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记忆与真诚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gf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迟子建的新作《七十年代的四季歌》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叙事风格,在温婉朴实的叙述中,诉说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怀念,如诗如画,以诗意的真诚诠释了文学真实的意义。
  关键词:迟子建;记忆;真实
  
  今天是网络文学“逐鹿中原”的时代,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盗墓小说,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爱人却一直捧着《小说月报》期期不落,经常向我力推一些作品,源于此,笔者读到了迟子建这篇不算新的新作《七十年代的四季歌》(《小说月报》2011年第2期)。迟子建一直是笔者比较喜欢的当代中国作家之一。
  文本中没有任何光怪陆离的艺术手法,只是铺展着质朴的叙述与对话。因此,笔者的思维没有在小说语言、修辞层面逗留,而是直接追随着小说中人物的言行、情绪。我渐渐忘记了是在阅读,倒觉得自己如一个旁观者站在小说人物的身边,看他们的喜怒哀愁、一颦一笑:能干、善良、慈爱而贤淑的外祖母,偏执而个性鲜明的外祖父,辛劳又能干的母亲,内心丰富而失落的父亲,甚至那可怜而无助的苏联老太太……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人性的特点,然而有一点却又是相通的:充满温情与诗的韵味,岁月在他们身上流淌。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我的身边人甚至是我自己。而兼为小说叙述者与主人公的作者,穿越于文本内外,或阐发感悟、或舒展情绪,透露出作者本人对往昔、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这种叙述风格不同于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等现代派小说家纯客观叙述的追求,更不同于私人化写作的无限自我挖掘。这是我所熟悉的和喜爱的迟子建,作品中最吸引、最打动人的是文本描述的穿透生活表象的真实及此间渗透的作者真诚的感情:对往昔、对生活的追忆与怀念!这也正是此篇小说的思想和灵魂,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在真正诗的作品里,思想不是以教条方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构成充溢在作品里的作品灵魂,像光充溢在水晶体一般。”
  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都坚信热情与真诚对于文学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写作者对文学事业最重要的操守。因为在今天,无论是在文坛或是学术圈子内,新的写作手法、新的流派思维成为最当红的角色,而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真诚则常常被搁置一边。新小说、新论著从编辑那道门槛开始,便被审视是否具有新的文本形式。鼓励形式创新本是好事,但一味地看中形式而忽略甚至放弃内容则近于本末倒置。中国古来便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之说,但前提是所行之文须为诚文、善文,虚假之文何来流传的价值和必要。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每年出版的各类文学作品、论文论著数量之多是难以统计的(这还不包括大量网络流传作品),其中有为数相当的作品要么“痴迷”于无节制的自我形式表演以获取学术圈子的瞩目,要么是趋附市场低级趣味来赚取利益,今天的中国当代文坛到底能有多少作品可以流传后世?笔者不持乐观的态度。本雅明在他的《经验与贫乏》中慨叹:“我们变得贫乏了。人类遗产被我们一件件交了出去,常常只以百分之一的价值压在当铺,只为换取‘现实’这一铜板。”这种与多样性相伴而来的终极信仰和道德价值的消散,反映出文学的现代性焦虑,它植根于现代人生产生活的焦虑感。上述感触似乎离《七十年代的四季歌》的评述有些远,但确是她带给我的思绪。谨于此,笔者便为当代文坛上迟子建们的真诚和执著而感动,这甚至说得上是难能可贵。
  可能是作者的性别原因,小说呈现出浓厚的温婉之美。从老人们昔日的忙碌奔波到他们情绪悲喜变化及鲜明个性,无论是疾是缓、是隐是显,都富于真实生活背景下的暖意,不论你是否熟悉或喜欢小说所描写的生活,但你不得不承认确实有这样的生活真真切切地存在过、温暖过。小说以春、夏、秋、冬四季标点、系联外祖母、外祖父、母亲和父亲四人的性格和生活,而这四季串联起的是一个完整的清晰而又朦胧的往昔生活与记忆,一如周而复始的四季人生,小说如作者对岁月的生活照,又像作者梦中的写意画,这营造出了小说至诚至暖的感染力。是真实的生活?是虚构的故事?二者已融在作者温婉的叙述中。不过笔者相信,作品这样的选择或结果,不是作者着意于小说形式的创新,而是出于作者对生活、对往昔岁月真实而真诚的感怀,是作者以全部的情感和真实向读者诉说的自然结果。
  长久以来笔者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文学是什么?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对此,不同的文论教科书、不同的文学派别给出了各不相同的答案。而笔者一直认为:文学应该是自生活启程的飞翔和对生活真诚的想象,在文学中我们要能看到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生活中触摸不到的美。《七十年代的四季歌》坚定了笔者的这种想法。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教课呈现出崭新的面貌。非线性编辑应用技术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视频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电教课为主的多媒体影视制作的一个重要工具。  一、非线性编辑的特点  (1)非线性编辑是针对线性编辑而言的,在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中,电视编辑是在编辑机上进行的。编辑机通常由一台放像机和一台录像机组成,编辑人员通过放像机选择一段合适的素材,然后把它记录到录像机中的磁带上,然后再寻找下一个镜
期刊
罗汝芳作为阳明后学泰州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生命哲学在阳明后学中别具一格。他以阳明心学为本,纳佛道思想为己用,以“赤子之心”为理论基点替代阳明良知本体构建其生命观的本体论,结合《周易》“精气游魂”说和佛教轮回观、宿世灵魂等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形有生死,魂只去来”、身心“原不相离”等观点。罗汝芳崇尚“生则入圣,殁则还虚”的生活态度,提倡学者应当树立传承儒家人文精神、“接续孔子寿命于无疆”的生命价值观。罗汝芳追求“万物一体之仁”和“乐体不改”的生命境界,提出了“仁乐合一”的生命境界论,主张“吾身即道,真机
本文主要研究李达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唯物辩证法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同时也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李达唯物辩证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汲取了许多中国传统哲学的营养,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本文阐述了李达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来源,分析了李达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实践历程,随后分别从发端时期、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具体展开李达的相关思想。在发端时期,主要工作为发掘《现代社会学》、《社会之基础知识》中隐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形成时期,主要介绍了《社会学大纲》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摘要:蔡丽双是一位很传统、也很至情至性的女诗人,她的新作《草原风韵》是关于内蒙古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发展状况的一部新作。其集婉转清丽、磅礴大气于一体,既有作为女子的温婉细腻,又有不输于男儿的巾帼之气。我们对《草原风韵》中诗词联一部分浅作分析,以此来管窥蔡丽双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蔡丽双;草原;诗意    蔡丽双是香港知名女诗人,她以散文诗创作步入诗坛,短短几年便名扬海内外,著有“诗文集《星光下的
期刊
摘要:立泰的中篇小说《故里素描》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朴素清新的乡土生活立体画卷,这首先得益于作者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对世间人生的感悟,还成功于他对语言的潜心锤炼及其生发的艺术魅力。朴实自然、简洁明快、诙谐、幽默,已形成了他乡土创作中的语言风格和个性化特色。  关键词:立泰;小说;《故里素描》;乡土    立泰是农村热土的营养乳汁哺育出来的一位中年作家。多年以来,他情系乡土,植根于“百姓情结”之中,勤奋耕耘
期刊
摘要:王国维的时代是中国学术走向中西结合的时代。面对中国学术生存的困境,王国维对待中国现代学术,并不是一般的反对学术功利,他以世界视野的眼光对照西方的知识理论体系,以“学无中西论”寻找中国现代学术生存的基奠。  关键词:王国维;学无中西;中国现代学术    一、中国现代学术形成的困境——中西之学的抵触与合流    王国维把西方新观念带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要对中国传统之旧学在价值和意义上进行反思。那
期刊
摘要:在《红楼梦》与《喧哗与骚动》这两部迥然不同的作品里,有着一个相同的关键词——死亡。本文试通过两部作品叙述结构中“死亡”的比较,探讨叙述结构的基本形态以及其带来的同与不同的悲剧呈现方式,具体看这两部东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叙述结构;死亡;悲剧;事件    一    《红楼梦》与《喧哗与骚动》是两部迥然不同的作品。那么,这两部作品如何能放在一起比较呢?笔者认为,这两部迥然不同的作品中仍
期刊
摘要:《草原风韵》是诗人蔡丽双特为内蒙古草原创作的诗文集。从诗文集的新诗部分观之,诗人以开阔的视野和清新细腻的笔触,吟哦了大草原的景物与风情,赞美了大草原含蕴的精神气度。诗人在自然景物的游走中,完成了对人文的坚守;在异域风情的游走中,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坚守;在流逝岁月的游走中,实现了对当下的坚守。诗作体现了诗人对内蒙古草原发自内心的赤诚之爱,也体现了一名诗人作为诗人应有的品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草原风韵》中的散文诗共38章,在题材、立意上包罗万象,在内容、写法上博采众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表达出诗人对于城市和乡野的无限眷恋。细细品读,可以从文中观览历史悠久的景点,领略积淀深厚的人文意蕴,在刚柔并济的诗文中,体会女诗人对于祖国大好山河的热情讴歌。  关键词:蔡丽双;《草原风韵》;散文诗;内蒙古风情    初识蔡丽双博士,缘于笔者2009年参加的“‘蔡丽双杯’祖
期刊
摘要:蔡丽双博士是近年来香港文坛乃至华人文坛涌现出的一位才女诗人,2010年底丽双博士将其在内蒙古草原游历时所作的诗、文、歌词结为《草原风韵》诗文集,以其洒脱的意境、炙热的情怀和奔放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副绵延辽阔的草原胜景。其中第一辑——歌词展现出的连珠妙语和跌宕节奏可以说是丽双博士文风的代表。本文以诗人在歌词中隐含的叙述身份和笔尖流淌的高洁情怀为切入点,对《草原风韵》中的歌词之美进行一番阐述。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