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人物评价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新课程专门设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模块。其实,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教学,不仅也不只是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模块中,因为任何历史活动都不能离不开人的活动,有时一些历史人物以自己独特的活动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正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案例背景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这种集多种身份于一体,并且每个角色都扮演得相当出色的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并不多见。张謇的一生,见证了中国晚清至民国初年社会的急剧变化,并参与了其中许多重大活动,研究他的主要活动,一定程度也就是在研究清末民初近代史。
江苏南通是张謇的故乡。张謇的大部分活动都根植于南通,因此,这里自然而然地就保存了大量与张謇相关的史料。应用这些史料,可以让本地学生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张謇这个人物,并且可以把史料教学与历史人物评价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地区课程资源与教材进行整合,使学生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进而从中汲取历史人物的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人物评价的探究课和探究作业,在高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尝试教学。
探究课设计一
探究主题:张謇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南通人永远怀念他?
材料一:张謇农家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而以读书励行取科名守父母之命为职志。年三四十以后,即愤中国之不振。……反复推究,当自兴实业始。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援,而适维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自计既决,遂无反顾。
——摘自张謇《大生沙场股东会宣言》
材料二:从1902年创办通州师范学校起至1920年止,据粗略统计,张謇在通州地区(今南通地区)亲手创办与筹办的教育机构有:初等小学三百多所、中学若干所、师范二所、职业学校十多所、高校三所。在南通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主,包括高等教育、普通中学、小学、专门技艺学校、职工学校以及幼稚园、教育馆等教育机构,可以说张謇的办学成绩是引人注目的。
——摘自周新国《试析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材料三:张謇当时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从经营事业的开始便有一个全局观念。从经济而言并非仅着眼于某一工厂,而是要逐步营造一个企业体系;从教育而言并非仅着眼于某一学校,而是要逐步营造一个文教体系。同时,他的事业又并非局限于实业与教育两大部类,而是谋求通海地区经济、文化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摘自章开沅《张謇感动中国》
问题:(1)阅读材料一,为什么张謇认为办实业是“舍身喂虎”?既然如此,为什么张謇仍然要办实业?说明了张謇哪些可贵的品质?(2)从材料二、三看,张謇对南通作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他有怎样的过人之处值得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节选,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社会“重儒轻商”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张謇的状元身份更是历经了25年生命,参与各级考试20多次,才攀登到科举生涯的顶峰,却转身投入实业、教育,究其原因就是爱国二字!所以张謇面对近代贫穷、落后的中国,作出了面对现实、充满勇气的历史性抉择。不仅是张謇的事业惠泽通城,而且他的精神也值得后人景仰。
探究课设计二
探究主题: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应用。
材料一:张謇被任命为实业总长,可是他从一开始就持消极态度。说什么“时局未定,秩序未复,无从言实业也”,并且批评孙中山在政策问题上是“未知涯畔”。……用意都是与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相对抗,以拥立袁世凯为职志。
材料二:1913年3月20日出现了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惨遭暗杀的案件,整个政局重新动荡,南北战争一触即发。张謇不分是非曲直,反对武力讨袁,……他夸大革命代价的高昂,并且丑化与诋毁革命的领导人。
材料三:1915年春(袁世凯)又不惜以“二十一条”与日本进行无耻交易,帝制复辟已经迫在眉睫。张謇深表不满,正式辞去农商总长职务。……他是决心与倒行逆施的袁世凯分手了。
——三则史料均摘自章开沅:《辛亥革命前后的张謇》
问题:(1)看3则材料,概括在3个不同历史事件中,张謇各持有怎样的政治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2)分析从此材料一、材料二到材料三张謇的政治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之一就是要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在张謇评价中,也要运用这一原则,在面对南京临时政府和宋教仁被刺案时,张謇并不是总是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引领时代的先进人物,相反由于其阶级局限,在辛亥革命后的政局中,张謇一度是落后时代的。同时也要看到,作为一个先进人物,张謇在随后袁世凯称帝过程中,看清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当时的社会局势,对此进行了坚决的反对。
探究课设计三
探究主题:如何根据材料分析研究人物。
材料一:那年(1961年)秋天,在武昌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学术会议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徐仑宣读了《张謇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活动》这篇论文,……他认为:“张謇在经济上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在政治上是反革命的助手。”
——章开沅:《我与张謇研究》
材料二:陆仰渊……总结说,综观张謇立宪主张的三个主要方面,……以其所处时代来说,不能称其为反动。张謇拥护共和并不是“投机革命”,而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有其进步的一面,而且还推动了东南各省的独立运动。
——王敦琴:《张謇立宪思想及其实践研究综述》
材料三:不过,依拙见,关于张謇立宪思想和实践问题仍然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首先,还有待挖掘新的史料,包括张謇倡导、组织、参与的有关立宪活动的情况,可进一步搜集有关档案史料、书信往来等。其次,下列几个方面还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
——王敦琴:《张謇立宪思想及其实践研究综述》
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张謇的政治态度的评价是否有矛盾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2)从材料三看学者对待张謇研究的态度,能够从中学到怎样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态度?
设计意图:张謇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大。材料一的观点反映了当时的“左”的思潮禁锢对张謇研究的不利影响,解放思想后,张謇研究更加客观和实事求是。关于材料三,试图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研究是无止境的,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会随着新的史料等的发现,会有新的结论。史实是历史人物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结论
在开发张謇史料进行历史人物评说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们对自己家乡的历史很感兴趣,对家乡的历史名人张謇也多少都有了解,对于能够运用历史人物评说过程中学习到的历史人物评价原则和方法,去研究家乡的这位名人,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也体现了相当的水平和能力。这也在事实上检验了之前人物评说教学的成果。这次试验所取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更加让笔者增强了开发家乡课程资源辅助历史教学的信心。
【本文为作者参与的江苏省南通市“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张謇史料在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开发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案例背景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这种集多种身份于一体,并且每个角色都扮演得相当出色的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并不多见。张謇的一生,见证了中国晚清至民国初年社会的急剧变化,并参与了其中许多重大活动,研究他的主要活动,一定程度也就是在研究清末民初近代史。
江苏南通是张謇的故乡。张謇的大部分活动都根植于南通,因此,这里自然而然地就保存了大量与张謇相关的史料。应用这些史料,可以让本地学生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张謇这个人物,并且可以把史料教学与历史人物评价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地区课程资源与教材进行整合,使学生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进而从中汲取历史人物的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人物评价的探究课和探究作业,在高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尝试教学。
探究课设计一
探究主题:张謇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南通人永远怀念他?
材料一:张謇农家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而以读书励行取科名守父母之命为职志。年三四十以后,即愤中国之不振。……反复推究,当自兴实业始。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援,而适维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自计既决,遂无反顾。
——摘自张謇《大生沙场股东会宣言》
材料二:从1902年创办通州师范学校起至1920年止,据粗略统计,张謇在通州地区(今南通地区)亲手创办与筹办的教育机构有:初等小学三百多所、中学若干所、师范二所、职业学校十多所、高校三所。在南通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主,包括高等教育、普通中学、小学、专门技艺学校、职工学校以及幼稚园、教育馆等教育机构,可以说张謇的办学成绩是引人注目的。
——摘自周新国《试析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材料三:张謇当时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从经营事业的开始便有一个全局观念。从经济而言并非仅着眼于某一工厂,而是要逐步营造一个企业体系;从教育而言并非仅着眼于某一学校,而是要逐步营造一个文教体系。同时,他的事业又并非局限于实业与教育两大部类,而是谋求通海地区经济、文化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摘自章开沅《张謇感动中国》
问题:(1)阅读材料一,为什么张謇认为办实业是“舍身喂虎”?既然如此,为什么张謇仍然要办实业?说明了张謇哪些可贵的品质?(2)从材料二、三看,张謇对南通作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他有怎样的过人之处值得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节选,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社会“重儒轻商”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张謇的状元身份更是历经了25年生命,参与各级考试20多次,才攀登到科举生涯的顶峰,却转身投入实业、教育,究其原因就是爱国二字!所以张謇面对近代贫穷、落后的中国,作出了面对现实、充满勇气的历史性抉择。不仅是张謇的事业惠泽通城,而且他的精神也值得后人景仰。
探究课设计二
探究主题: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应用。
材料一:张謇被任命为实业总长,可是他从一开始就持消极态度。说什么“时局未定,秩序未复,无从言实业也”,并且批评孙中山在政策问题上是“未知涯畔”。……用意都是与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相对抗,以拥立袁世凯为职志。
材料二:1913年3月20日出现了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惨遭暗杀的案件,整个政局重新动荡,南北战争一触即发。张謇不分是非曲直,反对武力讨袁,……他夸大革命代价的高昂,并且丑化与诋毁革命的领导人。
材料三:1915年春(袁世凯)又不惜以“二十一条”与日本进行无耻交易,帝制复辟已经迫在眉睫。张謇深表不满,正式辞去农商总长职务。……他是决心与倒行逆施的袁世凯分手了。
——三则史料均摘自章开沅:《辛亥革命前后的张謇》
问题:(1)看3则材料,概括在3个不同历史事件中,张謇各持有怎样的政治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2)分析从此材料一、材料二到材料三张謇的政治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之一就是要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在张謇评价中,也要运用这一原则,在面对南京临时政府和宋教仁被刺案时,张謇并不是总是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引领时代的先进人物,相反由于其阶级局限,在辛亥革命后的政局中,张謇一度是落后时代的。同时也要看到,作为一个先进人物,张謇在随后袁世凯称帝过程中,看清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当时的社会局势,对此进行了坚决的反对。
探究课设计三
探究主题:如何根据材料分析研究人物。
材料一:那年(1961年)秋天,在武昌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学术会议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徐仑宣读了《张謇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活动》这篇论文,……他认为:“张謇在经济上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在政治上是反革命的助手。”
——章开沅:《我与张謇研究》
材料二:陆仰渊……总结说,综观张謇立宪主张的三个主要方面,……以其所处时代来说,不能称其为反动。张謇拥护共和并不是“投机革命”,而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有其进步的一面,而且还推动了东南各省的独立运动。
——王敦琴:《张謇立宪思想及其实践研究综述》
材料三:不过,依拙见,关于张謇立宪思想和实践问题仍然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首先,还有待挖掘新的史料,包括张謇倡导、组织、参与的有关立宪活动的情况,可进一步搜集有关档案史料、书信往来等。其次,下列几个方面还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
——王敦琴:《张謇立宪思想及其实践研究综述》
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张謇的政治态度的评价是否有矛盾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2)从材料三看学者对待张謇研究的态度,能够从中学到怎样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态度?
设计意图:张謇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大。材料一的观点反映了当时的“左”的思潮禁锢对张謇研究的不利影响,解放思想后,张謇研究更加客观和实事求是。关于材料三,试图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研究是无止境的,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会随着新的史料等的发现,会有新的结论。史实是历史人物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结论
在开发张謇史料进行历史人物评说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们对自己家乡的历史很感兴趣,对家乡的历史名人张謇也多少都有了解,对于能够运用历史人物评说过程中学习到的历史人物评价原则和方法,去研究家乡的这位名人,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也体现了相当的水平和能力。这也在事实上检验了之前人物评说教学的成果。这次试验所取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更加让笔者增强了开发家乡课程资源辅助历史教学的信心。
【本文为作者参与的江苏省南通市“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张謇史料在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开发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