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已成为各校积极倡导和推行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广泛的听课,分析了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就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 “合作学习”存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现象。在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气氛活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组织课堂小组合作讨论已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大法宝。的确,一些小组讨论活动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其中一些课堂讨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些课堂讨论活动的安排有无必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过于频繁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失去了兴趣。二是这些讨论活动能否真正达到预期目的?如有位老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时,只几分钟就要求学生停止,学生还未充分思考,讨论还未深入开展,结论尚未统一,教师就草草收场,讨论的真正目的还没有达到。
2 从过程与效果看,某些“合作学习”存在低效的现象。由于目前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组合上,教师一般都以学生自然座位随意组合,在同一学习小组内部,各成员又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因此,出现了在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在讨论学习时往往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有些小组一片安静,小组成员各不作声,就等着教师宣布讨论结束和出示讨论题的答案。二是有些学习小组从开始讨论到回答问题,都是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当听众,讨论往往就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这样的“合作学习”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三是教室里一片吵闹声,热闹非凡,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至于时间把握不好,讨论结束了,小组观点还未统一。这种合作看似热闹,实际效果比较差,学生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己的观点。
二、提高初中历史“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1 精心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主题。“合作学习”的主题内容应源于课程标准,学生的兴趣以及主题内容本身能唤起师生、生生交流对话的可能性和增强小组活动的实践性,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置“合作学习”主题,主题既要符合学习范围,又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问题,并能在问题求解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当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进行“合作学习”,为确保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合作,所合作的内容最好取其中的某点或某一片段。不宜完全放开。
2 合理分组并明确各自职责。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分组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特点。对于一个学生发展相对均衡的班级,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应考虑相对无差别,组与组之间综合能力的搭配都尽可能均衡。
3 教师担当好学习指导者、调控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调控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合作和学习情况。在指导合作时,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合作的机会,并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要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概括来说,教师充当“调控者”的角色,除了要协调关系、激发兴趣外,还要注意监控和反馈,即当学生的言语活动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必须指出并作出更正,必须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测评,以便及时提供反馈和相应的帮助。
4 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加强对小组长的培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小助手。同时,促进他们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定期评出“优秀小组长”,并让优秀小组长在全班作经验介绍。可实行“小组长”轮换制,使每位组员都有当组长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有责任感。小组成员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小组长要负总责,督促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检查。
5 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所追求的是,达成整体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把小组的整体学业成绩与个人的学业成绩相结合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合作,促进共同进步,并在此基础上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当然,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的竞争,调动每位成员的积极性。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 “合作学习”存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现象。在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气氛活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组织课堂小组合作讨论已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大法宝。的确,一些小组讨论活动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其中一些课堂讨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些课堂讨论活动的安排有无必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过于频繁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失去了兴趣。二是这些讨论活动能否真正达到预期目的?如有位老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时,只几分钟就要求学生停止,学生还未充分思考,讨论还未深入开展,结论尚未统一,教师就草草收场,讨论的真正目的还没有达到。
2 从过程与效果看,某些“合作学习”存在低效的现象。由于目前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组合上,教师一般都以学生自然座位随意组合,在同一学习小组内部,各成员又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因此,出现了在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在讨论学习时往往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有些小组一片安静,小组成员各不作声,就等着教师宣布讨论结束和出示讨论题的答案。二是有些学习小组从开始讨论到回答问题,都是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当听众,讨论往往就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这样的“合作学习”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三是教室里一片吵闹声,热闹非凡,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至于时间把握不好,讨论结束了,小组观点还未统一。这种合作看似热闹,实际效果比较差,学生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己的观点。
二、提高初中历史“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1 精心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主题。“合作学习”的主题内容应源于课程标准,学生的兴趣以及主题内容本身能唤起师生、生生交流对话的可能性和增强小组活动的实践性,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置“合作学习”主题,主题既要符合学习范围,又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问题,并能在问题求解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当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进行“合作学习”,为确保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合作,所合作的内容最好取其中的某点或某一片段。不宜完全放开。
2 合理分组并明确各自职责。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分组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特点。对于一个学生发展相对均衡的班级,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应考虑相对无差别,组与组之间综合能力的搭配都尽可能均衡。
3 教师担当好学习指导者、调控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调控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合作和学习情况。在指导合作时,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合作的机会,并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要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概括来说,教师充当“调控者”的角色,除了要协调关系、激发兴趣外,还要注意监控和反馈,即当学生的言语活动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必须指出并作出更正,必须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测评,以便及时提供反馈和相应的帮助。
4 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加强对小组长的培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小助手。同时,促进他们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定期评出“优秀小组长”,并让优秀小组长在全班作经验介绍。可实行“小组长”轮换制,使每位组员都有当组长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有责任感。小组成员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小组长要负总责,督促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检查。
5 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所追求的是,达成整体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把小组的整体学业成绩与个人的学业成绩相结合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合作,促进共同进步,并在此基础上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当然,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的竞争,调动每位成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