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解释中解构与重构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ng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的独立》中,把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归为“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民族冲突并不是美国独立的核心问题,政治高压、经济掠夺也言过其实。从历史解释视角重构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政治因素为英国政治结构的动荡导致北美殖民地的危机意识,经济因素为征税冲突中的不同立场,认知因素为错误认知导致局势恶化。
  关键词:《美国的独立》 民族立场 抗税斗争 认知冲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将历史事件当作机械识记任务,追求标准答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更谈不上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合理质疑。这些都是缺乏历史解释意识的表现。教师要有意识地打破教材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深度剖析历史事件。本文结合对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的独立》中美国独立战争原因的再分析,尝试在历史解释中解构与重构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唤醒学生历史解释的意识。
  一、固有结论:源于民族冲突、政治高压与经济掠夺
  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从乔治时代到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英国因此号称“日不落帝国”。但恰在此时,英属北美殖民地却通过战争手段正式脱离英国而独立。处于国力上升期的英国是如何失去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控制的?《美国的独立》一课将美国独立战争定性为民族解放战争,把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归结为“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这种说法遵循的依然是民族冲突、政治高压与经济掠夺的传统思维。
  二、原因解构:民族冲突不是核心,政治高压与经济掠夺也言过其实
  (一)民族冲突并不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核心因素
  综观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的整个时代背景,可以看出,直到《独立宣言》发表前,北美一直以“恢复”其“作为英国人的自由”为口号。在美国建国精英的言论中,并没有多少“民族主义”,一些政治家的言论甚至表达了对英国的认同感。《独立宣言》签署者之一、美国国旗的设计者弗兰西斯·霍普金斯就曾呼吁:“难道我们不属于同一个国家同一民族吗?身在美洲的我们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英格兰人,尽管我们被大西洋的波涛重重隔开,但我们的忠诚依旧。”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平民的看法也与建国精英相似。郑非教授的《帝国的分裂: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一书中就有相关记载:“那时(几年之前)我们还把自己看作是大不列颠国王的快乐子民,那是我们父辈的国土,也是我们的母国。我们曾认为,捍卫大不列颠王室的尊严既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利益所在。我们总是出自自愿这么做的,既用我们的生命,也付出我们的财富。”由此可见,英国殖民者与北美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并非美国独立的核心因素。
  (二)政治高压与经济掠夺也言过其实
  相比西班牙在南美殖民地的统治,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的统治是比较宽松的。北美殖民地享有特别自治的地位,北美殖民地的官吏可以由北美人担任。用柏克的话来说,“在其所有的内部事务中,(北美)有着自由政体的每一特征……实际上她是独享内部之统治权的……与人类之通常的状况相比,则也算得上幸福,算得上自由了”。
  再看税负水平,根据郑非教授《帝国的分裂: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一书中的数据统计,北美殖民地的税负是不列颠王国的二十五分之一到五十分之一。以这种收入来衡量北美人的税负水平,约在三百税一,甚至更低。
  综合以上史料,正如美国建国精英之一的埃德蒙·伦道夫所言:“(美国独立战争)没有直接的压迫因由,不是基于仓促的感情……(实际上)是理性的结果。”
  三、原因重构:全方位认识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
  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何以最终走向独立呢?我们试图从历史解释的视角,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认识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
  (一)政治因素:英国政治结构的动荡导致北美殖民地的危机意识
  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英国自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立法形式确立了议会在英国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英国现代政治制度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与改革。纵观18世纪,英国长期处在政治转型期,政体并没有完全确定下来,君主和议会的政治冲突一直存在;国王并非形同虚设,而是拥有否决议会立法,任免官员,掌管军队等实权。缪赛尔·E.芬纳是著名政治学家,用他的话来说:“(当时)英国的行政机构的运行和议会没有什么关系……议会肯定可以阻止国王为所欲为,但是却不能迫使他听命于议会。”任何权力不受制约必然产生专制和腐败。当时的英国议会选举制度尚未完善,行贿受贿、徇私舞弊之事层出不穷。议会议席被牢牢控制在地主贵族和商业寡头手中。他们控制了议会上、下两院,就等于掌控了国家政治,使议会成为维护其利益的工具。随着市民地位进一步上升,士绅阶层逐渐衰落,政治改革和社会运动不断,当时的政治秩序被严重动摇了。
  总之,由于政治结构激烈摇晃,英国处于比较严重的政治危机中。英属北美殖民地原來对英国政治文明颇为羡慕甚至膜拜。但此时英国的政治危机、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足以令北美震惊:“腐败像一股来势凶猛的洪水,淹没了一切,并成为不列颠永久的国家耻辱。”“如果统治政策就是靠贿赂与腐败,那么国家的贸易与制造业就会被人们所藐视并会遭到肆意践踏……那么人民在各个方面都将遭到压迫铁掌的残酷压榨。”“奢侈、毫无阳刚之气以及贪赃枉法已经达到如此令人震惊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期望其中能产生自由吗?”
  英国的这一状况引发了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危机意识和怀疑态度,从而影响到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殖民政策的判断。这为独立战争埋下了伏笔。   (二)经济因素:征税冲突中的不同立场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为了应付国债向北美征收直接税,北美对此表示反对,喊出了“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其实,在征税冲突中,双方关注的不是税金本身,那些是很少的钱。比如,茶叶由东方进口到英国再出口到北美,由于交了进口税和中间商的盘剥,所以价格很贵。英国便让东印度公司直接运送茶叶到北美销售,省去中间环节的费用,只在北美的港口收一次进口税,保证茶叶价格比走私茶便宜。再如,北美殖民地反对的印花税,只实施了一年就取消了。
  英国关注的只是对殖民地的征税权,要求的是殖民地象征性的服从,在实际利益上,愿意做相当大的让步。但是北美殖民地抗税也并不针对税金本身,他们猜疑英国的任何殖民政策,认为每项政策都会危及殖民地的自治和伤及人民免于暴政干涉的自由。
  (三)認知因素:错误认知导致局势恶化
  对于殖民地的抗争,英国政府的态度是克制、不贸然动武、甚至安抚退让的,只是始终在申明对殖民地的权力。随着事态的发展,英国对北美的抗争越来越不理解。乔治三世疑惑,为什么不列颠政府做了如此大的让步,北美的抗争却变本加厉。他在波士顿倾茶事件爆发后曾言“我极为痛心地知道坏人的煽动又一次把波士顿人拖向如此不可原谅的行动”,并因此决定要施以惩罚。于是,在177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系列立法,企图施压震慑北美殖民地。
  北美殖民地本来也无意革命。《独立宣言》说得很清楚,“为了慎重起见,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应当由于轻微和短暂的原因而予以变更的。过去的一切经验也都说明,任何苦难,只要是尚能忍受,人类都宁愿容忍,而无意为了本身的权益便废除他们久已习惯了的政府”。但是,英国1774年通过的法令在北美产生强烈反响,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怀疑英国政府策划剥夺他们的既已有之的自由。北美殖民地人民认为,如果不选择抗争,他们终将沦为专制的牺牲品。这样的危机心态严重影响了他们对英国殖民政策的判断。第一届大陆会议曾经请愿,要求英国撤回法令,进行政治改革。但是1775年10月,乔治三世亲临议会,宣布调拨军队,前往北美镇压叛乱。英国政府把北美殖民地问题归结于一小部分人的野心作乱,把政治冲突简单化,在事态发展的情况下,又对形势做出误判,实施暴力镇压,致使局势严重恶化。
  综上,尝试从历史解释视角下对历史事件进行解构与重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会存在不同的历史解释。反思传统观点,重构解释视角,有助于学生从中领悟到历史解释的重要性,从而有意识地对史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最终落实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安德鲁·杰克逊·奥肖内西.谁丢了美国:英国统治者、美国革命与帝国的命运[M].林达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 伯纳德·贝林.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M].涂永前,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3] 西蒙·沙玛.英国史[M].彭灵,刘巍,翁家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4] 郑非.帝国的分裂: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 袁传旭.英国议会制的起源和形成[J].书屋,2013(9).
  [6] 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STEM教育理念,以学生熟悉的折纸为研究载体,创设以航天为背景的现实情境,整合我国航天发展历程、平顶点折纸规律和“三浦折叠”的制作等内容,设计和实施《飞翔的数学》一课。由此得到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启示:要关注生活与科学情境,选好研究的切入点;渗透数学知识与方法,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融入工程与技术元素,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STEM教育 综合与实践 折纸 三浦折叠 “6E”
期刊
摘要:主题情境式教学是一种教学主张或理念,有比较显著的特点:整节课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情境,课堂的主要环节都围绕该主题情境展开;在主题情境渐次展开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摩擦力》一课,尝试开展主题式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试探现象;利用好胜生性,试究规律;顺应生长样态,试用所学。  关键词:主题式情境教学 拔河 《摩擦力》  主题情境式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主
期刊
教师如果能独立思考,绝对不可以一道作文题用几十年,而且还是上一代的陈题。  学校一般在开学前就把课本发给学生。会学爱学的学生,在开学前后,早把一册语文书从头翻到尾,他们甚至在开学时就知道,期末时老师会让大家写一篇什么题目的作文。因为缺乏新鲜感,他们激情消退,思维受干扰并“硬化”,一点“意外”也没有,“猜想”也就不需要了。在作文学习方面,“胸有成竹”的优势未必比得上看到新笋破土的惊喜,学生更需要“新
期刊
摘要:组织高二年级的学生重读《智取生辰纲》,对比初中的教学,学生思维能力明显发展,他们阅读积累形成一定的经验,对作品的认识不再流于表面;有比较深入的思考,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关注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审美经验有所提升。  关键词:《智取生辰纲》 重读 学情差异 思维能力  两年前,我在初三年级上过《智取生辰纲》的公开课,后来和高中的同事讨论名著导读时,萌生了在高二年级重上《智取生辰纲》的想法。我想,
期刊
摘要:地理教学要搭建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提升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素养。《人口迁移》一课教学设计以人地协调观的渗透为主线,从三个层面展开,分别为:结合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挖掘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剖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结合我国人口迁移的影响,探究实现人地协调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人口迁移》  作为地理学科的核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的“真境”,即指以语言为能源库,以意旨为原动力,以情思为神经元,三者有机融合,臻至和谐、美好、愉悦的课堂生态。它表现为真教、真学、有境三个显著特征,彰显自然、真切、深沉、韵味四个维度。  关键词:真境 课堂 生态 特征 维度  2017年10月25日,在南通市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专业发展汇报研讨中,戴继华执教汇报课《〈伶官传〉序》,以课堂实践来彰显自己的教学主张——语文课堂应该追求“
期刊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教师应致力于通过课程设计和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建构正确的哲学观念和学科观念。复习课通常为一章或一节所设计,涵盖的知识线索多,不同的知识线索可以承载不同的观念。教学《认识化学变化》复习课,尝试打造观念引领的复习课,使不同的观念在一节课上多样化地呈现,助力学生建构多维的化学学科观念和立体的哲学思辨观。  关键词:学科观念 思辨观 复
期刊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应改变“重知识,轻思维”的教学惯性,结合文本开展多维的高阶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Mysteries solved一课教学,通过表层信息处理,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借助深层信息处理,发展学生的评价思维;在对隐藏信息的处理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英语教学 高阶思维 分析 评价 创造  认知有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逐步发展的特点。高阶思维能力是较高认知水平的心智活动或较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在素读中走向文本深处;其次,教师的目光不能囿于眼前的一篇一课,应由一篇联结多篇,在联读中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最后,要帮助学生选点聚焦,掌握读懂一本书乃至一类书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方法 素读 联读 选点聚焦  统编语文教材具有“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
期刊
摘要:2018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巧妙地将写作融入名著阅读,在考查学生想象能力与情境写作的同时,让名著阅读实至名归。题目与教材衔接紧密,对语文教学有诸多启示:有效落实名著“真阅读”、发挥教材的最大功效、讲解想象的方法技巧、注重读写结合训练、加强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教师要有读书的志趣。  关键词:中考作文命题导向启示  2018年南京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如下:  2018,日新月异的年头;2018,气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