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点”“面”,关注表达形式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要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关注表达方式的运用。教师要引领学生领会课文如何选材剪裁、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起承转合,特别要留心教材中的典型表达方式。
  一、 关注“点”,灵活呈现
  语文教材有许多堪称典范的片段,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引导学生学习、训练。以下是文本中经常会出现的描写范式。
  1. 贯穿言行举止的人物记叙。中高年级的课文中大部分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人物形象刻画自然是学生感悟的重点,除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特点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如何进行人物描述。人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是人物个性展示的关键,阅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特点,更要引领学生关注人物塑造的方法。
  2. 凸显文章重点的点面结合。对于一些场面、事件、人物,在寥寥数百至数千字的文章中是不可能阐述得面面俱到的,这就要注意点面结合。这里所讲的点与面也是文章详略得当的一种呈现方式。点面结合、详略有序是学生学习布局谋篇的好方法。
  3. 孕育情感语言的环境衬托。“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都不是闲笔,它对事情的发展起着铺垫、烘托的作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从环境描写中得到的感受,品味环境描写的作用。
  4. 充满节奏变化的对比手法。对比描写包括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程度发展结果的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往往令记叙文中的景物、事件中的人物灵动而有活力,从正反不同角度让事物的特征更为凸显。
  二、 留心“面”,适度迁移
  一篇好文章就好比一幢雄伟的建筑物,其框架结构尤为重要。因此,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有机渗透谋篇布局的技巧,关注文本中的起承转合,让教学的整体彰显灵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中,不主张向学生灌输阅读方面的术语,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关注文本表达形式。如果认真钻研教材,就会发现几种比较常见的谋篇布局的结构框架。
  1. 总分结构。这样的结构经常出现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以总起—分述—总结的框架展现景物的特点。但有时也能用于一人多事一品质的写人文章。
  2. 承接结构。写人记事的文章往往采用这种形式,按照事情的发展进程记叙整件事情的过程,通常以“起因、经过、结果”理出文章的线索。
  3. 地点的变化顺序。这种记叙方式通常出现在游记中,通过“移步换景”描写景物的特点。有些记叙文也会按照地点转移来推动事件的发展。
  4. 时间的变化顺序。通常出现在描写植物的散文或说明文中,结合时间变化凸显植物生长的过程和特性。记叙文中也经常会出现以时间为推移的文章。
  三、 力求“融”,合理穿插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文章在点与面的表达方式上呈现了不同形式的多重组合,有的是通篇文章一种结构,有的则是几种表达形式多次穿插。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整篇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成文,在具体介绍小兴安岭迷人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的七个自然段中采用时间顺序来贯穿春夏秋冬的景观,而每一个季节的描写又都结合了优美的景和快乐的动物。这些有鲜明特色的表达方式是学生由读到写的有效资源,教师应当在备课时就具有迁移意识。
  解读文本需要品词析句,精雕细琢,但是教师要重视对重点语段整体结构的阅读把握。我们学校有位青年教师要上《猴子种果树》一课,由于是童话,对话比较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就走入了“角色朗读”“角色扮演”的狭隘的圈子。在薛法根老师的评课活动中,我们对这一篇课文有了全新的、整体的认识,站的角度也高了,视野也开阔了。薛法根老师的评课实录。
  课文写了三个内容雷同的段落:乌鸦劝猴子改种杏树,喜鹊劝猴子改种桃树,杜鹃劝猴子改种樱桃树。而每个段落在语言表达上都隐藏着相同的结构:鸟儿怎么劝,猴子怎么想,怎么做。而细细推之,鸟儿劝告的话语,又隐藏着这样的语言结构:第一句“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这是“劝阻”,连叫两次“猴哥”是着急的表现,“你怎么种(梨树)呢?”反问句又增强了劝阻的力量;第二句“有句农谚,‘梨五杏四’”,这是“说理”,运用农谚来告知道理;第三句“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这是“再劝”,反问句再次加强了劝阻的力量。
  在薛法根老师透彻的解读教材的帮助下,该青年教师认真磨课,这才有了后面他对本课的成功教学。他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几步走。板块一:听故事,知“结构”。 板块二:讲故事,用“结构”。板块三:续故事,化“结构”。
  在这样的情境对话中,学生自然而然创造性地运用文本中的语言及结构,用以交流表达,发展了语言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呈现的教学状态就充分关注了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呈现文本的结构,揉捏文本的内容,让学生在读写迁移中受益匪浅。这些鲜活的教学环节,很值得我们咀嚼。
  其实许多课文都隐藏着作者的语言特色、写作模仿处、语言增长点,这些方面都是借助文本的特定语言结构表达出来的。老师在研读文本时,要有一双慧眼,能把握这样的结构,才能确定具有语文学科特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明显的片段及篇章意识。
  四、 寻找“法”,有效指导
  强化阅读教学的文本意识,教师要依托文本,聚“沙”成“塔”,发挥阅读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的核心作用。教师要凭借不同类型的文本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阅读教学要突出文本地位,坚持从文本出发的途径和方法。从课题入手,理出思维点,串联起全文;从关键词句入手,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从重点段落入手,帮助学生深入领会文本主旨;从思想感情入手,寻找主旨,引出主线,开展自主研读。
  2. 阅读教学要依托文本,逐步建构语文大厦。依托文本,聚“字词”成“塔”;依托文本,聚“句子”成“塔”;依托文本,聚“片段”成“塔”;依托文本,聚“篇章结构”成“塔”;依托文本,聚“思想内容”成“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理解运用并非隔离断开,理解中运用,运用中理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这是语文学习的规律。智慧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成长,寻求学生语文技能发展的生长点,激活孩子的思维,发挥孩子指尖上的智慧,使得他们的语言在读书的过程中变得丰厚,情感在探究的过程中变得丰富,思想在碰撞的过程中变得深邃,智慧在对话的过程中变得灵动,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变得扎实。
  概言之,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维度,是引领学生揣摩文本是如何表达的。因此,教师要将阅读课的着力点放在“语言形式探究与课文内容理解和谐统一”上。教师应学会关注语文学科特点,依托文本,重视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运用,重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在课堂上,老师应当要灵活运用提问、测验的手段,以调节紧张、机械的学习节奏.而提问无疑是最为主流、常见的教学手段,具备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只有准备合理的问题,才能斩获理想
班级自主化管理是老师对班级基层组织(学生个人、小组、学生团体、班级)充分授权、放权,引导学生科学客观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协调成长环境,让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充分发
在小学教学中语文学科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是最主要的课程,还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在课时安排上有着很大优势,而且作为“工具性”学科,语文教学中包含着非
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要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才能不断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基于有效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深入探索,通过进一步
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转变师生关系,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被动接纳成不了主体”,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一改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让课堂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谈谈浅见。  一、 师生亲和,突出学生主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
有一辆西瓜车  它有两个魔法轮子  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西瓜车来到了河边  魔法轮子变成了木桨  轻轻地,轻轻地  没有惊醒河里做梦的小鱼  它顺利地渡过了小河  西瓜车来到山脚下  魔法轮子变成了喷射器  慢慢地,慢慢地  没有惊醒崖上睡觉的小鸟  它从山这边飞到了山那边  西瓜车来到人面前  魔法轮子变成了钉子轮胎  狠狠地,狠狠地  碾碎了人心中的恶念  它牺牲了自己  却不后悔  (指导老
期刊
语文课程是小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小学语文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应该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培
在推进新课程的今天,教学已打破了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而是“沟通、理解和创新”,在当今社会,学生不再是机械的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流行语料是在一定时期内产生并被一定的群体广泛言说的语言材料,它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在教学实践中灵活使用流行语料,激活学生的口语交际心理需求,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 流行语料与交际对象相适合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教师在口语交际课中的言说对象是学生,语言表达自然不能脱离学生而自说自话,否则,就会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了。在选择运用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