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负面报道中的角色建构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y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负面消息报道中,媒体不仅仅是事件的“报知者”、“解读者”,同时也是社会的“监督员”。本文从2014年“河南高考替考”事件出发,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角色的建构,论述媒体在消息报知者、事件解读者、舆论监督与反思者三者角色上的具体表现及其呈现的不足,包括消息延报影响传播、来源单一无法深度分析、本地监督力量弱等。
  【关键词】负面消息高考替考媒介角色建构
  媒体一直以来把负面消息当成是敏感消息,处理起来也是小心翼翼。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负面消息正面报道做法,很少会对其进行深度报道或者专题报道。然而,当前媒体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用以前处理负面报道的手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这是因为,新媒体环境下,大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事件,官方消息源已经不是大众了解事件的唯一消息源。这种情况下,媒体在负面报道中一定要有正确的媒介角色观,发挥媒体的正作用。本文以媒体对2014年“河南高考替考”72小时内的报道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各媒体关于“替考”报道的内容分析媒体在负面消息传播中的角色形象及表现,进而由表及里发掘出隐藏在各媒体日常运作中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河南高考替考”事件
  2014年6月17日中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播出《高考场上的神秘“考生”》,新闻报道曝光过了高考枪手替考的利益链。一时间,关于高考作弊的报道层出不穷。新京报网6月18日发表文章《高考作弊手段逐年升级橡皮指纹膜成“秘密武器”》,分析了高考作弊的“高科技化”发展道路,对历年来高考在作弊工具包括2014年河南杞县高考用的指纹膜等科技“产品”进行了报道。央视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对“河南高考替考”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并且对替考“行业”的运作、人员组织、家长联系等环节进行了暗访报道。多家媒体包括新华网、网易等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在新浪微博上对#河南高考替考#的讨论成为最热话题之一。
  媒体和全社会的目光投向了河南,受众批评高考的不公平、河南高考监管漏洞时。此时,网络上尤其是微博上出现了另一种声音,他们认为,替考可能只是个别行为,河南杞县出现替考并不能上升到对整个河南省高考的怀疑。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报道有诋毁河南考生的嫌疑,是对河南人的不尊重。也有人站出来为河南考生称赞,认为河南人数多,分数线高于其他省份,考生压力大,因此能真正靠自己能力进入大学的学生不论是三本还是重本,都是值得尊重的。这种声音大部分来自河南本地的学生群体,包括大学生、本次参加高考的学生等。
  二、“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中三种媒体角色
  1、信息报知者
  “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地把宣传当做新闻媒介首要的,或者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功能。而现在,中国新闻界已达成一个基本共识:虽然不同的新闻媒体在功能定位上有不同的侧重,但从整体上看,新闻媒介以向社会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作为其生存前提,或者说,社会需要新闻媒介,首先就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①在“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中,媒体无疑是消息报知者。
  6月17日中午,中央电视台对河南杞县高考替考作弊事件进行了报道。当天下午,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在官网上发布《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关于中央电视台<高考长上的神秘“考生”>报道的情况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强调了该部门对报道的事件高度重视并迅速采取行动,在《说明》中还对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其相关情况进行了说明。事情发生的72小时内,该网站没有公布任何有关此方面的消息。
  河南省教育厅在17日19时55分转发了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发布的《说明》,19日15时27分发表信息《关于杞县、通许县高考替考事件调查进展情况的说明》,对调查结果包括涉嫌的主考、监考、中介、考生、替考者等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此外,河南教育厅还通过官方微博@河南教育发表内容,18日发表《关于媒体报道开封高考替考事件的情况说明》;19日14时04分发表《关于杞县、通许县高考替考事件调查情况的说明》,内容与网站公布一致;18时43分,发表《关于查处高考替考事件所做主要工作》,较为详细列举了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招办、省公安厅、开封市委、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对该事件的重视。河南高考替考事件曝光72小时里,相关部门对此事的报道总计不过10条。之后多数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大多援引了以上两个官方消息源。
  各个媒体对“河南高考替考”事件进行了报道,新华网在18日发表《新华视点:127名“枪手”击中替考之乱》,文章对河南杞县等地替考舞弊案进行了评论,就是高考监管漏洞、追逐利益、畸形需求等原因让号称“史上最严”的高考漏洞百出。
  负面事件发生后,官方消息在权威信息来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作为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官方与公众进行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媒体理应发挥信息报知者的角色。事件发生后,官方应该积极与媒体进行沟通发布消息,充分利用媒体传播官方消息,站在事件舆论的最高点,防止谣言的传播。虽然,有关负责部门在看到央视报道的第一时间里就发表了有关事件的权威信息以及官方立场的权威报道。可是,这样的报道量很少。而且官方消息少也会让媒体的消息报知者角色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2、事件解读者
  手机、微博等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权威媒体需要对事件进行及时跟踪报道事态的最新演化发展,并将这些消息报道给受众,实现对事件的全态描述。在“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中,河南教育厅发布公告,“经公安机关积极侦查,截至18日晚,杞县、通许县已经调查控制了23人(其中:5名学生家长,1名媒体报道中出现的豫BQW665车主兼司机,1名主考、12名监考和4名起中介作用的教师共17名教师)。目前23人中已有9人供述承认涉案。已核实通许县、杞县疑似被替考生4人,其中通许县1人,杞县3人。对于两县的全部监考人员也在继续排查。”对替考者如何“瞒天过海”躲过高考身份确认等种种疑问并没有做详细解释。
  这些疑问没有得到解答,不但没有对事件本身的解决起到解释和解读的作用,媒体引用官方消息源信息进行报道反而增加了事件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公众对河南高考甚至是全国高考监管的怀疑。对事件的疑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围绕替考可以逃过指纹监测的系列疑问。这包括替考者的身份、替考背后的组织者与利益链、涉嫌的考生与家长、监考老师等问题的疑问。当然这还涉及到了法律层面的疑问;第二,围绕“河南替考”的疑问。包括为什么杞县等个别地方的作弊要波及到整个河南省的高考、其他省份没有涉及高考作弊等疑问。媒体在事件中应该对这些疑问进行积极的解读,适时化解疑问,用理性和法律等措施解决问题。可是,媒体的报道不但没有让“拨开云雾见青天”,反倒让事件扑朔迷离,媒体也在这迷雾中迷失了解读者的角色。此外,媒体无法发挥权威性解读的原因还在于消息来源的单一化。消息来源的单一化,无法提供一个相互论证的平台,大多数媒体将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和河南省教育厅网站信息作为主要或者是单一消息源。   3、舆论监督与反思者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媒体所持有的监督手段对社会实行的一种监督,它在处理负面消息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中,媒体面临的监督内容和对象呈现几个方面:第一,高考作弊现象背后涉及到法律的权威、社会的法制精神。笔者认为这是媒体对公安等社会职能部门层面的监督,涉及到社会职能部门正常发挥监督。第二,危机中官方行为、措施的监督。官方的措施是否有效也将直接影响事态的发展。官方作为事件的主角,理应接受媒体的监督。
  从最初事件的曝光、官方对事件的态度、信息公布中的用语、在事件中领导对事件的态度等这些都应该被置于舆论监督之下。可是在这次事件中,有关负责部门没有利用好媒体开展好舆论监督,即使在@河南教育微博上,也只是对事件情况进行了说明,并没有对事件进行评论。反倒是外地和中央级的媒体在事件中发挥了异地监督的优势。
  异地监督虽然对负面消息具有监督批评的作用,可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地信息制度的缺失,舆论监督制度的不完善。我们不得不说,媒体在此次事件中反思式的监督作用有些差强人意。
  结语
  从上述角色分析中可以发现,在负面消息报道中,媒体角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官方的迟钝影响了媒体消息报知,在事件发生后的72小时,体现官方立场的新闻稿件不足10篇,而在网络上,仅新浪微博对事件的评论数量超过500条,其他网站例如网易等对事件的报道数量也不少;第二,事件解读者角色缺席、缺位。具有权威性的官方消息发布内容及数量少不足以消除事件的不确定性,官方及媒体迟迟未能对事件中的种种疑问做出深刻解读。另外,消息来源的单一也让权威性解读缺失;第三,在对公众情绪疏导工作中仍存在不足,媒体对替考事件的报道引起了公众的恐慌与愤怒,可是对一个群体(河南人)的心理极其情绪并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不少河南人甚至认为自己的尊严受到了破坏,因此官方、媒体与公众三者之间的交流模式还值得进一步协商;第四,官方在负面消息中被动接受监督,官方消息的透明化还有待提高;第五,新媒体环境下,尤其是网络背景下,媒体的舆论监督机制有待完善,不少人会借助网络发泄情绪,因此,媒体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正确引导舆论,发挥舆论监督者角色也面临着新问题。
  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不断影响着负面消息中的消息传播方式和沟通格局。本文提出了在负面消息报道中媒体的信息报知者、事件解读者、舆论监督者三种基本角色,并没能穷尽媒体在事件中的角色。笔者认为,媒体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体功能的演化、社会的发展、公众媒体素质的提高,媒体在事件中的角色变化也应更加丰富多样。□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3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交网络媒体的兴起,在QQ空间说说、微信、微博和贴吧等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点赞行为,网友们借助点击大拇指或者红心按钮这一便捷动作来表达对于信息内容的复杂态度。如今,“点赞族”已经遍布各大社交平台,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任何现象的流行化都有其原因,“点赞”之所以在极短时间内成为一种风潮,为大家所接收和使用,与现今网络的快餐文化环境以及人类复杂的社交心理不无关联,正是碎片化的交流环境和人际互
【摘要】以父职参与为特色的亲子类节目近年来火爆荧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不在于探讨父职参与对儿童教育的积极作用,而在于通过对几档亲子节目的解读,对“儿童”、“成长”、“教育”等既有观念进行教育社会学的反思,分析以如此这般形式呈现的亲子教育,为我们理解教育提供了怎样的视角。  【关键词】父职参与 教育 儿童 媒体建构,  近两年,《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多档以父职参与为特色的亲子真人秀节目,通过
【摘 要】当下,各类音乐综艺选秀节目,已经成为电视媒体建构品牌的支点。但是,在人们艺术审美和收视趣味不断升级、变化的情况下,音乐秀节目要获得受众的看好和认同越来越难。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却是一个例外,在短期内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本文围绕《中国好声音》的运作机制对节目特点进行分析。认为该节目“真音乐,真声音”的基本定位,给大众提供了最真实和平民化平台的运作理念,精心策划和建构双向沟通的运作机制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个出色的记者要用眼睛认真观察,搜集材料,充分吸收信息,在采访过程中恰当处理信息,准确把握主线,挖掘出新闻中最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现场采访 新闻敏感 新闻价值  我们许多同仁都在抱怨,如今观众的口味是越来越刁,越来越难满足了。当然,现在是信息高速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大量新闻信息,所以观众看中的已不仅仅是新闻事实本身,而主要是新闻中的亮点。那么,如何满足观
【摘 要】本文以笔者在南方某省两个镇的调查资料为依托,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农民意见表达中的四种困境。沉默的螺旋效应、媒介表达渠道的堵塞、意见领袖的位移、政府“守门人”的干扰是造成农民意见表达中四种困境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农民 意见表达 传播困境  一、已有研究回顾  2012年冬,笔者曾在南方某省两个镇进行过两次村民换届选举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各村村民对政府管理、当地教育状况等拥有较
【摘 要】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经济已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新闻和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一道成为都市类报纸的报道重点。本文以《铜陵日报·铜都晨刊》为例,从贴近性、服务性和本地性入手分析了经济新闻报道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经济报道 贴近性 服务性 本地性  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经济已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新闻和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一道成为都市类报纸的报道重点。但经济新闻和民生新闻
本报讯(记者:李跃波、宋艺)7月1日上午,安徽新媒体集团在肥挂牌成立。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副省长谢广祥为新媒体集团成立揭牌并启动新版《安徽手机报》上线。  组建安徽新媒体集团是我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我省主流媒体的重要举措。新媒体集团是经省委批准,由省委宣传部主管、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出资并主办的国有大型文化企业,整体
星期天早上,我起得非常早,知道我为什么起这么早吗?告诉你吧,我要学洗衣服,帮妈妈减少一些负担,好让妈妈多休息一下,因为我已经长大了!  到了卫生间,我不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急得我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妈妈看见了,便问:“你要干什么呀?”我轻声说:“我要洗衣服。”“你不会洗,等你长大了,你再洗吧。”妈妈说道。“我已经9岁了,我长大了,可以洗自已的衣服了。”妈妈看着我坚决的样子,说:“好吧,
【摘要】灾难新闻属于突发事件新闻中的重要类型,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主流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意象和比兴等文学写作手法。新闻文本实质上是文字符号的排列组合,本文以人民日报对鲁甸地震的报道为例,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我国主流媒体灾难报道中的文学手法进行分析,探讨语言符号的象征性所指与新闻客观性要求的本质关系。  【关键词】符号学灾难报道意象比兴  灾难新闻属于突发事件新闻中的重要类型,在我国的新闻实践
【摘 要】现代社会媒介网络高度密集,新媒体快速发展,公众政治参与度提高,这些都对新一届领导人的形象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选取了《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分析归纳了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客观性策略”,试以另一种方式解读美国媒体对涉华议题的报道特点,这既是检验中国对外传播效果的一种方式,也为新一届领导人形象塑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领导人媒介形象 美国媒体 议程设置 客观性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