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练习曲I》是徐孟东为打击乐三重奏而作的一部小型室内乐作品,该作品以九度六声人工音阶为音高素材,以异化速度为纵向关系,以点状织体为音色布局,以速度卡农技术为组织手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曲I》是徐孟东为打击乐三重奏而作的一部小型室内乐作品,该作品以九度六声人工音阶为音高素材,以异化速度为纵向关系,以点状织体为音色布局,以速度卡农技术为组织手段,构建出一部音响新颖、时间扭曲的打击乐重奏图景.现以该作品为研究对象,围绕其简约音高组织、陈述方式及其结构组织与点描技术的多重运用等方面作出细致研究.
其他文献
《溪山琴况》是我国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作,由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书中所蕴含的琴乐演奏的技艺美学和琴乐美学思想启发了其他器乐的演奏,并对当下的音乐美学思想,甚至是音乐艺术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近五年《溪山琴况》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将其主要分为审美范畴研究、表演美学研究、美学思想研究、器乐艺术理论及其他研究四方面,并结合相关综述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发现近五年《溪山琴况》新的研究进展,产生新的思考。
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是苏联第一首反映十月革命的交响乐作品。作品中不但表现了普通俄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巨变时刻的心理状态,也有作曲家个人的哲学性思考,因此具有着历史学、音乐学的双重意义。笔者以该作品第一乐章为文本,从音乐分析角度着手,通过对作品技法的分析,深入作曲家思维并以此反哺指挥,旨在探析作曲家如何以交响乐的形式表达如此宏大的历史事件。
美国中提琴学会会长Nokuthula Engwenyama(正文称“图拉”)女士,于2015年为首届“中国·西安国际中提琴艺术节”创作了小提琴与中提琴双重奏《丝绸之路》。对该作品的审美维度和创作意识进行分析与研究,进而从“认知性教学”的角度对作品艺术价值加以思考。
卡特自二战之后,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他自己独特个性的创作之路.现以他20世70年代晚期创作的《三个管弦乐队的交响曲》为例,紧紧围
“给予导师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的政策提议公布后,引起相关各方关注。该政策提议以改革研究生学业水平评价标准为外在表现,指向的深层问题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培养质量。基于925份研究生调查问卷,研究发现,研究生对导师自主权以反对和质疑居多,深层顾虑为权力势差下的师生关系异化;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部限制远大于外部因素;博士生受“唯论文”的外部约束更深。鉴于此,本文认为,应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导师指导、发挥综合评价改革的系统作用等方面,营造研究生潜心学术的氛围、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释放研究生的研发
学术耻感是一种基本的学术道德情感,它既可能促进研究生学术行为的自我道德约束,提升道德自省能力,维护学术自尊,也有可能误导学术行为,甚至摧毁研究生学术自我意识,引发系列心理问题。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耻感教育,要合理激发与引导研究生学术耻感,创设条件确保其积极作用的发挥,防止产生消极作用。
博士后政策是博士后制度的重要支撑,为打造高水平的博士后人才队伍提供了保障.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对博士后政策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我国博士后人才培养政策经历了创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本世纪初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艺术专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与此同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与学术学位“同质化”教学产生的定位游移,学科整体性实践创新能力疲软以及导师有效性指导的缺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北京电影学院勇于创新,在培养高层次电影艺术创作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设置“新人成才计划”和“研究生拔尖人才实验班”等改革举措,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实践表明,只有实行
地方政府通过各类优惠政策吸引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入驻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探讨高校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具有现实意义.以我国30
逻辑思维既是一种基于表象的概念思维,也是一种基于概念的理性思维,还是一种基于理性的体系思维。逻辑思维是研究生知识创新的必要条件,但有些研究生的逻辑思维却存在着种种迷失现象,具体表现为概念界定的形式化、命题论证的事理分离与体系建构的支离破碎。而研究生逻辑思维的习得至少则需直面对象本身,基于表象抽象概念;明确论文价值,遵循命题论证逻辑;运用反思平衡,构造文本自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