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苏高等教育面临着生态承载力过重;各高校治理结构不合理,学术生态恶化,行政化倾向严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蕴涵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资金链脆弱等一系列教育生态问题,制约着江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公共政策层面,要明晰教育产权,大力发展股份制学校,优化教育生态环境;进一步健全公共教育财政体系,完善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缓解教育生态承载力过重的现象;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去行政化”、教授治学的目标,提高治理效率,实现江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96-02
一、教育生态学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育生态学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视教育与周围环境为生态系统,并研究该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从而探讨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是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而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因子都有机地联系着,这种联系又动态地呈现为统一与矛盾、平衡与失衡的状态。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高等教育从其他生态子系统中取得资源,并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只有与这些生态子系统组成的环境取得生态平衡,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蕴涵这样的思想:人类和生存环境协调发展,与自然界共同进化;世代伦理思想,包括代内和代际发展机会的平等;效率与公平目标的兼容 [1]。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高等教育主动吸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以此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既能满足高等教育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江苏高等教育生态问题分析
1.江苏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过重。2000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年平均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从2000年的11%增至2009年的24%。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从1999年开始,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1995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当年招生数为6.7万人,录取率为47%,在校生人数为21.9万人。到2009年招生数已达42.98万人,录取率达71.4%,在校生约为165.34万人,分别是1995年的6.42倍和7.55倍 [2]。在全国各省、区当中率先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校扩招使许多学校出现生存空间紧张的现象,为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现有资源之间的矛盾,扩展学校的办学空间,增加高等教育容量,高校纷纷向政府提出增加用地的要求,建设新校区或分校。高校扩招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导致教育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足。目前江苏高等教育经过几年的飞速发展,其生态承载力已达到了最大的限度,高校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师生比失衡;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达不到国家标准;财务状况恶化、财务风险增大、资金链脆弱;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培养的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输入与输出物质与能量等方面已经出现失衡现象。
2.江苏高校普遍治理结构不合理,学术生态恶化,行政化倾向严重。高校治理结构是指在一定财产权制度基础上,为实现高校的办学目标,就高校内部治理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其相互之间权力配置、制衡与激励的制度安排,为协调高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的机制安排。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中国公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规定形成了中国公立高校的行政等级制治理模式。
由于高校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多层次委托代理链条,使得高校治理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各委托代理链条上行为主体目标不一致以及客观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高校治理效率不高。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垄断生产提供。
“大学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公司企业,大学是学术共同体。”[3] 高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学术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尊重学术权力就是尊重高等教育的规律。江苏要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从高校治理结构的优化到投资、融资体制、学术评价体系的确立,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来保障。然而,目前江苏高校治理结构不合理,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着忽视学术权力、学术影响弱化的现象,学术生态恶化。官本位思想在各高校十分浓厚,究其根源就是可以掌握大量的行政与学术资源,官本位价值观对学术领域污染严重,学术权力政治化、行政化。这些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江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授就是大学,没有教授就没有大学!”[3]教授要教导学生“非功利读书”,他们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继承者、衡量大学教育质量水平的尺度、对学生人品学品最有影响的群体,教授绝不能只被看成是大学雇员。
3.江苏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持续增加,但所占GDP的比例明显偏低。就江苏省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来看,近年来是持续增长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04年的279.71亿元到2008年的648.48亿元,五年间增长2.32倍,年均递增26.35%;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04年的244.65亿元到2008年的570.02亿元,五年间增长2.33倍,年均递增26.6%。但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是从2004年的1.80%提高到2008年的2.14%,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00年应达到4%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2004—2008年分别为4 517元、4 972元、5 315元、6 135元和8 156元,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联合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省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则是呈下降趋势的,2004—2008年五年间的绝对额分别为244.65亿元,293.56亿元,343.01亿元,465.33亿元和570.02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是20.40%、19.08%、18.73%、19.87%和19.06% [4]。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影响江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江苏高等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从其他社会生态子系统中汲取各种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优化配置,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江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
1.明晰教育产权,大力发展股份制学校,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是江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要积极探索江苏高等学校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形成以公立高校和非营利高校为主体的、公立高校与私立高校并举、非营利法人与营利法人共存的多样元化的所有制格局。现代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一旦明晰,客观上使得产权主体的责、权、利有机的统一起来,对约束和规范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将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要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改革,探索国有民办、公有民办、民有民办的路子,让学校在招生、收费、人事、教学以及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进行改革试点。江苏高等教育要大力兴办股份制学校,实现高等教育股份化。通过高校股份制办学,吸收民间资本、外资,可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促进高校资产重组,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使优质学校采取多种形式放大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结构。
2.进一步优化公共教育财政体系,完善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缓解教育生态承载力过重的现象。教育财政是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满足社会对教育需要为主要宗旨的政府财政运行模式。要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教育责任,科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要明确在公共财政体制中,教育经费支出是政府必须保证的公共支出。要确保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江苏省现行的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校办产业收入、集资办学和社会捐资助学、建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应进行教育产权制度的改革,要允许高校将无形资产、闲置资源与社会资金相结合,实行股份制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发行教育彩票募集资金,增加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同时,还可以试行教育券制度[5]。参照国内外推行教育券的做法,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将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以代币券的形式直接发放给学生,学生可用其支付所选学校的学费与相关的教育费用等。可由省政府设立地方性教育公募基金会,由财政拨出专款构成原始基金,由基金会依照法律法规向社会募集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广开筹资渠道,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同时,要加大对苏北、苏中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切实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使教育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生态承载力过重的现象,实现教育生态环境与生态结构的协调平衡。
3.高校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去行政化”、教授治学的目标,提高治理效率。高校治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主要是界定和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责、权、利划分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本质上是对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界定与协调。高校治理结构是高校治理的基础,是治理发挥效力的依据,也是治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建立以“理事会(董事会)+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新型法人治理结构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高校的理事会由利益相关者组成,包括出资人、教师、学生、党和社会公众代表等。理事会承担学校的战略管理、制度建设和管理层的任命。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层负责学校的日常运营。
参考文献:
[1]杨移贻.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深圳大学学报,1999,(16):103.
[2]江苏统计年鉴:2000—2008年各年度版[K].
[3]姜颖.中大校长黄达人谈大学管理[EB/OL].http://edu.people.com.cn,2010-05-15.
[4]王静梅.中国高校的债务风险及其化解[J].经济研究导刊,2008,(17):241.
[5]高山.江苏省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8):86.[责任编辑 魏杰]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96-02
一、教育生态学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育生态学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视教育与周围环境为生态系统,并研究该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从而探讨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是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而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因子都有机地联系着,这种联系又动态地呈现为统一与矛盾、平衡与失衡的状态。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高等教育从其他生态子系统中取得资源,并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只有与这些生态子系统组成的环境取得生态平衡,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蕴涵这样的思想:人类和生存环境协调发展,与自然界共同进化;世代伦理思想,包括代内和代际发展机会的平等;效率与公平目标的兼容 [1]。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高等教育主动吸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以此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既能满足高等教育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江苏高等教育生态问题分析
1.江苏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过重。2000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年平均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从2000年的11%增至2009年的24%。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从1999年开始,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1995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当年招生数为6.7万人,录取率为47%,在校生人数为21.9万人。到2009年招生数已达42.98万人,录取率达71.4%,在校生约为165.34万人,分别是1995年的6.42倍和7.55倍 [2]。在全国各省、区当中率先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校扩招使许多学校出现生存空间紧张的现象,为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现有资源之间的矛盾,扩展学校的办学空间,增加高等教育容量,高校纷纷向政府提出增加用地的要求,建设新校区或分校。高校扩招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导致教育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足。目前江苏高等教育经过几年的飞速发展,其生态承载力已达到了最大的限度,高校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师生比失衡;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达不到国家标准;财务状况恶化、财务风险增大、资金链脆弱;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培养的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输入与输出物质与能量等方面已经出现失衡现象。
2.江苏高校普遍治理结构不合理,学术生态恶化,行政化倾向严重。高校治理结构是指在一定财产权制度基础上,为实现高校的办学目标,就高校内部治理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其相互之间权力配置、制衡与激励的制度安排,为协调高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的机制安排。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中国公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规定形成了中国公立高校的行政等级制治理模式。
由于高校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多层次委托代理链条,使得高校治理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各委托代理链条上行为主体目标不一致以及客观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高校治理效率不高。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垄断生产提供。
“大学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公司企业,大学是学术共同体。”[3] 高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学术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尊重学术权力就是尊重高等教育的规律。江苏要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从高校治理结构的优化到投资、融资体制、学术评价体系的确立,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来保障。然而,目前江苏高校治理结构不合理,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着忽视学术权力、学术影响弱化的现象,学术生态恶化。官本位思想在各高校十分浓厚,究其根源就是可以掌握大量的行政与学术资源,官本位价值观对学术领域污染严重,学术权力政治化、行政化。这些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江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授就是大学,没有教授就没有大学!”[3]教授要教导学生“非功利读书”,他们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继承者、衡量大学教育质量水平的尺度、对学生人品学品最有影响的群体,教授绝不能只被看成是大学雇员。
3.江苏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持续增加,但所占GDP的比例明显偏低。就江苏省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来看,近年来是持续增长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04年的279.71亿元到2008年的648.48亿元,五年间增长2.32倍,年均递增26.35%;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04年的244.65亿元到2008年的570.02亿元,五年间增长2.33倍,年均递增26.6%。但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是从2004年的1.80%提高到2008年的2.14%,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00年应达到4%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2004—2008年分别为4 517元、4 972元、5 315元、6 135元和8 156元,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联合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省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则是呈下降趋势的,2004—2008年五年间的绝对额分别为244.65亿元,293.56亿元,343.01亿元,465.33亿元和570.02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是20.40%、19.08%、18.73%、19.87%和19.06% [4]。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影响江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江苏高等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从其他社会生态子系统中汲取各种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优化配置,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江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
1.明晰教育产权,大力发展股份制学校,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是江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要积极探索江苏高等学校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形成以公立高校和非营利高校为主体的、公立高校与私立高校并举、非营利法人与营利法人共存的多样元化的所有制格局。现代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一旦明晰,客观上使得产权主体的责、权、利有机的统一起来,对约束和规范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将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要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改革,探索国有民办、公有民办、民有民办的路子,让学校在招生、收费、人事、教学以及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进行改革试点。江苏高等教育要大力兴办股份制学校,实现高等教育股份化。通过高校股份制办学,吸收民间资本、外资,可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促进高校资产重组,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使优质学校采取多种形式放大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结构。
2.进一步优化公共教育财政体系,完善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缓解教育生态承载力过重的现象。教育财政是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满足社会对教育需要为主要宗旨的政府财政运行模式。要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教育责任,科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要明确在公共财政体制中,教育经费支出是政府必须保证的公共支出。要确保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江苏省现行的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校办产业收入、集资办学和社会捐资助学、建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应进行教育产权制度的改革,要允许高校将无形资产、闲置资源与社会资金相结合,实行股份制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发行教育彩票募集资金,增加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同时,还可以试行教育券制度[5]。参照国内外推行教育券的做法,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将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以代币券的形式直接发放给学生,学生可用其支付所选学校的学费与相关的教育费用等。可由省政府设立地方性教育公募基金会,由财政拨出专款构成原始基金,由基金会依照法律法规向社会募集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广开筹资渠道,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同时,要加大对苏北、苏中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切实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使教育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生态承载力过重的现象,实现教育生态环境与生态结构的协调平衡。
3.高校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去行政化”、教授治学的目标,提高治理效率。高校治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主要是界定和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责、权、利划分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本质上是对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界定与协调。高校治理结构是高校治理的基础,是治理发挥效力的依据,也是治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建立以“理事会(董事会)+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新型法人治理结构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高校的理事会由利益相关者组成,包括出资人、教师、学生、党和社会公众代表等。理事会承担学校的战略管理、制度建设和管理层的任命。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层负责学校的日常运营。
参考文献:
[1]杨移贻.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深圳大学学报,1999,(16):103.
[2]江苏统计年鉴:2000—2008年各年度版[K].
[3]姜颖.中大校长黄达人谈大学管理[EB/OL].http://edu.people.com.cn,2010-05-15.
[4]王静梅.中国高校的债务风险及其化解[J].经济研究导刊,2008,(17):241.
[5]高山.江苏省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8):86.[责任编辑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