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换句话说,滴滴出行如此大体量的平台平均每位用户一年在滴滴出行支出不到600元,每月不足50元,而2021年第一季度中出行市场客单价在24元左右,何况是其他小平台。领域优势削弱、市场格局重塑、头部玩家走下神坛……这对整个行业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好是坏,还有待时间考量。
更为重要的一点,由于出行行业的特殊性,网约车监管政策,会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悬在所有人的头上。
网约车难敌传统出租车?
最开始,网约车以便利经济、快速实惠等多重优势力压出租车等出行方式,尤其是“烧钱”补贴阶段,有时候滴滴出行的费用便宜到与公交车齐肩,网约车司机动辄月薪过万元,也使这项自由职业成为中年人逃离职场压力的不错选择。
不得不承认,2015年到2016年那波网约车大乱斗,时至今日还是用户与司机共同怀念的一段时光。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如果司机师傅在想起当初每天几个小时就能月入过万元的经历时,这句狄更斯在《双城记》的经典语录似乎最为合适。
如今,最好的时代悄然过去,留下的局面似乎不太好看。2019年2月,打车成功率平均下降了7%,31个省会与直辖市出行数据显示,超过50%的城市在2019年打车成功率明显下降,节假日的情况更甚。相反地,出租车在一线城市对市场的把控更强。
2020年国庆节前夕,网约车打车成功的概率不超过60%,以滴滴出行为代表,当日“滴滴崩了”“滴滴回应系统崩溃”等多个热门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累计阅读量高达8 000多万。
有媒体曾经做过测试,高峰时段从北京国贸到8公里之外的朝阳大悦城,滴滴出行快车的价格是30元,同时同路出租车的价格是25元。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现在网约车平台派车等待时间越来越久,某些小平台高峰期的等待时间超过30分钟更是家常便饭。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我国网约车司机人数达到3809万,可平台之间的司机流动率也常年在60%以上。第一批网约车司机有人月入3万元到4万元,补贴逐步停了以后,现在全国司机月均收入在6000元以下。
涨价和打车难成了影响用户体验的最大问题的同时,网约车司机的收入不升反降,出行平台们却也没有盈利。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不符合商业逻辑的局面呢?数据往往最有说服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从2019年到2025年,由出租车、网约车、顺风车构成的中国四轮出行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7.5%,整体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过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出租车市场将继续占领54%的市场份额,依然为其中最大的细分市场。
我国相关部门的数据也显示,传统出租车的客户量占整体出租车客运量的70%以上,全国出租车日订单量在5000万上下,一年客运量达348亿人次。与之相比,2019年滴滴出行国内网约车日单量在2400万单左右,网约车日订单量不足出租车日订单量一半。
潮水退去,新兴的网约车,似乎并没有打败传统出租车,却开始面临“内卷”了。这与我们想象的剧本不一样,实在令人遗憾。
《滴滴出行》下架,机会来了?
其实,早在2018年,网约车市场就没有了往日的荣光,以往年平均增长率都在70%以上,但2018年突然下降至25%。有媒体统计过,顶峰时期,资本有高达近千亿元流向到出行领域,到2018年的数额却寥寥无几。但竞争却一年比一年残酷。
2018年宝马注册宝马出行,2019年1月,腾讯连续申请了多个与出行相关的商标,比如腾讯出行、腾讯打车等,吉利汽车推曹操专车,长城汽车推出欧拉出行,上汽集团推出享道出行,宝马推出即行出行,江淮汽车背后站的是和行约车……
高端网约车一度被行业视为一个突破点, 2018年12月,宝马在成都正式开启了宝马即时出行高端网约车服务,奔驰和吉利则提前两个月联手推出了耀出行,同样主打高端专车出行服务。
时至今日,也未掀起什么浪花。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7月,中国网约车用户就已经达到了3.08亿人,到2019年6月,这个数字达到4.04亿人,但是此后一年多时间,用户规模开始出现下滑趋势,2020年6月,用户规模下降到3.4亿人,并且还有持续下降的可能性。
在疲惫的市场背景下,依旧激战不停,如何寻找下一步的增长点十分重要。
当年曾经被滴滴出行打败的Uber,却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Uber将业务重心正在从出行转移到外卖上,2020年,其移动业务收入从上年的107.07亿元降至60.89亿元,外卖业务收入则从14.01亿元增至39.04亿元。到2021年第一季度,外卖业务收入占比已达到60%。
滴滴出行也曾经试图进入外卖领域,但效果令人失望,毕竟美团和饿了么一直牢牢把控着这一市场,其他网约车玩家想要做得比滴滴出行更好,难度颇大。
如今,《滴滴出行》下架后,競争对手们觉得超越的机会来了,资本觉得投资的机会来了,似乎整个行业的机会来了。但出行行业,真的有这么多的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