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教学观认为: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思维的发展。笔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论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技巧两方面入手,再通过加强探究之后的反思来升华。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能力;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62-1
一、巧妙地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设计问题情景要选取生活实际中典型的案例。思维来源于问题,问题来源于需要,只有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实际的需要,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动机,盘活学生的思维。如果问题过于远离学生实际,很难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例如:“压强”是初中学生普遍不理解的一个概念,如何成功地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是理解它的关键。笔者考虑到兴趣来源于需要,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研究压强的需要呢?教学中我就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用一个装满书的书包,系上一根宽带一根细带。让学生分别用宽带、细带提起书包。然后提问:提起同一书包对手的压力一样,为什么压力效果不一样呢?这就形成了一个如何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需要,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就自然形成了要表示压力作用效果一定要考虑受力面积的共识,从而为顺利引入压强的概念铺平了道路。
2.设计问题情景要注重可扩展性。问题提出后能否激起学生的持续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如果一个问题过于单一,缺乏深度,学生思考后虽能获得短暂的欣喜,但是难以形成长久持续的兴趣,而思维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的,所以能不能形成持续思索的习惯就是能力培养的首要问题,因此只有选择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深入连续思索才能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例如《苏科版·物理》第十三章《电路初探》第十四章《欧姆定律》就是基于生活实际的典型例子,《电路初探》从观察手电筒入手,了解电路的基本结构;从设计房间电路出发,学习最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结合练习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探求、比较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以小明和小华想设计一调光电灯为探究背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将探究的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依次探讨如何改变灯泡的亮度?
二、提供思维的拐杖,引导学生持续的思考
1.排除相关知识的不足,使学生能持续思考。物理世界是一个复杂的与多学科相关联的领域,作为初中学生很难有足够的背景知识,用于其语言表达,所以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经常是“听听就懂,就是表达不出来”。而现在的教学理念很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所以教师能否及时地提供相关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例如:“探究自行车结构上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的课题,学生往往觉得不是很难,但表达时却又说不清楚,所以一个很好的几乎能总结初中阶段大部分物理知识的课题,往往在学生笨拙的语无伦次的几次尝试表达后,就停止不前,学生最终丧失学习思考的热情,也终将失去一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调查后发现原因出在学生不知道自行车的结构名称上,而这一相关知识不是重要的,根本就没必要让学生调查了解。所以教学时我就配了一幅插图标明了各部分结构名称以及大体功能,并用一段文字描述了骑自行车上坡下坡的过程。果不其然学生再次讨论探究时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时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次教学不仅解决了所有预设的问题,而且还产生了新的问题:能不能利用光学、电学的相关知识给自行车设计附加部件实现各种附加功能呢?课后学生写出了多种设计方案。最终教学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2.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会持续思考。在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如果不了解建立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被动地接受,就不可能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真正掌握物理概念规律,以致于学生在应用物理概念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因此教学中注重物理思维方法的传授至关重要。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控制变量、类比、理论演绎、理想化、数学图像描述法等。其中又以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最重要,几乎贯穿始终。为了让学生能领悟这些思维方法,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彻底地经历为什么要采取和如何采取某种思维方法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探究后的反思,提升学生思考的能力
1.探究后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为什么要如此设计?”由于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以及实验的设计往往来自于经验和灵感。所以一个实验过后往往有些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一些学生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探究活动结束后进行及时的反思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2.探究后超越常规设疑启思,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当学生沉浸在探究成功的兴奋状态时,教师适时提出超越常规的问题,给学生造成思维的障碍,也就创造了一个个思维飞跃的契机。这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效果往往是惊人的。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当学生已掌握常规测定方法后,为使学生知识升华,发展思维,设问置疑:某同学在测电阻时,电压表或电流表突然坏了,如何利用现有器材测定未知电阻的阻值?其实验方法和原理如何?在这个问题中设置了超越常规的条件:一是伏安法需要两个表,现在只有一个电表,如何去完成实验呢?二是进行求异思维,打破常规,变迁思维,联想到测量方法中除了直接测量,还有间接测量、替代测量等。这样,使学生的思维生慧眼,透过重重迷雾洞察一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拓展。
综合上述,人的发展本质上就是思维的发展,因此能否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是检验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能从培养问题意识,提供思维拐杖,加强探究反思三方面入手必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2002(06).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大,2004(05).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能力;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62-1
一、巧妙地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设计问题情景要选取生活实际中典型的案例。思维来源于问题,问题来源于需要,只有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实际的需要,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动机,盘活学生的思维。如果问题过于远离学生实际,很难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例如:“压强”是初中学生普遍不理解的一个概念,如何成功地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是理解它的关键。笔者考虑到兴趣来源于需要,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研究压强的需要呢?教学中我就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用一个装满书的书包,系上一根宽带一根细带。让学生分别用宽带、细带提起书包。然后提问:提起同一书包对手的压力一样,为什么压力效果不一样呢?这就形成了一个如何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需要,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就自然形成了要表示压力作用效果一定要考虑受力面积的共识,从而为顺利引入压强的概念铺平了道路。
2.设计问题情景要注重可扩展性。问题提出后能否激起学生的持续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如果一个问题过于单一,缺乏深度,学生思考后虽能获得短暂的欣喜,但是难以形成长久持续的兴趣,而思维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的,所以能不能形成持续思索的习惯就是能力培养的首要问题,因此只有选择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深入连续思索才能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例如《苏科版·物理》第十三章《电路初探》第十四章《欧姆定律》就是基于生活实际的典型例子,《电路初探》从观察手电筒入手,了解电路的基本结构;从设计房间电路出发,学习最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结合练习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探求、比较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以小明和小华想设计一调光电灯为探究背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将探究的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依次探讨如何改变灯泡的亮度?
二、提供思维的拐杖,引导学生持续的思考
1.排除相关知识的不足,使学生能持续思考。物理世界是一个复杂的与多学科相关联的领域,作为初中学生很难有足够的背景知识,用于其语言表达,所以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经常是“听听就懂,就是表达不出来”。而现在的教学理念很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所以教师能否及时地提供相关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例如:“探究自行车结构上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的课题,学生往往觉得不是很难,但表达时却又说不清楚,所以一个很好的几乎能总结初中阶段大部分物理知识的课题,往往在学生笨拙的语无伦次的几次尝试表达后,就停止不前,学生最终丧失学习思考的热情,也终将失去一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调查后发现原因出在学生不知道自行车的结构名称上,而这一相关知识不是重要的,根本就没必要让学生调查了解。所以教学时我就配了一幅插图标明了各部分结构名称以及大体功能,并用一段文字描述了骑自行车上坡下坡的过程。果不其然学生再次讨论探究时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时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次教学不仅解决了所有预设的问题,而且还产生了新的问题:能不能利用光学、电学的相关知识给自行车设计附加部件实现各种附加功能呢?课后学生写出了多种设计方案。最终教学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2.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会持续思考。在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如果不了解建立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被动地接受,就不可能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真正掌握物理概念规律,以致于学生在应用物理概念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因此教学中注重物理思维方法的传授至关重要。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控制变量、类比、理论演绎、理想化、数学图像描述法等。其中又以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最重要,几乎贯穿始终。为了让学生能领悟这些思维方法,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彻底地经历为什么要采取和如何采取某种思维方法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探究后的反思,提升学生思考的能力
1.探究后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为什么要如此设计?”由于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以及实验的设计往往来自于经验和灵感。所以一个实验过后往往有些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一些学生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探究活动结束后进行及时的反思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2.探究后超越常规设疑启思,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当学生沉浸在探究成功的兴奋状态时,教师适时提出超越常规的问题,给学生造成思维的障碍,也就创造了一个个思维飞跃的契机。这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效果往往是惊人的。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当学生已掌握常规测定方法后,为使学生知识升华,发展思维,设问置疑:某同学在测电阻时,电压表或电流表突然坏了,如何利用现有器材测定未知电阻的阻值?其实验方法和原理如何?在这个问题中设置了超越常规的条件:一是伏安法需要两个表,现在只有一个电表,如何去完成实验呢?二是进行求异思维,打破常规,变迁思维,联想到测量方法中除了直接测量,还有间接测量、替代测量等。这样,使学生的思维生慧眼,透过重重迷雾洞察一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拓展。
综合上述,人的发展本质上就是思维的发展,因此能否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是检验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能从培养问题意识,提供思维拐杖,加强探究反思三方面入手必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2002(06).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大,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