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混合感染性疾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病。本病目前已构成了对养猪业的极大危害,尤其是猪群中有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猪流感、支原体病等疾病时,该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更高。河北省平泉县七沟镇蒋某养猪场,2012年12月8日部分猪只开始发病,病至三天,已有猪只死亡。就此,我们对该猪场发病猪只、死亡猪只及未病猪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并采取了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 猪;副嗜血杆菌;防治措施
1 发病情况
蒋某养猪六年,到发病时,饲养母猪20只,育肥猪121只,仔猪60只。8日发病时有5只育肥猪,11只仔猪食欲下降。第二天又见二只母猪发病,育肥猪和仔猪的发病数也有增加,先发病的已经食欲废绝。第三天时,也就是12月11日已有3只仔猪死亡。蒋某觉得问题严重了,不能再耽误了。因此,打电话请我去猪场看看。
蒋某介绍:猪发病后表现食欲不佳,逐渐就有不食的。咳嗽,喘,有的走路跛行,触摸后腿内侧、耳根部感觉很热。据此,自行从当地兽医站买了“卡那霉素,黄芪多糖类药物的针剂、粉剂。症状明显的用针剂注射,假定健康的在饲料中加入粉剂药物,用药三天以来病情不见好转,且越来越重,已有死亡的了。
经与蒋某商议,我们对死亡的猪进行了病理剖检,并作了简单的化验,又对猪场所有的病猪、健康猪都进行了详细检查。
2 临床症状观察
仔猪发病的表现急剧,症状较明显,但不太典型。体温升高,达41℃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已见消瘦。皮肤发红,耳朵边缘处发紫,眼睑及皮下水肿,被毛粗糙,喜卧,不愿站立。采食饮水时有阵咳,鼻孔处有脓性鼻液,腹式呼吸,呈现呼吸困难。
有的猪前肢腕关节或后肢跗关节发生肿胀,甚至腕、跗关节同时肿胀。站立困难,驱赶运动时出现一侧或二侧跛行,发出尖叫声。颤抖,侧卧,临死时四肢乱划呈游泳状。
3 剖检所见
尸体表面观察,一只猪皮肤大部分发白,另二只猪耳及胸腹部有小面积红斑,指压不退色,腹部胀大。
开腹后,腹腔大量积液,淡红色,露于空气中几分钟后略显胶冻样。腹腔器官,如肝、脾、胃、肠及肠系膜表面均有纤维素沉着,在肝脾表面的形成假膜,其它部位的则呈丝状、条索状。肾乳头有的有出血,有的有尿酸盐沉积。肝脏边缘及膈面处有出血斑。脾脏下半部或边缘处有血肿。
剖开胸腔后,见有与腹腔相似的大量液体,胸腔内表面附有条索状纤维素性沉积物,肺表面及心包外面有纤维素性假膜。心包腔内积液增多,混浊,粘稠,有的心外膜与心包膜粘着在一起。肺肿大,膈叶呈暗红色且间质明晰可见,切开后为胶冻样液体,喉和气管内有大量粘液。
下颌淋巴结,腹股沟浅、深淋巴结,肺门淋巴结有明显的出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则呈灰白色。肿胀的腕、跗关节剖开后关节液增多,稍见混浊,粘稠。
4 诊断
通过畜主介绍,邻近猪场猪群发病等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及对死亡猪只剖检查看,初步认为是猪副嗜血杆菌病。为确切诊断,又取下剖检猪的肺、肝、淋巴结几种器官组织进行涂片,用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发现单个存在的球杆状的、细长的菌体。将病料接种于普通鮮血培养基、琼脂培养基上,在37℃条件下培养24小时,未见细菌生长。
综合几方面检查结果及有关资料参考,硧诊此猪群所患的是“猪副嗜血杆菌病”。
5 防治
针对此猪场猪只发病情况,我们采取了紧急隔离措施。对整个猪群先进行群体检查,后进行个体检查,按病情的轻、重及健康与否进行分圈饲养。因为本病属细菌感染性疾病,所以对假定健康猪没有采取紧急疫苗接种的方法,而是采用“卡那霉素”粉剂,“磺胺—6—甲氧嘧啶”粉剂拌料食用的方法进行预防的,同时饲料中加入了“清肺止咳平喘”的中草药。用药三天后猪群中没有再发病的。
病情完全控制后,我们要求蒋某对再进的猪或新生仔猪必须进行本病的免疫接种。
对病猪群按病情轻重分成二组。
重症组:用“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按20mg/kg,肌注,每日早晚各一次;同时用“磺胺-6-甲氧嘧啶注射液”和“黄芪多糖注射液”,每日一次,按此组药连用5天。用药后的第二天又死亡二只仔猪,以后再无伤亡。
轻症组:肌注“庆大霉素注射液”每日早晚各一次;“磺胺间甲氧嘧啶注射液”每日中午一次,用药后全组猪病情逐渐稳定并趋于好转,用药三天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6 体会
(1)通过我们对蒋某的猪及其它一些猪场的发病情况调查,本病在有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猪流感、支原体等病时其发病率高;在环境条件差,断水时多发;在缺奶、断奶、转群、混群、运输等情况下易发。
(2)应该加强养猪业的真正管理、确实做到“自繁自养”。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应实实在在地扶持一些有敬业精神的养殖户进行有计划的育种工作,以辐射邻近地区。避免仔猪的交流与长途转运。
(3)认真做好猪只主要疾病的预防接种工作,除接种猪副嗜血杆菌病疫苗外,还要注重猪三大传染病及蓝耳病、口蹄疫、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的预防接种工作。
(4)严格检验上市的猪肉尸及副产品、制成品。对病、死猪肉及产品应按规定严肃处理,不得转运,更不能出售。
关键词: 猪;副嗜血杆菌;防治措施
1 发病情况
蒋某养猪六年,到发病时,饲养母猪20只,育肥猪121只,仔猪60只。8日发病时有5只育肥猪,11只仔猪食欲下降。第二天又见二只母猪发病,育肥猪和仔猪的发病数也有增加,先发病的已经食欲废绝。第三天时,也就是12月11日已有3只仔猪死亡。蒋某觉得问题严重了,不能再耽误了。因此,打电话请我去猪场看看。
蒋某介绍:猪发病后表现食欲不佳,逐渐就有不食的。咳嗽,喘,有的走路跛行,触摸后腿内侧、耳根部感觉很热。据此,自行从当地兽医站买了“卡那霉素,黄芪多糖类药物的针剂、粉剂。症状明显的用针剂注射,假定健康的在饲料中加入粉剂药物,用药三天以来病情不见好转,且越来越重,已有死亡的了。
经与蒋某商议,我们对死亡的猪进行了病理剖检,并作了简单的化验,又对猪场所有的病猪、健康猪都进行了详细检查。
2 临床症状观察
仔猪发病的表现急剧,症状较明显,但不太典型。体温升高,达41℃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已见消瘦。皮肤发红,耳朵边缘处发紫,眼睑及皮下水肿,被毛粗糙,喜卧,不愿站立。采食饮水时有阵咳,鼻孔处有脓性鼻液,腹式呼吸,呈现呼吸困难。
有的猪前肢腕关节或后肢跗关节发生肿胀,甚至腕、跗关节同时肿胀。站立困难,驱赶运动时出现一侧或二侧跛行,发出尖叫声。颤抖,侧卧,临死时四肢乱划呈游泳状。
3 剖检所见
尸体表面观察,一只猪皮肤大部分发白,另二只猪耳及胸腹部有小面积红斑,指压不退色,腹部胀大。
开腹后,腹腔大量积液,淡红色,露于空气中几分钟后略显胶冻样。腹腔器官,如肝、脾、胃、肠及肠系膜表面均有纤维素沉着,在肝脾表面的形成假膜,其它部位的则呈丝状、条索状。肾乳头有的有出血,有的有尿酸盐沉积。肝脏边缘及膈面处有出血斑。脾脏下半部或边缘处有血肿。
剖开胸腔后,见有与腹腔相似的大量液体,胸腔内表面附有条索状纤维素性沉积物,肺表面及心包外面有纤维素性假膜。心包腔内积液增多,混浊,粘稠,有的心外膜与心包膜粘着在一起。肺肿大,膈叶呈暗红色且间质明晰可见,切开后为胶冻样液体,喉和气管内有大量粘液。
下颌淋巴结,腹股沟浅、深淋巴结,肺门淋巴结有明显的出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则呈灰白色。肿胀的腕、跗关节剖开后关节液增多,稍见混浊,粘稠。
4 诊断
通过畜主介绍,邻近猪场猪群发病等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及对死亡猪只剖检查看,初步认为是猪副嗜血杆菌病。为确切诊断,又取下剖检猪的肺、肝、淋巴结几种器官组织进行涂片,用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发现单个存在的球杆状的、细长的菌体。将病料接种于普通鮮血培养基、琼脂培养基上,在37℃条件下培养24小时,未见细菌生长。
综合几方面检查结果及有关资料参考,硧诊此猪群所患的是“猪副嗜血杆菌病”。
5 防治
针对此猪场猪只发病情况,我们采取了紧急隔离措施。对整个猪群先进行群体检查,后进行个体检查,按病情的轻、重及健康与否进行分圈饲养。因为本病属细菌感染性疾病,所以对假定健康猪没有采取紧急疫苗接种的方法,而是采用“卡那霉素”粉剂,“磺胺—6—甲氧嘧啶”粉剂拌料食用的方法进行预防的,同时饲料中加入了“清肺止咳平喘”的中草药。用药三天后猪群中没有再发病的。
病情完全控制后,我们要求蒋某对再进的猪或新生仔猪必须进行本病的免疫接种。
对病猪群按病情轻重分成二组。
重症组:用“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按20mg/kg,肌注,每日早晚各一次;同时用“磺胺-6-甲氧嘧啶注射液”和“黄芪多糖注射液”,每日一次,按此组药连用5天。用药后的第二天又死亡二只仔猪,以后再无伤亡。
轻症组:肌注“庆大霉素注射液”每日早晚各一次;“磺胺间甲氧嘧啶注射液”每日中午一次,用药后全组猪病情逐渐稳定并趋于好转,用药三天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6 体会
(1)通过我们对蒋某的猪及其它一些猪场的发病情况调查,本病在有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猪流感、支原体等病时其发病率高;在环境条件差,断水时多发;在缺奶、断奶、转群、混群、运输等情况下易发。
(2)应该加强养猪业的真正管理、确实做到“自繁自养”。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应实实在在地扶持一些有敬业精神的养殖户进行有计划的育种工作,以辐射邻近地区。避免仔猪的交流与长途转运。
(3)认真做好猪只主要疾病的预防接种工作,除接种猪副嗜血杆菌病疫苗外,还要注重猪三大传染病及蓝耳病、口蹄疫、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的预防接种工作。
(4)严格检验上市的猪肉尸及副产品、制成品。对病、死猪肉及产品应按规定严肃处理,不得转运,更不能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