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什么是和谐课堂,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呢?我们认为,和谐课堂是指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要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以实现学生健康和谐发展。课堂教学各要素的和谐主要表现是班级关系的和谐、师生之间和谐、教育环境和谐、教学内容和谐、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和谐,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使个性得以发展。
如何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和方法等关系,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
要创和谐课堂,教师和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个前提是不可或缺的。当过教师的都知道,学生更愿意学习自己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我们有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很好的。只要这个教师一站到讲台,面带笑容,就有一股亲和力,下面的学生也都会用微笑报以还之,台上台下,师生之间,课堂之间,洋溢着亲切与友善,课堂之中充盈着和谐的氛围,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听了一些课后发现,凡是课堂氛围和谐的,和学生关系融洽的,教师大都一般是打”微笑“牌,无一不是把微笑带进课堂。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笑”的感召下将受到鼓舞。当教师的,只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就能使学生变得愉快,微笑永远是受欢迎的,因为它来自快乐,又创造快乐。一个和学生关系好的教师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课余时间,教师慈母一样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和学识教育感化他们;课堂上,学生会把教师当作朋友一样来看待,会忘了师生之间的区别,在学习中就不会有心理和精神压力。相反,一个和学生关系紧张的教师,哪怕你学识再渊博、个头再高大、表情再严肃,也只能使学生敬而远之,课堂氛围也和谐不起来。
二、提升教师的自身追求和发展
有一个例子:一个老教授经常在晚自习时间辅导学生。每天如此,有学生说谢谢老师,老师则说,我应该谢谢你,是你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发展人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是人主要的心理活动,人的内趋力在心理层面也主要是认知力、情感力和意志力。人在这种内趋力和活动中相应产生三种心理需要,即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道德需要。知、意、情是和人外在追求的三种理想境界真、善、美一一对应的,所以人的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主要表现为人对真、善、美的追求。
教师的认知需要推动教师对“真”的追求,表现为教师虚心刻苦、学而不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关注本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关注教改动态和新课程的实施精神,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逐渐形成适应时代要求、专博相济、充满活力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学科知识能力专业化和理论素养专业化。善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价值关系,善的本质在于合目的性,也就是客体符合主体目的,是主体改造客体的一种理想。”善體现了人的要求与外部世界现实性的统一,比真又高一个层次。教师的道德需要表现为对“善”的追求,是指教师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通过正确处理师生和师师关系,达到爱护学生、团结执教的效果,实现对自己的职业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满足,追求一种和谐、崇高的境界。对“善”的追求主要体现在教师劳动中两对基本关系的处理,即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对“善”的不断追求,奠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基础,同时教师也获得了较强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认同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情,有更宽广的胸怀,在此基础上才有崇高的追求和人格完善的实现。美是指“人的本质力量在客观对象中合乎人性的实现或对象化。它表示的是人的活动及其成果同人的本性的一致,是对人的自由肯定形式。”在人的认识实践活动中,美比真和善处于更高一级的层次,“只有当人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实现了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创造了规律与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对象,才可能有美的存在”。
三、教师学会赏识学生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使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发挥达80%至90%,而缺乏激励则只能发挥其潜力的20%至30% 。而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因为“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孩子们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语)
对学生的赏识,甚至对学生缺点(顽皮好动,故意答错,乱答问题,内向懦弱)进行赏识。从正面在课堂教学中肯定学生行为合理的一面,可以使学生特别是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功,这种成功的经验将增强他们的自信,使他们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做出合理的举动。如我班有一个比较内向的男孩,她的数学成绩很好,可就是不善表达。为此,我就刻意多给她一些锻炼机会。数学课堂上,我几乎每堂课都会让她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演算,并让他讲一下思路,同时,请其他老师合作多给他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肯定的机会,鼓励该生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久而久之,这个原本内向的孩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并在全校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了名次。
四、和谐同学关系和养成同学之间的互助习惯
学生之间的和谐。没有学生之间的和谐,就没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学生之间的和谐也是考验学生工作的重要指标,学生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在学生中间建立和谐氛围,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中健康成材。我们要使学生学会一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怎样与同伴正常有效交往的具体方式和技巧,同时积极稳妥并随时纠正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所存在的一些不当行为和方式。
独学无友,进步自然慢。契诃夫指出:“青少年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教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重点和难点。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就在全班开展讨论,集思广益。在小组学习中优生能起到“小先生”的作用,对潜能生和学困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机会,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则又形成了平等的竞争伙伴。实践证明,小组式合作学习明显优于个人学习,小组成员通过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见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往往能够拓宽思维,激发思维的火花。
如何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和方法等关系,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
要创和谐课堂,教师和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个前提是不可或缺的。当过教师的都知道,学生更愿意学习自己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我们有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很好的。只要这个教师一站到讲台,面带笑容,就有一股亲和力,下面的学生也都会用微笑报以还之,台上台下,师生之间,课堂之间,洋溢着亲切与友善,课堂之中充盈着和谐的氛围,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听了一些课后发现,凡是课堂氛围和谐的,和学生关系融洽的,教师大都一般是打”微笑“牌,无一不是把微笑带进课堂。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笑”的感召下将受到鼓舞。当教师的,只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就能使学生变得愉快,微笑永远是受欢迎的,因为它来自快乐,又创造快乐。一个和学生关系好的教师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课余时间,教师慈母一样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和学识教育感化他们;课堂上,学生会把教师当作朋友一样来看待,会忘了师生之间的区别,在学习中就不会有心理和精神压力。相反,一个和学生关系紧张的教师,哪怕你学识再渊博、个头再高大、表情再严肃,也只能使学生敬而远之,课堂氛围也和谐不起来。
二、提升教师的自身追求和发展
有一个例子:一个老教授经常在晚自习时间辅导学生。每天如此,有学生说谢谢老师,老师则说,我应该谢谢你,是你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发展人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是人主要的心理活动,人的内趋力在心理层面也主要是认知力、情感力和意志力。人在这种内趋力和活动中相应产生三种心理需要,即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道德需要。知、意、情是和人外在追求的三种理想境界真、善、美一一对应的,所以人的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主要表现为人对真、善、美的追求。
教师的认知需要推动教师对“真”的追求,表现为教师虚心刻苦、学而不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关注本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关注教改动态和新课程的实施精神,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逐渐形成适应时代要求、专博相济、充满活力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学科知识能力专业化和理论素养专业化。善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价值关系,善的本质在于合目的性,也就是客体符合主体目的,是主体改造客体的一种理想。”善體现了人的要求与外部世界现实性的统一,比真又高一个层次。教师的道德需要表现为对“善”的追求,是指教师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通过正确处理师生和师师关系,达到爱护学生、团结执教的效果,实现对自己的职业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满足,追求一种和谐、崇高的境界。对“善”的追求主要体现在教师劳动中两对基本关系的处理,即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对“善”的不断追求,奠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基础,同时教师也获得了较强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认同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情,有更宽广的胸怀,在此基础上才有崇高的追求和人格完善的实现。美是指“人的本质力量在客观对象中合乎人性的实现或对象化。它表示的是人的活动及其成果同人的本性的一致,是对人的自由肯定形式。”在人的认识实践活动中,美比真和善处于更高一级的层次,“只有当人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实现了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创造了规律与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对象,才可能有美的存在”。
三、教师学会赏识学生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使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发挥达80%至90%,而缺乏激励则只能发挥其潜力的20%至30% 。而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因为“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孩子们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语)
对学生的赏识,甚至对学生缺点(顽皮好动,故意答错,乱答问题,内向懦弱)进行赏识。从正面在课堂教学中肯定学生行为合理的一面,可以使学生特别是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功,这种成功的经验将增强他们的自信,使他们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做出合理的举动。如我班有一个比较内向的男孩,她的数学成绩很好,可就是不善表达。为此,我就刻意多给她一些锻炼机会。数学课堂上,我几乎每堂课都会让她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演算,并让他讲一下思路,同时,请其他老师合作多给他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肯定的机会,鼓励该生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久而久之,这个原本内向的孩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并在全校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了名次。
四、和谐同学关系和养成同学之间的互助习惯
学生之间的和谐。没有学生之间的和谐,就没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学生之间的和谐也是考验学生工作的重要指标,学生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在学生中间建立和谐氛围,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中健康成材。我们要使学生学会一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怎样与同伴正常有效交往的具体方式和技巧,同时积极稳妥并随时纠正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所存在的一些不当行为和方式。
独学无友,进步自然慢。契诃夫指出:“青少年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教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重点和难点。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就在全班开展讨论,集思广益。在小组学习中优生能起到“小先生”的作用,对潜能生和学困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机会,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则又形成了平等的竞争伙伴。实践证明,小组式合作学习明显优于个人学习,小组成员通过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见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往往能够拓宽思维,激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