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管理须防“泛人性化”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长从小就宠爱子女,社会环境所处不同也就带来社会风气不同,虽然手机方便了家长与学生的联系,但却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
  一、对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的管理态度
  鉴于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十分严重,湖北黄冈中学、上海市仙霞中学等名校率先下达了手机封杀令——严禁学生在校佩戴手机。我校政教处也明确规定:严禁学生在校佩带手机,发现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一律收缴暂由政教处保管,学期结束后由本人领回。
  此项举措赢得大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广泛支持。他们普遍认为,手机的视频、聊天、上网、下载、发短信、玩游戏等功能已远远超过了中学生的使用范围,它应该是成年人使用的娱乐工具,把它交给辨别是非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好奇心强、贪玩心大、正处在学习知识关键时期的中学生,耽误了他们的学习,断送了他们的前程。
  但是,在随后执行此项规定过程中也发现,由于没有相关政策作指导、没有明确法律做后盾,政教处也好、班主任也好,往往只能是对学生通过说理来管理,管理无法落到实处。据了解,全校几乎有约90%的学生拥有手机,把手机带到学校的约有50%。有部分学生采取把手机随时带在身边的方式来逃避政教处的检查,并且认为政教处对学生寝室以安全检查的名义检查他们的手机、刀具等物品是没有人情味,缺人情味的体现。
  其中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引起我的关注:随着手机的普及和手机使用人群的增多,家长也好,教师也好,对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现象都似乎越来越呈现出见怪不怪和理解并赞成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有逐年增多的发展态势。即便是教师人群中,也有部分人认为学校管理应与时俱进,更多地体现人性化,对学生在校园里使用手机现象和学校的“人性化教育”硬生生地扯上了非常紧密的关系。
  二、从学生在校园里使用手机现象看人性化教育
  不可否认,“人性化”成为教育领域当下一个热门的词,人们言必提“教育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显然也由原来的物(分数)到现在的人(师生),由原来的“点”(学业成绩)到现在的“面”(全面发展),由原来的静态(结果)到现在的动态(过程)。必须肯定,这是一种进步。
  但是,在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除了“在校园里使用手机”这样一种现象外,还有这样一些现象存在:晨练要取消,让学生多睡一会——学生太累了;学生上课可以打盹,教师可不能管——这是尊重人的正常生理现象;对学生做作业抄袭或考试作弊,教师也不要批评——做不出考不出参考一下很正常;总之,对学生中的一些违纪行为不能干预,唯唯诺诺,滋生一种“你容忍我,我容忍你”的人际关系——这是“人性化教育”或者称之为“人性化管理”。我认为,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人性化”观点和措施,是一种泛人性化,其本质恰恰是动物化而非人性化。因为,放任人的缺点,纵容人的恶习,便是对人性的践踏。或者说在我们过份包容了一些人的不自觉行为的同时,我们也在泯灭某些人最起码的公正权力,使一些非人性的东西在“人性”的掩盖下迅速滋长起来。这样的“人性化”便是“动物化”。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人的动物性上。
  从教师的角度再来分析一下,保护和扶助学生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职责,这种职责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良知,更重要的还是国家教育责任的具体担当者。然而,保护和扶助对一个教师来说绝对不是纵容溺爱迁就和放任。因为教育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一个人起初只是一个具有生物属性的个体,只是当这些自然生物属性在个体的社会发展中获得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形式时,个体才会转化为个人。这个社会化的过程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顺利完成。学校和教师就是最主要的外力。同时,社会化的过程更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
  因此,我认为对未成年的学生的引导和要求在其走向自律之前,必定会带来某种强制性,其存在不仅合理而且十分必要。同样,用所谓“人情味”代替必要的教育,实际上是对“以人为本”的曲解。“人性化”教育应建立在讲规则的基础之上,对讲规则的人进行人性化教育,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对不讲规则的人进行人性化教育,不仅管理者遭遇尴尬,也是对不守规则者的不负责任。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人性化是前提,规则是保障,相辅相成,兼而有之,和而不同。只有这样,学校教育才会井然有序,朝气蓬勃。
  人性需要锻造,需要涵养,需要提升,需要境界。在人性面前,要分清善恶,分清真假,分清美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遵循人性的环境,才是真正的尊重人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先依法行事,在讲原则的前提下去落实、细化、检查、评比、总结、反馈,在这一系统过程中灵活体现人性。所以,人性化教育绝不是口号,也不是什么招牌,应该是行为,应该是过程,应该是境界,应该是品位。最后才能赋予它内涵上的意义,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关注到每一个生命的质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教育”。
  我们不能以“人性化”的名义,在尊重人的生理运行规律的同时,破坏了为更好地发展自身而必需的成长规律;不能在维护人的自尊的同时,忽略了人直面自身问题的勇气;不能在倡导宽容的同时,将它异化为纵容。教育要完成的是人的社会化,而不是人的动物化。人的社会化就意味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敢的取舍,这才是理性和务实的态度。
其他文献
为推进成都华区红花学校《“三疑”问题导学课堂模式》和大邑县北街小学《“121”情趣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促进两校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城乡教育互动交流质量,4月29日红花学校和北街小学,在大邑县北街小学举行了“聚焦课堂教学,促进研究融合——北街小学和红花学校数学同课异构活动”。成华区教育局和进修校领导张英、唐浩、李晓静、吕守藩,大邑县教育局领导全程参与该项活动。  在为期一天的活动中,通过“选
期刊
门源地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拔3900多米的达坂山下。远近闻名的“百里花海”旁边,就是孔庆菊所在的门源县第二中学。学校不大,但在门源山区却很有名气,与这名气一起被人们传播和称颂的,就是这里的语文教研组组长孔庆菊老师。  孔庆菊,一位农家出身的中学藏族女教师,为了当地各民族的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在青海省最北端的祁连大山中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了20多个春秋。一个个家境困难的孩子,在“孔妈妈”的资助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渗透着中国人的哲理和智慧。孕育了中华民族勇于奋斗、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凝结成中国特有的国民性,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创造激情。  东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苏轼的一生,虽然命运多舛,但成就众多。特别是在他谪居黄州期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可以说是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930年前,黄冈人民的热情和淳朴,给了他厚爱和灵感,使他在文
期刊
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可见,学习就是一个“以质疑始、以释疑终”的过程,其关键就是如何在“疑”字上下工夫。  本学期,本人所在学校大力推进“三疑”课堂导学模式——它以“疑”为核心,以“质疑、探疑、解疑”为主线,历经“尝试探疑、合作探疑、深层探疑和拓展迁移”等步骤,通过问题的驱动及教师的“引导”,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
期刊
教育是充满生机和灵性的鲜活过程,教育涌动着生命之流,绽放着成长之花,展现着智慧之境,培植着理性之魂。……在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内,有一所以幸福教育闻名的学校——蒲江中学实验学校。这是一所堪称奇迹的学校,建校短短7年,却蜚声全国,成为教育部“全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首批项目学校,荣获“首届中国当代特色学校”、“四川省川派名校”、“成都市新成长型学校”、“成都市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称
期刊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和幼儿思维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幼儿一般用语言进行思维,同时也运用语言把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一般来讲思维能力混乱的幼儿,语言表达也缺少条理性;思维能力强的幼儿,语言表达也顺畅自然。发展语言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小班时期正是幼儿口语发展的时候,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加强培养幼儿学说普通话,丰富幼儿的词汇,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幼儿的口语能力
期刊
一、课题研究的成效与反思  1.促进了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我们通过叙述性观察记录、符号性行为观察、成长档案、阶段性统计分析、学期统计分析、幼儿个案的专项分析、期初和期末幼儿发展对照后的终结性评价、全体幼儿发展状况的班级评价等对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评价和分析发现,通过生态式教育与蒙台梭利教育相融的策略和方法的实施,混龄班级里形成了交往、合作、自主学习
期刊
随着本科院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大力扩招,导致了近年来普通职业教育大专院校招生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薄弱,有一定动手能力,普遍没有学习兴趣。致使在上课时学生出现走神、打瞌睡、交头接耳、玩手机等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觉得有两点影响比较大:第一,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差,不能主动学习;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或内容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职业院校,也引起了教师们对高效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谆谆告诫全党“打铁还需自身硬”,发人深省。“打铁还需自身硬”既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忧患,也是对实现“中国梦”的承诺,更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学校校长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执行办学理念的主心骨和领头雁,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执行者。这只队伍的战斗力强弱,决定了学校能否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一、坚定信仰,打造思想过硬的团队  学校是教书育人、培养社
期刊
因夫妻感情不和,L两岁时母亲就离家出走一直未归,从小由不识字的奶奶一手带大。父亲为养家一直出海打渔,回家的频次按月计算,即便回家也只是留下生活费就匆匆离开。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加上生性顽皮,L小学时就养成了随意旷课的习惯。升入初中,学习骤然紧张,难度成倍增加,L的学习成绩下滑特别严重,旷课更是变本加厉,想不想上学看心情,心情不好时旷课最多长达一周。  身为班主任,L未按时到校我自然要和她的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