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翻译领域,讲求“信”“达”“雅”,要求在翻译中两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完全对等,但是在实际翻译中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旨在讨论如何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动物谚语中的等效翻译,强调了在翻译作品中等效翻译的重要性,取得对译文的“信”。
[关 键 词] 语用;等效翻译;动物谚语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133-01
随着英语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语用学的迅速发展,与其他理论相结合产生了新的研究意义。本文将语用学同翻译理论中的等效翻译相结合,以动物谚语为例,从语用学关注利用语言和外部环境来表达意义,达到翻译等效。
一、语用学与翻译
随着语用学和翻译的迅速发展,两者之间产生了交集,都旨在研究怎样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表达句式和思维不同,让两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翻译说话者的意图,并非等同的语言形式,听话者需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职业、文化等因素进行推理,最终实现交际者之间的交际意图。
二、以动物谚语为例的语用等效翻译实例分析
语用等效是指从语用学角度探讨翻译的实际问题。语言翻译会涉及译者的文化背景、習惯用语等。有时需要在翻译完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增译,有时却需要将说话者的意图隐含在字面意思中,达到意会的效果。谚语作为民族文化的积淀和载体,内涵丰富,充分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只有理解两种语言共同的语用意义,才能达到翻译的等效,准确地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
第一种是不同的动物表达同一种语用意义。在中文里有“爱屋及乌”但我们翻译为Love me love my dog.用狗来指代乌鸦。例如,英语中用mouse 指代中文中的狡兔三窟。兔子和老鼠含有相同的语用意义。“兔子不吃窝边草”在英语中用狐狸捕猎很远来形容,但都表达人很狡猾。再比如,What can you expect from a pig but a grunt.英语用猪来比喻,而在中文中我们用的是狗,但是二者都表达人说话不沾边,不靠谱。A drowned rat落汤鸡。英语中的落水老鼠和汉语中的落汤鸡有相似的语用意义。Lion in the way.在汉语中翻译为“拦路虎”而不能直译为“拦路狮”。Black sheep.在汉语中翻译为“害群之马”而不能直译为“黑羊”。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在英语中让狐狸养鹅,我们意译为引狼入室。
第二种是用不同的动物表达与人相关的谚语。这类谚语含有相同的语用意义,用不同的字面表达。例如,Cats hide their claws. 知人知面不知心。掩耳盗铃在英文中我们用猫来指代人,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 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暗指人要衣装,马要鞍。A crow is never the whiter for washing herself often. 用乌鸦来暗指人的脾气秉性很难改变。Dog does no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同时不操戈。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用狗来形容人,意指每个人都有走运的一天。以上诸多例子表明有很多关于动物的谚语实质上是在形容人,不同的翻译形式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所以有些翻译在中英翻译中是相通的。
第三种是运用具体的概念表达抽象的意义。例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我们意译成是一举两得。Don’t ride the high horse. 勿摆架子。所以翻译时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再比如我们表达语用意义达到目的的途径很多可以说杀猫的办法很多,除了用黄油噎死它。There are more ways of killing a cat than by choking it with butter.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按字面意思是说给狗一个坏名声,然后绞死它。但我们结合文化会背景会翻译成谗言可畏,欲加之罪,何患无辞。All cats are grey in the dark.按字面意思是说所有在黑暗中的猫是灰色的,在实际翻译中应当译为人在出名时看起来差不多。
由于翻译是一种语言艺术,虽然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做到时刻的等效翻译很难,而将语用学原理运用到翻译实践中,注重不同文化中相同的语用意义,依然可以完成等效的翻译。动物在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代表意义,所以在翻译中不能直译,但是我们可以用相同的语用意义进行翻译,达到翻译等效。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从文化背景、知识背景、固定习语等因素来考虑原文,兼顾两种语言的文化环境,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3.
[2]何自然.语用学与翻译[J].外语教学,1992(1):19-25.
[3]李占喜.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研究[M].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2007.
[关 键 词] 语用;等效翻译;动物谚语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133-01
随着英语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语用学的迅速发展,与其他理论相结合产生了新的研究意义。本文将语用学同翻译理论中的等效翻译相结合,以动物谚语为例,从语用学关注利用语言和外部环境来表达意义,达到翻译等效。
一、语用学与翻译
随着语用学和翻译的迅速发展,两者之间产生了交集,都旨在研究怎样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表达句式和思维不同,让两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翻译说话者的意图,并非等同的语言形式,听话者需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职业、文化等因素进行推理,最终实现交际者之间的交际意图。
二、以动物谚语为例的语用等效翻译实例分析
语用等效是指从语用学角度探讨翻译的实际问题。语言翻译会涉及译者的文化背景、習惯用语等。有时需要在翻译完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增译,有时却需要将说话者的意图隐含在字面意思中,达到意会的效果。谚语作为民族文化的积淀和载体,内涵丰富,充分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只有理解两种语言共同的语用意义,才能达到翻译的等效,准确地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
第一种是不同的动物表达同一种语用意义。在中文里有“爱屋及乌”但我们翻译为Love me love my dog.用狗来指代乌鸦。例如,英语中用mouse 指代中文中的狡兔三窟。兔子和老鼠含有相同的语用意义。“兔子不吃窝边草”在英语中用狐狸捕猎很远来形容,但都表达人很狡猾。再比如,What can you expect from a pig but a grunt.英语用猪来比喻,而在中文中我们用的是狗,但是二者都表达人说话不沾边,不靠谱。A drowned rat落汤鸡。英语中的落水老鼠和汉语中的落汤鸡有相似的语用意义。Lion in the way.在汉语中翻译为“拦路虎”而不能直译为“拦路狮”。Black sheep.在汉语中翻译为“害群之马”而不能直译为“黑羊”。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在英语中让狐狸养鹅,我们意译为引狼入室。
第二种是用不同的动物表达与人相关的谚语。这类谚语含有相同的语用意义,用不同的字面表达。例如,Cats hide their claws. 知人知面不知心。掩耳盗铃在英文中我们用猫来指代人,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 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暗指人要衣装,马要鞍。A crow is never the whiter for washing herself often. 用乌鸦来暗指人的脾气秉性很难改变。Dog does no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同时不操戈。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用狗来形容人,意指每个人都有走运的一天。以上诸多例子表明有很多关于动物的谚语实质上是在形容人,不同的翻译形式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所以有些翻译在中英翻译中是相通的。
第三种是运用具体的概念表达抽象的意义。例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我们意译成是一举两得。Don’t ride the high horse. 勿摆架子。所以翻译时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再比如我们表达语用意义达到目的的途径很多可以说杀猫的办法很多,除了用黄油噎死它。There are more ways of killing a cat than by choking it with butter.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按字面意思是说给狗一个坏名声,然后绞死它。但我们结合文化会背景会翻译成谗言可畏,欲加之罪,何患无辞。All cats are grey in the dark.按字面意思是说所有在黑暗中的猫是灰色的,在实际翻译中应当译为人在出名时看起来差不多。
由于翻译是一种语言艺术,虽然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做到时刻的等效翻译很难,而将语用学原理运用到翻译实践中,注重不同文化中相同的语用意义,依然可以完成等效的翻译。动物在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代表意义,所以在翻译中不能直译,但是我们可以用相同的语用意义进行翻译,达到翻译等效。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从文化背景、知识背景、固定习语等因素来考虑原文,兼顾两种语言的文化环境,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3.
[2]何自然.语用学与翻译[J].外语教学,1992(1):19-25.
[3]李占喜.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研究[M].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