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全球可利用资源越来越稀缺,本文分析了如何利用绿色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
关键词:绿色能源;再生能源;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的附属和延伸,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增长,城市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加剧,加之建设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相关监管机制的缺失,导致原有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的破坏。决策者的好大喜功和考核机制的单一化使城市景观建设成本巨大,如城市的形象亮化工程等不仅消耗大量能源,形成“热岛效应”,而且还会造成光污染;大量使用的景观大理石背后往往是以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为代价。加上对西方园林景观的盲目崇拜,进而对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进行了主观的改造,以营造一种人为的自然景观,最终结果是牺牲了景观的地方个性以及区域原有的生态系统环境。
1绿色设计的涵义
城市园林景观绿色设计并不是指单纯的绿色植物设计,它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是人们对由现代技术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体现了设计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绿色设计源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随着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出台,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官方层面得到认可[1]。评价标准里不仅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評估体系、建材绿色化等有了明确的标准,而且对建筑周边的环境、道路、植物种植也有了明确的规定,如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减少单纯的草坪绿化;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场地上有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等,采取措施提高土地生态价值[2]。这些规定不仅是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也是园林景观绿色设计的重要依据。城市园林景观绿色设计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绿色建筑设计为准绳,以人、城市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保护生态平衡,充分体现对于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2城市园林景观的绿色设计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要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使用绿色材料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并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
2.1绿色材料的使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有对绿色建筑材料的规定,如施工现场500 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等。园林景观作为对建筑绿色的环境评价标准,其材料主要应用在广场、园路、园桥、园林建筑与小品当中。当前的城市广场、园林道路等地面铺装大多采用天然花岗岩和大理石,但它们的主要产地集中在少数地区,并且每个产地的石材品种非常单一,在园林景观实际的使用中,为了丰富色彩纹理,使用了不同品种和产地的石材,这不仅会增加工程建造成本,同时也会因开采石材而破坏环境。解决这一问题有两条重要途径①就地取材,尽量使用本地产的材料,在减少材料运输成本的同时体现地方特色;②使用人工合成材料,如人造大理石、混凝土彩砖、压模压花混凝土块、塑木制品等。这些人工材料不但具有天然材料的特性,而且在使用性能和美化功能上更优于天然材料。如塑木材料是由聚烯烃塑料与纤维素(秸秆、木粉、稻糠等)经过特殊处理加工而成的一种新型绿色环保景观材料,它不但具有天然木材的特性,而且具有不腐烂、不变形、不褪色、拒虫害、不龟裂、无需维护等优点,并且根据需求可以设计成多种颜色,适用于建造平台、栏杆、步道、踏步、户外桌椅、花架、树池等。
2.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近年来,全球能源需求迅速增长,能源、环境、气候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已成为实现能源结构多样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国际能源领域的热点课题[3]。园林景观中最大的能源消耗在于灯光设备和配套设施的使用,许多国家和地区把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城市景观结合起来,如芬兰、丹麦和有“扇车之乡”美誉的荷兰,风力发电历史悠久,技能领先于世。我国新疆的乌鲁木齐、上海的崇明地区以及沿海等地也把风能、太阳能作为新型能源利用的重要发展战略。风光互补技术是当前最为理想的一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模式,它是由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方阵两种发电设备共同发电的一套发电应用系统(图1)。
该系统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方阵、风力发电机(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将发出的电能存储到蓄电池组中,当用户需要用电时,逆变器将蓄电池组中储存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通过输电线路送到用户负载处。风光互补供电系统不仅可用于城市路灯和城市景观照明系统,还可用在城市景观喷泉系统以及一些小型的景观设备维护上。风光互补能源系统的运用,不仅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理念,而且能向国民进行新能源利用和生态环保知识的直观教育,也将给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2.3生态学理论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
生态主义要求“设计尊重自然”,把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4]。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明确规定,无论是住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场地建设都不可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然而,当前无论是市政工程,还是房地产项目,大多都从现实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建设项目比比皆是。因此,寻求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两者兼顾的办法就成为当务之急。
2.3.1对原地形地貌的保护性开发利用。自然地形是大自然赋予的最适形态,它们是长期与大自然磨合的结果,适应它们就是要与适应这种地形的自然力和条件相和谐;许多场地因其吸引力或其他积极特性而首先被赋予使用权。景观设计的根本原理就是对场地的规划,应该让自然的外貌、条件和覆盖物决定建筑物和景观的形式[5]。如今很多地方的景观工程建设大多是先把地块推平后再建设,大量的土方不仅增加了工程成本,而且使建后的景观显得矫揉造作,使城市景观千篇一律,缺乏独特多变的自然魅力,同时又破坏了原有地块的生态平衡。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对地块的使用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因势利导,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在景观改造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充分对其加以保护利用,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将其组织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去。
2.3.2对当地乡土资源的利用。是节约资源,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除了景观材料的就地取材,使用乡土植物也是利用乡土资源的重要方式。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物种的总称,它们是最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使用乡土物种能降低景观建造成本,以及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成本,并且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主要的环境问题,因此,保护和利用地域性物种也是时代对设计师提出的伦理要求。
2.3.3保持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一个生物群落单一的城市景观是脆弱而没有生命力的,如大面积的硬地广场和草坪,不但维护费用昂贵,使用功能单一,生态效果也不理想。城市景观多样性要求景观中生物圈内的生物环境、生物群落等体现多样化及变化的多样性。建立景观多样性要把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联系起来,以景观规划设计促进生物多樣性的保护。在环境日益人工化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林地、绿带、水系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来保持高度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栖息地,让动物、人、环境和谐共处,相互依存。良好的植物造景也是体现城市园林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植物造景的原则是坚持突出生态,尽量保留原有的植物和生态群落[6]。上海世博会的植物群落设计考虑到世博会期间高容量的人群密度,注重下层花灌木及地被植物的合理配置,削减中层灌木体量,强化上层混交乔木林的态势,以增加乔木覆盖遮荫率。在中心区多建乔木林,艺术地再现地带性植物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可以减缓“热岛效应”,增强“绿岛效应”。同时,大树地坪的配置模式可以提高有限土地的利用率,并在世博会后为市民提供开阔的活动场所。此外,在种植乔木林时,以乡土树种为主进行合理配置,适当引进植物新品种,突出上海城市绿地的地域特色,从而构成乔、灌、竹、草、藤的复合群体,提高了群落空间的稳定性。
3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代表着一个地域或地区的文化底蕴,也代表着一种时尚和发展潮流,城市景观绿色设计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在以“人”作为设计主题时,也要关注绿色设计对未来生活的影响。城市园林景观应以突出城市生态环境效益为宗旨,以植物造景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依据生态学原理,构筑一个具备景观造型艺术美、节能低耗科技美、物种丰富生态美,以及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粟德祥.生态设计之路———一个团队的生态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付祥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胡文芳,谭利华,李焱波.当代植物园设计的发展趋势与变化[C]//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编委会.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5]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童伶俐.乐清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069-3071,3077.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绿色能源;再生能源;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的附属和延伸,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增长,城市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加剧,加之建设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相关监管机制的缺失,导致原有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的破坏。决策者的好大喜功和考核机制的单一化使城市景观建设成本巨大,如城市的形象亮化工程等不仅消耗大量能源,形成“热岛效应”,而且还会造成光污染;大量使用的景观大理石背后往往是以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为代价。加上对西方园林景观的盲目崇拜,进而对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进行了主观的改造,以营造一种人为的自然景观,最终结果是牺牲了景观的地方个性以及区域原有的生态系统环境。
1绿色设计的涵义
城市园林景观绿色设计并不是指单纯的绿色植物设计,它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是人们对由现代技术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体现了设计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绿色设计源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随着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出台,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官方层面得到认可[1]。评价标准里不仅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評估体系、建材绿色化等有了明确的标准,而且对建筑周边的环境、道路、植物种植也有了明确的规定,如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减少单纯的草坪绿化;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场地上有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等,采取措施提高土地生态价值[2]。这些规定不仅是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也是园林景观绿色设计的重要依据。城市园林景观绿色设计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绿色建筑设计为准绳,以人、城市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保护生态平衡,充分体现对于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2城市园林景观的绿色设计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要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使用绿色材料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并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
2.1绿色材料的使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有对绿色建筑材料的规定,如施工现场500 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等。园林景观作为对建筑绿色的环境评价标准,其材料主要应用在广场、园路、园桥、园林建筑与小品当中。当前的城市广场、园林道路等地面铺装大多采用天然花岗岩和大理石,但它们的主要产地集中在少数地区,并且每个产地的石材品种非常单一,在园林景观实际的使用中,为了丰富色彩纹理,使用了不同品种和产地的石材,这不仅会增加工程建造成本,同时也会因开采石材而破坏环境。解决这一问题有两条重要途径①就地取材,尽量使用本地产的材料,在减少材料运输成本的同时体现地方特色;②使用人工合成材料,如人造大理石、混凝土彩砖、压模压花混凝土块、塑木制品等。这些人工材料不但具有天然材料的特性,而且在使用性能和美化功能上更优于天然材料。如塑木材料是由聚烯烃塑料与纤维素(秸秆、木粉、稻糠等)经过特殊处理加工而成的一种新型绿色环保景观材料,它不但具有天然木材的特性,而且具有不腐烂、不变形、不褪色、拒虫害、不龟裂、无需维护等优点,并且根据需求可以设计成多种颜色,适用于建造平台、栏杆、步道、踏步、户外桌椅、花架、树池等。
2.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近年来,全球能源需求迅速增长,能源、环境、气候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已成为实现能源结构多样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国际能源领域的热点课题[3]。园林景观中最大的能源消耗在于灯光设备和配套设施的使用,许多国家和地区把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城市景观结合起来,如芬兰、丹麦和有“扇车之乡”美誉的荷兰,风力发电历史悠久,技能领先于世。我国新疆的乌鲁木齐、上海的崇明地区以及沿海等地也把风能、太阳能作为新型能源利用的重要发展战略。风光互补技术是当前最为理想的一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模式,它是由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方阵两种发电设备共同发电的一套发电应用系统(图1)。
该系统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方阵、风力发电机(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将发出的电能存储到蓄电池组中,当用户需要用电时,逆变器将蓄电池组中储存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通过输电线路送到用户负载处。风光互补供电系统不仅可用于城市路灯和城市景观照明系统,还可用在城市景观喷泉系统以及一些小型的景观设备维护上。风光互补能源系统的运用,不仅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理念,而且能向国民进行新能源利用和生态环保知识的直观教育,也将给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2.3生态学理论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
生态主义要求“设计尊重自然”,把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4]。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明确规定,无论是住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场地建设都不可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然而,当前无论是市政工程,还是房地产项目,大多都从现实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建设项目比比皆是。因此,寻求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两者兼顾的办法就成为当务之急。
2.3.1对原地形地貌的保护性开发利用。自然地形是大自然赋予的最适形态,它们是长期与大自然磨合的结果,适应它们就是要与适应这种地形的自然力和条件相和谐;许多场地因其吸引力或其他积极特性而首先被赋予使用权。景观设计的根本原理就是对场地的规划,应该让自然的外貌、条件和覆盖物决定建筑物和景观的形式[5]。如今很多地方的景观工程建设大多是先把地块推平后再建设,大量的土方不仅增加了工程成本,而且使建后的景观显得矫揉造作,使城市景观千篇一律,缺乏独特多变的自然魅力,同时又破坏了原有地块的生态平衡。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对地块的使用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因势利导,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在景观改造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充分对其加以保护利用,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将其组织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去。
2.3.2对当地乡土资源的利用。是节约资源,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除了景观材料的就地取材,使用乡土植物也是利用乡土资源的重要方式。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物种的总称,它们是最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使用乡土物种能降低景观建造成本,以及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成本,并且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主要的环境问题,因此,保护和利用地域性物种也是时代对设计师提出的伦理要求。
2.3.3保持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一个生物群落单一的城市景观是脆弱而没有生命力的,如大面积的硬地广场和草坪,不但维护费用昂贵,使用功能单一,生态效果也不理想。城市景观多样性要求景观中生物圈内的生物环境、生物群落等体现多样化及变化的多样性。建立景观多样性要把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联系起来,以景观规划设计促进生物多樣性的保护。在环境日益人工化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林地、绿带、水系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来保持高度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栖息地,让动物、人、环境和谐共处,相互依存。良好的植物造景也是体现城市园林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植物造景的原则是坚持突出生态,尽量保留原有的植物和生态群落[6]。上海世博会的植物群落设计考虑到世博会期间高容量的人群密度,注重下层花灌木及地被植物的合理配置,削减中层灌木体量,强化上层混交乔木林的态势,以增加乔木覆盖遮荫率。在中心区多建乔木林,艺术地再现地带性植物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可以减缓“热岛效应”,增强“绿岛效应”。同时,大树地坪的配置模式可以提高有限土地的利用率,并在世博会后为市民提供开阔的活动场所。此外,在种植乔木林时,以乡土树种为主进行合理配置,适当引进植物新品种,突出上海城市绿地的地域特色,从而构成乔、灌、竹、草、藤的复合群体,提高了群落空间的稳定性。
3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代表着一个地域或地区的文化底蕴,也代表着一种时尚和发展潮流,城市景观绿色设计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在以“人”作为设计主题时,也要关注绿色设计对未来生活的影响。城市园林景观应以突出城市生态环境效益为宗旨,以植物造景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依据生态学原理,构筑一个具备景观造型艺术美、节能低耗科技美、物种丰富生态美,以及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粟德祥.生态设计之路———一个团队的生态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付祥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胡文芳,谭利华,李焱波.当代植物园设计的发展趋势与变化[C]//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编委会.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5]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童伶俐.乐清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069-3071,3077.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