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出和更高的要求,文章对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问题,如东西部高校实验室建设差距明显、文理科实验室建设旱涝不均、实验室开放程度有限、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等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室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是在实践中形成并得到确认的。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普遍存在着重理论、重知识、重统一要求、重智力因素、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轻实践、轻能力、轻个性发展、轻非智力因素培养、轻创新思维能,即“五重五轻”现象。[1]为此,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多次强调“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高校实验室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为导向背景必然对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实验室在教学和管理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1.东西部高校实验室建设差距明显,文理科实验室建设旱涝不均
与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较,西部经济欠发达省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实验室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老化、数量不足,且配套不齐全、自动化程度不高。实验条件、实验手段、实验技术水平落后,仪器设备分散、实验开出率低、设备利用率低,缺少对学生由浅人深地科学实验能力的全面锻炼。即使在同一高校,由于政府经费划拨都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开展,分配给各高校的项目资金和数量有限。在项目申报中文科实验室、实训室建设以购置基础设备和软件居多,且申请的项目经费较少;理科实验室多以新增和整合为主,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因而导致在项目申报中学校为获得整体利益,优先建设理科实验室而文科实验室、实训室建设相对滞后。
2. 东西部高校实验室建设差距明显,文理科实验室建设旱涝不均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实验教学体系按实验对象分为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研究性实验三级。在实验教学验证以验证理论知识为主,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把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相对复杂、方法多元、手段多样、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系统、灵活地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研究性实验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并走在改革前列的高校其实验课程中已率先设置了综合设计性实验,但多数高校实验课程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之又少。
3.实验室开放程度有限,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
实验室开放,包括实验时间开放、实验项目开放、制度开放等,实验室的开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能够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然而实验室的开放使得使用实验室的人群多样化、复杂化,使用时间零散,项目不统一,为实验室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如实验内容增多,使用实验室人数和实验类型的增多,导致实验指导跟不上;仪器使用人员和频率的增加导致管理不规范,缺少专人维护;实验内容的增加,实验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用量增加,造成实验经费增加。诸如此类问题都对实验室的真正开放提出了挑战。[2]
4.实验管理人员人数不足,管理队伍极不稳定
一方面,由于受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影响,高校实验教学及管理处于次要地位,实验管理人员同理论课教师相比总体学历和职称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技术力量薄弱,更缺乏科研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即使学校吸收学历较高的教师从事实验室管理,但是往往一有机会他们便转入理论教学的队伍中。另一方面,实验室管理人员待遇低,工作成效不被认可,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岗位的重要地位。这些都造成了实验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不稳定,不仅很難调动现有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到实验技术队伍中。
5.实验室管理思想落后,管理制度欠完善
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物本管理”理念和官本位思想,管理组织成员之间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没有形成平等的意识,这给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过分强调目标管理、量化管理,忽视人本理念管理,很少关注人的需要和个性发展,不重视团队长期研发能力的开发,这些都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速度和创新的整体水平。[3]另外实验室自身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改革滞后于高校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需求,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缺乏人文关怀,出现实验技术人员后继无人或断层的危机,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和科研工作的质量。
二、实践能力为导向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进途径措施
1.加大对西部高校实验室经费投入,缓解旱涝不均现象
制订倾斜西部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政策,加大项目经费投入,如继续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中本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并扩大支持高校的数量,遵循“填平补齐”的原则缓解西部高校实验备老化、且配套不全、数量不足、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各高校还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建设项目,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实施好项目。同时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要重视文科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确保文理科实验室协调发展。
2.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
设置系统的独立性实验课,一方面将基础内容较多、系统性较强的实践技能知识单独设课;另一方设置1学分甚至0.5学分的独立性实验课程。严格的论证实验的内容和训练的方式,各门课程之间、各个实验室之间需要进行协调和统一。对于偏重于对实践技的培养和训练的课程结业时进行单独考试。[4]从而弱化实验课程与理论性课程的从属地位,调动实验课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计划中加大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从准备实验开始,训练其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制定相关学分认证标准,为学生参与创新研究性实验搭建平台。 3.及时有效整合实验室,提高实验室开放程度
实验室的设置对实验室效能的发挥以及投资和管理都有重要影响,并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以及有效地开放有着直接的联系。[5]目前许多高校统一院系或学科的实验室功能定位模糊,部分实验室的功能已被模拟仿真技术设备的引进而替代。因而,要时有效地整合实验室,依据学校办学规模、学科门类、专业结构以及实验教学改革的需求来进行整合。实验室整合必须经过学校相关专家的充分论证,服从全校的总体规划,及时调整实验室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确保实验室开放的可行性。加强实验仪器使用管理制度,及时对学生开展实验仪器设备操作培训,建立诚信机制,减少不必要的人、财、物损耗。
4.提高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待遇,建设稳定的实验教学管理队伍
目前,各高校都意识到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实验教学管理队伍对实验室发展意义重大,对真正培养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意义重大。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一问题并未有效解决。从高校今年来的人才入口看,实验管理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已有很大提高,稳定实验室队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由于实验管理人员学历水平的提升,要为其职称晋升扫除障碍;其次,要有稳定队伍的政策、措施,要给他们合理的待遇,建立一套完整、行之有效的评判标准;第三,要稳定这支队伍,就要给他们业务发展空间或管理发展空间,为其提供进修学习、国内外访学的机会,对于部分职称、学历偏低又有敬业精神的人员,要有意识地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实验室建设管理,有计划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业务水平。
5.更新实验室管理思想,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观念与机制相辅相成,观念决定机制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教学经费投入、稳定实验管理人员待遇不能只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要在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重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改变实验室管理人员长期以来仅仅作为政策和制度的执行者的地位,让其以政策制定者的身份,了解学校发展对实验教学及管理的新需求,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在更新观观念的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套相对完备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建立实验室人员职称晋升、学习交流、绩效考核以及奖励惩罚制度,确保实验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和待遇;同时,要建立实验室财、物管理制度,确实发挥实验室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应有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肖纯凌.深化教学改革克服“五重五轻” [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35-36
[2] 杨威.实验室开放与管理[J]. 實验技术与管理,2012(1):29
[3]张康军,梁军,周志祥.建设实验中心与培养高质量本科应用人才[J]. 三江学院学报,2009(11):18.
[4]晏小红.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76-78
[5]丁鸣.关于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2,2(3):67-69
[6]桑玉军.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4(3): 56-60.
【关键词】: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室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是在实践中形成并得到确认的。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普遍存在着重理论、重知识、重统一要求、重智力因素、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轻实践、轻能力、轻个性发展、轻非智力因素培养、轻创新思维能,即“五重五轻”现象。[1]为此,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多次强调“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高校实验室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为导向背景必然对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实验室在教学和管理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1.东西部高校实验室建设差距明显,文理科实验室建设旱涝不均
与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较,西部经济欠发达省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实验室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老化、数量不足,且配套不齐全、自动化程度不高。实验条件、实验手段、实验技术水平落后,仪器设备分散、实验开出率低、设备利用率低,缺少对学生由浅人深地科学实验能力的全面锻炼。即使在同一高校,由于政府经费划拨都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开展,分配给各高校的项目资金和数量有限。在项目申报中文科实验室、实训室建设以购置基础设备和软件居多,且申请的项目经费较少;理科实验室多以新增和整合为主,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因而导致在项目申报中学校为获得整体利益,优先建设理科实验室而文科实验室、实训室建设相对滞后。
2. 东西部高校实验室建设差距明显,文理科实验室建设旱涝不均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实验教学体系按实验对象分为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研究性实验三级。在实验教学验证以验证理论知识为主,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把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相对复杂、方法多元、手段多样、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系统、灵活地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研究性实验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并走在改革前列的高校其实验课程中已率先设置了综合设计性实验,但多数高校实验课程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之又少。
3.实验室开放程度有限,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
实验室开放,包括实验时间开放、实验项目开放、制度开放等,实验室的开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能够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然而实验室的开放使得使用实验室的人群多样化、复杂化,使用时间零散,项目不统一,为实验室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如实验内容增多,使用实验室人数和实验类型的增多,导致实验指导跟不上;仪器使用人员和频率的增加导致管理不规范,缺少专人维护;实验内容的增加,实验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用量增加,造成实验经费增加。诸如此类问题都对实验室的真正开放提出了挑战。[2]
4.实验管理人员人数不足,管理队伍极不稳定
一方面,由于受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影响,高校实验教学及管理处于次要地位,实验管理人员同理论课教师相比总体学历和职称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技术力量薄弱,更缺乏科研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即使学校吸收学历较高的教师从事实验室管理,但是往往一有机会他们便转入理论教学的队伍中。另一方面,实验室管理人员待遇低,工作成效不被认可,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岗位的重要地位。这些都造成了实验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不稳定,不仅很難调动现有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到实验技术队伍中。
5.实验室管理思想落后,管理制度欠完善
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物本管理”理念和官本位思想,管理组织成员之间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没有形成平等的意识,这给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过分强调目标管理、量化管理,忽视人本理念管理,很少关注人的需要和个性发展,不重视团队长期研发能力的开发,这些都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速度和创新的整体水平。[3]另外实验室自身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改革滞后于高校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需求,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缺乏人文关怀,出现实验技术人员后继无人或断层的危机,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和科研工作的质量。
二、实践能力为导向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进途径措施
1.加大对西部高校实验室经费投入,缓解旱涝不均现象
制订倾斜西部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政策,加大项目经费投入,如继续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中本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并扩大支持高校的数量,遵循“填平补齐”的原则缓解西部高校实验备老化、且配套不全、数量不足、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各高校还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建设项目,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实施好项目。同时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要重视文科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确保文理科实验室协调发展。
2.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
设置系统的独立性实验课,一方面将基础内容较多、系统性较强的实践技能知识单独设课;另一方设置1学分甚至0.5学分的独立性实验课程。严格的论证实验的内容和训练的方式,各门课程之间、各个实验室之间需要进行协调和统一。对于偏重于对实践技的培养和训练的课程结业时进行单独考试。[4]从而弱化实验课程与理论性课程的从属地位,调动实验课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计划中加大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从准备实验开始,训练其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制定相关学分认证标准,为学生参与创新研究性实验搭建平台。 3.及时有效整合实验室,提高实验室开放程度
实验室的设置对实验室效能的发挥以及投资和管理都有重要影响,并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以及有效地开放有着直接的联系。[5]目前许多高校统一院系或学科的实验室功能定位模糊,部分实验室的功能已被模拟仿真技术设备的引进而替代。因而,要时有效地整合实验室,依据学校办学规模、学科门类、专业结构以及实验教学改革的需求来进行整合。实验室整合必须经过学校相关专家的充分论证,服从全校的总体规划,及时调整实验室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确保实验室开放的可行性。加强实验仪器使用管理制度,及时对学生开展实验仪器设备操作培训,建立诚信机制,减少不必要的人、财、物损耗。
4.提高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待遇,建设稳定的实验教学管理队伍
目前,各高校都意识到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实验教学管理队伍对实验室发展意义重大,对真正培养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意义重大。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一问题并未有效解决。从高校今年来的人才入口看,实验管理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已有很大提高,稳定实验室队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由于实验管理人员学历水平的提升,要为其职称晋升扫除障碍;其次,要有稳定队伍的政策、措施,要给他们合理的待遇,建立一套完整、行之有效的评判标准;第三,要稳定这支队伍,就要给他们业务发展空间或管理发展空间,为其提供进修学习、国内外访学的机会,对于部分职称、学历偏低又有敬业精神的人员,要有意识地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实验室建设管理,有计划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业务水平。
5.更新实验室管理思想,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观念与机制相辅相成,观念决定机制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教学经费投入、稳定实验管理人员待遇不能只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要在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重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改变实验室管理人员长期以来仅仅作为政策和制度的执行者的地位,让其以政策制定者的身份,了解学校发展对实验教学及管理的新需求,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在更新观观念的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套相对完备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建立实验室人员职称晋升、学习交流、绩效考核以及奖励惩罚制度,确保实验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和待遇;同时,要建立实验室财、物管理制度,确实发挥实验室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应有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肖纯凌.深化教学改革克服“五重五轻” [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35-36
[2] 杨威.实验室开放与管理[J]. 實验技术与管理,2012(1):29
[3]张康军,梁军,周志祥.建设实验中心与培养高质量本科应用人才[J]. 三江学院学报,2009(11):18.
[4]晏小红.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76-78
[5]丁鸣.关于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2,2(3):67-69
[6]桑玉军.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4(3): 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