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课堂活动的意义

来源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741852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在教学中,从理论到理论,"一支粉笔一杯茶,一个话题从秋说到夏",政治课变成了空洞的说教,面目可憎,完全丧失了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另一种就是教师打着新课改的旗号,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现眼花缭乱课件资料,虽表面上一改教师一言堂的"灌输"教学方式,但仍然是教师在"唱戏",而学生则是充当配角的"观众",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无从体现,思想政治课的知识迁移功能和德育功能仍旧空缺。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像故事那样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直观性与形象性,有的只是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尽管也具有一定的逻辑美和理性美,但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青年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虽然说,近些年来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改观,大量的探究材料、名词点击使得教材的可读性有所增强,同时,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也使思想政治课不再像过去令学生生厌。但是,如何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幸福感,仍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教育从业者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创造了一整套"情景教育"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既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也给我们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受"情境教育"的启迪,笔者以为,构建课堂活动,在政治课教学效能提升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政治课教学中的课堂活动呢?如果说思想政治活动课,具有综合性、实效性、渐进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那么,我以为的政治课教学中的课堂活动,则具有短小精悍、在课堂教学中有激趣、质疑、导思的特点,能在一堂课中有效促进知识迁移,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调动"双元主体"的作用,而构建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活动,在推动这一作用中有事半功倍的效能。而且,课堂活动的构建,不拘泥于形式,可以信手拈来。
  具体地讲;
  第一,构建课堂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浓厚兴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的话用在学习上,概括了学习的三个层次,即知学、好学和乐学。其实,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还应该加上一个"不学",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视学习为畏途,学习的效果不理想。"知学"是知道应该学习,但缺乏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是一种学而不乐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逼迫性。"好学"是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有比较好的求知欲,学习也比较自觉,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好。"乐学"是兴趣浓烈,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情,有时候为了钻研学问,会全身心投入。因此,对教师来说,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现代青年学生朝气蓬勃、活泼好动,非常乐意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安排学生表演、讲故事、辩论或其他课堂活动,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构建课堂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进而完成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思想品德教育。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只有知识教学,学生受到的教育肯定不全面,政治课的思想性也就无从体现。所以,通过构建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生活背景,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接受教育,感悟人生,从而使他们真正学会做人,真正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三,构建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的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多从理解和分析层面上去处理教材,应该说这些都是可行的、有效的。但是,政治课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不仅靠一点理解和分析就把它挖掘出来,就可以实现思想品德的提高。而构建政治课课堂活动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分析解决问题,在体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得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课堂活动的构建,意在"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通过精心设计,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所思考的问题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获得知识的迁移、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
其他文献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真能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成正比吗?一门课,老师课前认真准备、课堂滔滔不绝、课后分层指导,转变旧思想学习新理念采用新教法,一年两学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许多的努力与付出真能从期末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得到回报吗?一个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严谨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的老师,就一定能使他的学生出类拔萃、成绩斐然吗?恐怕作为一个教师,爱岗敬业只是从事这一职业的前提,学生成绩的优劣却并不取决于此。
期刊
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能力的训练,其中以思维能力最为重要。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由于语文学科的独特功能,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文艺性、记叙性的文章,其特征是形象。作家主要用形象思维创作,表达思想;而读者同样主要用形象思维欣赏、接受思想。维柯说:"哲学家把心灵从感觉里抽拔出来,而诗人应该使整个心灵沉浸在感觉里。"教师在教文艺性、记
期刊
【摘要】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数学作业尤其是课外作业的设计,注重作业的“质”,争取课外作业的实效性,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关键词】课外作业 优化 有效性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实施有效备课与有效课堂上的实践中,许多学校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但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们许多教师往往过多地依赖教科书,迷信习题集,
期刊
现今儿童成熟早,知识面也宽,语言能力强,思维能力发展快,加上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儿童往往产生了一定的心理缺陷,只喜欢听表扬,当宠儿,经不起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因此,儿童成才最重要的还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美术教育陶冶人的情感,使人具有美的灵魂,成为更完善的人。同时,绘画是促使儿童智能成长,绘画可以使儿童缓解紧张情绪,使心情平静愉悦。绘画活动规律:这是幼儿绘画由“象征期”向“形式开始期”的过渡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前进,农村年轻力壮的农民到外地务工逐年增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空白,是农村教育的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新挑战。成立农村社区教育学校是填补家庭教育空白的有效途径。  社区教育学校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具有“全员、全面、全程”的开放性特征。成立社区教育学校尤其是对于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关系,
期刊
【摘要】:前几日,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反思式"教学研讨活动.反思秦老师的两节课,课堂气氛的改变最为明显。想起以往听课、评课,许多专家、老师都会不约而同的提到学生举手发言,主动参与学习的问题。细想之下,顿悟一节课的成败,学生的主动参与率的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促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更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参与
期刊
【摘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同时结合职业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英语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把情感教育渗透到职高英语课堂教学中去。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师生情感的建立。主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经常鼓励和表扬学生,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寓乐于教,寓乐于学,从而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情感;职高英语;情感教学;沟通  有这样一种简
期刊
【摘要】:"赶时间"是课堂中常有的现象,它反映出的是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学生观的顽固化,也常常是课堂失败的根本原因。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生成",其实质是学生的真实发展。真实发展的前提是教师的眼里有"真学生", 这也是教学的核心。  【关键词】:真学生 接纳 理解 教学民主 学生发展  我们常常把课堂气氛是否热闹,教学环节是否流畅,教学内容是否完成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只是
期刊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印刷技术的组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然而, 多媒体技术最令人振奋的发展莫过于在教学中的应用。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集视、听、触多感官作用于一体 ,丰富了学生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其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担当更为主动的角色,从而使其学习变得更赋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多媒体技术还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经验的总结、积累 ,延长知识的存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深入,教育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成为越来越多教师关注的焦点,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再在一次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