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扎染:扎尽繁华现手工染尽铅华现初心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fei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浸、绘、扎、缝、染、漂、拆、碾。用灵巧的双手把线在织物打绞成结后,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最终变化为极具特色的手工艺品——扎染。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神奇的魔术表演。
  据史料记载,早在南诏、大理国时代,本地居民就以扎染服饰为日常服饰之一,从《南诏国传》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先民们便懂得了“扎采纹绣”。特别是盛唐时期,扎染在大理地区一度成为民间最受追捧的商品,逐渐升级为贡品。
  走进扎染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高大的屋架横梁上,一匹匹蓝色的、红色的、土黄色的布在风中飘扬;接下来便是一个个大大的染缸、染池,被年复一年的颜色浸润成了永恒的深蓝。一匹匹的棉布、一卷卷的麻,经染布师傅在池中一次次的浸泡、取出、氧化,一遍一遍重复,最后变成深邃厚实的蓝色。
  步入车间内,匠人们都在埋头扎花,询问后方知扎花是扎染中最考手艺的一环,稍出差错便会染不出原有的花纹和图案。通常的做法是:选好布料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的“疙瘩”,所以当地人又称扎花为“扎疙瘩”。
  扎花完成后,染色师傅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多次浸染,每浸一次布料的颜色就更深一层,即“青出于蓝”。最后将浸染完成后的扎花布晾干后,把“疙瘩”挑开,烫熨平整,由于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染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蓝色,即是“地”,最后呈现出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至此,一块充满浓重民族气息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间往往还会出现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让花色显得更为丰富自然。
  扎染布是大理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如今的扎染代表的不再仅是一种民族传统,而是一种时尚。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色彩分明却又毫不张扬;它贴近人们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它集大理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于一体。扎染布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大理最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徽章。
  最简约的颜色、最繁杂的工序是每一块扎染布最为妥帖恰当的介绍。由于多采用当地山野间那些草木、紫草、红花、板蓝根、苏木等为原料,产品不仅能长久保存、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同时也让现代都市人渴望回归大自然的内心得到极大满足,真可谓是“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选料、印花、扎花、拆线、漂洗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匠人们双手的温度,繁杂的工序难免会造成细微差异,但也正因为这样,反而造就了每一块(件)扎染布的独一无二性。大理扎染就是这样质朴、内敛、纯美,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其他文献
云南的诸多口岸,是中国对东南亚、南亚开放的象征。一道道国门的变迁史,就是一部部浓缩的对外开放史。凡国与国之间的口岸,都是历史上风云激荡之地,而新兴的口岸,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又多半是各种新传奇故事的发生地。云南第二大口岸磨憨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憨”在傣语中是富裕的意思,“憨人”即为富有的人。在如今的磨憨,上世纪90年代到此闯荡的人基本已经抓住了口岸开放带来的机遇,完成了人生蜕变。这其中,固然不乏
期刊
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简称民博会)自2004年开办以来,已举办十三届。上海民博会以贯彻“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工程”为宗旨,促进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艺术交流与合作,被誉为“上海的文化名片”。2015年10月,“七彩云南-民族大家园·文化大观园”主题展在上海民博会启动。本次云南主题展占地4800平方米,90家云南文化企业、12个云南民族村寨、10项云南非遗技艺参展,观展人次达35万,是滇沪合作
期刊
金秋时节,正值国庆佳节来临之际,《云南画报》受邀参加由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大理州文产办主办的“寻根南诏,品味巍山”走进美丽家园摄影艺术展暨摄影采风活动。  共和国生日这天,在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巍山古城拱辰楼广场,“寻根南诏,品味巍山”走进美丽家园摄影艺术展及颁奖仪式拉开了帷幕。人们载歌载舞,就像参加一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视觉盛宴,400余幅作品展示了巍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原汁原味的古城
期刊
当我们开始策划红河专题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我们要做一个红河州的专题,纷纷开始描述哈尼梯田如何壮观,滇越铁路如何古老。我先愕然了一阵,解释道我要讲述的是一条河,这条河有1200公里,在它的旁边,不仅仅是梯田,还有巍山古城、哀牢山、新平的花腰傣、元江的芒果……这时,愕然的是众人,红河难道不是红河(州)吗?似乎这条河从不存在,而我所说的地名与红河没有丝毫的联系。  红河在云南是一个很多元的概念,在人
期刊
滇风如歌,艺苑聚雅  引领云南文化艺术品高地的《云南画报·滇风艺苑》与大家见面了。  继往开来,回眸云南,云南加·陕桥头堡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与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云南画报》一直秉承坚持党的双百方针,紧紧抓住历史性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文化建设。  当代美术灿若星辰,从王晋元先生的大花鸟到袁晓岑的滇孔雀,以及由与张晓刚、毛旭辉为代表的、具有世界级影响力
期刊
大麦地 最后的土掌房  土掌房,是彝族先民用智慧和爱心浇灌的人居乐园,追溯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上千年的汉朝时代,为适应滇南亚热带气候和山地特点,彝族先民从自然的角度、审美的角度、宗教信仰和文化角度衍演创造了南滇一绝——土掌房。传统风格的彝族土掌房,大多由“恒摩”(彝语,意为大儿子、大儿媳的住房)、“恒嘎”(堂屋)、“念占”(厢房)、“大门”紧连的三排房子构成,结构有些类似汉族的四合院。走进土掌房,“
期刊
10月13日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傈傈族自治县热闹非凡,傈僳、白、藏、纳西、彝等各民族群众身着节日的盛装,怀着喜悦的心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友人欢聚一堂,共同欢庆全国唯一的傈傈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  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的维西傈傈族自治县,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如意宝地。这里居住着傈僳、藏、汉、纳西、白、彝、回、普米、苗等20个民族,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在维西这片热土上相生相融,异彩纷
期刊
流经玉溪市的新平和元江两县的红洞,与哀牢山构成了红河谷。在海拔不足400米的红河谷底,常年温暖,热量充足,芒果、荔枝、香蕉、菠萝、木瓜、甘蔗等数不胜数的热带水果常年不断,茉莉花、凤凰花、木棉花、杜鹃花等各种鲜花追逐着季节次第绽放,从不间断的哀牢山清泉灌溉着一年两熟的水稻,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难免让人联想起《圣经》中屡次提到的“膏腴之地”迦南。而生活在此地的花腰傣、彝族、哈尼族依然保存着固有的
期刊
两千年前,古滇国的人们翻过哀牢山,越过红河,寻找他们的家园,在红河谷中走出了第一条道路。据说那些艰难跋涉的先民中王室的一部分人,他们来到玉溪红河谷时,走不动了,只好在这里定居下来,发展成现在的花腰傣。但我更相信他们是被红河谷的美丽所吸引,在他们的心目中,这里就是家园。  红河谷深处,哀牢山护佑的小镇夏洒,碧绿的稻田果园深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夜市人如潮涌,怎么看也不像个小镇。工业、旅游业、农业的
期刊
编者按: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全省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156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4%;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6个跨境民族、15个特有民族、8个人口较少民族,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最多的省份。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特别强调,“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