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追求品味的茶汤店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by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现任: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华文学会荼艺顾问。著作:《茶铎八音一茶文化复兴之声》、《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约会中国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
  茶汤店的出现是因为喝茶新族群冒出来了,他们懂得享受茶汤的美妙,故愿意掏钱出来让人泡给他喝。茶汤的内容主要在味觉与嗅觉之感受,香与昧在口腔中骚动,扩散至肉体传送至大脑,让人们产生愉悦与幸福的满足感,这就是“美”,生活达到某个程度的文明以后,大家会有热情追求美、追求生活品味。茶汤店就是喝好茶的品味之生活化,花少许零用钱就可以在很多地方喝到一碗专业人士为他而泡的好茶,是实施精致茶道生活的方法。如果只是在茶博览会上才喝茶,或一定要跑去会泡茶的朋友那里方喝茶,那还停留在搞活动或社交的层面了。所以我们要为上述新族群开个茶汤店,让大家于日常生活里很方便可以买到一杯茶汤喝。即使他在家里缺少茶器、不是很懂泡茶,他也可以时常享受茶的滋味。
  买茶叶的人不大会去买茶汤,两者不是同一个市场的人,有人说“干嘛我要去买你的茶汤喝,我家里有那么多好茶叶,犯不着来茶汤店喝”,他们还继续计算若干元买一斤茶叶,每次冲泡只不过用一小撮,这一小撮的茶叶钱比较起到茶汤店买茶汤划算得多。这话说得也不错,因此在过去大家总认为开茶行贩售茶叶即可,茶汤在茶行的身份是让客人试饮当作聚客和诱客的鱼饵,另一身份是接待客人的“礼仪”,都没想到把茶汤当作独立物品,是故市场缺乏卖茶汤的店,大家都以為只有茶叶可以卖,茶汤不可以卖,反观咖啡的市场就很不一样,有专卖咖啡豆的店,也有专卖咖啡汤的店,也有豆与汤兼顾的。
  茶叶市场与茶汤市场的区别在于,茶叶是让顾客买回去泡,其实近年有些人把茶叶买回家后也不见得泡出来喝了,茶叶虽然卖出但并没有被喝掉是茶界需要解决的危机,顾客家里的茶叶喝也喝不完,茶行的茶叶就没有回头客,那么便需要找寻新客源。茶行在促销茶叶时请客人坐下试茶的状况,原本很好,但目前慢慢演变成“被宠坏了”的习惯,顾客知道店家免费泡茶喝,大多一直坐在那里喝半天聊自己的私语,也并不向工作人员了解茶叶信息也不买茶,茶行打算经营的买卖茶叶业务到头来是天天入不敷出,经营不良可想而知。茶汤市场呢则是现场喝掉或一面走路一面喝的,在路上走着想发呆一下、玩乐一下、歇息或身体就是渴望要喝一杯茶,茶汤店就可以提供这种体贴的照顾,茶汤店是实实在在把茶叶喝掉的市场。有些喜爱享用茶汤的人,他们不想买一大盒茶叶赶回家去冲泡,好比如想吃一碗牛肉面,不一定买回家煮,到面馆去大快朵颐一番很多时候感觉更痛快滋味更佳,因为面馆的手艺都已娴熟了。
  茶汤店与三十年前的茶艺馆有什么不一样呢,过去的茶艺馆像租空间给别人用,顾客拿了泡茶用具与茶叶,自己泡茶喝、聊天什么的,在那边坐一整天聊天不管茶好不好喝,翻桌率等于零,人工与租金都要不回来,这是许多茶艺馆寿终正寝的原因。茶汤店是卖泡好的茶汤给人喝,喝完就走的。茶汤店潮流的兴起,让大众更容易享受到好茶,他不必先学一大堆硬梆梆的知识,流于意识而忘了实际体会。
  茶汤店的顾客是奔着茶汤的美味、茶汤下了肚子令身体舒畅、进而觉得精神愉悦那些个小满足来的,因此茶汤必须呈现出它的质感与美好,所以要有会泡茶的泡茶师驻场,过去茶艺馆的工作人员不一定要会泡茶,但茶汤店的茶汤作品都必须由专业泡茶者创作出来,茶汤店的茶具,茶叶都要很讲究,因为茶汤不佳是没有人要买来喝的。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健康的投资,围绕健康的消费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购买保健品已经是相当普遍的消费行为,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者对保健品需求逐渐增强,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各种慢性病随之上升有关。近年来,我国人口呈老龄化趋势,这对社会加重负担的同时,却给保健茶市场开了一扇门,以传统中草药为主要成分的保健茶已然成为茶叶市场的新亮点。  用红茶同多种中药组合研制合成的三叶茶,
期刊
与元魁相识,是在2017年5月,去桐木挂墩。2014年初秋,我与徐谦等去过一次桐木村,在那里渡过一个难忘的夜晚。那次在三港见到了建于上世纪初的天主教堂。徐谦告诉我,这个教堂原来在挂墩,是后来迁过来的。当年是教会传教点,也是西方人在深山采集标本的落脚点。  徐谦说,现在陈列英国大不列颠自然博物馆“金斑喙凤蝶”的珍稀标本就采自挂墩,当年英国人福琼还在那里获取了正山小种茶籽,致使以后有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的
期刊
茗读会合肥分会场在庐阳书院举办,茶会开始前,大家先列队书院门口,感受传统文化的庄严气息,孙振宁老师为大家讲述儒家礼儀,举行礼圣先贤仪式,后随鼓声步入书院,抽签,落座茶席。活动现场安排了八位泡茶技法高超、风格迥异的席主,茶席精美、衣冠复古,为大家带来的鲜活雅致的茶文化体验。一曲描述大唐盛世的《乌夜啼》,思绪仿佛回到古代,在袅袅茶香中感受心的宁静。
期刊
青黑的釉色,深邃而静谧。散落着银灰色的油滴斑,或疏或密,聚散不定。仿佛是寂寥夜空里闪烁的点点繁星,又好似宁静深海中浮游的荧荧水母。一盏之中,竟蕴藏着浩瀚的星辰与大海!  盏如其人。从卓立旗手中诞生的每一只建盏,尽管色彩梦幻飞动,器型却是拙朴敦厚,沉稳内敛,就像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卓老的手  雨脚刚驻,墨绿的山色,萦绕着轻烟淡雾,清灵如洗。在这个坐拥双“世遗”且以出产武夷岩茶而著称的茶乡,茶店茶
期刊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级评茶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从事茶叶科研、教学工作40多年,主持选育出春兰、丹桂、瑞香、九龙袍、春闺等五个国家级、省级优良茶树新品种,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大奖。  良性生态茶园是以茶树为主要物种,因地制宜配置其他作物,形成多层次立体复合栽培,各
期刊
茶,可俗可雅,雅俗共赏。既可与柴米油盐酱醋为伍,亦可同琴棋书画诗花相伴。  不同于苍头百姓,饮茶仅仅是为了满足解渴提神的生理需求。对于茶,文人尽管也每每提及、讴歌它的实际功用,但更多时候是诗意地“品”、“赏”,然后化作笔底烟霞。  中国茶文化自西汉初成后,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经历了唐、宋、明三次高峰,除了饮茶方式的嬗变,还渐渐由“赏茗”(品茗)扩展到“茗赏”。“茗赏”一说,出自明人袁宏
期刊
北方的雪还未消融,南方已是笼罩在如烟如纱的雨雾里了。  历代诗人词客的清词丽句中,关于春天的美好以及欢喜哀愁,多半是离不开雨的。  苏轼登上超然台,俯瞰密州城。春水烟雨,牵惹出浓烈的乡愁:“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一个春雨初霁的早晨,听雨到天明的陆游,在西湖客栈的明窗前分茶,看似悠闲,却是满腔未酬的壮志。  雨,催化了他们胸中的情感,化作笔底的波澜,连茶香也仿佛洇染了离情愁绪,终究显
期刊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清词丽句,清圆婉转,一字一句地落在戏台前一泓幽碧的池水里,漾开层层涟漪。  一曲昆腔茶一壶。笛声悠扬,水袖飞舞,花旦如水磨般细腻软糯的腔调,顾盼流连的万般柔情,和着晴好风日,在素瓷杯盏间升起暖烟香雾。清客们听得入神,兴到浓时,也不由自主地拍着阑干,清唱起来。这一暮,在15世纪的江南庭园别院里很常见。不同于鼓琴、焚香的幽独,听戏拍曲时啜茶,是众乐之乐,浸泡在轻歌漫
期刊
『只闻花香,不谈悲喜,喝茶读书,不争朝夕。』这样的茶生活,不知是多少人的期待。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广结善缘。茶在各人有心中有了万千滋味,甚至融入了世事与情感。喝茶,难得一颗清淡的心,人们把喝茶比喻为修行,或是喝茶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出于修养身心、找回宁静的愿景,人们把喝茶与禅联系到了一起。桌台上放置一方木鱼、一块拓片、几卷经书,或将品茶之地置于自然天地间,无论睛雨,不管春秋,饮下一壶人
期刊
有一次我跟朋友到茶区去走走,信步到了一户制茶的农家,他家门口的庭院上晒满了一大竹盘一大竹盘的茶青,也就是将刚采下来的茶树鲜叶放在阳光下进行日光萎凋,让它消失一点水分。地上与周遭环境打扫得很干净,有些屋角未铺水泥的地方,还用竹架子撑起大竹盘。我意识到这是讲究制茶的农户,否则往往就把茶青撒在水泥地上,了不起铺一块大帆布或塑料布而已。  我与朋友谨慎地走进屋内,遇到—位中年男子,我们向他问候。我那位朋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