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切除大肠多发息肉在进退镜中的时机选择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sunn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时机内镜切除大肠多发息肉的漏检率,评价进退镜全程切除多发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200例首次肠镜检查确诊为大肠多发息肉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n=101)第2次肠镜检查时只在退镜过程中切除息肉;B组(n=99)第2次肠镜检查时在进镜过程中切除直径<10 mm的息肉,在退镜过程中发现息肉即行切除。对比分析2组第2次肠镜检查的息肉漏检率、息肉新发现率、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息肉漏检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A组首次肠镜检查发现息肉443枚,第2次肠镜检查发现并切除其中403枚,新发现并切除息肉11枚,共计切除息肉414枚;B组首次肠镜检查发现息肉437枚,第2次肠镜检查检出并切除其中421枚,新发现并切除息肉28枚,共计切除息肉449枚。息肉漏检率A组明显高于B组[8.8%(40/454)比3.4%(16/465),P<0.001],息肉新发现率A组明显低于B组[2.4%(11/454)比6.0%(28/465),P=0.024],内镜手术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32.2±5.8)min比(25.5±5.0)min,P<0.001],2组均无一例发生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直径<10 mm的息肉(OR=8.471,95%CI:2.527~28.395)、平坦型息肉(OR=10.865,95%CI:3.360~35.134)和位于左半结肠的息肉(OR=7.631,95%CI:2.361~24.666)容易漏检。

结论

退镜过程中切除大肠多发息肉存在漏检情况,采取进镜过程中切除直径<10 mm的息肉,而退镜过程中发现息肉即行切除,可减少漏检情况、缩短内镜手术时间,并且不会明显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但仍应警惕直径<10 mm、平坦型、分布于左半结肠这几个易发大肠多发息肉漏检的高危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19/21外显子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诊断为EGFR19/21外显子突变NSCLC患者242例,以年龄、性别、吸烟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行为状态(ECOG PS)评分及EGFR突变类型配对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n=121)接受吉非替尼药物治疗,B组患者(n=121)
群体性迁移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重要的细胞运动模式。近年研究发现,群体性迁移是恶性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主要运动模式之一。肿瘤细胞能以群体的方式向间质及血管侵袭,其特征与单个肿瘤细胞侵袭运动明显不同,而其发生机制与肿瘤细胞-细胞间连接、肿瘤细胞与间质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随着群体性迁移观察模型的逐步完善,参与调控群体性迁移的物理引导及化学引导机制以及相关信号调控、表观调节等分子机制正逐步被揭示。
一氧化氮(NO)化疗增敏机制主要包括调节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水平、经典NO信号通路、与其他分子的反应产物结合3种途径。传统NO供体型化合物硝普盐、有机硝酸酯、S-亚硝基硫醇、偶氮二醇烯鎓盐、非甾体抗炎药等的抗瘤及化疗增敏效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期刊
目的研究雄激素受体(AR)表达与新疆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切除的浸润性乳腺癌且年龄≤35岁的标本145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AR表达情况,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AR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新疆早发性乳腺癌中AR阳性表达率为69.0%(100/1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R表达与
目的探讨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T)基因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确诊为NSCLC的4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术前治疗。采用分支-DNA液相芯片技术对获取的肿瘤组织中MET基因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MET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MET基因mRNA以中度表达为主
目的观察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方案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39例复发或转移性胃癌患者,方案为雷替曲塞3.0 mg/m2,15 min静脉滴注,第1天,伊立替康180.0 mg/m2,90 min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一周期,每2周期评价疗效,每个周期评价不良反应。结果39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PADI4)和B细胞特异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整合位点-1(BMI-1)的表达,探讨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并探索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定量PCR法检测8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配对癌旁组织标本中PADI4和BMI-1的表达,并分析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与各临床病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