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三种基本战略模式: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展开深入研究。阐述和分析了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概念、特性、优缺点。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国内外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弗里曼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修订本中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谬尔塞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可以分为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在此,仅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以技术创新方式划分的技术创新模式,这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分类方式,至于其他以创新的诱因等标准划分的分类方式在此不作介绍。
一、自主创新模式
所谓自主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创新活动(如图1-1)。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美国Intel公司的计算机微处理器和我国的中文电子出版系统都是自主创新的典型案例。
一般来说,技术创新的企业既是技术上的先锋,又是市场方面的先锋,自主创新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技术与市场两方面的率先性奠定的。当然,在特定情况下,落后企业也可能从事自主创新。比如,在60年代,为了打破技术封锁,增强国防实力和工业基础实力,我们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进行了“两弹一星”和许多重要工业设备及产品的自主创新。要完成一项自主创新,所需要的专门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关键性核心技术,也有辅助性外围技术,复杂的创新更是如此。对某一企业而言,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要独立研究开发其中的所有技术,只要企业独立开发了其中的关键性核心技术,打通了创新中最困难的技术环节,独自掌握了核心技术原理即可,辅助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既可自己进行,也可委托其他企业和组织进行,或通过技术购买解决。
自主创新的优点:由于自主创新是企业长期积累而实现的技术突破,那么,在一段时间内会形成对于新开发技术的自然垄断,如可口可乐诞生一百年来,无数竞争对手试图反求其配方,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这种技术壁垒还可以通过专利保护的形势加以巩固。从法律上确立自主创新者的技术垄断地位,借助专利保护,自主创新企业还可以自己确定是否转让其核心技术,以及向谁转让、何时转让等等,使企业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的发展,仅仅通过转让新技术专利和技术诀窍,自主创新企业就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日本日立公司在国内的技术转让费收入是公司对研究开发投资的4倍。由于其垄断的地位,对于原材料供应和销售等领域都会形成一定的间接垄断,获得超额的利润。
自主创新是当今国家一些成功的大企业为在竞争中取胜经常采用的创新战略,如美国的柯达公司不惜每天投入200多万美元的科研经费,重金聘用2000多明工程师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实现了每3天就有一项新发明的目标,因此,在彩色感光技术领域一直处于先驱者地位。自主创新也给柯达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益,目前,柯达产品已达3万多种,占据美国、加拿大摄影器材市场的90%,欧洲市场的2/3,公司年销售额达100亿美元,纯利在12亿美元以上。美国杜邦公司成立至今190多年来,也始终将“重视研究开发和市场,开发独自的新产品”作为自己的经营哲学,早在1981年,杜邦公司即有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近5000人,其中3500人拥有博士学位。
自主创新也有一定的缺点。首先,自主创新需要巨额的投入,企业要想获得一定的技术突破就要具备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甚至还需要拥有一定的基础研究力量。另外,即使技术发明成功之后,也需要一支强有力的营销力量,为发明的成果打造有效的需求,其次,自主创新具有高的风险性,自主创新所需时间长,自主研发的成功率又很低,根据曼斯菲尔德对美国三家大公司自主创新的调查分析,60%的创新项目通过研究开发能获得技术的成功,只有30%的项目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而最终只有12%的项目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
图1-1 自主创新示意图
二、模仿创新模式
它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创新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反求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秘密,实行对产品的功能与生产工艺的发展与改进等一系列的活动(如图1-2)。纵观世界上市场竞争的格局,我们会发现在许多产品领域中,当今的市场领袖大都并非原来的率先创新者,而恰恰是后来的模仿创新者,日本是模仿创新的典范,如电视机和录像机,虽然是美国企业首创,日本的索尼和松下都是通过模仿,掌握了这些创新产品技术,并对原有产品进行改善,使性能和成本更优于原有创新者的产品,最后,这两家公司却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电视机和录像机的供应商。
模仿创新的优点:模仿创新可以避免高的投入,减少了大量探索性资金,并且可以迅速获取先进技术,利用自主创新者已经创造并培育出来的市场需求,分享创新的超额利润,降低投资风险,规避了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确定性。模仿创新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具有高度的方向性、集中性和针对性,能够免费获得的公开技术或能够以合理价格引进购买到的技术则不再重复研究,无法获得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则集中投资和进行攻关。这种研究开发的投入模式具有投入少、效率高的特点,对模仿创新企业是较为有利的。
其次,从市场投入看,率先创新的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开拓新产品市场的广告宣传,这种投入一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很强的外溢效益,因其广告宣传中相当一部分必须是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引导和对消费知识的普及宣传。如微波炉刚刚上市时,消费者对其功能、作用缺乏了解,對其微波辐射存在畏惧心里,害怕会有损健康,为了教育引导消费者,率先创新企业Raytheon公司曾投入巨额的广告宣传资金。很显然,这样的宣传教育费用投入,其受益者决非率先创新企业自身,在相当程度上其效益将由模仿跟进的企业所得。而模仿创新者由于晚进入市场,因而可充分享受率先创新者新市场开拓的溢出利益,可节约大量的公益性资金投入,而集中投资于自己产品品牌的宣传,这对模仿创新产品的成功是十分有利的。
模仿创新的缺点:首先企业在获取率先创新者的技术时,很可能遇到技术壁垒,除了反求困难等自然壁垒外,还可能会遇到法律保护的壁垒,率先创新的企业往往会申请专利保护,这将阻碍模仿创新的发生,另外一个严重的局限就在于有可能形成技术依赖,由于模仿者在技术方面仅是被动的适应,没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在市场中,又没有牢固的营销渠道,有可能对率先创新者形成技术依赖。况且由于企业的惰性,当企业已经慢慢习惯于这种被动的汲取时,企业就会越来越放松自己的研究开发能力,长此以往,企业渐渐的丢失了研发能力,当技术获取困难时,甚至很难得到模仿技术的时候,企业的生存能力就会降低,甚至最后退出市场的舞台。
图1-2 模仿创新示意图
三、合作创新模式
合作创新指合作双方或多方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进行资源结合开展的技术创新(如图1-3)。资源以共享或互补的形式结合,创新利益互惠,风险共担。这种技术创新模式使得企业通过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合作来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的组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缩短创新周期。日本企业的合作创新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以日本信息产业为例:1966—1980年日本企业在办公设备和计算机产业有9个合作创新项目。其中,超级计算机合作项目从1981—1989年持续了9年时间,其目标是开发一种具有高速度运算能力,具有特殊应用价值的计算机。这一项目主要由国立电子技术实验室和各参与企业的实验室完成的。
图1-3 合作创新示意图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国内外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弗里曼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修订本中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谬尔塞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可以分为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在此,仅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以技术创新方式划分的技术创新模式,这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分类方式,至于其他以创新的诱因等标准划分的分类方式在此不作介绍。
一、自主创新模式
所谓自主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创新活动(如图1-1)。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美国Intel公司的计算机微处理器和我国的中文电子出版系统都是自主创新的典型案例。
一般来说,技术创新的企业既是技术上的先锋,又是市场方面的先锋,自主创新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技术与市场两方面的率先性奠定的。当然,在特定情况下,落后企业也可能从事自主创新。比如,在60年代,为了打破技术封锁,增强国防实力和工业基础实力,我们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进行了“两弹一星”和许多重要工业设备及产品的自主创新。要完成一项自主创新,所需要的专门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关键性核心技术,也有辅助性外围技术,复杂的创新更是如此。对某一企业而言,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要独立研究开发其中的所有技术,只要企业独立开发了其中的关键性核心技术,打通了创新中最困难的技术环节,独自掌握了核心技术原理即可,辅助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既可自己进行,也可委托其他企业和组织进行,或通过技术购买解决。
自主创新的优点:由于自主创新是企业长期积累而实现的技术突破,那么,在一段时间内会形成对于新开发技术的自然垄断,如可口可乐诞生一百年来,无数竞争对手试图反求其配方,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这种技术壁垒还可以通过专利保护的形势加以巩固。从法律上确立自主创新者的技术垄断地位,借助专利保护,自主创新企业还可以自己确定是否转让其核心技术,以及向谁转让、何时转让等等,使企业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的发展,仅仅通过转让新技术专利和技术诀窍,自主创新企业就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日本日立公司在国内的技术转让费收入是公司对研究开发投资的4倍。由于其垄断的地位,对于原材料供应和销售等领域都会形成一定的间接垄断,获得超额的利润。
自主创新是当今国家一些成功的大企业为在竞争中取胜经常采用的创新战略,如美国的柯达公司不惜每天投入200多万美元的科研经费,重金聘用2000多明工程师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实现了每3天就有一项新发明的目标,因此,在彩色感光技术领域一直处于先驱者地位。自主创新也给柯达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益,目前,柯达产品已达3万多种,占据美国、加拿大摄影器材市场的90%,欧洲市场的2/3,公司年销售额达100亿美元,纯利在12亿美元以上。美国杜邦公司成立至今190多年来,也始终将“重视研究开发和市场,开发独自的新产品”作为自己的经营哲学,早在1981年,杜邦公司即有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近5000人,其中3500人拥有博士学位。
自主创新也有一定的缺点。首先,自主创新需要巨额的投入,企业要想获得一定的技术突破就要具备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甚至还需要拥有一定的基础研究力量。另外,即使技术发明成功之后,也需要一支强有力的营销力量,为发明的成果打造有效的需求,其次,自主创新具有高的风险性,自主创新所需时间长,自主研发的成功率又很低,根据曼斯菲尔德对美国三家大公司自主创新的调查分析,60%的创新项目通过研究开发能获得技术的成功,只有30%的项目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而最终只有12%的项目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
图1-1 自主创新示意图
二、模仿创新模式
它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创新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反求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秘密,实行对产品的功能与生产工艺的发展与改进等一系列的活动(如图1-2)。纵观世界上市场竞争的格局,我们会发现在许多产品领域中,当今的市场领袖大都并非原来的率先创新者,而恰恰是后来的模仿创新者,日本是模仿创新的典范,如电视机和录像机,虽然是美国企业首创,日本的索尼和松下都是通过模仿,掌握了这些创新产品技术,并对原有产品进行改善,使性能和成本更优于原有创新者的产品,最后,这两家公司却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电视机和录像机的供应商。
模仿创新的优点:模仿创新可以避免高的投入,减少了大量探索性资金,并且可以迅速获取先进技术,利用自主创新者已经创造并培育出来的市场需求,分享创新的超额利润,降低投资风险,规避了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确定性。模仿创新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具有高度的方向性、集中性和针对性,能够免费获得的公开技术或能够以合理价格引进购买到的技术则不再重复研究,无法获得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则集中投资和进行攻关。这种研究开发的投入模式具有投入少、效率高的特点,对模仿创新企业是较为有利的。
其次,从市场投入看,率先创新的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开拓新产品市场的广告宣传,这种投入一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很强的外溢效益,因其广告宣传中相当一部分必须是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引导和对消费知识的普及宣传。如微波炉刚刚上市时,消费者对其功能、作用缺乏了解,對其微波辐射存在畏惧心里,害怕会有损健康,为了教育引导消费者,率先创新企业Raytheon公司曾投入巨额的广告宣传资金。很显然,这样的宣传教育费用投入,其受益者决非率先创新企业自身,在相当程度上其效益将由模仿跟进的企业所得。而模仿创新者由于晚进入市场,因而可充分享受率先创新者新市场开拓的溢出利益,可节约大量的公益性资金投入,而集中投资于自己产品品牌的宣传,这对模仿创新产品的成功是十分有利的。
模仿创新的缺点:首先企业在获取率先创新者的技术时,很可能遇到技术壁垒,除了反求困难等自然壁垒外,还可能会遇到法律保护的壁垒,率先创新的企业往往会申请专利保护,这将阻碍模仿创新的发生,另外一个严重的局限就在于有可能形成技术依赖,由于模仿者在技术方面仅是被动的适应,没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在市场中,又没有牢固的营销渠道,有可能对率先创新者形成技术依赖。况且由于企业的惰性,当企业已经慢慢习惯于这种被动的汲取时,企业就会越来越放松自己的研究开发能力,长此以往,企业渐渐的丢失了研发能力,当技术获取困难时,甚至很难得到模仿技术的时候,企业的生存能力就会降低,甚至最后退出市场的舞台。
图1-2 模仿创新示意图
三、合作创新模式
合作创新指合作双方或多方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进行资源结合开展的技术创新(如图1-3)。资源以共享或互补的形式结合,创新利益互惠,风险共担。这种技术创新模式使得企业通过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合作来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的组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缩短创新周期。日本企业的合作创新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以日本信息产业为例:1966—1980年日本企业在办公设备和计算机产业有9个合作创新项目。其中,超级计算机合作项目从1981—1989年持续了9年时间,其目标是开发一种具有高速度运算能力,具有特殊应用价值的计算机。这一项目主要由国立电子技术实验室和各参与企业的实验室完成的。
图1-3 合作创新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