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生动、形象、直观,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然而在课件制作和现实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得误区。下面我就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的利与弊。
1、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了的魅力。学生坐在教室里,流畅的音乐响起,富有磁性的声音萦绕于教室。有《荷塘月色》的轻缓,有《蜀道难》的高亢,有《花未眠》的婉丽,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铿锵。那时而激昂时而低沉的朗诵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语文世界。“百家讲坛”的博大精深,“唐之韵”古朴酣畅,让学生走进了色彩缤纷的文学殿堂。
多媒体的运用让语文教学打开了窗子,课堂里射入了阳光,气氛活了起来。但是新鲜的空气进来的同时,也飞进了许多小虫子,多媒体教学在运用中也出现了弊端。
有的教师使用的课件过于花哨,杂而不精。有人认为课件越漂亮越好,这样学生才感兴趣。于是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过多,背景过于复杂,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接受和培养。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学手段为主。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看”的目的也是为基础服务的,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忽略了教学基础。
2、用多媒体辅助诗歌教学效果颇佳
高中語文教材中,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所以导致了学生只能在诗歌的字面上滑行,而无法接触到诗歌的灵魂。诗歌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带领学生学习杜甫的《旅夜书怀》一诗时,给学生讲杜甫心中的悲凉如大江之深,如平野之广。学生反映不是很强烈。因为杜甫的生活离他们太远了。我就把一段秋夜江面的视频调出来给学生看。秋风飒飒,孤舟独泊,山中的明月无言冷照,大江流淌不息。看到此景,再结合作者的人生遭遇,学生一下就有了与杜甫相同的感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境”一词的解释也就无需多言了。
3、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解决难点快,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如教《荷塘月色》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作者借助荷塘月色莱表现内心的情感变化。如果只凭教师用于言描述荷塘的朦胧淡雅,恐怕学生难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如果用多媒体将荷塘月色的美景展示出来,并辅之以配乐解说,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体会到朱自清内心那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又如《神奇的极光》是一篇科技说明文,介绍极光的绚美多变与成因。极光的绚美与多变是不可名状的,只有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示。投影一打开,学生就被极光的美吸引住了,兴趣极高地探究其成因。再用投影将其成因这一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4、用多媒体教学要避免答案的单一性,课堂简单划一
由于老师事前已经把答案输入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求得“最佳”答案,让学生的回答尽可能与自己一致,就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导,其结果把应该是活泼丰富、学生主体的课堂变成”唯师独尊”的一言堂。比如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一课中讨论“美”的问题时,不能仅把答案定于“有虚有实才是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想象美、茅盾的《风景谈》有典型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沉郁美;白居易的《琵琶行》有音乐美;柳咏的《雨霖铃》有语言美;苏轼的《念奴娇》有豪放美;曹禺的《雷雨》有悲剧美;莫泊桑的《项链》有悬念美……可以让学生打开广阔的思路,畅所欲言。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空间,来自文字那熔古铸今的无边的意韵,来自上下五千年无数的诗魂、文魂、爱国魂所寄托于文字的那种人文精神。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我们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用在疑难处,用在不可言传处,用在激发灵感处。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多媒体这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奇葩才能散发其特有芳香来。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然而在课件制作和现实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得误区。下面我就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的利与弊。
1、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了的魅力。学生坐在教室里,流畅的音乐响起,富有磁性的声音萦绕于教室。有《荷塘月色》的轻缓,有《蜀道难》的高亢,有《花未眠》的婉丽,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铿锵。那时而激昂时而低沉的朗诵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语文世界。“百家讲坛”的博大精深,“唐之韵”古朴酣畅,让学生走进了色彩缤纷的文学殿堂。
多媒体的运用让语文教学打开了窗子,课堂里射入了阳光,气氛活了起来。但是新鲜的空气进来的同时,也飞进了许多小虫子,多媒体教学在运用中也出现了弊端。
有的教师使用的课件过于花哨,杂而不精。有人认为课件越漂亮越好,这样学生才感兴趣。于是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过多,背景过于复杂,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接受和培养。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学手段为主。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看”的目的也是为基础服务的,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忽略了教学基础。
2、用多媒体辅助诗歌教学效果颇佳
高中語文教材中,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所以导致了学生只能在诗歌的字面上滑行,而无法接触到诗歌的灵魂。诗歌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带领学生学习杜甫的《旅夜书怀》一诗时,给学生讲杜甫心中的悲凉如大江之深,如平野之广。学生反映不是很强烈。因为杜甫的生活离他们太远了。我就把一段秋夜江面的视频调出来给学生看。秋风飒飒,孤舟独泊,山中的明月无言冷照,大江流淌不息。看到此景,再结合作者的人生遭遇,学生一下就有了与杜甫相同的感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境”一词的解释也就无需多言了。
3、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解决难点快,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如教《荷塘月色》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作者借助荷塘月色莱表现内心的情感变化。如果只凭教师用于言描述荷塘的朦胧淡雅,恐怕学生难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如果用多媒体将荷塘月色的美景展示出来,并辅之以配乐解说,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体会到朱自清内心那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又如《神奇的极光》是一篇科技说明文,介绍极光的绚美多变与成因。极光的绚美与多变是不可名状的,只有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示。投影一打开,学生就被极光的美吸引住了,兴趣极高地探究其成因。再用投影将其成因这一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4、用多媒体教学要避免答案的单一性,课堂简单划一
由于老师事前已经把答案输入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求得“最佳”答案,让学生的回答尽可能与自己一致,就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导,其结果把应该是活泼丰富、学生主体的课堂变成”唯师独尊”的一言堂。比如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一课中讨论“美”的问题时,不能仅把答案定于“有虚有实才是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想象美、茅盾的《风景谈》有典型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沉郁美;白居易的《琵琶行》有音乐美;柳咏的《雨霖铃》有语言美;苏轼的《念奴娇》有豪放美;曹禺的《雷雨》有悲剧美;莫泊桑的《项链》有悬念美……可以让学生打开广阔的思路,畅所欲言。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空间,来自文字那熔古铸今的无边的意韵,来自上下五千年无数的诗魂、文魂、爱国魂所寄托于文字的那种人文精神。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我们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用在疑难处,用在不可言传处,用在激发灵感处。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多媒体这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奇葩才能散发其特有芳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