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是指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成功地开展探究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过程都必然会成为探究发现的过程,事实上,学习只有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才可能成为探究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学习环境是指在某一时期,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身心发展得以正常进行的条件,它既包括学生的起始点或者学习过程和身心发展过程中某一时刻的状态,也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和身心发展正常进行的动力和保障。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学习环境。那么,如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学习环境呢?我认为,除了注重情感关怀,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良好人际环境外,还要注意:
一、精选教材内容。提高探究价值
内容是探究学习的载体,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这一内容是否适合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一些简单易学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需要经过探究有所发现;而一些过于复杂的学习内容又会使学生在长时间的失败中失去探究的兴趣;还有一些实在无法进行具体操作的内容也最好不要用探究的方法。如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面积的概念等。这样的内容学生经探究后很难得出什么结论,有时虽然得出了结论,但都是通过不科学的手段得到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美国教育家奥苏伯尔指出:“数学学习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发现、去探究。”因此,精心选择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教材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选择直观性的内容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几何形体知识最具直观性和操作性,教学时可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比一比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相关的知识。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学生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它们共同的特征是都有四条边、四个直角;通过对折比较,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的不同特征。“直观”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选择易迁移的内容
面对前后联系密切、探究方法类似的易迁移的知识,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把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已有了通分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小组内思考讨论: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利用手中的学具和学过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1/2 1/3”的和吗?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可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在知识的迁移中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此时,教师无需多讲,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3 选择规律性的内容
具有明显规律性的内容是探究的极好素材,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及概括的能力。教师对这样的内容应该格外敏感。小学数学教材中这样的内容很多,比如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等等。对这些规律明显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呈现多种例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验证逐步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问题情境是探究学习的前提。为了实现有意义探究学习,教师可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如果能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接受学习任务,会使其感受到真实的挑战,有助于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一定程度上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决策能力。问题的原型可以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是教师模拟的问题情境,也可以是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复习了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方法后,在屏幕上向学生展示了一幅果园的真实图片,并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你能不能也利用面积单位测量出这个果园的面积?”学生有的说可以用平方米摆一摆;有的反驳“太大了,摆起来很麻烦”;“不仅麻烦,还不准确,除非把果树都砍掉”。一阵笑声过后,大家都明白用面积单位测量的方法有局限,急切地希望寻找一种更为简便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在真实性任务中,学生很容易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使他们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从而起到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
三、丰富学习资源,优化探究可能
时间、空间和学习材料是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时间、空间和学习材料有利于探究学习的深入开展,是探究学习成功开展的必备条件。教师在这些资源的准备、安排和利用方面都要力求为学生的探究服务,使其成为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
1 选择典型的学习材料
学生的探究很多时候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因此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典型的学习材料。这里的学习材料可以是学具或原始的数据,也可以是表格、信息等。好的学习材料能帮助学生克服探究中的随意性,使探究过程变得丰富而有内涵。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那些与探究内容有关的、有吸引力的、适合儿童自行探索的材料,并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和用什么方式去利用这些材料。
2 开放探究的时空间
学生的探究需要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作保证。“学习时空间”是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机会”。“学习时空间”本应属于学生,然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将给予学生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看成一种“施舍”,甚至是一种浪费。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大家越来越感受到,学生获得结论性知识过程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比结论更重要,而且这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学习空间中自主地探究才能实现。离开“空间”的自主探究学习只是一句空话。如何以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保证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不可以把环节设计得少些?把问题提得精确些?请看下面的案例: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设计中,我们变密集的教学环节为“块状”的教学结构:第一块:从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课的开始,学生就面对了一个为长方形教室地面铺正方形瓷砖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估算了地面和瓷砖面的大小,并在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验证估算时,发现了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这一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想寻找一种更简便易操作的方法。第二块:学生自由选择,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根据小组的意愿选择一种图形,先科学猜测面积大小和什么有关,再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发现并验证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与长、宽和边长的关系。第三块: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实际测量计算出长方形教室地面和正方形瓷砖的面积,最终解决了所需瓷砖块数的问题。合理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探究时空。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四、组织协作学习,提高探究实效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探究式教学形式,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进发。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更好地落实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组织不规范,随意性大,大部分合作以尖子生为主,附动的多,互动的少,研究问题不够深入,合作效率很低。
我们认为,提高合作探究的实效首先要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协作的同伴关系。教师要正确把握合作的契机,处理好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合作,并且帮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认清自己的价值,同时加强对合作过程的指导,真正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成人人参与的时空。例如“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一课中,学生独立完成了静止物体的统计,个个信心百倍,此时,教师设计了经过西安路的各种机动车行驶情况的统计这一问题情境,录像放完后,学生的统计几乎全部失败,他们很快明白一个人收集动态数据的困难。为了第二次能准确完成统计,同学们非常急切地寻求帮助,小组合作此时成了每个人最佳的选择。经过明确分工,同学们有的五人合作,一人数一种;有的两人合作,一个说一个记。总之在相互配合的状态下,第二次收集获得巨大成功,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团结就是力量”,没有什么时候比此刻更能让学生们理解合作的价值了。
综上所述,创设良好环境对学生成功开展探究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指出,学习环境只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学生最终实现“自主学习”。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理想的学习环境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加有效!
一、精选教材内容。提高探究价值
内容是探究学习的载体,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这一内容是否适合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一些简单易学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需要经过探究有所发现;而一些过于复杂的学习内容又会使学生在长时间的失败中失去探究的兴趣;还有一些实在无法进行具体操作的内容也最好不要用探究的方法。如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面积的概念等。这样的内容学生经探究后很难得出什么结论,有时虽然得出了结论,但都是通过不科学的手段得到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美国教育家奥苏伯尔指出:“数学学习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发现、去探究。”因此,精心选择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教材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选择直观性的内容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几何形体知识最具直观性和操作性,教学时可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比一比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相关的知识。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学生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它们共同的特征是都有四条边、四个直角;通过对折比较,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的不同特征。“直观”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选择易迁移的内容
面对前后联系密切、探究方法类似的易迁移的知识,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把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已有了通分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小组内思考讨论: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利用手中的学具和学过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1/2 1/3”的和吗?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可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在知识的迁移中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此时,教师无需多讲,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3 选择规律性的内容
具有明显规律性的内容是探究的极好素材,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及概括的能力。教师对这样的内容应该格外敏感。小学数学教材中这样的内容很多,比如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等等。对这些规律明显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呈现多种例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验证逐步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问题情境是探究学习的前提。为了实现有意义探究学习,教师可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如果能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接受学习任务,会使其感受到真实的挑战,有助于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一定程度上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决策能力。问题的原型可以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是教师模拟的问题情境,也可以是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复习了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方法后,在屏幕上向学生展示了一幅果园的真实图片,并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你能不能也利用面积单位测量出这个果园的面积?”学生有的说可以用平方米摆一摆;有的反驳“太大了,摆起来很麻烦”;“不仅麻烦,还不准确,除非把果树都砍掉”。一阵笑声过后,大家都明白用面积单位测量的方法有局限,急切地希望寻找一种更为简便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在真实性任务中,学生很容易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使他们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从而起到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
三、丰富学习资源,优化探究可能
时间、空间和学习材料是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时间、空间和学习材料有利于探究学习的深入开展,是探究学习成功开展的必备条件。教师在这些资源的准备、安排和利用方面都要力求为学生的探究服务,使其成为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
1 选择典型的学习材料
学生的探究很多时候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因此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典型的学习材料。这里的学习材料可以是学具或原始的数据,也可以是表格、信息等。好的学习材料能帮助学生克服探究中的随意性,使探究过程变得丰富而有内涵。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那些与探究内容有关的、有吸引力的、适合儿童自行探索的材料,并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和用什么方式去利用这些材料。
2 开放探究的时空间
学生的探究需要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作保证。“学习时空间”是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机会”。“学习时空间”本应属于学生,然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将给予学生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看成一种“施舍”,甚至是一种浪费。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大家越来越感受到,学生获得结论性知识过程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比结论更重要,而且这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学习空间中自主地探究才能实现。离开“空间”的自主探究学习只是一句空话。如何以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保证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不可以把环节设计得少些?把问题提得精确些?请看下面的案例: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设计中,我们变密集的教学环节为“块状”的教学结构:第一块:从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课的开始,学生就面对了一个为长方形教室地面铺正方形瓷砖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估算了地面和瓷砖面的大小,并在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验证估算时,发现了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这一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想寻找一种更简便易操作的方法。第二块:学生自由选择,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根据小组的意愿选择一种图形,先科学猜测面积大小和什么有关,再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发现并验证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与长、宽和边长的关系。第三块: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实际测量计算出长方形教室地面和正方形瓷砖的面积,最终解决了所需瓷砖块数的问题。合理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探究时空。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四、组织协作学习,提高探究实效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探究式教学形式,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进发。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更好地落实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组织不规范,随意性大,大部分合作以尖子生为主,附动的多,互动的少,研究问题不够深入,合作效率很低。
我们认为,提高合作探究的实效首先要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协作的同伴关系。教师要正确把握合作的契机,处理好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合作,并且帮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认清自己的价值,同时加强对合作过程的指导,真正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成人人参与的时空。例如“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一课中,学生独立完成了静止物体的统计,个个信心百倍,此时,教师设计了经过西安路的各种机动车行驶情况的统计这一问题情境,录像放完后,学生的统计几乎全部失败,他们很快明白一个人收集动态数据的困难。为了第二次能准确完成统计,同学们非常急切地寻求帮助,小组合作此时成了每个人最佳的选择。经过明确分工,同学们有的五人合作,一人数一种;有的两人合作,一个说一个记。总之在相互配合的状态下,第二次收集获得巨大成功,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团结就是力量”,没有什么时候比此刻更能让学生们理解合作的价值了。
综上所述,创设良好环境对学生成功开展探究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指出,学习环境只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学生最终实现“自主学习”。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理想的学习环境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