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点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tos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著名物理学丁肇中教授曾有肺腑之言:“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一误区:重教师教授,轻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课堂上学生少有机会发表见解,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即使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较好、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也存在运用能力不强,创造精神不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再加上课业负担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创新,不是简单的单一的心理活动,而是高水平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用形象的描绘来比喻诗文创作,指出要发前人所未发。而创新精神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发前人所未发,不重蹈前人的思维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素质教育,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敢于创新。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证明,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是可以达到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的目的的。我们应当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片面灌输的教学模式,尊重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发现、创造的机会,真正参与学习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及创造性。教师要转变观念,创新提问方式,改进教学方法,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可疑处怀疑,在发散中扩思,在观察中联想,在鉴赏中创造,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
  1.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不论是哪一本书,哪一篇文章,哪一句话,甚至哪一个标点,都要经过自己怀疑目光的审视。有怀疑才有思索,才有辨别,才有创新。可以说,怀疑是创新的前提。“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是新课改精神,对文章整体的和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使学生自主把握课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变得丰富多彩。这样,老师轻松了,效率提高了,学生思维活跃了。当然,我们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不是为怀疑而怀疑,更不是怀疑一切,而是克服唯书本至上的盲从心理,以培养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发散思维是一种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有外形相似的发散,内质相似的发散,外形相似内质不同的发散,外形不同内质相似的发散;纵的方面的发散,横的方面的发散,逆的方面的发散等。语文教学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思维中扩大思维活动的空间范围,有利于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在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时,有意识地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扩大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据此,可以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对一些成语进行迁移训练。如有的学生对成语“异想天开”词义的翻新是: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合实际。在当今时代,应该赋予这个成语新的内涵。试想,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多少成就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异想天开,经过努力、发现、创新而获得。相反,如果因循守旧,人类将无所进步,社会将停滞不前。
  3.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可以说合乎情理的联想,就是创新。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让他们有创新精神。怎样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精于思考。要经常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并认真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其内部规律,抓住本质特征。这是联想的基础。其次,要引导学生主动把握事与理的联系点。事与理的联系点,是思维的凭借,联想的桥梁。
  4.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鉴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感受、体验和认识。鉴赏是创作的继续,是艺术的再创造。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重视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任何艺术都是以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文学形象以语言文字作为雕塑材料。文学鉴赏,要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作品的形象加以联想和想象,不断地再现它,充实它,发展它。重视个体参与,强调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在阅读中尽情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的审美观是我们在良莠不齐的文学世界中阅读时的航标灯。况且,文学是语言艺术,作品通过种种描写方法,去刻画形象。这些都要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观,才能认真阅读,仔细品味,获得美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而正确的审美观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了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才能准确地评论形象,评判人生,才能执著地热爱生活,勇敢地创造生活。
  推行素质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可以有效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聚合物成型加工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本专业针对专业技术课程的特点,坚持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两手抓,围绕培养学生具有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品设计、
摘 要: 新编实用英语作为我院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一套公共英语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作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并对教材特点、使用原则、教材内容与课时分配到课后作业的布置都做了详尽的解析,随着每届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同,教材的讲解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使之更加适应学生的技能发展。  关键词: 新编实用英语 教材分析 高职英语教学  本学期笔者教新编实用英语课程,结合对教材的理解做了以下分
摘 要: 中唐文坛繁荣兴盛,出现了很多文豪,刘禹锡是这个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本文简要分析了刘禹锡的性格特点及其作品风格。  关键词: 刘禹锡 性格特点 作品风格  在绚丽多彩的唐诗艺术长廊中,刘禹锡处于比较引人注目的地位。他异于流俗,在当时声势浩大的韩孟、元白这两大诗派之外,自立一格,赢得了“诗豪”的美誉。而在另一个领域里,他还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这方面的成就同样名垂千古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努力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创新型、拓展型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履职能力,以胜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应当注重学习提升,掌握现代信息手段,并开展心理研究、教学模式研究,同时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通过提升上述方面的能力素质,更好地胜任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语文教师 履职能力  教师业务
摘 要: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因而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如何表述,是判断一位教师能否准确把握教材、是否了解学情的重要标准。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 教学目标 依据 步骤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成效提高不快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普遍性难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过程不优、教学空间不广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成效的提升,教师应当针对这些不足,进行优化和改进,为文言文教学成效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一、培养学生兴趣,消除文言文学习畏难情绪  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存在畏难情绪是普遍现象,这样的消极情感制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