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尤其是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学习中,更应该实施多元化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实践能力。本文分析了实施英语多元化教学的必要性,探讨了英语多元化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策略。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多元化;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40-01
引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与社会职业教育的结合,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数学教育的目的则是为社会发展、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专门的技术人才。
近些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支持力度,更加关注职业教学办学的改革创新,不断加快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更新换代速度。英语教学作为高职高专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探索走出一条符合职业教育特色和时代潮流的多元化英语教学之路,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当思索的问题。
一 高职高专院校中实施多元化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育普遍将重点放在社会的发展上,对个体的存在价值不够重视。英语学习能力成了社会生存的一门手段,英语学习者成了被动消极的接受英语教育的工具。尤其是应试教育理论下,英语课堂大多为灌水式教育模式,教师更加重视英语语法的学习和英语单词的记忆,口语交流能力非常薄弱。学生英语考试的分数无法用来评价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大小。鉴于此点,各个高职院校纷纷采取手段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改革,将英语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上。
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教育大国,但是,教育大国不等于是教育强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令人堪忧,学生的英语水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进步的要求。真正能在毕业后凭借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能力进入外企工作的人数少之又少。因此,进行英語教学的全面改革,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转变传统哑巴英语的弊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障学生能够在高职高专毕业后顺利走进工作岗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实施多元化英语教学的初衷,也是实施多元化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所在。
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必须要将自身的教学资源与学生英语能力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将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学生听力与会话能力的培养上。多元化的英语教学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科学化的教学手段。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长足进步和充分发展。
二 英语多元化教学策略
1.目标设计多元化。 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人际交流和沟通,但是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方法都与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升学率和教师职称评定等利益直接挂钩。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英语教学把重点放在了考试成绩的提高上,片面注重单词、语法的学习而忽略了语言交流和西方文化理解的培养,学生即使是考试高手,也未必能在实际交流中成功应用所学的语言。
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学习的态度、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运用意识、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在设置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时,必须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时代发展的轨道相联系,突破教材的限制,将眼光放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所有涉及英语知识的方面上。
2.课程导入方式多元化。 多元化的课程导入方式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情景是帮助学生放松心灵、舒缓紧张气氛、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英语教学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不同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课堂学习上对语言交流的环境和氛围有着更高的要求。没有一个温馨和谐、活泼有序的课堂氛围就无法保障学生有一个参与语言交流与实践的平台。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和语言环境。第一、教师要主动走下讲台,多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秉性,给与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帮助学生树立张口说英语的自信心,让学生怀揣愉悦的心情走进英语课堂中去。第二、要引领学生走出课本,让学生主动以生活中的趣事和琐事为例进行英语交流,进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提升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乐观、积极、开朗、自信的性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方法多元化。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逐渐进入课堂教学中去,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是大势所趋,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弥补和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和改善。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投影仪、编制英文短剧、播放经典电影、组织课堂讨论、使用多媒体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学生研究西方文化的积极性,不断创新、完善教学内容。
(1)创设英文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才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想要了解它,并进一步掌握他。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要努力打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英语环境,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视频、音频和图形创设英语情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基础条件差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产生焦躁、紧张、不安的情绪,而这种负面情绪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上课的。所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放松精神,保持舒缓又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英语笑话、英文台词介绍、英语流行乐曲演唱等简单易行、趣味性较高的口语游戏适当缓和一下上课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而然就让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了。同时英文知识的介绍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2)挖掘西方文化内涵,延伸英语学习视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要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施多元化英语教育,就必须首先发挥好教师的指引作用。教师不但要给学生讲解课本中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还要进行深层的挖掘,就西方文化理念和西方人为人处世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等人生哲学进行细致的解剖,帮助学生从现象入手了解本质,学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英语教材的选取上,要更加侧重选择以培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主的教材,帮助学生广泛了解西方文化风俗、社会制度、风土人情、历史人物,满足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尽量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
4.教学评估多元化。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平时出勤情况作为学生英语成绩考核的标准无法全面科学地反映学生实际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英语掌握水平。学生的英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方面,而考试成绩只不过是对写、译能力的考核。因此,必须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估,将学生的英语会话、听力、课堂英文表演能纳入教学评估的环节中去,实施全面的考核。
结束语:英语是当今世界上的国际性语言,全世界英语学习者的人数越来越多,国内各大高校更是将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看成是学校教学计划的一大重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多元化英语教学的关键。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科学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简而言之,实施多元化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葛丽萍,刘利平.工学结合下职业英语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17)
[2]陈杰.浅谈英语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多元化;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40-01
引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与社会职业教育的结合,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数学教育的目的则是为社会发展、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专门的技术人才。
近些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支持力度,更加关注职业教学办学的改革创新,不断加快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更新换代速度。英语教学作为高职高专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探索走出一条符合职业教育特色和时代潮流的多元化英语教学之路,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当思索的问题。
一 高职高专院校中实施多元化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育普遍将重点放在社会的发展上,对个体的存在价值不够重视。英语学习能力成了社会生存的一门手段,英语学习者成了被动消极的接受英语教育的工具。尤其是应试教育理论下,英语课堂大多为灌水式教育模式,教师更加重视英语语法的学习和英语单词的记忆,口语交流能力非常薄弱。学生英语考试的分数无法用来评价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大小。鉴于此点,各个高职院校纷纷采取手段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改革,将英语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上。
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教育大国,但是,教育大国不等于是教育强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令人堪忧,学生的英语水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进步的要求。真正能在毕业后凭借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能力进入外企工作的人数少之又少。因此,进行英語教学的全面改革,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转变传统哑巴英语的弊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障学生能够在高职高专毕业后顺利走进工作岗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实施多元化英语教学的初衷,也是实施多元化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所在。
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必须要将自身的教学资源与学生英语能力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将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学生听力与会话能力的培养上。多元化的英语教学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科学化的教学手段。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长足进步和充分发展。
二 英语多元化教学策略
1.目标设计多元化。 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人际交流和沟通,但是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方法都与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升学率和教师职称评定等利益直接挂钩。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英语教学把重点放在了考试成绩的提高上,片面注重单词、语法的学习而忽略了语言交流和西方文化理解的培养,学生即使是考试高手,也未必能在实际交流中成功应用所学的语言。
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学习的态度、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运用意识、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在设置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时,必须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时代发展的轨道相联系,突破教材的限制,将眼光放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所有涉及英语知识的方面上。
2.课程导入方式多元化。 多元化的课程导入方式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情景是帮助学生放松心灵、舒缓紧张气氛、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英语教学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不同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课堂学习上对语言交流的环境和氛围有着更高的要求。没有一个温馨和谐、活泼有序的课堂氛围就无法保障学生有一个参与语言交流与实践的平台。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和语言环境。第一、教师要主动走下讲台,多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秉性,给与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帮助学生树立张口说英语的自信心,让学生怀揣愉悦的心情走进英语课堂中去。第二、要引领学生走出课本,让学生主动以生活中的趣事和琐事为例进行英语交流,进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提升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乐观、积极、开朗、自信的性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方法多元化。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逐渐进入课堂教学中去,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是大势所趋,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弥补和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和改善。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投影仪、编制英文短剧、播放经典电影、组织课堂讨论、使用多媒体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学生研究西方文化的积极性,不断创新、完善教学内容。
(1)创设英文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才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想要了解它,并进一步掌握他。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要努力打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英语环境,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视频、音频和图形创设英语情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基础条件差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产生焦躁、紧张、不安的情绪,而这种负面情绪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上课的。所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放松精神,保持舒缓又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英语笑话、英文台词介绍、英语流行乐曲演唱等简单易行、趣味性较高的口语游戏适当缓和一下上课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而然就让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了。同时英文知识的介绍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2)挖掘西方文化内涵,延伸英语学习视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要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施多元化英语教育,就必须首先发挥好教师的指引作用。教师不但要给学生讲解课本中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还要进行深层的挖掘,就西方文化理念和西方人为人处世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等人生哲学进行细致的解剖,帮助学生从现象入手了解本质,学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英语教材的选取上,要更加侧重选择以培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主的教材,帮助学生广泛了解西方文化风俗、社会制度、风土人情、历史人物,满足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尽量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
4.教学评估多元化。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平时出勤情况作为学生英语成绩考核的标准无法全面科学地反映学生实际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英语掌握水平。学生的英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方面,而考试成绩只不过是对写、译能力的考核。因此,必须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估,将学生的英语会话、听力、课堂英文表演能纳入教学评估的环节中去,实施全面的考核。
结束语:英语是当今世界上的国际性语言,全世界英语学习者的人数越来越多,国内各大高校更是将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看成是学校教学计划的一大重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多元化英语教学的关键。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科学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简而言之,实施多元化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葛丽萍,刘利平.工学结合下职业英语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17)
[2]陈杰.浅谈英语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