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化,万物一线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ltuk70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生命需要一个出口,但多数人都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寻找这个出口,在混沌中活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素人艺术家汪化是幸运的。她通过绘画找到了生命的出口,并因此被赋予了无限的自由。
  游出生命的泥潭,找到自由的出口
  汪化出生于福建南平的一个小山村,那儿有连绵的群山和滴翠的竹林,山风时来吹拂稻浪,整个山村都在碧涛中翻滚。但这一切难以打动汪化,当她还是名叫季红燕的沉默女生时,就喜欢躺在床上天马行空地幻想。在她眼中,周围的一切都是限制,家里的墙是限制,村庄和山丘是限制,就连天空也在限制自己。她幻想著住在山顶,让碍眼的事物统统消失,整个世界便可一览无余。
  因为成绩差,季红燕读完小学便辍学了,不到16岁就外出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当保姆,因为不会带小孩,她很快被辞退。后来又去酒店当服务员,也学着其他女孩买书,学习电脑和英语,却一页都看不进去。她甚至还随大流炒过股,结果赔光了仅有的一点积蓄。“很混沌,像在烂泥中游来游去,找不到生命的出口。”她这样描述那时的状态。
  经历过漫长的失业期,季红燕无聊时就在本子上画线条,还像模像样地在老家堂屋的木门上贴满画作,开过一场“个展”。再回上海打工时,季红燕遇见了在雕塑公司任职的学者金小胶。金小胶见她画风独特,便留她在公司打杂。此后的大半年,季红燕就住在公司大厅的一个角落里,每晚借着路灯的光亮作画,常常画着画着就睡着了。
  这一年,季红燕30岁,画画带给了她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在此之前,她非常悲观,认为人一出生就要面对无穷无尽的悲苦。外出打工的那些日子,她在生活的洪流中挣扎着求生,更觉得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压抑和限制,但绘画将她从这种状态中解脱了出来。她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灵动、饱满,和宇宙万物通过画笔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感觉令她宛若新生。
  遇见金小胶之前,季红燕一直认为像国画、油画这样的形式才能被称作艺术。但金小胶告诉她,艺术无边界,坚持画出自己所想,并画到极致,就能触摸艺术的内核。这句话点燃了季红燕内心的希望。看到季红燕一心想着画画,金小胶劝她:“上海不是一个适合搞艺术的地方,早一些离开对你更好。”因为这句话,季红燕决定北上。
  2012年8月的一个夜晚,季红燕买了一张高铁票,从上海来到了北京。抵京之后,她将名字改为“汪化”。“汪”寓意着一滴水汇入了汪洋,“化”则与“画”同音,意味着“融化在绘画里”。
  画到哪是哪,活到哪是哪
  在北京,汪化不认识任何人,但逛过798、草场地、宋庄等艺术区后,她深觉自己来对了地方。有一天她去逛中央美术学院,在图书馆旁的书店里,她兴奋地翻阅着各种各样的艺术书籍,暗暗决定无论如何要留在这儿。她问校门口的保安,哪里可以找到一份工作。被告知学校食堂正在招人,她便跑去找食堂的经理:“我只要包吃住,可以不要工资,但我只上半天班,其他时间我想画画。”
  就这样,汪化成为了央美食堂的一名服务员,每天工作三小时,每月工资1000元。她租住在央美附近一间小小的地下室里,每月房租200元,觉得很知足。不上班时,她就跪在地下室的床上作画。她的画是由绵延不断的线条组成的,它们无边无际地延伸着,似乎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这些线条都是从汪化的内心流淌出来的,没有任何参照物,自顾自前行着,时而舒展时而纠缠,画到哪里是哪里,就像汪化逐梦前行的生活。为了呈现这些生命的线条,汪化买来了几十米的长卷,在上面画满情感与思想。
  汪化租住的地下室不到10平方米,是用人防设施改造的,里面管线纠结、阴暗潮湿、空间逼仄。但在汪化看来却是一个极乐空间。她最喜欢夜晚作画,因为在那时“一切气息平静下来后,夜晚的感觉就像星河,静静围绕在身边”。随着灵感的自然流淌,汪化有太多太多的东西要画,她随时可以舞动着笔进入状态。因为居住环境太差,加上经常几个月都靠粥和咸菜度日,她的身体变得非常糟,经常因为低血糖晕倒,还患上了头疼症。这更让她觉得“生命太紧促,不足以让我把所有想画的东西画出来。要吃要住,都会牵绊”。
  中央美院是汪化的福地,在那儿,她不仅遇见了赏识她作品的老师,还结交了许多朋友。在央美教授、知名画家袁运生等人的推荐下,汪化的画被北京时代美术馆有偿收藏。她还开始去美院听课,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心、手、眼的统一状态,探索各种未知的画法。2014年年底,一位朋友去汪化的地下室拜访,深感其居住和创作环境太过恶劣,于是为其联系了单向街书店做“驻店画家”。最初接到邀请,汪化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会有这样的好事:每天不用做别的,只要画画,而且还有钱拿,简直像做梦。随后,她每天如禅定一般坐在书店一楼中央的书桌旁,手持画笔遁入老衲穿针般的深层宁静。
  画画常常使汪化回归到初生婴儿般的状态,此时的她自由而满足,曾经拘束她的条条框框,限制她的种种情境都自动消失了。她在创作中得以休息和自省,画作也渐臻佳境。不久前,她在单向街书店举办个展,并将收入捐给单向街公益基金会——以此来回报这家“收留”并滋养她的文化机构。
  万物一线,真我自现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在汪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一条长长的线,音乐也好、舞蹈也好,甚至情绪,都可以用线条来表达。有一日她在《百家讲坛》上了解到李清照的生平,忽然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在宿舍的墙壁上画满了一气呵成的线条。这些线条随心而走,直击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有人在其中看到了婴儿,有人看到了天神,有人则看到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轨迹。汪化的才华和漫无边际的想象力令人惊叹,也为她带来了世俗意义上的好运气。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汪化的故事被人发到了微博上。那条微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开始有人联系汪化为其办画展。但她拒绝了,理由是“我的东西是私密的,不喜欢被太多人看到,这只是我私人的情绪”。后来《中国梦想秀》节目组辗转联系到她,希望帮她达成梦想,但她真正的梦想是专心作画。节目主持人周立波曾提出以20万元的价格购买她的画卷,她婉拒了,执拗地说:“我一生中最大的心愿就是画一幅我自己的画,其他的我都不在乎。”
  因为不在意,每每有小画廊的老板和学生来请教线条的画法,她总是乐滋滋地分享心得。但在其他人看来这就是“偷艺”。对于卖画这件事,她也从不上心,更不会讨价还价,反倒是周围的朋友看着干着急。曾有欧洲来的策展人从她那里取走了八幅画,说是代为打理,结果一去不回。她虽然有些心寒,却坚信对方这样做必有他的道理。有时兴致来了,她还会拿着画四处送人。朋友们生气又无奈,说她“脑袋有点神经质”。“她要是太正常了,可能就画不出这样的画了吧。”一位好友无奈地说。
  早在上海的时候,一名外国画商就对汪化的作品兴趣浓厚,认为可以将其印在餐具和女士丝巾上。他多次跟汪化沟通,甚至从上海的雕塑公司追到了北京的地下室,却一直拿不到她的授权。朋友骂汪化榆木脑袋,问她这样辛苦地作画,坚持和拒绝的目的又是什么?汪化笑得很平静:“我就是没有这方面的需求而已。”
  汪化的故事吸引了独立片导演张楠的注意,张楠以汪化的故事为主题,耗时三年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我的生命线》。这部纪录片为汪化引来了更多的关注,却同样难以打扰她内心的宁静,因为手底的线条,已经承载了她全部的悲喜。
  不少人都说,汪化是幸运的人。但她真正的幸运,不在于从默默无闻到为人所知,而在于她在纷芜杂乱的世界里,找到了一条通往自由和宁静的通道。许多人都求而不得的“心之安宁”,于她而言,只需一笔在手,便可随时随地遁入此境。
  (编辑 张秀格[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初见婆婆,她满面笑容,嘘寒问暖,但目光中明显地带着戒备。“我不识字,但我识时。”在说“识字”两字时,她的目光在我脸上停留了一会儿,又故意把声音抬高了一点。我的心咯噔一下,看来我遇上了厉害婆婆。  婆婆确实“识时”。她勤劳、善良、孝敬公婆,每天一大早就去田里,干活一阵风,一点都不耽误下午过把麻将瘾。生产队里,不论谁家有事情,她总是第一个去帮忙。而且,她爱憎分明,敢说敢做,虽说有点强势,但很通情达理。
期刊
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安娜·贾维斯执著地推动了“母亲节”的成立。但很快,这个节日被全面商业化了,于是,她用余生的时间为此抗争,甚至被称为“疯子”,并因此透支了财产与健康。这个温馨的节日因她而笼罩几许悲情。  执著于创建母亲节  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安·里维斯·贾维斯是位女性运动组织者。19世纪50年代,安在西弗吉尼亚州筹划组建了“母亲日工作俱乐部”,以改善卫生条件、降低婴儿死亡率、对抗疾病并防止母奶污
期刊
女人三十,造梦正好  沈黎曾是《时尚芭莎》的资深编辑。身处很多女孩梦寐以求的工作环境,六年中,可以出国看秀,接触一线大牌,周围充斥着让人尖叫的包包和鞋子……但她还是辞了职,创办了“诗集”。联合创始人刘敏也是沈黎的前同事,杂志社王牌销售。  顺遂的事业,怎么舍得离开?  沈黎说,这转变并非不喜欢之前的工作,而是在稳定中,希望做一个能实现初心的创意项目。  两个人大学时一个学的是电影,一个学的是中文,
期刊
几年前,儿子上小学了,老公和我商量:“咱俩得牺牲一个人照顾孩子。”“牺牲”的自然是我,他刚刚升职,而我打的那份工,职业前景并不乐观。  先时是欢欣的,但很快,各种不适来了,无所事事的茫然,没有成就的自卑,令我越来越宅。我自动远离同学、朋友,像缩在墙角的可怜的猫。更糟糕的是,失去经济收入,信心跌入谷底,坏情绪接踵而来,常常莫名其妙地冲老公发火,就连小小的儿子,也成了我的出气筒。  要不,把写作捡起来
期刊
对幸福的界定,我说不出深奥的理论。我的理解很简单,只要从心底溢出的感动,就是真幸福。细水长流般耐人回味,并享受它。  人到中年,亲历过些许风霜雨雪的生活磨砺,感悟和感慨同增。1994年6月,我丈夫作为13万吨的远洋轮大副,在南非因公殉职。那年,孩子才6岁,还没上学。到现在20年过去了,女儿和我寒暑风雨同行,也同泪水共欢笑。所幸的是,在少了父爱的家庭里,孩子健康成长。她从大桥中学毕业后,被新加坡政府
期刊
一只清爽的马尾辫,一弯甜甜的笑容,一沓记事本和一身警服,给这个活泼的80后姑娘添了一份沉稳。  她叫杨扬,2009年参加工作,是江苏省靖江市城东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先后负责江华、公园弄两个社区。6年来,她始终秉持“不推脱,不遗留,不漠视”的承诺,心系群众,扎根社区,用青春热情融进辖区的千家万户。  短短时间内,她已先后获得靖江市“首席社区民警”、泰州市“十大爱民警察”、记个人三等功一次、江苏省“
期刊
好似前世今生,有个约定  见到周苏菲的那一刻,马海德觉得,自己从那个自由女神庇佑的国度,万里之外,跨越太平洋,冲过封锁钱,到这个战火纷飞、贫瘠而寒冷的地方,只是为了等待这个脸色红扑扑、眼睛会说话的女子。  她掀起的门帘还颤动着,如突来的情绪起伏不定。风从帘下吹进来,几片雪花也趁隙而入。他正弯腰包好一位老乡腿上的伤口,不经意一回头,只见她裹挟着一阵寒气进来。一身的灰衣,是他见惯的颜色,那晶眸粉颊,却
期刊
这段故事从爱心资助开始,终结于杀人案。他与她如何走出这样一段人生?  订婚前夜的黑暗  2014年8月17日傍晚。京杭大运河江苏常州段,红彤彤的太阳就要落山,酷爱野钓的人们却在河里发现了残破的尸体。新城派出所民警火速赶到。  死者是谁?案情陷入僵局之际,一个电话赢得一线转机。  郑州小伙周松云报案说,女友曾晓慧失联。他介绍说,他辞去工作,准备来常州和女友相聚。8月11日晚6点多,他坐上了火车,之后
期刊
她找到座位时,发现他就是邻座,正低头看材料。他也发现了她,点头说:你好。  她后悔没有穿高跟鞋,让自己看上去更漂亮些。可又一转念,那又如何?曾经在他眼里,她就是丑小鸭,是他的小胖丫。  离开会还有10分钟,他接打电话,还是那种比较夸张的笑声,就在她的耳边。她也接听了一个来电,声音却是颤抖的。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没变。她想问:还保持那样的体重?她不敢,因为只要开个头,接下来会说什么会做什么,她自己
期刊
2014年9月底刚上市的iPhone 6手机被果粉们疯狂追逐。然而,2015年3月,一件血案的发生却与iphone 6先进便捷的云同步功能息息相关:一名公司副总在接受了下属赠送的iPhone 6手机后,他的照片、视频、邮件等全部同步到了下属的手机中,并因此惨遭灭顶之灾。     努力为升职,苹果手机送上司  36岁的钱立强出生于吉林省榆树市,大学毕业后进入天乐商贸公司做销售员。通过十余年的努力,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