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谷 张扬爱情与美丽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经玉溪市的新平和元江两县的红洞,与哀牢山构成了红河谷。在海拔不足400米的红河谷底,常年温暖,热量充足,芒果、荔枝、香蕉、菠萝、木瓜、甘蔗等数不胜数的热带水果常年不断,茉莉花、凤凰花、木棉花、杜鹃花等各种鲜花追逐着季节次第绽放,从不间断的哀牢山清泉灌溉着一年两熟的水稻,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难免让人联想起《圣经》中屡次提到的“膏腴之地”迦南。而生活在此地的花腰傣、彝族、哈尼族依然保存着固有的古老文化,尤其是花腰傣,被认为是延续至今的古滇王国后裔,其炫目的服饰和独特的习俗,蒙着一层神秘色彩……
  心尖上的花腰傣美女
  如果有心人真心想画一张“云南美女地图”,那它肯定少不了红河谷戛洒、漠沙这片区域。本来,美女的定义有很多种,有彪悍的美女,温柔的美女,有古典美女、时尚美女,有内外兼修的美女等等。因为标准太多,美女这个概念反而变得不好定义,导致很多地方不好意思拿美女来震住本地台面。但我要说,在红河谷,美女绝对镇得住台面,因为这里高密度地存在着花腰傣族美女,绝不是个体概念,而是以“群”为单位。
  花腰傣姑娘——这是一些美丽的形象和美丽的词汇,曾长期盘踞在我的心尖。瞧那些小卜少吧,优雅的鸡棕帽,紧身的绸缎上衣,镶着大花边的黑统裙,领口、胸前和后背缀着成片闪闪发亮的银饰,腰缠五色的腰带和花须飘飘的彩带,还挂一只小巧的秧箩。一走动,身材苗条的姑娘们轻轻扭动腰肢,真是柔情似水、仪态万方,让人生出无限美好遐想。
  不知千百年来,是那身独一无二的服饰,优化了花腰傣姑娘的美貌,还是因为花腰傣姑娘的天生丽质和心灵手巧,才绣出了绚丽多彩的花腰傣服饰?这两者的关系,估计是犬牙交错。对于这种传说中的美女,很多人只是从摄影师的镜头中窥豹一斑,间或有什么浪漫故事传进我们的耳朵。
  清晨,太阳在江对面的山后微微露出一缕霞光,芒果树和凤凰木掩映下的傣家寨子宁静祥和,乳白色的晨雾从远处金色的红河上冉冉升起,给起伏的山峦薄笼上一层轻纱。窗外的芭蕉叶经过夜露的滋润,越发的苍翠欲滴。这是一个童话中的世界,从山峦、江河、田野、村寨到姑娘们的身上,都是充满了色彩,很难用一支笔去描述它的美丽。
  花街节是花腰傣最为盛大而充满情趣的传统节日,这天是小卜少们最美丽的一天。平时她们都很少穿着民族服饰,只有花街节,是她们尽情张扬美丽的一天,是她们寻求爱情与幸福的日子。
  要赶花街,就要去新平县夏洒镇大槟榔园村和漠沙镇大沐浴村,这两个民族生态村分别居住着花腰傣中的傣洒和傣雅支系。春节刚过,我们便驱车来到大沐浴村。随处生长的槟榔树使这个小村富于热带浪漫情调,红河在旁边温柔地流淌着。傣雅意为被留下的人,在古老的传说中她们是滇王室的后裔,因为滇国被汉朝征服,滇国人民向南迁徙,大部分的人去了版纳,而王室走到这里就留下了。无独有偶,我曾经看过一件古滇文化的遗物,上面有滇国贵族妇女的形象,居然和大沐浴的姑娘们穿着十分相似,也许传说就是现实的一部分吧。在大沐浴我看到一群小卜少——花腰傣姑娘,她们戴的鸡棕帽一律向脸部倾斜,因而我看不到她们的脸,只能通过她满身的银器饰物和犹如竹子那样柔软的腰肢,来判断她们的脸。
  她们偶尔抬起头来,毫不羞涩地向我们投来火辣辣的目光,这种目光让人感受到一种火热的渴望,一种情满四溢的期待。在她们的目光下羞涩的是我们,虽然有很多的期待,却是不敢上前。这时,一群小伙子抢过去,和小卜少们说几句笑话,唱两首情歌,很快她们就分成一对对的,消失在槟榔林里。不时有小卜少“咯咯咯”的笑声从林中传来,让我们心怀畅想而又暗自伤怀。
  终于,在当地朋友的帮助下,我们这群胆怯的外人得到了小卜少的邀请,分散进入了幽静的树林。和我一起的小卜少服装像山花一样烂漫,皮肤白,模样俏丽,一对小酒窝盛满了笑意与温情。很快我们就找到了共同语言,她在昆明打过3年工,花街结束以后又要到上海去,我向她介绍了一些上海的情况,有些什么好吃好玩的。我很想了解花腰傣的生活,而她对外面的世界更加向往。她从秧箩里拿出糯米饭喂给我吃,按照传统的习俗,这应该是定情了。这时我们应该交换定情信物,虽然我知道这是她表达一种对我这个外来青年的友善和好感,但我还是想送她一件礼物,在身上摸索了半天却没有合适的物件。小卜少看我尴尬的样子,噗哧一笑,把她腰间挂的秧箩递给我,我们在别人羡慕的目光中走出槟榔林。
  下午,游客渐渐散去,但节日仍在继续。这时的节日才是真正属于卜冒和卜少的。小卜冒们像蜜蜂一样在突然怒放的花丛里乱撞,每当有一对青年男女消失在槟榔树林里时,就意味着红河谷里的土掌房将出现一个新的家庭。到了夜里,小卜冒们还要弹着三弦、照着电筒,以此对姑娘作出呼唤。姑娘们听到三弦声,看到电筒闪耀的亮光,知道小伙子们来觅情了,于是便三五成群地相约到村外与小伙子们相会。
  “卜冒呃,
  听到你们的三弦声我们心动了,
  看到你们的电筒光我们心痒了,
  但不知你们是来游逛?
  还是来找心爱的卜少?
  若是来游逛,
  我们来同你们作伴;
  若是来觅情,
  我们来同你们玩玩,
  在这快乐逍遥的夜晚,
  不要含羞也不要腼腆。”
  婉转深情的歌声随着夜雾而起,在月夜里弥漫飘散……
其他文献
2012年4月,巍山县在全省率先启动7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示范样板区创建工作。通过开展示范区建设,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特色产业培植壮大,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2014年,巍山县被国务院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国家民委表彰为云南省唯一的第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巍山县永建镇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星。  并蒂花开红河源  和谐繁荣多姿彩  “两
期刊
永善县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北部,历史悠久。有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灵山秀水旁石刻、碑文等遗迹随处可见,诉说着金沙江黄金水道的开发与永善外运京铜的历史。如今的永善,还是一片有待开发的热土,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10月17日,云南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维带领集团各部门干部41人,深入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联系点永善县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民族自身拥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创造力。云南民族文化繁荣,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在上海民博会现场,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项目进行了现场展示和观众互动体验,吸引了众多人气。  贝叶经制作  ——刻在树叶上的文化  
期刊
云南的诸多口岸,是中国对东南亚、南亚开放的象征。一道道国门的变迁史,就是一部部浓缩的对外开放史。凡国与国之间的口岸,都是历史上风云激荡之地,而新兴的口岸,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又多半是各种新传奇故事的发生地。云南第二大口岸磨憨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憨”在傣语中是富裕的意思,“憨人”即为富有的人。在如今的磨憨,上世纪90年代到此闯荡的人基本已经抓住了口岸开放带来的机遇,完成了人生蜕变。这其中,固然不乏
期刊
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简称民博会)自2004年开办以来,已举办十三届。上海民博会以贯彻“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工程”为宗旨,促进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艺术交流与合作,被誉为“上海的文化名片”。2015年10月,“七彩云南-民族大家园·文化大观园”主题展在上海民博会启动。本次云南主题展占地4800平方米,90家云南文化企业、12个云南民族村寨、10项云南非遗技艺参展,观展人次达35万,是滇沪合作
期刊
金秋时节,正值国庆佳节来临之际,《云南画报》受邀参加由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大理州文产办主办的“寻根南诏,品味巍山”走进美丽家园摄影艺术展暨摄影采风活动。  共和国生日这天,在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巍山古城拱辰楼广场,“寻根南诏,品味巍山”走进美丽家园摄影艺术展及颁奖仪式拉开了帷幕。人们载歌载舞,就像参加一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视觉盛宴,400余幅作品展示了巍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原汁原味的古城
期刊
当我们开始策划红河专题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我们要做一个红河州的专题,纷纷开始描述哈尼梯田如何壮观,滇越铁路如何古老。我先愕然了一阵,解释道我要讲述的是一条河,这条河有1200公里,在它的旁边,不仅仅是梯田,还有巍山古城、哀牢山、新平的花腰傣、元江的芒果……这时,愕然的是众人,红河难道不是红河(州)吗?似乎这条河从不存在,而我所说的地名与红河没有丝毫的联系。  红河在云南是一个很多元的概念,在人
期刊
滇风如歌,艺苑聚雅  引领云南文化艺术品高地的《云南画报·滇风艺苑》与大家见面了。  继往开来,回眸云南,云南加·陕桥头堡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与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云南画报》一直秉承坚持党的双百方针,紧紧抓住历史性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文化建设。  当代美术灿若星辰,从王晋元先生的大花鸟到袁晓岑的滇孔雀,以及由与张晓刚、毛旭辉为代表的、具有世界级影响力
期刊
大麦地 最后的土掌房  土掌房,是彝族先民用智慧和爱心浇灌的人居乐园,追溯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上千年的汉朝时代,为适应滇南亚热带气候和山地特点,彝族先民从自然的角度、审美的角度、宗教信仰和文化角度衍演创造了南滇一绝——土掌房。传统风格的彝族土掌房,大多由“恒摩”(彝语,意为大儿子、大儿媳的住房)、“恒嘎”(堂屋)、“念占”(厢房)、“大门”紧连的三排房子构成,结构有些类似汉族的四合院。走进土掌房,“
期刊
10月13日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傈傈族自治县热闹非凡,傈僳、白、藏、纳西、彝等各民族群众身着节日的盛装,怀着喜悦的心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友人欢聚一堂,共同欢庆全国唯一的傈傈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  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的维西傈傈族自治县,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如意宝地。这里居住着傈僳、藏、汉、纳西、白、彝、回、普米、苗等20个民族,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在维西这片热土上相生相融,异彩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