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这个消息带给中国的震撼不亚于8年前的戊戌变法。23岁的宋教仁却不相信清廷真有诚意,当年10月8日他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写下大段日记,议论此事,认定清廷不可能走上开明专制和立宪之路。在他眼中,满清皇族连普通知识也不具备,有的甚至不通汉文,游荡淫乱,依靠他们,中国永世无刷新之一日。到1911年春天,他在《民立报》执笔,更是直接喊出了“宪政梦可醒矣”、“希望立宪者其失望矣”。不是他反对立宪,而是不相信在满清皇族治下会有真立宪。所以,他笃信中国必须经过一场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辛亥革命也可以说是他那一代年轻的留日学生推动的。鲁迅的一句“上野的樱花开了”,让我们想起新兴的邻邦日本对中国的影响,1880年代出生的鲁迅、蔡锷、范旭东、张季鸾、胡政之、蒋介石、汪精卫、阎锡山们那时候都在日本,或习军事、法政、经济,或学医学、化工,救国之志则是一致的。在投身革命的一群人中,更多的人思考的重心只在推翻满清的民族革命上,像宋教仁这样留意政体问题,并有深入研究,旨不仅在破坏,更在于谋永固之建设的人并不多。所以,当革命的大潮一起来,满清之局崩解,他便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今日看他当年政体之主张、政策之主张,条分缕析,清晰有序,与只会拿炸弹、喊口号的志士不一样,难怪他在日记中藐视满清皇族子弟,说他们不识外交如何下手,内政如何下手,实业如何下手,教育如何下手,兵备如何下手,理财如何下手,“皆长安之轻薄儿而已”!
  自1904年亡命日本,他没有放松自我建造,他的努力从他翻译过的这些著述或可窥见一二,《英国制度要览》、《各国警察制度》、《俄国制度要览》、《澳大利匈牙利制度要览》、《美国制度概要》、《比利时 澳匈国 俄国财政制度》、《日本宪法》、《德国官制》、《普鲁士王国官制》等。这些知识的装备,而今看来或许算不得什么,但对于一个长期以来只知子曰诗云、资治通鉴和三国水浒的民族而言,他领略了崭新的近代文明常识,一扇朝着人类公共生活的窗口向他打开了,他看见了完全不同于旧书、旧小说中的一个世界。他也曾想做一个小说家,《红楼夢》激发他的这一心愿,要写一部小说,写尽中国社会之现在状态及将来之希望。最终他以自己的生命书写了“将来之希望”。这希望就是1913年3月18日,他被暗杀前两天在上海演讲时指出的:“今者吾党对于民国,欲排除原有之恶习惯,吸引文明之新空气,求达真正共和之目的,仍非奋健全之精神一致进行不可。……不能因人的问题以法迁就之,亦不能因人的问题以法束缚之。吾人只求制定真正的共和宪法,产出纯粹的政党内阁,此后政治进行,先问诸法,然后问诸人。”这些思想就与我们熟悉的千年不变的“恶习惯”截然不同。
  毫无疑问,宋教仁是超前的,也是孤独的,他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不仅他追求的理想和他的生命一起被折断,真正理解他的政见,能切实体会他对政体问题灼见的人,当时也并不多,即使在他所处的革命党阵营内。百年之后,他依然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感他当年在日本就深刻地感受到了。1906年10月5日,一个万籁俱寂的雨夜,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辗转难眠,窗外雨声时滴他想到孤身一人在异国患病,百感交集,“又思考吾一身究竟结果如何?吾一身结果与吾祖国时势之关系如何?”他又想到自己孤身漂泊海外,所谓朋友虽甚多,而真正志同道合的甚少,“自顾此身,仍是孤怀独行,俯仰天地,恐终侧身无所耳!”想到这里,他一时泪下如雨,几至失声。他当然没想到自己将来的结果,更不知道这一结果与时势、国运的关系。但他对这种孤独感已有深深的领悟。
  相隔仅仅5年,他就亲历了清廷解体、民国诞生,不到30岁的他成了举国瞩目的民国元勋。这一切似乎在他的意料之中,却也在他的意料之外。他对政体问题的思考集中在《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其主张或尚可以商榷,但他“吸引文明之新空气”的努力则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容否定。他的横遭暗杀给中国留下的伤害至深至痛,国运之转移有时竟系于一人之身,这是我们常常无法明白的。中国史上缺乏的就是这样的建设性人物,古老民族总是陷于“原有之恶习惯”中,难以自拔,而“吸引文明之新空气”则难之又难。历史让我们看见的是深深的无奈,即使宋教仁这样的新人物出现了,也是昙花一现,迅速凋谢。以鲁迅的冷峻,他实实在在地看到中国事的难办,“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因此,尤其要珍视不流血的思想资源,宋教仁寻求的就是一条不流血的路,尽管他本人为此而流血。
  每一代人都只能在时代给定的条件下尽力,思想、发声、行动、挣扎乃至牺牲……在无情的时间河流中,我们渐渐看见进化论史观的不可靠,历史总是千回百转、无比曲折的。1890年代出生的胡适之、竺可桢、傅斯年等人有幸到美英留学,学哲学,学科学,学史学,他们大半生致力的也不过是要“吸引文明之新空气”,将这个国家带上一条自我更新的道路。无奈“原有之恶习惯”太深太重了,有时候,往前迈出一步,却要以往后退几步为代价。
  江山无语,唯活在其间的人物代代更新。历史已过去了整整一百年,中国变了,中国没有变,历史就在变与不变之间,我看见的是刻骨铭心的无奈,孤独前行的无奈。
其他文献
绿色能源的成本下降加上政府鼓励,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和公司开始自己生产电力,这一趋势正在威胁主导了130年的电力集中化生产供应模式。  美国电力工业组织爱迪生电力协会在其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警告说,电力行业正在面临“破坏性的挑战”,正如固定电话产业受到移动电话技术的冲击。电力公司担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家庭启用太阳能、风能和其他新能源自行生产电能,他们将失去顾客和收入,与此同时还得继续负担维系庞大电网
期刊
英国正在经历一场青年政治的革命。历史上首次,成千上万学生们由于对“老”政党的失望,正主动寻找替代品。英国独立党和绿党已趁机吸收了大量年轻成员。不论政坛元老们如何轻视这些小孩,部分少年已经在政党的区域组织建设和竞选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所有孩子们很快就会年满18岁、拥有一张选票了。  星期六早上,14岁的乔纳森·伍德(Jonathan Wood)刚刚从一场英国独立党(Ukip)在罗切斯特高街(指
期刊
伊莎贝尔·弗雷尔的小葡萄园已经深刻感受到了氣候变化,它不再是抽象的数据,或科学论文的描述;它不再是遥远的北极熊或太平洋小岛国的生存问题。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正在改变弗雷尔的生活,甚至威胁到她的生存方式,有时候这种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奈让她感到愤怒。  伊莎贝尔·弗雷尔家在法国南部有个小葡萄园,生产有机葡萄酒。和其他葡萄种植者一样,几年前她就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降雨减少,冬天温度
期刊
不管是出于兴趣、好奇还是关心,人类总是观察着其他人类,在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隐私成为人权的基本需求。隐私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本需求,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威胁到个人的隐私。  说到“隐私”,总让人感觉有点不体面,虽然这并非这个词原有的涵义。无非是因为电视里有了真人秀,政治集团相互出卖,等等,最后隐私变成了悄声传播的秘密、秘密策划的阴谋和暗中安排的幽会。可是,虽然有
期刊
“走路也是公益?”当2011年陈坤工作室“东申童画”推出大型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时,很多人无法将行走和公益联系在一起。仅仅过了两三年,行走类公益项目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行走类公益活动既要求参加者付出体力,也需要付出真金白银,为何仍如此受欢迎?以往我对行走类公益的观察,也仅仅是“岸上人”对“游泳者”的远距离旁观,直到今年5月底,才真正体会到其中趣味。  其时,云南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阿拉善SEE生态
期刊
采访杨斌的那个下午,我早早来到约好的咖啡馆“候着”,但她却迟迟没有出现。打电话没接,发短信没回,我试图找到天祥关爱的工作人员,但也还是没法联系上她。一个大活人,就这样平白无故“失联”了。莫非碰到什么麻烦事?一个多小时后,正当我准备放弃采访,起身离开时,电话突然响了,杨斌不停地道歉,说了一个让我哭笑不得的理由:“对不起,我睡过头了。”  采访顺利完成了,我想,其实我的担忧不是毫无理由。因为要做“责任
期刊
一位叫余秀华的诗人,因为《诗刊》微信公号的推荐,忽然在自媒体上走红,并迅速延伸到了公共媒体,一夜之间,网上出现了铺天盖地的诗歌爱好者。有关余秀华的话题,终于跃出了诗歌这一场域,发酵成一个公共事件。早已高度边缘化、缺少读者的诗歌,难得地通过余秀华这样一位诗人,得到了一次社会关注。  但是,众多媒体在热烈评价余秀华的时候,给她戴上的桂冠却并不是“诗人”,而是“农民诗人”,甚至不惜触犯社会伦理规范,以其
期刊
一位大学教授离开自己舒适的公寓,住进了一个经过简单改造的36平方英尺(约3.3平方米)露天垃圾箱,这样简单的生活却让他乐在其中。人生的物质需求到底是多少?  在得克萨斯州休斯顿-蒂洛森大学的女生宿舍后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绿色的垃圾箱。如果不是顶上安装着可滑动倾斜屋顶和一个简单的气象站,如果没有碰到住在里面的大学学院院长杰夫·威尔森,它很可能被当作普通垃圾箱。  威尔森教授选择住在这个垃圾箱里,不仅因
期刊
春节,是一个幸福的节日。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开始放假,孩子们享受着压岁钱和新衣、寒假,背井离乡的人们千里返乡,一顿精心烹制的年夜饭将温暖中国家庭的胃和心。  这个特别的假日,为了家而团聚,因为爱而温馨,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之际,你是否在寻找更不一样的年味?除了获取快乐,你是否还想给予别人快乐?这一次,本刊记者搜罗了春节档的公益“爆款”,让春节在你的公益行动下变得更有意义。  【返乡篇】  和老乡拼车回家
期刊
谷歌可能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高科技公司。坊间有不少谷歌工作环境的传说,多涉及健身房、午餐、按摩这些物质环境。谷歌文化是什么?怎么用人?管理策略如何?这一切,在谷歌做事的中国人,也不怎么介绍。  谷歌可能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高科技公司。坊间有不少谷歌工作环境的传说,多涉及健身房、午餐、按摩这些物质环境。谷歌文化是什么?怎么用人?管理策略如何?这一切,在谷歌做事的中国人,也不怎么介绍。对外界大部分人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