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在部门法立法中的实施及完善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L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法实施是宪法实施的重要路径,宪法在公法、私法场域不同部门法中的实施路径不甚相同。宪法在部门法中的实施既要确保宪法对部门法的价值统合,又要维护和尊重部门法自身的体系完整,还要维护和实现部门法之间,尤其是跨法域部门之间的较为妥当的衔接。目前,宪法在部门法中的实施总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宪法与民法的衔接通畅问题、公法与社会法场域诸部门法单方面推进对宪法统领效果的稀释问题、宪法对部分性质定位不清的法律的统合问题等。这些问题是由法域分化时期划分标准的变迁冲突、作为顶点的宪法制度结构性不均衡以及部门法彼此之间的衔接不顺畅造成的。完善宪法在部门法中的实施路径,需以部门立法为着眼基点,明确法律部门划分的逻辑,确保宪法和部门法及部门法体系之间的衔接沟通。
其他文献
<正>一、问题的提出弗洛伊德形象地描述过一种人,他们把所有时间都花在“擦眼镜片”这件事上,极其认真,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戴上眼镜看世界”。也许我们把这句话解读为取舍的艺术,或者是直接批评舍本逐末的愚蠢。但作为精神病医师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更希望从现实的研究角度去分析,并提出讨论——在面对现实的时候,以方法为中心,还是以问题为中心?
期刊
<正>一、朗读品味,感悟写人方法1.这节课我们学习《刷子李》,重点研究冯骥才先生是怎样具体生动地写出刷子李“技艺奇绝”这一特点的。2.文中写了很多曹小三的心理活动。大家快速浏览,看看曹小三心理是怎样变化的。(讨论后板书:半信半疑—崇拜—失望—佩服至极)(1)联系上下文思考,曹小三为什么会半信半疑。(2)出示第1自然段,指读。
期刊
目的:通过检测西宁地区AECOPD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水平结合BODE指数的评分,探讨AECOPD患者血清中,PCT、CRP、SAA的水平与BODE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根据PCT、CRP、SAA与BODE指数评估AECOPD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年内住院次数、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与BODE指数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为西宁地区AECOPD患者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生物学、基础医学、纳米材料学等领域应用广泛,同时也是进一步研发受激发射损耗显微镜、荧光辐射差分等超分辨成像技术的基础。因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同时也能为超分辨新技术的研究提供良好的扩展平台。激光共聚焦成像过程需要激光焦斑对样品感兴趣的区域实现单点扫描和光子数记录,两种常用的扫描方式为样品扫描和光束扫描。样品扫描方式一般使用三维压电纳米平移台设备来实现,三维移
<正>五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编选了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刷子李》,该文选自经典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要想对《刷子李》这篇课文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就需要先对《俗世奇人》有所了解。一、紧扣本源,先说说《俗世奇人》《俗世奇人》描写的是民国初期天津卫码头一幅幅市井生活的画面,刻画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底层人物形象,此为书名中的“俗世”;而这些底层人物,大都又身怀绝技,且有着特立独行的个性,此为书名中的“奇人
期刊
为理解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青枯病抗性响应miRNA与靶基因间的调控关系,对抗、感番茄自交系接种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前后进行小RNA测序。结果在8个样本中共获得112.76 M高质量数据,检测到336个miRNA,包括193个新miRNA。其中,31个差异表达miRNA靶向调节575个基因的表达。556个靶基因被注释到防御反应、植病互作、
<正>【初次解读】《刷子李》是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选自冯骥才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俗世奇人》根据长期流传在津门的民间传说、奇人异事创作,刻画了天津老百姓生活(“俗世”)中的传奇人物(“奇人”)。《刷子李》一文以“刷子李”高超的技艺为主题,
期刊
本文介绍了现阶段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探讨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存在诸多困难挑战的情况下,税收对经济逆周期的调节作用、对企业复工达产的推动作用、对优化营商环境的促进作用和对保障社会民生的稳定作用的有效发挥。
针对现有配电智能终端故障诊断以及可靠性分析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终端故障诊断及可靠性评估模型。介绍了智能配电终端的总体概况和配置原则,分析了边缘计算节点的处理方法,利用信号奇异度这一定义对配电终端采集信号进行了小波变换分析,并提取了故障参数。针对智能终端的故障类型建立了可靠性评估模型。最后在仿真中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论证。
文章从个体、组织、外部环境三个维度探讨高校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从实践层面回应“为什么会流动”;功利取向、文化认同取向和人际关系取向是高校教师流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三种价值取向,从认知层面回应“为什么要流动”;检验价值行为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否达到了价值主体的价值预期,从人本层面阐释价值取向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