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玛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用大量的篇幅和同情的泪水着意刻画的女主人公,潘金莲是我国作家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仅用区区两万字的笔墨匆匆带过,并且用否定的眼光加以鄙视的“淫妇”。两人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美有着不同的追求,但两者都是因为婚外恋情而最终导致悲剧的命运。本文将通过对人物存在境遇的分析,来探究福楼拜和施耐庵在对待女性态度上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关键词】福楼拜 施耐庵 女性 价值观
拿《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与我国四大名著《水浒传》里的女性形象潘金莲进行比较,绝不是空穴来风。虽然两人所处的国度、时代不同,但都拥有美貌和不凡的气质,有着相似的命运定数:都处在婚配不当的境遇之中;都通过婚外恋来寻找感情的寄托,都和三个男人有过来往——爱玛的周围是包法利、罗道尔夫和莱昂。潘金莲有武大郎、情人西门庆和小叔子武松;都因砒霜而结束生命。尽管表面上看来两者有如此多的共性,但是由于时代、社会环境以及作者个人思想观念的巨大差异,从而导致了两位作家对其笔下的主人公的态度和价值观背道而驰,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一、《包法利夫人》:温柔地抚摸女性的创伤
包法利夫人是追求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牺牲品。她善良美丽,敢于追求自己的欲望,嫁给了乡村医生查理;然而循规蹈矩平庸的生活让爱玛并不满足,她先后与两个情人交往,她追求爱情,却最终对爱情的憧憬幻灭。
1、关于婚外恋的题材,法国文学史上不乏先例,如卢梭的《新爱洛伊斯》和普来沃的《曼侬·勒斯戈》。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为何会超越前人,并成为举世名作?原因在于福楼拜塑造女性形象具有真实性,作者满含热情的去塑造爱玛的形象,完全忠于现实的本来面目去表现她的人生,“作者的创造是和生活一样的真实,和生活一样的符合;这种真实是永在的,普遍的,艺术的最高成就便在追求小我以外的永在普遍的事实。”;“他的人物的经验,在他想象的真实上,就成了他自己的经验……他的人物成了他的真我。”①所以福楼拜向别人讲:“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根据我来的。”甚至他借用罗道尔夫的话“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来暗示自己的观点。包法利夫人,这个浪漫的偷情女,既不是妖女,更不是圣女,而是一个“现实活中的女人”(福楼拜语),一个充满复杂的不朽的文学形象。以至于在读过《包法利夫人》后,反观静照,会发现其实很多人不就是包法利夫人的化身吗?对纯真世界的遐想,对爱情的幻想,浪漫的情怀,不满足现实的蠢蠢欲动和焦躁的心灵,虚荣的物质财富观念,肉体欲望的无止境,难道不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真实的写照?正因如此真实,这一人物形象才会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
尽管作品批判了庸俗的浪漫主义,但作者对爱玛的悲剧命运仍然保有深刻的同情。他批判社会,险恶的布店老板勒内放高利贷逼爱玛于死地,龌龊的公证人趁爱玛走投无路趁火打劫要占有她的身体,肤浅的药剂师郝麦挤兑包法利医生而抬高自己,最终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十字勋章。爱玛死后被世人指责,但是那些无耻之徒,却冷眼旁观,没有任何的廉耻之心,这个结局作者不动声色,却饱含着作者对现实社会尔虞我诈,卑鄙无耻行径愤怒的斥责。福楼拜说过:“就在此刻,同时在20个村庄中,我的可怜的包法利夫人在那里忍受苦难,伤心饮泣。”显然福楼拜把爱玛看做受侮辱伤害的女性,对她的创伤深切的体恤,他冷静的剖析爱玛这个悲剧女子的心理,他又满怀着对爱玛的同情,批判地画出一幅浮世绘。
2、福楼拜不仅对女性有着同情和理解,而且对女性身上所具有的某些品质持欣赏的态度,在他的笔下,还可以感受到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男女平等的價值观念。
对爱玛而言,她的一生是追求理想爱情的一生,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追求令人激动的爱情,爱玛怀着对爱情美好的期望嫁给了包法利,在婚姻的不如意中,她不甘于平庸,而是勇敢追求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在对莱昂的爱情中,她表现出激情,大胆,狂热。哪怕罗道尔夫和莱昂只把她当做玩物,被他们抛弃,她对爱情的追求没有因此而放弃。从爱情的萌发到爱情的破灭,爱玛一直处在对爱情不懈追求的道路上,直到最终面临死亡时也表现出了这种一无畏惧的坦然。“现代女性主义者认为:妇女从来没有构成一个封闭而独立的社会;她们只是男人统治下的集团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集团中,她们处于次要地位。”②福楼拜这位十九世纪的男性作家,犀利地洞察到了男女社会的不平等,通过描绘爱玛的内心活动,充分展示爱玛心理变化的全过程,揭示了女性最隐秘的内心世界,以爱情为基础的性爱观,反映了女性共同的心态,充分表现了女性自身的生命欲求。李健吾评价爱玛与《包法利夫人》时说“她的悲剧和全书的魅力在于她的反抗意识和对生命的无休止的追求。”③勇敢、进取、狂热、大胆和执着,具有现代女性的特征,表现为女性意识觉醒,追求两性平等的价值观,这为在当时的很多女性所缺乏。
福楼拜在塑造爱玛形象时,既不偏激,又饱含极大热情和怜悯之心,对女性的创伤细腻温柔的抚慰,刻画出了一个不断追求理想爱情,毫不压抑自己真实欲望,一个真诚,勇敢,而具有普遍性的“现实中的女人。”
二、《水浒传》:对女性形象的审美错位
潘金莲应该是施耐庵写得最为成功的一个女人,虽然她在角色中死了,但却是戏剧舞台文学作品中不朽的形象,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见仁见智的对其争论不休,潘金莲就是这样一个鲜活的女性形象。不过也深刻的反映着一个事实:“大家一致公认的是,《水浒传》里的潘金莲实在太坏了,恶妇形象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到了兰陵笑笑生写《金瓶梅》的时候,偏偏再度挑中潘金莲当一女主角,这无疑又强化了潘金莲千古第一淫妇,恶妇的臭名。”④潘金莲在人心目中恶的形象之所以根深蒂固,这与施耐庵在塑造女性时的价值倾向有很大关联。评论界将《水浒传》视为“反女性”的文本,尤其是施耐庵描写女性时流露出的鄙视乃至仇恨的态度,相对于福楼拜的女性价值观而言则大相径庭,值得一番探究。 1、男性附庸,社会地位卑微
小说第二十四回潘金莲粉墨登场,首先《水浒传》对于潘金莲的态度主要是厌恶与痛恨的,对于武松却充满赞美。潘金莲,原本作为一个仕女,身份低下,因为不肯依从大户的纠缠,而惹恼于他,遂被卖给了人称“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面对外貌的悬殊,年龄的差距,“她仍选择了“宁做人贩妻子,不做主人妾”。其骨气和婚姻自主的追求是值得肯定和尊重的。”⑤日子得过且过,直到武松的出现,唤起了她心中蠢蠢的欲动,武松这般英雄人物自然在她心中产生巨大涟漪,美女爱英雄,“我嫁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对爱情和美的事物的追求本符合人之常情,但作者对潘金莲的态度依然是否定的。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女人是祸水,是男权社会的威胁,她们虽美丽多情,但因为行为有违封建伦理道德,最终逃脱不了悲剧下场。施耐庵对这种女性最为痛恨。从封建伦理观念出发,在社会结构不平等的基础上,《水浒传》明显宣扬的是性别歧视的观念。女子终其只能是男人们的陪衬、附庸。
2、形象失真,走極端化
《水浒传》中,在交代潘金莲出身之后,写道:“这婆娘倒诸般好,为头的爱偷汉。”一开始就定了仇视和贬低她的基调。从诗句来看,这种反讽意味更是明显:“金莲容貌更堪题,笑蹙春山八字眉。若遇风流清子弟,等闲云雨便偷期。”“眉似初春柳叶,常含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风情月意。……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跌乱。”⑥从这可以看出作者明褒暗贬的口气,带有贬义的色彩,影射她的躁动不安,风流本性。尽管施耐庵刻画她风姿绰约,容貌姣好,但却不是从正面加以刻画,愈是描画她的美,愈是视她为红颜祸水,以至于最后走了极端,饱含愤恨,使之成为一个谋杀亲夫的狠毒女人。这种设定的“恶”一直贯穿作者的笔下。“在中国的封建观念中,‘万恶淫为首’,女子只要沾上‘淫’字就会堕人万劫不复的深渊,遭人唾骂,可人们从不去辨别何为情,何为淫,更不会去追问女人们为何去‘淫’?从丈夫那里得不到情爱与温存,她们所遭的冷遇,所受的压抑,所怀的孤独,所感的苦闷,施耐庵则毫不关心,只顾挥舞着‘戒淫’的大棒把她们一棒打杀了事。”(魏崇新〈《水浒传》:一个反女性的文本〉)
施耐庵塑造的反面人物都因带刻意性而使人物走向极端化,以至于使女性的形象塑造过于偏激,要坏就坏到了极点。其实看看整个故事,不难发现,潘金莲始终是被动的。她遇到的所有人都在用一种威逼利诱的方式来对待她,从西门庆的引诱,王婆的恐吓,再到武大郎的威胁,一步步把她逼上绝路。她要么屈服,要么反抗。她追求幸福,但是无法挣脱社会奴役和束缚着的枷锁,封建社会强加给潘金莲一个不得不接受的命运:她要争取幸福和自由只能选择走极端化。作者在尝试塑造女性形象过程中,片面的夸大了她的“淫”,把创痛简单归结于潘金莲自身,他对女性的贬低和仇视从属他那个时代局限的价值观,在塑造人物时不免走向极端,可以说施耐庵对女性形象有一种错误的审美定位。
综上所述,在《包法利夫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现代性的女性意识的萌发,一种肯定自我价值,反对男权世界的坚定呼声,追求两性平等的愿望充溢于字里行间;福楼拜在创作中超越了自己的性别身份,站在女性的立场去体察女性,对女性表现出同情、理解、欣赏和批评的态度;然而施耐庵由于身处的时代和作者封建男权思想的局限,在塑造潘金莲时并没有体现出女性形象的色彩,使女性失去了真实的性格,造成女性地位的遽然下降,可以说施耐庵对塑造女性形象的尝试是不成功的。
参考文献
①③李健吾:《福楼拜评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66、82、100
②波伏瓦 著,王友琴 等译:《女人是什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393-394
④潘知常:《说〈水浒〉人物》[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9)
⑤胡丽,《〈水浒传〉中女性地位的下降》[J].《理论观察》,2006(6)
⑥施耐庵:《水浒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202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关键词】福楼拜 施耐庵 女性 价值观
拿《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与我国四大名著《水浒传》里的女性形象潘金莲进行比较,绝不是空穴来风。虽然两人所处的国度、时代不同,但都拥有美貌和不凡的气质,有着相似的命运定数:都处在婚配不当的境遇之中;都通过婚外恋来寻找感情的寄托,都和三个男人有过来往——爱玛的周围是包法利、罗道尔夫和莱昂。潘金莲有武大郎、情人西门庆和小叔子武松;都因砒霜而结束生命。尽管表面上看来两者有如此多的共性,但是由于时代、社会环境以及作者个人思想观念的巨大差异,从而导致了两位作家对其笔下的主人公的态度和价值观背道而驰,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一、《包法利夫人》:温柔地抚摸女性的创伤
包法利夫人是追求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牺牲品。她善良美丽,敢于追求自己的欲望,嫁给了乡村医生查理;然而循规蹈矩平庸的生活让爱玛并不满足,她先后与两个情人交往,她追求爱情,却最终对爱情的憧憬幻灭。
1、关于婚外恋的题材,法国文学史上不乏先例,如卢梭的《新爱洛伊斯》和普来沃的《曼侬·勒斯戈》。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为何会超越前人,并成为举世名作?原因在于福楼拜塑造女性形象具有真实性,作者满含热情的去塑造爱玛的形象,完全忠于现实的本来面目去表现她的人生,“作者的创造是和生活一样的真实,和生活一样的符合;这种真实是永在的,普遍的,艺术的最高成就便在追求小我以外的永在普遍的事实。”;“他的人物的经验,在他想象的真实上,就成了他自己的经验……他的人物成了他的真我。”①所以福楼拜向别人讲:“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根据我来的。”甚至他借用罗道尔夫的话“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来暗示自己的观点。包法利夫人,这个浪漫的偷情女,既不是妖女,更不是圣女,而是一个“现实活中的女人”(福楼拜语),一个充满复杂的不朽的文学形象。以至于在读过《包法利夫人》后,反观静照,会发现其实很多人不就是包法利夫人的化身吗?对纯真世界的遐想,对爱情的幻想,浪漫的情怀,不满足现实的蠢蠢欲动和焦躁的心灵,虚荣的物质财富观念,肉体欲望的无止境,难道不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真实的写照?正因如此真实,这一人物形象才会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
尽管作品批判了庸俗的浪漫主义,但作者对爱玛的悲剧命运仍然保有深刻的同情。他批判社会,险恶的布店老板勒内放高利贷逼爱玛于死地,龌龊的公证人趁爱玛走投无路趁火打劫要占有她的身体,肤浅的药剂师郝麦挤兑包法利医生而抬高自己,最终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十字勋章。爱玛死后被世人指责,但是那些无耻之徒,却冷眼旁观,没有任何的廉耻之心,这个结局作者不动声色,却饱含着作者对现实社会尔虞我诈,卑鄙无耻行径愤怒的斥责。福楼拜说过:“就在此刻,同时在20个村庄中,我的可怜的包法利夫人在那里忍受苦难,伤心饮泣。”显然福楼拜把爱玛看做受侮辱伤害的女性,对她的创伤深切的体恤,他冷静的剖析爱玛这个悲剧女子的心理,他又满怀着对爱玛的同情,批判地画出一幅浮世绘。
2、福楼拜不仅对女性有着同情和理解,而且对女性身上所具有的某些品质持欣赏的态度,在他的笔下,还可以感受到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男女平等的價值观念。
对爱玛而言,她的一生是追求理想爱情的一生,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追求令人激动的爱情,爱玛怀着对爱情美好的期望嫁给了包法利,在婚姻的不如意中,她不甘于平庸,而是勇敢追求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在对莱昂的爱情中,她表现出激情,大胆,狂热。哪怕罗道尔夫和莱昂只把她当做玩物,被他们抛弃,她对爱情的追求没有因此而放弃。从爱情的萌发到爱情的破灭,爱玛一直处在对爱情不懈追求的道路上,直到最终面临死亡时也表现出了这种一无畏惧的坦然。“现代女性主义者认为:妇女从来没有构成一个封闭而独立的社会;她们只是男人统治下的集团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集团中,她们处于次要地位。”②福楼拜这位十九世纪的男性作家,犀利地洞察到了男女社会的不平等,通过描绘爱玛的内心活动,充分展示爱玛心理变化的全过程,揭示了女性最隐秘的内心世界,以爱情为基础的性爱观,反映了女性共同的心态,充分表现了女性自身的生命欲求。李健吾评价爱玛与《包法利夫人》时说“她的悲剧和全书的魅力在于她的反抗意识和对生命的无休止的追求。”③勇敢、进取、狂热、大胆和执着,具有现代女性的特征,表现为女性意识觉醒,追求两性平等的价值观,这为在当时的很多女性所缺乏。
福楼拜在塑造爱玛形象时,既不偏激,又饱含极大热情和怜悯之心,对女性的创伤细腻温柔的抚慰,刻画出了一个不断追求理想爱情,毫不压抑自己真实欲望,一个真诚,勇敢,而具有普遍性的“现实中的女人。”
二、《水浒传》:对女性形象的审美错位
潘金莲应该是施耐庵写得最为成功的一个女人,虽然她在角色中死了,但却是戏剧舞台文学作品中不朽的形象,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见仁见智的对其争论不休,潘金莲就是这样一个鲜活的女性形象。不过也深刻的反映着一个事实:“大家一致公认的是,《水浒传》里的潘金莲实在太坏了,恶妇形象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到了兰陵笑笑生写《金瓶梅》的时候,偏偏再度挑中潘金莲当一女主角,这无疑又强化了潘金莲千古第一淫妇,恶妇的臭名。”④潘金莲在人心目中恶的形象之所以根深蒂固,这与施耐庵在塑造女性时的价值倾向有很大关联。评论界将《水浒传》视为“反女性”的文本,尤其是施耐庵描写女性时流露出的鄙视乃至仇恨的态度,相对于福楼拜的女性价值观而言则大相径庭,值得一番探究。 1、男性附庸,社会地位卑微
小说第二十四回潘金莲粉墨登场,首先《水浒传》对于潘金莲的态度主要是厌恶与痛恨的,对于武松却充满赞美。潘金莲,原本作为一个仕女,身份低下,因为不肯依从大户的纠缠,而惹恼于他,遂被卖给了人称“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面对外貌的悬殊,年龄的差距,“她仍选择了“宁做人贩妻子,不做主人妾”。其骨气和婚姻自主的追求是值得肯定和尊重的。”⑤日子得过且过,直到武松的出现,唤起了她心中蠢蠢的欲动,武松这般英雄人物自然在她心中产生巨大涟漪,美女爱英雄,“我嫁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对爱情和美的事物的追求本符合人之常情,但作者对潘金莲的态度依然是否定的。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女人是祸水,是男权社会的威胁,她们虽美丽多情,但因为行为有违封建伦理道德,最终逃脱不了悲剧下场。施耐庵对这种女性最为痛恨。从封建伦理观念出发,在社会结构不平等的基础上,《水浒传》明显宣扬的是性别歧视的观念。女子终其只能是男人们的陪衬、附庸。
2、形象失真,走極端化
《水浒传》中,在交代潘金莲出身之后,写道:“这婆娘倒诸般好,为头的爱偷汉。”一开始就定了仇视和贬低她的基调。从诗句来看,这种反讽意味更是明显:“金莲容貌更堪题,笑蹙春山八字眉。若遇风流清子弟,等闲云雨便偷期。”“眉似初春柳叶,常含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风情月意。……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跌乱。”⑥从这可以看出作者明褒暗贬的口气,带有贬义的色彩,影射她的躁动不安,风流本性。尽管施耐庵刻画她风姿绰约,容貌姣好,但却不是从正面加以刻画,愈是描画她的美,愈是视她为红颜祸水,以至于最后走了极端,饱含愤恨,使之成为一个谋杀亲夫的狠毒女人。这种设定的“恶”一直贯穿作者的笔下。“在中国的封建观念中,‘万恶淫为首’,女子只要沾上‘淫’字就会堕人万劫不复的深渊,遭人唾骂,可人们从不去辨别何为情,何为淫,更不会去追问女人们为何去‘淫’?从丈夫那里得不到情爱与温存,她们所遭的冷遇,所受的压抑,所怀的孤独,所感的苦闷,施耐庵则毫不关心,只顾挥舞着‘戒淫’的大棒把她们一棒打杀了事。”(魏崇新〈《水浒传》:一个反女性的文本〉)
施耐庵塑造的反面人物都因带刻意性而使人物走向极端化,以至于使女性的形象塑造过于偏激,要坏就坏到了极点。其实看看整个故事,不难发现,潘金莲始终是被动的。她遇到的所有人都在用一种威逼利诱的方式来对待她,从西门庆的引诱,王婆的恐吓,再到武大郎的威胁,一步步把她逼上绝路。她要么屈服,要么反抗。她追求幸福,但是无法挣脱社会奴役和束缚着的枷锁,封建社会强加给潘金莲一个不得不接受的命运:她要争取幸福和自由只能选择走极端化。作者在尝试塑造女性形象过程中,片面的夸大了她的“淫”,把创痛简单归结于潘金莲自身,他对女性的贬低和仇视从属他那个时代局限的价值观,在塑造人物时不免走向极端,可以说施耐庵对女性形象有一种错误的审美定位。
综上所述,在《包法利夫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现代性的女性意识的萌发,一种肯定自我价值,反对男权世界的坚定呼声,追求两性平等的愿望充溢于字里行间;福楼拜在创作中超越了自己的性别身份,站在女性的立场去体察女性,对女性表现出同情、理解、欣赏和批评的态度;然而施耐庵由于身处的时代和作者封建男权思想的局限,在塑造潘金莲时并没有体现出女性形象的色彩,使女性失去了真实的性格,造成女性地位的遽然下降,可以说施耐庵对塑造女性形象的尝试是不成功的。
参考文献
①③李健吾:《福楼拜评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66、82、100
②波伏瓦 著,王友琴 等译:《女人是什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393-394
④潘知常:《说〈水浒〉人物》[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9)
⑤胡丽,《〈水浒传〉中女性地位的下降》[J].《理论观察》,2006(6)
⑥施耐庵:《水浒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202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