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需要立法作保障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cas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刚刚起步,还面临着严峻挑战。今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增长0.8%,主要污染物排放仍在增加,与今年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约束性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地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够,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尚不明确,措施还不够具体。财政、税收、投资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还不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尚未形成。
  加强循环经济立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障。循环经济的理念需要立法来体现和倡导,发展循环经济的权利和义务需要立法来明确和规范,发展循环经济中具有较强外部性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要求需要法律来强制推行。
  在近几年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立法要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同样的废物,从生产和消费过程看是垃圾,从发展循环经济看是可再利用的资源,是可再生的能源。同样的生活垃圾,作为垃圾一埋了之,作为可再生能源可以变废为宝,通过焚烧发电供热,既造福社会,又节约能源。要通过立法,把污染者付费变成在全社会强制推行的理念和原则;要通过立法,把节约资源、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是要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涉及资源节约、废物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消费等各个方面;涉及社会管理者、生产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循环经济的立法,既要有循环经济的大法,也要有相关的法规、办法和政策。在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中,都要体现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三是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管理制度。要总结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把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上升为基本制度予以规范。要制定循环经济的产业促进政策;制定循环经济投资项目的审核、标准和标识制度;建立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既要发挥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又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运用价格、财政、金融、投资等政策手段,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四是要强化执法监督。在立法时就要对法律的实施进行预评估,充分考虑执法的可行性。要理顺体制,加强监督,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循环经济法律各项规定的贯彻和实施。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国家发改委将配合全国人大环资委做好立法的相关工作,同时开展《循环经济法》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和配套法规的拟定工作。目前正在抓紧研究起草《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行业推进计划,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力度,继续推进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而努力。
其他文献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刚刚获得了ISO9001认证。这是他们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一步,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新的行政管理服务理念——行政管理也是产品。
结合企业文化的建设现状,探讨新时期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8月15日海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海南七大助学项目,帮助今年考上大学的贫困新生圆他们的大学梦。
为了找出成都市空气污染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为空气污染治理提供依据。基于一维连续Meyer小波,对2000年6月底以来近10年成都市逐日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的
对烟粉全部近红外光谱数据采取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来探究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施木克值、糖碱比、氮碱比),基于有效波长光谱数据建立相应的近红外光谱的检测模型,并利用偏最小二乘
10月28日上午。中央党校中直机关分院、国家机关分院的部分部级、司局级领导干部学员、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和全国党校分院7千多名处级干部学员。通过中央党校远程教学,共同听取
虽然国务院在2002年制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2号)文件中,肯定了住房公积金对“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一些学者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与科研的辅助部门,从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导读服务和图书馆微信空间建设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完善图书馆的形象塑造。
文章发表之时,恰逢2006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跨国公司恶意井购”也成为“两会”代表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很多代表认为,对此现象应引起警惕。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原
近年来,不管是业内还是社会,有关中医药已经“式微”的舆论不绝于耳。但与阵阵“唱衰”之声形成鲜明反差的,却是国内很多省份对中医药产业“宏伟”规划的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