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学课堂”的基本理念与核心要素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2005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学课堂”中,学生面对的是“真问题”,拥有的是“真经历”,获得的是“真成长”。作为学校课堂变革的愿景和蓝图,“真学课堂”强调创设真实性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任务,策划发展性的活动,组织形成性的评价,引发及时性的反思,实现迁移性的运用。
  关键词:“真学课堂”;“真学习”;核心要素
  始于世纪之交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教学思想变革。“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让学习真正发生”等先进理念,已成为各种教学场景中经常出现的流行话语。如何让这样的先进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近年来,我校踏实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真学习”思想,研究界定“真学课堂”的内涵与特征,积极探索“真学课堂”的核心要素,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真学课堂”的内涵与特征
  (一)“真学课堂”的内涵
  “真学课堂”强调真实,反对形式主义,扎实推进教学,注重学习效果。它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规律,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为基点。它的“真”体现在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深度体验并学以致用,真正地学起来、学进去、学深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与技能、经历的情感体验,最终都会成为其学习智慧,为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真学课堂”的特征
  1.学生面对的是“真问题”。
  学习是一种具有实践性、探索性的认知活动。“真学课堂”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面对问题与困惑,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和困惑的过程。这里的问题与困惑,是基于学生的“真问题”,而不是教师的问题或教师主观猜想判断的问题。只有“真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思考探索的欲望,真正打开学生的学习之门。为此,我们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单、课中研学单、课后练习单等助学工具,并鼓励、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主动质疑,积极发问,让“真问题”能够尽情阐释,获得透彻解决。
  2.学生拥有的是“真经历”。
  从一定意义上说,经历就是学习,拥有怎样的经历就会有怎样的认知,就会有怎样的获得。因此,“真学课堂”一定不是纸上谈兵的课堂,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断丰富学习经历,在实踐中探索体验、理解归纳,获得知识、提升技能、发展情感的课堂。
  3.学生获得的是“真成长”。
  衡量是否“真学习”的根本标准,不是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也不是考试得了多少分,而是学生习得的知识能不能迁移与运用。为理解而教,为迁移而学,都是强调学生通过迁移,在新的情境下,解决新问题,获得“真成长”。
  二、“真学课堂”的核心要素
  建构“真学课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校课堂变革的愿景和蓝图。分析提炼“真学课堂”的核心要素、建构“真学课堂”的实践范式,才能将蓝图变成现实,把愿景变成实景。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反思提炼,我们构建的“真学课堂”包含情境、任务、活动、评价、反思和运用六大核心要素。
  (一)真实性的情境
  “真学课堂”努力将书本中那些抽象的、间接的概念和原理还原到真实的情境中,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真实性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知识、长能力。
  比如,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1课时,在巩固运用环节,需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所学法律知识来维护权利。教师创编了“小苏同学生活中的一天”的情境:让学生带上课前准备好的道具,现场展示(或师生课前录制)小苏同学上学骑车、迟到受同学嘲笑、路上买到过期产品、晚上学习受干扰等生活场景。然后根据情境设置两难问题引发学生讨论探究,师生进行评价。这样的情境来自学生真实的生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能够促进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更好地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挑战性的任务
  挑战性任务必须经过持续地努力才能完成,因此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当然,挑战性任务要充分体现目的性、趣味性和问题性。目的就像指南针,趣味就像催化剂,问题就像鱼饵。挑战性的任务是教师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份材料。
  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有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求出多边形ABCDE(如图1)面积的挑战性任务。看到这个多边形,学生首先会把它拆分为一个平行四边形ABCE和一个三角形CDE(如图2),然后就会在脑海中搜索两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底×高(即9×6)很容易得出结果是54。但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却找不到底和高。学生需要发现△CDE的面积与底为4、高为6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才能正确地完成任务。这样的挑战性任务,不仅让学生有效地调用之前学过的图形知识,也让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会“看清”已知条件再动手。
  (三)发展性的活动
  发展性活动是指对学生具有发展意义与价值的活动,即活动前有思考,活动中有感悟,活动后有收获。
  比如,译林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8 Birthdays一课教学,可以让学生提前围绕主题做功课:小明同学的生日要到了,他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但是他不知道如何书写英语邀请函,大家一起来帮帮他。这样的活动内容可以迁移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兴致浓厚,纷纷主动阅读学习内容,带着要解决的问题从书本中寻找有效信息,边读边主动思考有关生日派对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场地的安排等),最后写出来的邀请函温馨、贴切、到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和过生日的主人公小明就这些问题商议沟通,社会交际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同时,学生会主动去寻求方法,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
  (四)形成性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文化意识等不易量化的内容。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获得教学过程中的连续反馈,为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比如,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和我的家》一课时,为了了解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教师设计了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评价表(如表1)。运用这样的评价表进行评价,学生首先需要根据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还需要观察同伴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小组评价。然后,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反思哪个环节做得不到位,如何改进才能做得更好。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客观看待问题、公平公正解决问题的品性。而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评价,反思相关环节学生参与度不够的原因,积极寻求解决之策。
  评价项目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总评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沟通交流总结经验感悟注:优秀得三颗星,良好得两颗星,合格得一颗星。
  (五)及时性的反思
  及时性反思,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及时反思和适时调整来进行学习。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及时性反思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反思增强学习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以及自我改造和发展的能力,从而提升元认知能力,真正学会学习。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反思:想一想,我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我通过哪种方法习得了一个怎样的知识或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我是怎么学会的?今天所学的内容跟以前的认知与行为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今天的学习还存在哪些不足?课堂上的学习任务我是否都很好地完成了?不足的地方如何改进……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及时监控和调整自己的学习。
  (六)迁移性的运用
  学习的重要目标是让新旧知识产生聯系,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能力,即迁移运用的能力。迁移理论认为,知识的关联性和情境的相似性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条件。
  比如,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2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法、事事依法,共同探讨并用法律知识为主人公小苏解决生活的问题,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采访律师的视频,通过律师的专业解答来进一步强化生活中以正确方式维权的重要性,并总结出一定的方法:遇事先想法,然后会用法,最后能依法维权。接着设计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呈现了一个隐含法律问题的案例,把学生带入其中进行分析讨论: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应当怎么处理这个事件?请写出处理事情的过程和方法,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这样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将前面习得的程序性知识——抽象的法律常识,迁移到生活情境,从而有效地转化成解决法律问题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丽.真在内者,神动于外——“真学课堂”教学体系的架构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5(1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生活的小学课堂‘真学习’的实践研究”(编号:TYc/2018/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高校分类已然成为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关键一环,基于中国通过政策性机制以达成高校分类管理目标的现实国情,审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十年,发现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经历了对该纲要的对接、落实、再创新三个阶段,该项政策在纵向、横向的政府机构间传播,实现了空间维度的政策扩散.政策的旨归在于引导高校特色办学,重点则是分类评价高校.在政策演变的过程中,受到政策制定者的行动逻辑、政策领域制度的叠加逻辑、政策外部环境的适应逻辑的多重作用.未来高校分类管理政
社会认知生涯理论(SCCT)为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形成和生涯决策提供了坚卖的理论支撑.基于此,研究者调研了上海59所高校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情况,并运用因子分析探究基层职业兴趣的形成机制及精准引导策略.通过注重就业价值引领性、提升基层就业经验值、优化基层就业生态圈、完善基层人才成长链,切实增强基层人才的职业幸福感和内在获得感,进而输送更多优秀毕业生面向基层建功立业.
电影《中国医生》以 2020 年武汉新冠疫情为背景拍摄,展现了疫情发生时全国各地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全身心投入疫情决战的场景.电影中有一个重要情节是医护人员为危重患者插呼吸管.据专业的医生说,插呼吸管时,脑子里会有一根弦,从准备阶段到最终插进去,这根弦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因为医生总想把呼吸管送得深一些,以免掉出来,可送得太深又很容易送偏——气管下有两根分支气管,如果呼吸管插入出现偏差,另一边的肺部就得不到氧气维持,病人氧饱和度上不去,插管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看电影时我想:“专业的事,的确还得专业的人来做.”
期刊
强化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彰显评价目的 的发展性、增强评价功能的激励性、提高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受困于过程性评价不受重视、过程性评价的内容与标准难以统一以及过程性评价缺乏方法技术的支撑,过程性评价在实践中困难重重.借鉴DNA双螺旋模型,构建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双螺旋模型,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链)在过程性评价(醋键)的作用下实现非线性的螺旋递进、协同化的提质增效、共生式的融合发展.基于双螺旋模型,协同教师教学子系统和学生学习子系统,聚焦知识传授、思想引导和实践转化,以及课堂教学表现、课外实践表现和
为了充分地了解区域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从2013年春学期开始,连续六年对全区小学2012级学生进行跟踪调研,针对发现的一些问题,围绕口算教学开展序列化、专题化的研讨,旨在建立各年级、各口算类型的常模数据库,构建区域口算达标标准,引导学生走向自由、自动化的口算,走向灵活、创新性的口算.实践表明,术与理同在,在算理理解的基础上构建算法的口算教学颇有成效.
近年来经合组织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软治理效应愈发明显,治理内涵也实现了从“外延式”到“内涵式”的整体性跨越,因此对其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历程进行探究凸显出战略性、时代性.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治理的主要形式为“政策网络的分析范式”.自20世纪50年代起,该组织的高等教育政策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不同时期内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的法律基础、指导理论、主要政策等对成员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产生了不同且持续的影响.在概括不同时期政策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探究出其政策发生的演进逻辑,可有的放矢地总结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身份歧视现象一直都存在,而这一身份歧视是社会歧视的一种表现形式.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身份歧视主要表现为招生生源歧视、学位授予歧视、就业歧视与认知观念歧视等四个方面.而破除这一身份歧视可以从转换认知观念、提升教育层次、优化投入结构与提高学生能力等四个方面入手.
当前的本科教育评价过度重视师生外显的智力成就,忽视其内隐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追求,这种“重外轻内”“重智轻德”的评价导向与中国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偏离,引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空心人”等诸多育人悖论.针对本科教育评价中德育维度缺失的问题,应当从“师德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三个方面构建德育过程测量指标,从“私德、公德、大德”三个层面构建德育成效测量指标.利用大数据的方法提取德育评价数据,形成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评价的德育之维.涵盖德育的本科教育评价必将更为全面地引导和激励大学落实“立德树人”,切实提
课堂变革必须以学习科学为指导,要让学生从被学习到想学习,从浅学习到深学习,从学会了到会学了.这是当下课堂变革的基本方向.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莘塔小学努力探索科学的课堂变革路径,对“真学课堂”的实践探索具有一定的认知高度、深度和宽度,始终贯穿问题研究意识,并且用学习理论作为指导,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应树立精准化理念,以“目标导向精准、任务设计精准、人岗适配精准、指导保障精准、考核评价精准”为基本要求,以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为支撑,通过“定方向、定任务、定岗位、定导师、定要求”的运作机制,建构高校实践育人的精准化模式.高校实践育人精准化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精准衔接、学生需要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契合、评价体系与实践效果的精准匹配、多元参与与资源供给的精准协同,推动“高校-政府-社会-学生”四位一体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构,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