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丁花/一簇一簇/伸展着身躯努力绽放/迎接最早的春天/把花瓣撒向大地……”这是家政女工众口传颂的诗歌《地丁花》。而在北京,有个以“地丁花”命名的话剧社,成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家政女工。
起初,她们只是用话剧的语言,诉说着日子中的欢笑和眼泪,后来,慢慢演变出一种特殊的表演类型,朴素自然,甚至因此登上了国际青年戏剧节大舞台。
小保姆要当话剧演员
2010年12月一个清晨,天微微亮,一个中年妇女拖着疲惫的身躯,落寞地走在北京街头,脑海中不断浮现刚才在雇主家发生的一幕,泪止不住往下流。她觉得在偌大的城市中,自己除了形单影只的身体,什么也没有。
黯然神伤的她名叫贾凤凤,山西临汾人,时年50岁,卖过服装,开过餐馆。2006年,餐馆倒闭,负债累累,无助时,她听说劳动局组织人去北京做家政,每月至少有800元收入,当即报了名。
两年前,她受雇于一位83岁的老太太。老人姓吕,长期独居,性格有些乖戾。从贾凤凤进门起,老太太防她就像防小偷,缺了东西马上怀疑她。想着欠的外债,贾凤凤只能把委屈咽下去。时间久了,她变得极度自卑,甚至不愿跟人说话。
几天前,吕老太太指责贾凤凤偷吃了她的蜜枣。后来,蜜枣在厨房柜子里被找了出来。贾凤凤觉得人格受了侮辱,坚持要个道歉。对方不屑地说:“你就是一保姆,凭什么给你道歉?”
老人轻蔑的眼神像一把刀,狠狠插进贾凤凤心里。次日天没亮,一夜未睡的她拎着行李离开了吕家。
孤独的她不知要去哪儿,有小姐妹推荐了“打工妹之家”。这是1996年成立的中国第一家为打工妹服务的组织。小姐妹说:“心里不舒坦,就去那坐坐,跟大家聊聊。”
来这里的人大多是在社会底层打拼的姐妹,有保姆、女工、保洁员等等。相似的境况,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在大家的帮助下,贾凤凤很快找到了新工作。
2011年8月的一天,贾凤凤接到“打工妹之家”负责人阎成梅的电话,“我们准备组织话剧社,你想来试试吗?”原来阎成梅发现,很多家政女工习惯受了委屈憋在心里,找不到发泄渠道,也找不到认同感,而排演话剧,可以让她们把话说出来,哪怕喊两嗓子也好。
在家人劝说下,贾凤凤报了名。
戏外生活进了戏里
话剧社的名字叫“地丁花”,源于家政女工刘鲜华创作的抒情诗《地丁花》。
首批成员有35人,指导老师是中央戏剧学院的赵志勇。话剧社成立后第一件事是练基本功——声音和肢体训练。一直和繁杂家务活打交道,贾凤凤练起动作来却缩手缩脚,放不开。老师让她嘴大张着,吼出来,她觉得自己牙不好,又羞又怕,不愿张嘴。
中途休息时,贾凤凤对阎成梅抱怨,“来了一天跟耍猴似的又跑又跳,没意思,不想练了。”其他人七嘴八舌地附和,“老重复一个动作,没趣。”
看着贾凤凤的热情一点一点消失,阎成梅急忙劝她,“别着急,等练上一段时间,会发现你唱歌跳舞都比以前好,人也自信了。”
阎成梅对自己很好,贾凤凤抹不开脸离开。两个多月后,她终于放开了嗓子,手脚也舒展开了,还可以在地上打滚。精神状态也随之变化,胸膛挺起来了,声音响亮了,笑容也多了。她惊喜地说:“好像活亮堂了。”
除了督促训练,老师还常和成员聊天,聊生活境遇。大家都小心翼翼隐瞒着心事,后来,老师鼓励她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在引导下,贾凤凤试着表达,“我在照顾患有产后抑郁症的一位太太时,被百般挑剔,最后大半夜给赶出了门。”老师听后,把这事排到了剧里。
2012年11月初,阎成梅和赵志勇综合大家讲述的经历,编排出第一部正式话剧《我的劳动:尊严与梦想》。2013年1月1日,在北京东城社区活动中心,举行了首次公演。贾凤凤扮演一位老太太。刚上场,贾凤凤大脑一片空白,把台词给忘了。之后,还有人站错了位置,有人跟不上节奏……尽管很多不如人意,并不影响观众的兴致,剧场内接连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初登戏剧节大舞台
随着参演剧目的增加,地丁花话剧社名气越来越大。2013年7月初,话剧社接到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组委会的电话,邀请她们参加第六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
贾凤凤兴奋又紧张,自己演话剧纯粹为了打发时间,现在居然要登上大舞台了。
9月21日,贾凤凤和姐妹们登上了戏剧节的舞台。为了这一天,她们已经坚持训练两个多月了,兴奋、激动、喜悦写在每个人脸上。
扮演雇主的大姐们聚集在舞台左后侧,一起指指点点,大声呵斥聚集在舞台右前侧的家政女工一方,“你们真笨,怎么都教不会!”呵斥声越来越大,女工们不堪重负,缓缓蹲到地上,双手捂住耳朵,痛苦地躲避……冲突达到高潮。
接着,双方逐渐沉默,动作定格。灯光暗去,一片寂静,舒缓的钢琴声响起。贾凤凤她们缓缓聚在一起,面向观众,齐声朗诵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抒情诗《帆》。“在那大海上湛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着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十几位演员乡音不改,天南地北的口音伴着乐声,奇妙地混合,在剧场内回响。她们站得随机,高矮胖瘦,紧紧簇拥。朗诵没什么技巧,却质朴动人。朗诵完毕,许多观众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长达4个小时的演出,台下每一阵笑声都是巨大的鼓励,演员的紧张一点点消失了。热烈掌声中,贾凤凤大方地走到舞台中央,鞠躬致谢。
表演结束后,家政公司的经理说:“贾大姐,你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越来越有魅力。”一位外国友人望着活力四射的女工们,产生了浓厚兴趣,“我能不能加入你们?”
贾凤凤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明天一大早,她就得赶头一班地铁,回到工作岗位,做饭,洗衣……生活又将重归忙碌与平静。
雇主成了铁杆粉丝
2014年7月底,话剧社准备8月13日在蓬蒿剧场公演《家政工的仲夏夜之梦》。贾凤凤在剧中扮演保姆小翠和海伦娜。
时间紧迫,阎成梅希望贾凤凤请几天假参加排练。贾凤凤有些发愁,现在的雇主是一对白领夫妇,平常工作很忙,全指望她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
没想到,夫妇俩一口答应下来,年轻的妈妈金毕夏更是支持,“你尽管去。我在网上看过你们表演的视频,非常棒,加油。”男主人冯凯也笑,“你现在成了我们小区的明星喽。”当天,夫妻俩特意请了一天假,开车带着贾凤凤来到剧场,看彩排,并拍了很多照片,冲洗出来送给了贾凤凤。
当天,在剧院的追光灯下,贾凤凤饰演一个夹在婆媳之间、左右为难的保姆,“这衣服又该放哪儿?这饭又该怎么做?”她略带哭腔的低诉让人动容。
话剧一演完,相机咔咔响,贾凤凤和众姐妹被人团团围着——央视纪录频道拍“地丁花话剧社”的补镜头;媒体的递名片,约采访;表演老师、来自哈佛大学的美国人莫苏力,给了她一个拥抱……带着羞怯的骄傲,贾凤凤一一回应。冯凯夫妻俩更是给她准备了一大束鲜花。金毕夏扒拉开人群,一下抱住她,狠狠亲了一口,“贾阿姨真棒!你就是我的偶像!”贾凤凤忍不住了,哇地哭了。
三年来,贾凤凤演过受气的小保姆、怀疑家政工偷钱的老人等十多个角色,她在朝阳9剧场、皮村、亚运村、蓬蒿剧场都演出过。坐高铁,住酒店,还有教授请吃大包子,贾凤凤拍了好多照片,开心得不行。
2015年2月14日,话剧社和老年派、表演派、少年派们一起组织了一场“剧目大联欢”。贾凤凤演技大爆发,将新生代家政工的形象演绎得头头是道。最后,贾凤凤笑着说:“我想有个家,就在这里,虽然我们不是亲人,但是我们走到了一起,那么就是一家人,你累了我给你温暖,我累了,你给我安慰,这是我的期许,也是我的心愿。”很多人都感动地红了眼圈。
曾经,偌大的北京让贾凤凤她们陌生害怕,但现在不会了,她相信只要自己伸出一只手,别人也会对她伸出一只手,两只手紧握一定会有温暖。
(作者声明:未经作者同意,本文禁止转载、上网。)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赵莹 [email protected])
起初,她们只是用话剧的语言,诉说着日子中的欢笑和眼泪,后来,慢慢演变出一种特殊的表演类型,朴素自然,甚至因此登上了国际青年戏剧节大舞台。
小保姆要当话剧演员
2010年12月一个清晨,天微微亮,一个中年妇女拖着疲惫的身躯,落寞地走在北京街头,脑海中不断浮现刚才在雇主家发生的一幕,泪止不住往下流。她觉得在偌大的城市中,自己除了形单影只的身体,什么也没有。
黯然神伤的她名叫贾凤凤,山西临汾人,时年50岁,卖过服装,开过餐馆。2006年,餐馆倒闭,负债累累,无助时,她听说劳动局组织人去北京做家政,每月至少有800元收入,当即报了名。
两年前,她受雇于一位83岁的老太太。老人姓吕,长期独居,性格有些乖戾。从贾凤凤进门起,老太太防她就像防小偷,缺了东西马上怀疑她。想着欠的外债,贾凤凤只能把委屈咽下去。时间久了,她变得极度自卑,甚至不愿跟人说话。
几天前,吕老太太指责贾凤凤偷吃了她的蜜枣。后来,蜜枣在厨房柜子里被找了出来。贾凤凤觉得人格受了侮辱,坚持要个道歉。对方不屑地说:“你就是一保姆,凭什么给你道歉?”
老人轻蔑的眼神像一把刀,狠狠插进贾凤凤心里。次日天没亮,一夜未睡的她拎着行李离开了吕家。
孤独的她不知要去哪儿,有小姐妹推荐了“打工妹之家”。这是1996年成立的中国第一家为打工妹服务的组织。小姐妹说:“心里不舒坦,就去那坐坐,跟大家聊聊。”
来这里的人大多是在社会底层打拼的姐妹,有保姆、女工、保洁员等等。相似的境况,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在大家的帮助下,贾凤凤很快找到了新工作。
2011年8月的一天,贾凤凤接到“打工妹之家”负责人阎成梅的电话,“我们准备组织话剧社,你想来试试吗?”原来阎成梅发现,很多家政女工习惯受了委屈憋在心里,找不到发泄渠道,也找不到认同感,而排演话剧,可以让她们把话说出来,哪怕喊两嗓子也好。
在家人劝说下,贾凤凤报了名。
戏外生活进了戏里
话剧社的名字叫“地丁花”,源于家政女工刘鲜华创作的抒情诗《地丁花》。
首批成员有35人,指导老师是中央戏剧学院的赵志勇。话剧社成立后第一件事是练基本功——声音和肢体训练。一直和繁杂家务活打交道,贾凤凤练起动作来却缩手缩脚,放不开。老师让她嘴大张着,吼出来,她觉得自己牙不好,又羞又怕,不愿张嘴。
中途休息时,贾凤凤对阎成梅抱怨,“来了一天跟耍猴似的又跑又跳,没意思,不想练了。”其他人七嘴八舌地附和,“老重复一个动作,没趣。”
看着贾凤凤的热情一点一点消失,阎成梅急忙劝她,“别着急,等练上一段时间,会发现你唱歌跳舞都比以前好,人也自信了。”
阎成梅对自己很好,贾凤凤抹不开脸离开。两个多月后,她终于放开了嗓子,手脚也舒展开了,还可以在地上打滚。精神状态也随之变化,胸膛挺起来了,声音响亮了,笑容也多了。她惊喜地说:“好像活亮堂了。”
除了督促训练,老师还常和成员聊天,聊生活境遇。大家都小心翼翼隐瞒着心事,后来,老师鼓励她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在引导下,贾凤凤试着表达,“我在照顾患有产后抑郁症的一位太太时,被百般挑剔,最后大半夜给赶出了门。”老师听后,把这事排到了剧里。
2012年11月初,阎成梅和赵志勇综合大家讲述的经历,编排出第一部正式话剧《我的劳动:尊严与梦想》。2013年1月1日,在北京东城社区活动中心,举行了首次公演。贾凤凤扮演一位老太太。刚上场,贾凤凤大脑一片空白,把台词给忘了。之后,还有人站错了位置,有人跟不上节奏……尽管很多不如人意,并不影响观众的兴致,剧场内接连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初登戏剧节大舞台
随着参演剧目的增加,地丁花话剧社名气越来越大。2013年7月初,话剧社接到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组委会的电话,邀请她们参加第六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
贾凤凤兴奋又紧张,自己演话剧纯粹为了打发时间,现在居然要登上大舞台了。
9月21日,贾凤凤和姐妹们登上了戏剧节的舞台。为了这一天,她们已经坚持训练两个多月了,兴奋、激动、喜悦写在每个人脸上。
扮演雇主的大姐们聚集在舞台左后侧,一起指指点点,大声呵斥聚集在舞台右前侧的家政女工一方,“你们真笨,怎么都教不会!”呵斥声越来越大,女工们不堪重负,缓缓蹲到地上,双手捂住耳朵,痛苦地躲避……冲突达到高潮。
接着,双方逐渐沉默,动作定格。灯光暗去,一片寂静,舒缓的钢琴声响起。贾凤凤她们缓缓聚在一起,面向观众,齐声朗诵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抒情诗《帆》。“在那大海上湛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着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十几位演员乡音不改,天南地北的口音伴着乐声,奇妙地混合,在剧场内回响。她们站得随机,高矮胖瘦,紧紧簇拥。朗诵没什么技巧,却质朴动人。朗诵完毕,许多观众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长达4个小时的演出,台下每一阵笑声都是巨大的鼓励,演员的紧张一点点消失了。热烈掌声中,贾凤凤大方地走到舞台中央,鞠躬致谢。
表演结束后,家政公司的经理说:“贾大姐,你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越来越有魅力。”一位外国友人望着活力四射的女工们,产生了浓厚兴趣,“我能不能加入你们?”
贾凤凤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明天一大早,她就得赶头一班地铁,回到工作岗位,做饭,洗衣……生活又将重归忙碌与平静。
雇主成了铁杆粉丝
2014年7月底,话剧社准备8月13日在蓬蒿剧场公演《家政工的仲夏夜之梦》。贾凤凤在剧中扮演保姆小翠和海伦娜。
时间紧迫,阎成梅希望贾凤凤请几天假参加排练。贾凤凤有些发愁,现在的雇主是一对白领夫妇,平常工作很忙,全指望她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
没想到,夫妇俩一口答应下来,年轻的妈妈金毕夏更是支持,“你尽管去。我在网上看过你们表演的视频,非常棒,加油。”男主人冯凯也笑,“你现在成了我们小区的明星喽。”当天,夫妻俩特意请了一天假,开车带着贾凤凤来到剧场,看彩排,并拍了很多照片,冲洗出来送给了贾凤凤。
当天,在剧院的追光灯下,贾凤凤饰演一个夹在婆媳之间、左右为难的保姆,“这衣服又该放哪儿?这饭又该怎么做?”她略带哭腔的低诉让人动容。
话剧一演完,相机咔咔响,贾凤凤和众姐妹被人团团围着——央视纪录频道拍“地丁花话剧社”的补镜头;媒体的递名片,约采访;表演老师、来自哈佛大学的美国人莫苏力,给了她一个拥抱……带着羞怯的骄傲,贾凤凤一一回应。冯凯夫妻俩更是给她准备了一大束鲜花。金毕夏扒拉开人群,一下抱住她,狠狠亲了一口,“贾阿姨真棒!你就是我的偶像!”贾凤凤忍不住了,哇地哭了。
三年来,贾凤凤演过受气的小保姆、怀疑家政工偷钱的老人等十多个角色,她在朝阳9剧场、皮村、亚运村、蓬蒿剧场都演出过。坐高铁,住酒店,还有教授请吃大包子,贾凤凤拍了好多照片,开心得不行。
2015年2月14日,话剧社和老年派、表演派、少年派们一起组织了一场“剧目大联欢”。贾凤凤演技大爆发,将新生代家政工的形象演绎得头头是道。最后,贾凤凤笑着说:“我想有个家,就在这里,虽然我们不是亲人,但是我们走到了一起,那么就是一家人,你累了我给你温暖,我累了,你给我安慰,这是我的期许,也是我的心愿。”很多人都感动地红了眼圈。
曾经,偌大的北京让贾凤凤她们陌生害怕,但现在不会了,她相信只要自己伸出一只手,别人也会对她伸出一只手,两只手紧握一定会有温暖。
(作者声明:未经作者同意,本文禁止转载、上网。)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赵莹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