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培养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探讨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提出在我国课程改革中落实核心素养,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将核心素养融入学科课程、开发跨学科综合课程、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
【关键词】:核心素养;跨学科;目标;实践
核心素养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地关注。如何将核心素养从一个目标落实到实践中,是学者们当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后天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方面的特质。核心素养则是指素养中能促进人的成长、人生发展、可提升、可进阶的部分[1]。核心素养涉及多方面的能力指标,这些素养既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又有助于形成运行良好的社会。
較早对核心素养体系做出较为系统解释的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确定了核心素养三个维度的九项素养[2]。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涉及八个方面,即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3]。美国提出“21世纪学习框架”,包括学习成果和支持系统两大板块[4]。我国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须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5]。
综上所述,各国都是从实际国情出发,以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制定框架的。尽管对核心素养的内容因研究视角、理念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些许差异,但不难看出,各国制定的核心素养框架既反映了时代与社会的影响和要求,又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文化。
二、核心素养的独特性
(一)传统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冲突
传统教学与核心素养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培养方式方面,人的素养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培养塑造,但是不能以间接经验的方式进行传授。但传统教学是以间接经验的学习和传递为核心的,是建立在学科知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第二,教学方法方面,传统教学的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即间接经验的传授效率。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则更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重视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第三,在评价标准方面,传统教学中因为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是前任已经证实的认识,因此更主张以纸笔测验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而对核心素养的评价则涉及到多方面的能力指标,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核心素养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核心素养培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超越与延续。首先,核心素养回应的是新时代的新型人才所必备的素养问题,注重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结構,而素质教育则是强调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对于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远远不够,从这一点上看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超越。其次,素质教育的实践使得教育目的的关注点从知识中心转变为学生发展中心,教学方式也转变为学生自身能动活动为主的素质教育方式,但是,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结构停留在德智体美的一般性发展,缺乏系统性和时代性,较为抽象[6],而核心素养研究则体现时代要求,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素养体系。
三、落实核心素养的建议
要想真正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可以考虑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改革建议
学校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部分,因此,要落实核心素养,就必须通过课程改革将核心素养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课程改革:
1.将核心素养融入学科课程
我国现行的课程方案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努力将核心素养的框架融入各个学段、学科的课程目标中,以建立起共同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各年级不同主题的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形成相应的技能素养。如在数学、科学、物理等课程的相关内容主题中可涉及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在语文、历史等课程的相关内容主题中可涉及对人文底蕴的培养。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课程改革从整体上规划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要涉及出全新课程体系,而是要明确核心素养与已有学科课程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从各学段、多学科课程的学习培养同一项或共同的几项素养,从而实现核心素养与已有课程体系的融合。
2.跨学科综合课程的开发
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选择,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所需的关键能力,学生的学习应该旨在形成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而不应局限于某一学科内容主题的学习。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时,既要有某一学科的视角,又要有跨学科的内容主题。例如美国STEM教育就及其重视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STEM,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贯通学科知识的系统化的学习方式[7]。
我国跨学科综合课程的开发必须基于本国所处的国际局势,本国国情和国内教育体制设计,不可直接复制美国的经验,设计出带有中国特色、体现国家利益的跨学科综合课程,才能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开发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资源
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与之对应的课程资源来推进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的融合以及跨学科综合课程设计。因此,开发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其中,教材是推进和实施核心素养课程的重要载体,新的教材应该强调学习的过程及表现,应提供高层次认知思考能力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素材应具启发性与创造性,为提供学生观察、探究、讨论与创作等操作和展示的学习机会。此外,还可开发网络课程资源,使教师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核心素养相关的课程资源[8]。
参考文献:
[1]陈文强.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N].光明日报,2015-12-08(15).
[2]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4-7.
[3]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4]邓莉,彭正梅.通向21世纪技能的学习环境设计——美国《21世纪学习环境路线图》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5):11-21.
[5]《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R].2016-1-29.
[6]陈佑清.“核心素养”研究:新意义及意义何在?——基于与“素质教育”比较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2):3-8.
[7]李慧,王全喜,张民选.美国STEM教育的探析及启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5):144-152.
[8]刘晟,魏锐,周平艳等.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38-45.
【关键词】:核心素养;跨学科;目标;实践
核心素养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地关注。如何将核心素养从一个目标落实到实践中,是学者们当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后天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方面的特质。核心素养则是指素养中能促进人的成长、人生发展、可提升、可进阶的部分[1]。核心素养涉及多方面的能力指标,这些素养既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又有助于形成运行良好的社会。
較早对核心素养体系做出较为系统解释的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确定了核心素养三个维度的九项素养[2]。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涉及八个方面,即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3]。美国提出“21世纪学习框架”,包括学习成果和支持系统两大板块[4]。我国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须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5]。
综上所述,各国都是从实际国情出发,以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制定框架的。尽管对核心素养的内容因研究视角、理念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些许差异,但不难看出,各国制定的核心素养框架既反映了时代与社会的影响和要求,又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文化。
二、核心素养的独特性
(一)传统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冲突
传统教学与核心素养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培养方式方面,人的素养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培养塑造,但是不能以间接经验的方式进行传授。但传统教学是以间接经验的学习和传递为核心的,是建立在学科知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第二,教学方法方面,传统教学的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即间接经验的传授效率。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则更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重视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第三,在评价标准方面,传统教学中因为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是前任已经证实的认识,因此更主张以纸笔测验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而对核心素养的评价则涉及到多方面的能力指标,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核心素养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核心素养培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超越与延续。首先,核心素养回应的是新时代的新型人才所必备的素养问题,注重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结構,而素质教育则是强调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对于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远远不够,从这一点上看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超越。其次,素质教育的实践使得教育目的的关注点从知识中心转变为学生发展中心,教学方式也转变为学生自身能动活动为主的素质教育方式,但是,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结构停留在德智体美的一般性发展,缺乏系统性和时代性,较为抽象[6],而核心素养研究则体现时代要求,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素养体系。
三、落实核心素养的建议
要想真正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可以考虑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改革建议
学校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部分,因此,要落实核心素养,就必须通过课程改革将核心素养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课程改革:
1.将核心素养融入学科课程
我国现行的课程方案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努力将核心素养的框架融入各个学段、学科的课程目标中,以建立起共同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各年级不同主题的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形成相应的技能素养。如在数学、科学、物理等课程的相关内容主题中可涉及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在语文、历史等课程的相关内容主题中可涉及对人文底蕴的培养。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课程改革从整体上规划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要涉及出全新课程体系,而是要明确核心素养与已有学科课程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从各学段、多学科课程的学习培养同一项或共同的几项素养,从而实现核心素养与已有课程体系的融合。
2.跨学科综合课程的开发
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选择,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所需的关键能力,学生的学习应该旨在形成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而不应局限于某一学科内容主题的学习。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时,既要有某一学科的视角,又要有跨学科的内容主题。例如美国STEM教育就及其重视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STEM,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贯通学科知识的系统化的学习方式[7]。
我国跨学科综合课程的开发必须基于本国所处的国际局势,本国国情和国内教育体制设计,不可直接复制美国的经验,设计出带有中国特色、体现国家利益的跨学科综合课程,才能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开发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资源
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与之对应的课程资源来推进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的融合以及跨学科综合课程设计。因此,开发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其中,教材是推进和实施核心素养课程的重要载体,新的教材应该强调学习的过程及表现,应提供高层次认知思考能力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素材应具启发性与创造性,为提供学生观察、探究、讨论与创作等操作和展示的学习机会。此外,还可开发网络课程资源,使教师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核心素养相关的课程资源[8]。
参考文献:
[1]陈文强.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N].光明日报,2015-12-08(15).
[2]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4-7.
[3]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4]邓莉,彭正梅.通向21世纪技能的学习环境设计——美国《21世纪学习环境路线图》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5):11-21.
[5]《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R].2016-1-29.
[6]陈佑清.“核心素养”研究:新意义及意义何在?——基于与“素质教育”比较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2):3-8.
[7]李慧,王全喜,张民选.美国STEM教育的探析及启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5):144-152.
[8]刘晟,魏锐,周平艳等.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