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前刚到眼科时,研究生导师宋振英教授对我说:好的内科学医生、外科学医生、视光学医生加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眼科医生,这需要终生学习,任重而道远。当时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使我深刻认识到,眼科专业需要用灵巧的双手、丰富的思想、博大的爱心,扎扎实实地去准确判断病情、做好每一例手术、点好每一滴眼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患者重新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更精彩。
——蒋华
“眼科医生的天职是陪伴人们从黑暗奔向光明,在医患关系十分紧张的今天,众多眼科患者依然尊称我们为光明天使,认定跟我们在一起前途肯定是光明的。然而,我们眼科医生自己知道,眼科事业的道路蜿蜒曲折,不仅学习曲线长,还经常走进误区,需要大家共同学习。”济南军区总医院眼科、济南军区眼科中心主任蒋华通过几个病例的讲解,分享了角膜相关病例治疗如何走出误区的思考和经验。
走出误区之一: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的防治
病例一:45岁女患者双眼视力下降26年,左眼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P)后2年3个月。查体右眼视力0.04,矫正无助;左眼视力0.06,-4.50DS~6.0DC×70°=0.15,加小孔镜=0.8,右眼角膜呈弥漫性斑片状混浊。左眼植片透明,未见缝线,前房较深,裂隙灯检查无KP,无房闪。诊断为双眼斑块状角膜营养不良,左眼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图1)。
从图1中可见制片非常透明,深板层角膜移植能做到像得穿透移植一样透明,可见术者手术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但角膜地形图则显示存在高度散光及不规则散光,这是导致患者视力和矫正视力都非常差的主要原因。角膜移植术后屈光控制一直是困扰眼科界的一大难题,成功的角膜移植要求在保持制片透明的同时有更好的光学效果。角膜移植术既是治疗性手术,也是屈光手术,不仅要让患者看得见,更重要的是让患者看得清。该病例的问题正是出在术后屈光状态的紊乱,经过治疗,患者视力改善。
重塑角膜屈折力及全眼成像功能有4个主要理论,一是角膜弹性半球定律等;二是角膜弹性半球定律的失效区;三是角膜弯曲率的变化及其对轴性屈光状态的影响;四是相机成像原理:镜头(角膜)的透明性、屈光性和光圈(瞳孔)的作用等。我们曾多次讨论角膜移植屈光控制理论,2008年也曾首次对角膜弹性半球定律及其指导意义进行过系统总结。角膜弹性半球定律是将角膜看作一个弹性半球,当某一经线的周边部位被压迫或收紧(如缝线)时,该经线的中央部位就变得更陡峭,其垂直方向则出现与之相反的变化,两种变化在此相互垂直的两经线间逐渐递减和消长;若某一经线的周边部被松解,(如横向切口或拆除缝线),该经线的中央部位就变得扁平;该定律有失效区,一是当动力区向中间移动时,最终会出现物极必反的结果,二是当受力经线数逐渐增加时也会出现失灵或相反的效应。
手术技术与手术思想的关系好比武侠小说里常说的,武林高手间的区别已不在于武功水平的高低,而在于掌控武功的思想境界深浅及武术灵魂是否闪光。该病例手术技术娴熟,却由于手术指导思想的偏差导致了问题,也就是角膜弹性半球定律没能在该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闪光。
病例二:55岁男性患者是病例一的哥哥,双眼斑块状角膜营养不良,病变位置较深,已出现后弹力层凹凸不平的现象(图2)。鉴于他妹妹的情况,患者拒绝尝试深板层角膜移植術(DLKP),于是选择一个高质量供体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第二天角膜已非常透明。此后在角膜弹性半球定律指导下,历经1年半的屈光控制系统工程,最终裸眼视力达到1.2,验光结果散光为0,屈光控制效果非常满意。
斑块状角膜营养不良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病变会逐渐向周边及深层进展甚至角膜变薄,早中期尽可能进行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或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P),当累及后弹力层或内皮层时可选择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但无论何种方式,术后都存在复发的可能。
角膜移植手术的屈光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术前精心设计、术中精细操作和术后耐心调整。板层角膜移植的屈光重建,减少层间瘢痕、瞳孔的保留与重建等。植床厚度50~100μm,舞刀弄剪,穿针引线、如履薄冰。术中缝线差之毫厘,术后屈光状态会谬以千里。但更为艰苦的是术后,每个细节都能决定最终结果。很多单位不太重视术后选择性拆线,大都是让年轻医师负责术后复查,但正是术后复查、计算、拆线选择、无损伤拆线等环节决定了患眼的屈光命运。我科多年来在角膜移植屈光控制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每一例角膜移植患者都有一份屈光随访表,均由高年资专家亲自确定屈光调整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据《美国眼科学杂志》(Am J Ophthalmol )2016年2月报道,角膜移植术后30年植片存活率分析和手术方式比较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近30年研究总结表明,尽管角膜移植手术技术和移植方法不断更新,当考虑并校准预后因素后,对移植片存活率的影响并无明显区别。
走出误区之二:继发性角膜病变的防治
病例三:73岁女性患者,双眼干涩不适1年半,当地医院测验眼压持续高于正常(最高眼压24.3mm Hg),诊断为“青光眼”并局部药物治疗2月余,双眼视力下降20余天。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0.04,矫正无助。右眼角膜呈弥漫性混浊,角膜上皮面粗糙,部分上皮缺如,基质水肿。左眼中央偏颞下方有一溃疡区,瞳孔呈药物性散大。诊断为双眼继发性角膜病变。作为病毒性角膜炎长期用药,导致了药物性角膜上皮损伤。我们停掉抗病毒药物,留下了保护角膜的药物,经对症治疗预后较好。由此,我们认识到继发性角膜病变危害很大,应关注泪液源性角膜病变和药物性角膜病变的防治,加强对糖尿病角膜病变的认识。糖尿病角膜病变表现为角膜上皮反复剥脱、愈合延迟、角膜上皮下及底膜异常、角膜上皮及神经损害等相关症状和体征。与高糖环境下异常代谢产物沉积(如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沉积、AGE/RAGE/ROS通路激活)、生长因子表达量下降、细胞外基质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加、氧化应激反应增强、角膜神经末梢损害、异常炎症及干细胞功能损害等机制有关。
走出误区之三: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防治
病例四:49岁男性患者,左眼白内障术后1年,反复磨痛、视物模糊9个月。原病历描述手术极其顺利,手术时间仅5分钟,术后按“青光眼”治疗。术后眼部检查提示右眼视力0.1,左眼指数/眼前,矫正无助。右眼晶体混浊,左眼角膜呈弥漫性混浊、水肿,角膜上皮下有多处积液,部分上皮缺如,基质水肿。右眼眼压12mm Hg,左眼眼压正常(Tn)。诊断为左眼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右眼白内障。经治疗恢复较好。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供体抗宿主病的眼科主要表现为干眼症。治疗方法主要是人工泪液、角膜保护剂、激素的恰当应用、抗排斥药物、对症支持药物、必要时采用羊膜移植等手术。
专家小传
蒋华,现任济南军区总医院眼科、济南军区眼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军区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二等功荣立者;山东省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委组织部暨省人事厅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军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是军队和省内外知名的角膜病与角膜移植、白内障超声乳化和眼显微手术专家,近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获各类科技成果奖6项。
——蒋华
“眼科医生的天职是陪伴人们从黑暗奔向光明,在医患关系十分紧张的今天,众多眼科患者依然尊称我们为光明天使,认定跟我们在一起前途肯定是光明的。然而,我们眼科医生自己知道,眼科事业的道路蜿蜒曲折,不仅学习曲线长,还经常走进误区,需要大家共同学习。”济南军区总医院眼科、济南军区眼科中心主任蒋华通过几个病例的讲解,分享了角膜相关病例治疗如何走出误区的思考和经验。
走出误区之一: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的防治
病例一:45岁女患者双眼视力下降26年,左眼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P)后2年3个月。查体右眼视力0.04,矫正无助;左眼视力0.06,-4.50DS~6.0DC×70°=0.15,加小孔镜=0.8,右眼角膜呈弥漫性斑片状混浊。左眼植片透明,未见缝线,前房较深,裂隙灯检查无KP,无房闪。诊断为双眼斑块状角膜营养不良,左眼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图1)。
从图1中可见制片非常透明,深板层角膜移植能做到像得穿透移植一样透明,可见术者手术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但角膜地形图则显示存在高度散光及不规则散光,这是导致患者视力和矫正视力都非常差的主要原因。角膜移植术后屈光控制一直是困扰眼科界的一大难题,成功的角膜移植要求在保持制片透明的同时有更好的光学效果。角膜移植术既是治疗性手术,也是屈光手术,不仅要让患者看得见,更重要的是让患者看得清。该病例的问题正是出在术后屈光状态的紊乱,经过治疗,患者视力改善。
重塑角膜屈折力及全眼成像功能有4个主要理论,一是角膜弹性半球定律等;二是角膜弹性半球定律的失效区;三是角膜弯曲率的变化及其对轴性屈光状态的影响;四是相机成像原理:镜头(角膜)的透明性、屈光性和光圈(瞳孔)的作用等。我们曾多次讨论角膜移植屈光控制理论,2008年也曾首次对角膜弹性半球定律及其指导意义进行过系统总结。角膜弹性半球定律是将角膜看作一个弹性半球,当某一经线的周边部位被压迫或收紧(如缝线)时,该经线的中央部位就变得更陡峭,其垂直方向则出现与之相反的变化,两种变化在此相互垂直的两经线间逐渐递减和消长;若某一经线的周边部被松解,(如横向切口或拆除缝线),该经线的中央部位就变得扁平;该定律有失效区,一是当动力区向中间移动时,最终会出现物极必反的结果,二是当受力经线数逐渐增加时也会出现失灵或相反的效应。
手术技术与手术思想的关系好比武侠小说里常说的,武林高手间的区别已不在于武功水平的高低,而在于掌控武功的思想境界深浅及武术灵魂是否闪光。该病例手术技术娴熟,却由于手术指导思想的偏差导致了问题,也就是角膜弹性半球定律没能在该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闪光。
病例二:55岁男性患者是病例一的哥哥,双眼斑块状角膜营养不良,病变位置较深,已出现后弹力层凹凸不平的现象(图2)。鉴于他妹妹的情况,患者拒绝尝试深板层角膜移植術(DLKP),于是选择一个高质量供体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第二天角膜已非常透明。此后在角膜弹性半球定律指导下,历经1年半的屈光控制系统工程,最终裸眼视力达到1.2,验光结果散光为0,屈光控制效果非常满意。
斑块状角膜营养不良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病变会逐渐向周边及深层进展甚至角膜变薄,早中期尽可能进行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或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P),当累及后弹力层或内皮层时可选择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但无论何种方式,术后都存在复发的可能。
角膜移植手术的屈光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术前精心设计、术中精细操作和术后耐心调整。板层角膜移植的屈光重建,减少层间瘢痕、瞳孔的保留与重建等。植床厚度50~100μm,舞刀弄剪,穿针引线、如履薄冰。术中缝线差之毫厘,术后屈光状态会谬以千里。但更为艰苦的是术后,每个细节都能决定最终结果。很多单位不太重视术后选择性拆线,大都是让年轻医师负责术后复查,但正是术后复查、计算、拆线选择、无损伤拆线等环节决定了患眼的屈光命运。我科多年来在角膜移植屈光控制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每一例角膜移植患者都有一份屈光随访表,均由高年资专家亲自确定屈光调整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据《美国眼科学杂志》(Am J Ophthalmol )2016年2月报道,角膜移植术后30年植片存活率分析和手术方式比较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近30年研究总结表明,尽管角膜移植手术技术和移植方法不断更新,当考虑并校准预后因素后,对移植片存活率的影响并无明显区别。
走出误区之二:继发性角膜病变的防治
病例三:73岁女性患者,双眼干涩不适1年半,当地医院测验眼压持续高于正常(最高眼压24.3mm Hg),诊断为“青光眼”并局部药物治疗2月余,双眼视力下降20余天。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0.04,矫正无助。右眼角膜呈弥漫性混浊,角膜上皮面粗糙,部分上皮缺如,基质水肿。左眼中央偏颞下方有一溃疡区,瞳孔呈药物性散大。诊断为双眼继发性角膜病变。作为病毒性角膜炎长期用药,导致了药物性角膜上皮损伤。我们停掉抗病毒药物,留下了保护角膜的药物,经对症治疗预后较好。由此,我们认识到继发性角膜病变危害很大,应关注泪液源性角膜病变和药物性角膜病变的防治,加强对糖尿病角膜病变的认识。糖尿病角膜病变表现为角膜上皮反复剥脱、愈合延迟、角膜上皮下及底膜异常、角膜上皮及神经损害等相关症状和体征。与高糖环境下异常代谢产物沉积(如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沉积、AGE/RAGE/ROS通路激活)、生长因子表达量下降、细胞外基质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加、氧化应激反应增强、角膜神经末梢损害、异常炎症及干细胞功能损害等机制有关。
走出误区之三: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防治
病例四:49岁男性患者,左眼白内障术后1年,反复磨痛、视物模糊9个月。原病历描述手术极其顺利,手术时间仅5分钟,术后按“青光眼”治疗。术后眼部检查提示右眼视力0.1,左眼指数/眼前,矫正无助。右眼晶体混浊,左眼角膜呈弥漫性混浊、水肿,角膜上皮下有多处积液,部分上皮缺如,基质水肿。右眼眼压12mm Hg,左眼眼压正常(Tn)。诊断为左眼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右眼白内障。经治疗恢复较好。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供体抗宿主病的眼科主要表现为干眼症。治疗方法主要是人工泪液、角膜保护剂、激素的恰当应用、抗排斥药物、对症支持药物、必要时采用羊膜移植等手术。
专家小传
蒋华,现任济南军区总医院眼科、济南军区眼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军区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二等功荣立者;山东省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委组织部暨省人事厅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军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是军队和省内外知名的角膜病与角膜移植、白内障超声乳化和眼显微手术专家,近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获各类科技成果奖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