭的“复习铺垫”转变为开放性导入,让学生直面富有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单纯按既定的教学设计施教转变为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侧重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思维经历由“量”到“质”到“结构化”的水平提升。课堂教学的结束由单纯的知识梳理小结转向思维的“开放延伸”。
3. 深化反思和重建,让教研积累智慧,提升水平
我们将过去“说课——听课——评课”的课堂教学研究方式改为“听课——说课——评课”。执教研究课的老师在自身反思和同伴评课基础上,吸收大家的重建建议,再上“重建课”,完成认识基础上的再实践。
三、营造了自主研究、主动发展的教研文化
我校的研究氛围融洽,实现了理论指导下的有效实践,理念明确、思想统一、行为自觉。学科内部各年级的教学联系更加密切,整体建构、结构化的思维逐步形成,跨学段交流增加,教师要求大循环教学的人数增多,研究整套教材的能力提高。各学科常态教研有了主题、形成了序列,教研真正开始有了教学实践智慧的积淀,实现了教学、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统一。求真务实的日常教学实践的变革,有效地打造了一支主动发展的教师群体。
责任编辑魏文琦
一、构建了校本教研“四轮驱动”的动力系统
1. 驱动教师自我研修之轮,实现动力内化
作为“点”的教师是核心。我校实施了三项措施:以《教师誓词》和名师成长经历,激励教师重建职业理想;通过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引领教师主动发展;设立教师成长阶梯,推动教师有序发展。
作为“线”的学科组是关键。学校赋予学科组专业发展自主权,推行阶段工作执行组长负责制和常规工作项目责任制,促进学科组长由“上传下达”的被动执行者转变成学科建设第一责任人,工作从“事务应付型”转向“自主研究型”。
作为“面”的学校是保证。我校始终坚持“主动发展、自我完善”的办学理念,实施的扁平化运行体制,推动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发展动力内化,使科组和教师摆脱被动执行的状态,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启动专家定期指导之轮,提升学科素养
3. 启动科组同伴互动之轮,增强实践智慧
同一学科组的教师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针对日常教学中的典型问题,采取“问题—设计—实践—反思——重建……”的行动研究方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常态研究。
4. 启动校级协作研究之轮,拓展交流平台
2008年,我校与肇庆七小、深圳蛇口实验学校等七所学校组成市际“有效教学协作体”,三年来共组织各类学科专题教学研讨活动16次。2009年,我校与杭州师大东城教育集团、武汉光谷第一小学等八校组成省际“友好学校发展联盟”,两年内共组织研讨活动6次。
二、创立了课堂教学“前移后续”的教研模式
1. 让教研从备课开始,重心前移
让学习伴随教师的日常实践。我们引导教师深入研读学科课程标准、全套教科书及教师用书,让每位教师拥有一本学科教学专业杂志,随时掌握最新的学科教改动态,定期向全校教师推荐与学校教改主题相关的教学专著,让教师结合教改实践每学期撰写一篇基于实践探索的读后感。
在转换中推动教师的备课变革。人人“说教材”,提高教师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的水平;更新“备课观”,从学科知识的教学转换到促进人主动发展的教学;推行“教学案”,变知识、问题的罗列叙述为表格式的师生教学互动流程的预设,提高教案的实效性。
2. 优化实践与生成,让教研为课堂增值,落实有效
将封闭的“复习铺垫”转变为开放性导入,让学生直面富有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单纯按既定的教学设计施教转变为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侧重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思维经历由“量”到“质”到“结构化”的水平提升。课堂教学的结束由单纯的知识梳理小结转向思维的“开放延伸”。
3. 深化反思和重建,让教研积累智慧,提升水平
我们将过去“说课——听课——评课”的课堂教学研究方式改为“听课——说课——评课”。执教研究课的老师在自身反思和同伴评课基础上,吸收大家的重建建议,再上“重建课”,完成认识基础上的再实践。
三、营造了自主研究、主动发展的教研文化
我校的研究氛围融洽,实现了理论指导下的有效实践,理念明确、思想统一、行为自觉。学科内部各年级的教学联系更加密切,整体建构、结构化的思维逐步形成,跨学段交流增加,教师要求大循环教学的人数增多,研究整套教材的能力提高。各学科常态教研有了主题、形成了序列,教研真正开始有了教学实践智慧的积淀,实现了教学、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统一。求真务实的日常教学实践的变革,有效地打造了一支主动发展的教师群体。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