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中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朗读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也可以增强课文的形象性和立体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课文的画面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获得审美享受。笔者从正确认识朗读的意义与作者入手,对中专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朗读的意义与作用
(一)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通过高水平老师的范读或是录音朗读.能够起到以声传情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产生好奇感和探索欲望,从而主动地去读文章;同时老师高水平的范读和录音朗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技巧性,具有一种美感,让学生有模仿的欲望,从而主动地进行朗读训练,这种欲望实际上就是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感觉器官是相互沟通,共同对大脑形成刺激的。人在工作、学习当中,参与的器官越多,大脑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受到的刺激就越深刻。拿默读和朗读进行比较,默读时,我们只用跟睛看书,大脑受到刺激比较单一,强度比较弱,容易产生遗漏和差错:朗读则不一样,它不仅需要眼睛看,而且需要开口诵读,肉眼的参与形成了视觉的刺激,口腔的参与让书面文字变成有声语言,通过耳朵达到刺激听觉神经的效果,与此同时,口腔肌肉组织运动起到了兴奋大脑皮层的作用,身体各大器官同时运转,共同刺激大脑,大大增加了刺激的强度和准确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朗读有利于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
听、说、读、写是语文最基本的能力,四者融为一体,互相促进。“读”不仅是四种语文基本能力中的一部分,而且可以促进其他三种能力的提高。就“听”而言,人在朗读时,第一个听到声音的是自己,声音由耳朵传入大脑,大脑对信息迅速地判断并反馈,对读错的地方和处理不当的地方及时予以更正,长期的朗读训练能使人的听觉系统更加敏捷。就“说”而言,朗读是培养口语的有效途径。朗读是一种对词汇的积累和训练的过程,读得多了,烂熟于心,于是名家之语也就成了自家之言。同时,朗读可以增强表达能力,使学生克服口语交际中某些障碍。其三,形式多样的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自信心。就“写”的能力而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朗读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从作品中认识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产生创作的欲望与冲动。
二、培养中专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一)以情激情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并且在外界刺激下能够引发出来。语文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朗读的热情。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创设融合的情感氛围,创设“如沐春风”一般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唤发出学生对生活、对祖国、对学习的热爱。从而爱上朗读并一发而不可收拾。
(二)制订朗读教学的可行性计划
什么样的文章朗读、什么样的文章不朗读、怎样朗读、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应有清晰的计划,精选朗读材料,一般说来诗词、散文宜多朗读,既有助于学生领会其精妙之处,又能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因为在专注而放声的朗读中,学生会感到其语言之美、内含之美、情感之美、精神之美,心灵受到震撼,情思得到升华,于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由混顿走向清晰。
(三)教师范读
名师出高徒,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要有高超的朗读技巧与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朗读这一环节,运用较高超的朗读手段,示范性地读课文,感染和诱发学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只有在课堂上教师以声传情地范读,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情境,使教师、学生、课文作者三者产生感情共鸣,才能激发出教与学的双重积极性,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进行激情澎湃、振奋昂扬的范读,教《乡愁》时进行低徊怅婉、缠绵悱恻、轻曼悠长的范读等,都足以感染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深入其中,踊跃朗读与探究吟诵。
(四)习得技巧
这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范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掌握朗读要领,领会朗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实提高。教师应抓住讲读文章的时机,下大力气指导学生朗读。朱光潜先生曾经指出:“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语文教师就应像朱先生指出的那样,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细节,注意通篇的文脉、气势;不仅要读出文章语言的特色。还要读出情感来,即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避免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而难以进入角色的学生腔。在文学作品中,准确、传神的音色处理,哪怕是三言两语也能生动地勾勒出人物的轮廓来。如《雷雨》中周朴园突然认出眼前这个人竟是侍萍时的对话:“(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不是我要来的。”“谁指使你来的?”“(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怨愤)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短短几句。展现了两个不同的形象:周朴园急躁心切,冷酷自私。严厉斥问;鲁侍萍悲愤不平,自尊自强,痛苦辩白。二人心态各异,朗读时应把握这一点。对周应语速急促,由扬转抑,一副恶狠狠相;对鲁则语速稍缓,由抑转扬,体现她的痛楚。这样处理,学生获得了深切的感受。
(五)利用多媒体营造朗读气氛
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的朗读更具有表现力,也更能使学生享受到朗读的愉悦。教学时有目的地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
总之,语文教师就是要冲破现状束缚,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努力开创职专语文学习“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新局面。
一、朗读的意义与作用
(一)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通过高水平老师的范读或是录音朗读.能够起到以声传情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产生好奇感和探索欲望,从而主动地去读文章;同时老师高水平的范读和录音朗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技巧性,具有一种美感,让学生有模仿的欲望,从而主动地进行朗读训练,这种欲望实际上就是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感觉器官是相互沟通,共同对大脑形成刺激的。人在工作、学习当中,参与的器官越多,大脑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受到的刺激就越深刻。拿默读和朗读进行比较,默读时,我们只用跟睛看书,大脑受到刺激比较单一,强度比较弱,容易产生遗漏和差错:朗读则不一样,它不仅需要眼睛看,而且需要开口诵读,肉眼的参与形成了视觉的刺激,口腔的参与让书面文字变成有声语言,通过耳朵达到刺激听觉神经的效果,与此同时,口腔肌肉组织运动起到了兴奋大脑皮层的作用,身体各大器官同时运转,共同刺激大脑,大大增加了刺激的强度和准确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朗读有利于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
听、说、读、写是语文最基本的能力,四者融为一体,互相促进。“读”不仅是四种语文基本能力中的一部分,而且可以促进其他三种能力的提高。就“听”而言,人在朗读时,第一个听到声音的是自己,声音由耳朵传入大脑,大脑对信息迅速地判断并反馈,对读错的地方和处理不当的地方及时予以更正,长期的朗读训练能使人的听觉系统更加敏捷。就“说”而言,朗读是培养口语的有效途径。朗读是一种对词汇的积累和训练的过程,读得多了,烂熟于心,于是名家之语也就成了自家之言。同时,朗读可以增强表达能力,使学生克服口语交际中某些障碍。其三,形式多样的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自信心。就“写”的能力而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朗读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从作品中认识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产生创作的欲望与冲动。
二、培养中专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一)以情激情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并且在外界刺激下能够引发出来。语文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朗读的热情。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创设融合的情感氛围,创设“如沐春风”一般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唤发出学生对生活、对祖国、对学习的热爱。从而爱上朗读并一发而不可收拾。
(二)制订朗读教学的可行性计划
什么样的文章朗读、什么样的文章不朗读、怎样朗读、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应有清晰的计划,精选朗读材料,一般说来诗词、散文宜多朗读,既有助于学生领会其精妙之处,又能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因为在专注而放声的朗读中,学生会感到其语言之美、内含之美、情感之美、精神之美,心灵受到震撼,情思得到升华,于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由混顿走向清晰。
(三)教师范读
名师出高徒,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要有高超的朗读技巧与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朗读这一环节,运用较高超的朗读手段,示范性地读课文,感染和诱发学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只有在课堂上教师以声传情地范读,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情境,使教师、学生、课文作者三者产生感情共鸣,才能激发出教与学的双重积极性,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进行激情澎湃、振奋昂扬的范读,教《乡愁》时进行低徊怅婉、缠绵悱恻、轻曼悠长的范读等,都足以感染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深入其中,踊跃朗读与探究吟诵。
(四)习得技巧
这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范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掌握朗读要领,领会朗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实提高。教师应抓住讲读文章的时机,下大力气指导学生朗读。朱光潜先生曾经指出:“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语文教师就应像朱先生指出的那样,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细节,注意通篇的文脉、气势;不仅要读出文章语言的特色。还要读出情感来,即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避免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而难以进入角色的学生腔。在文学作品中,准确、传神的音色处理,哪怕是三言两语也能生动地勾勒出人物的轮廓来。如《雷雨》中周朴园突然认出眼前这个人竟是侍萍时的对话:“(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不是我要来的。”“谁指使你来的?”“(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怨愤)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短短几句。展现了两个不同的形象:周朴园急躁心切,冷酷自私。严厉斥问;鲁侍萍悲愤不平,自尊自强,痛苦辩白。二人心态各异,朗读时应把握这一点。对周应语速急促,由扬转抑,一副恶狠狠相;对鲁则语速稍缓,由抑转扬,体现她的痛楚。这样处理,学生获得了深切的感受。
(五)利用多媒体营造朗读气氛
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的朗读更具有表现力,也更能使学生享受到朗读的愉悦。教学时有目的地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
总之,语文教师就是要冲破现状束缚,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努力开创职专语文学习“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