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立替康联合顺铂二线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zhijia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伊立替康联合顺铂二线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SCLC)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2例EP/EC方案化疗耐药小细胞肺癌患者,无化疗禁忌证。伊立替康(CPT-11)80mg/m2静滴,第1、8天;顺铂(DDP)25mg/m2静滴,第1~3天;21天重复。每次化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化疗间歇期每3天复查1次血常规。每2个周期进行1次影像学复查,并检测血中NSE,进行疗效评价。结果:42例患者有4例因不良反应停止治疗,其余患者均完成4~6个周期化疗。近期疗效:完全缓解3例(7.9%);部分缓解15例(405%);稳定8例(324%);疾病进展11例(189%);疾病控制率703%。平均疾病进展时间48个月,平均生存时间102个月。
  关键词伊立替康联合顺铂二线晚期小细胞肺癌
  肺癌是当今世界上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居恶性肿瘤死因守位。按病理类型肺癌分非小细胞肺癌及SCLC,其中SCLC站20%,其细胞恶性程度高,倍增时间短,易复发和远处转移,生存期短。在确诊时仅有少数患者可以手术,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SCLC分局限期和广泛期,局限期化疗有效率70%~90%,平均生存期14~20个月,两年生存率40%,广泛期联合化疗有效率60%~70%,平均生存期9~11个月,2年生存率仅5%[1]。约80%的局限期和几乎所有广泛期患者在化疗后数月内出现复发[2]。复发后选用原来化疗方案治疗大部分患者出现耐药,如不进一步治疗,患者生存期极短。如能有有效的二线治疗药物,则有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患者生存期。下面是伊立替康联合顺铂二线治疗晚期SCLC的临床研究情况。
  资料与方法
  收治复发SCLC患者42例,男28例,女13例;肺内多发转移5例,肝转移6例,腹腔转移8,其他均为多发脏器转移。全部患者均为病理证实的SCLC,均有可测量病灶评价疗效。PS评分0~3分,以往均接受过EP/CE方案化疗。
  方法:伊立替康(CPT-11)80mg/m2,静滴,第1、8天;顺铂(DDP)25mg/m2静滴,第1~3天;21天重复。每2个周期进行1影像学复查,并检测血中NSE。常规行止吐、保肝及对症治疗。应用CPT-11后出现胆碱能综合征者予阿托品05 CPT-11,皮下注射;如出现迟发性腹泻,予易蒙停治疗。
  疗效评价:按照近年普遍应用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进行评价。病灶完全消失为完全缓解,最大径之和缩小≥30%为部分缓解,最大径之和增大≥20%为疾病进展,缩小不足30%,增大不超过20%为疾病稳定。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肿瘤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不良反应根据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分度标准分为0~Ⅳ度。
  统周后确认。计学处理数据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110,分类資料采。用X2检验比较组间的差异。
  结果
  近期疗效:42例患者有4例因不良反应停止治疗,其余患者均完成4~6个周期化疗。
  完全缓解3例(79%);部分缓解15例(405%);稳定8例(324%);疾病进展11例(189%);疾病控制率703%。平均疾病进展时间48个月,平均生存时间102个月。
  不良反应:轻度恶心及呕吐反应发生率46%,大多为Ⅰ、Ⅱ度,对症治疗后可好转;迟发性腹泻发生率80%,其中严重(Ⅲ、Ⅳ度)36%,应用易蒙停治疗大多可好转。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56%,其中严重(Ⅲ、Ⅳ度)28%,应用G-CSF大多不影响治疗;其他少见不良反应有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坏、肾功能损坏、皮疹等。
  讨论
  伊立替康是半合成水溶性喜树碱衍生物,是DNA拓扑异够酶(TopⅠ)抑制剂,为作用于S期周期特异性药物,在大肠癌中的应用较多。而DDP为重金属络合物,作用似双烷化剂,干扰DNA复制,同时抑制RNA和蛋白质合成,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3]。两药作用于不同的靶点,体外CPT-11与顺铂有协同作用,主要毒性无重叠,由于CPT-11单药对肺癌取得较好疗效,日本Negoro采用CPT-11 100mg/m2每周1次,连续3周休1周的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RR37%;在欧美进行的大量临床研究表明,SCLCCPT-11联合DDP对初治局限期SCLC有效率83%,完全缓解率30%,对广泛期SCLC有效率86%,完全缓解率29%。日本临床肿瘤学研究组JCOG9511研究表明154名患者参加的这一随机Ⅲ期研究中PI(CPT-11联合DDP)方案明显超过作为对照的标准方案PE[4,5]。平均生存期411天:282天,1、2年生存率分别为584%:377%和189%:65%。此外,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也是PI组轻,PI方案仅有的缺点为3~4度腹泻率高,因此日本学者提出应该用PI代替PE作为标准方案。但是后来北美的验证性随机Ⅲ期研究研究,包括Hanna等的改良方案和SWOG S0124的完全重复性方案(n=651)均未能证明PI在生存期等指标上的优越性。在2009年ASCO年会上,SWOG和JCOG共同分析原因认为是由于两组患者分配不平衡造成的,因此PE目前仍然是治疗SCLC的标准方案。但由于PI与PE具有相同的疗效,故PE方案耐药后可以选择PI方案。
  临床研究显示该方案完全缓解率79%;部分缓解率405%;稳定率324%;疾病控制率703%。平均疾病进展时间78个月,平均生存时间162个月。这一研究也证明PI方案为PE方案耐药后的合理选择。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波姆光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2例宫颈糜烂患者实施波姆光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Ⅰ度糜烂治疗65例,均一次性治愈;Ⅱ度糜烂治疗214例,一次治愈207例,二次治愈7例;Ⅲ度糜烂治疗83例,一次性治愈81例,二次治愈2例。有效率达100%,一次性治愈率为98%。结论:波姆光红外线治疗宫颈糜烂疗效可靠,操作方法简单,方便,无需麻醉,不良反应较小,疗效较好。  关键词波姆光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后吸宫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疗效。方法:对12例子宫瘢痕切口妊娠患者先行使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DSA)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部分加用MTX化疗)后进行吸宫术。结果:12例治愈率100%,平均出血量11ml。结论:子宫切口妊娠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后清宫效果确切。  关键词子宫切口妊娠子宫动脉栓塞吸宫术治疗性  异位妊娠是病理产科的主要急腹症之一,以附件区域的异位妊娠最为常见,而随
期刊
摘要目的:对人工流产后进行计划生育服务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计划生育服务站的人工流产妇女500例,在流产之前进行初始问卷调查;对所调查对象随机分为流产后计划生育组和对照组,对计划生育服务组进行流产后的计划生育服务措施干预,而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处理。在年满之后对所调查的对象再进行初始问卷调查,重点对避孕的相关知识了解情况和再次非意愿妊娠情况调查。结果:干预组采取主动的避孕措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
期刊
急性乳腺炎是产后哺乳期妇女常见疾病,以初产妇多见,并多见于乳头发育不良的妇女,以产后3~4周容易发生。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母乳喂养是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产妇在哺乳期发生乳头皲裂感染,乳腺管堵塞或乳房排空不当并过度膨胀等,而导致乳腺炎症的发生必定影响了正常的哺乳过程,给产妇造成很大痛苦,甚至要终止哺乳,对母婴都极为不利。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乳腺炎的发生,有着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筋膜扩张器联合输尿管镜、电切镜对尿道狭窄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入患者的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观察手术前后排尿情况,随访半年,得出研究结果。结果:治疗组32例患者,31例1次扩张、切除、置管成功,拔除尿管后排尿通畅。随访6~24月,间断尿道扩张1~3个月。结论:采用筋膜扩张器结合输尿管镜、电切镜综合手术治疗尿道狭窄,具有可视、微创、操作简单、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治疗效果和开放吻合手术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行后路内固定术,B组行前路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血量明显小于B组(P<0.05),术后A组的Cobb角明显高于B组(P<0.05),椎体前高压缩比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但复位和固定效果欠佳,需进一步改进。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牙周基础治疗35例糖尿病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和临床意义。方法:收治糖尿病性牙周炎患者70例,按照数字表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采取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35例患者总有效率91.4%,对照组35例患者总有效率60%,两组的疗效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5mm,在X线片下均有牙槽骨吸收,且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36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治疗过程。结果:36例患者经过单叶或多叶肺切除治愈出院,术后随访32例症状完全缓解,4例仅留轻微症状。结论: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彻底切除病灶及最大限度保留肺组织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症外科治疗体会  2002年5月~2012年5月收治支气管扩张症患者36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在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产妇120例,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加入质量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静滴,1次/日,治疗疗程为7天。观察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尿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本组患者较治疗前的平均动脉压及尿蛋白含量出现明显降低,其生存质量及胎儿生存状况也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期刊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  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冠状动脉损害(CAL)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是否发生CAL及其严重程度是影响KD预后的关键因素。收治川崎病患儿62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4月~2011年5月收治KD患儿62例,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